养殖胡蜂过冬技术,胡蜂蜂王过冬视频
冬季养蜂技术
1、可以点火烤或者用煤油熏,不过易引起火灾,杀虫剂对在蜂巢里的马蜂没用,她们可以在巢中坚持十几个小时。
2、全副武装,不要露出一点儿可能被蜇倒的地方,用一个很厚实的塑料袋围住蜂巢,用力摘掉,把袋子封口,先放一边稍后处理。在蜂巢的地方喷洒杀虫剂。
3、马蜂是带有攻击性的危险昆虫,处理不好,不仅伤及家人,甚至一定范围里的居民都会受到安全影响,所以建议在受到这种公共安全危险时拨打119处理。
养蜂过冬技术
蜜蜂冬天会抱团过冬。蜜蜂一般在每年的12月份就在开始越冬,随着温度逐渐下降,蜂群会抱成一团进行保暖,温度越低抱的越紧。
在饲养蜜蜂的时候一定要给它们准备好充足的粮食,避免在冬天蜜蜂被饿死。还可以将两个弱一点的蜂群合并,使它们更顺利的越过冬天。
冬季养蜂技术视频
1、前期保持蜂群安静严防震动,保持蜜蜂处于半冬眠状态。中旬开始打扫场地卫生,箱底垫10cm以上的稻草等保温物。
2、细心观察、判断蜂群内部情况,严防饲料蜜结晶后蜂群被饿死;蜂箱、蜂具清洗干净,并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1月20曰左右,在晴天的中午紧脾至15mm,放王。饲喂糖浆促使蜜蜂排泄飞行。此时外界无粉,气温极低,喂虫要少;阴天及气温在12℃以下则杜绝奖饲促飞。紧框,使蜂多于脾,前后侧梁有蜂密集护严,这是1-2月繁蜂的主要措施。弱群应毫不犹豫地合并;撤除纱副盖,上梁横放二根直径1cm粗、长度(根据群内蜂脾多少来决定长短)的木棍做巢脾上梁的“过桥”棍,加盖覆布;覆布上面和隔扳外边都安放草帘,做好内保温促繁殖。
冬季养蜂技术培训
1.入室时间
蜂群入室的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北方地区大约在11月中旬入室。当室外气温基本稳定,地面开始结冻,夜间最低温度达-15℃以下时,就要把蜂群搬进越冬室。蜂箱搬入室内前,要在巢门前钉一排小钉,防止老鼠在越冬期侵入蜂箱内。搬运蜂箱要保持箱体平衡,轻搬轻放,力求巢脾在箱内不串动位置,不互相挤碰,蜂团不受振动,保持安静状态。
2.蜂群在越冬室的布置
搬入越冬室的蜂群要根据越冬室的规格和条件,列成2行或4行排放。蜂箱不能直接放在室内地面上,应放在架子上。蜂箱放置架距离地面45厘米左右。放2行蜂箱时,蜂箱摆在靠两侧墙壁的放置架上,两行蜂箱巢门相对,中间留出通道。放4行蜂箱时,靠两侧墙壁各放1行蜂箱,在中间的位置上背靠背放置2行蜂箱,这2行蜂箱的巢门分别与对面靠墙壁那排蜂箱的巢门相对,形成2条通道。如果放置架上要放置两层以上蜂箱,强群要放在最下层,弱群放在最上层。越冬室内要有灭鼠设施,防止鼠害。
图片
3.蜂群入室后的管理方法
蜂群在室内安置好后,待蜂群安静一会儿,就可以打开蜂箱巢门降低巢温。蜂群入室的当天要打开室内门窗进行通风降温,使室内温度降到0℃以下。蜂群入室头几天要特别注意保持蜂群的安静和室内环境条件的相对恒定。
蜜蜂越冬室的温度要保持在4~-4℃之间,最好保持在0℃左右。当室温升高时,可打开室内通风口增加通风量,必要时适当打开门窗解决降温问题。当室温降低时,可在保持室内空气质量下,尽量关闭通风口,必要时采取室内加温措施。
蜜蜂越冬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5~85%。室内过于潮湿,会造成巢脾未封盖蜜发酵,蜜蜂食后出现下痢;室内过于干燥,会使蜂蜜丧失水分,蜜蜂会口渴而大量食蜜,造成蜂群不安。室内潮湿,可用干锯末、草木灰等吸潮物处理;室内干燥,可在室内地面洒水、降低室内通风量等方法处理。
为了保持越冬室内蜂群的安静,应尽量减少出入越冬室的次数。在室内检查蜂群宜使用罩上红布的手电照明(蜜蜂是红色色盲)。
越冬前期,一般不需要掏箱底死蜂,以免打扰蜂群。两个月后,每20天左右掏一次死蜂。掏死蜂时,动作要轻、慢,防止触碰或惊动蜂群。
正常情况下,在室内不要开箱检查蜂群,主要依靠蜂群的状况和箱外观察,来判断蜂群的情况,必要时才开箱检查。开箱检查时要保持蜂箱原来的位置,稳搬轻放,迅速进行。
越冬后期,受外界气候的影响,越冬室内蜜蜂生活环境将有所改变,特别是室内温湿度的波动比较大。这时,要经常检查蜂群,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冬季养蜂技术有哪些
越冬准备:蜂群会储存大量的蜂蜜在越冬的时候使用。蜂群还会培育出数量较多的越冬蜂种。这些越冬蜂种的寿命比正常工蜂更长。
保温:进入冬季之后,蜂群会主动结成蜂团,内部工蜂通过吃蜂蜜来产生较多热量,外围工蜂一般会抱团保温。
消耗蜂蜜产生热量:蜜蜂还会采食储存的蜂蜜产生热量,以顺利度过冬天。
秋天养蜂技术
秋季是蜂群分蜂旺季,在蜜源丰富的地方适合进行诱蜂,养蜂人可以在蜜源地附近摆放诱蜂桶,诱蜂是养蜂新手获取蜜蜂的好办法,养蜂人可以从土养转变成活框饲养蜂群,活框饲养蜂群更有利于蜂群秋繁,给蜂群“换王、加脾、饲喂”的管理,让蜂群借助秋季的蜜源繁殖发展,在冬季到来之前,蜂群能够哺育出更多的越冬蜂,有利于蜂群早春的繁殖发展。
冬季养蜂技术指导
冬天是蜜蜂生存最艰难的时节,此时不但天气严寒,而且基本没有蜜源且工蜂也无法外出采蜜,那蜜蜂是如何过冬的呢?其实完全不用担心,蜜蜂在不断的适应环境和进化中有一套自己的越冬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蜜蜂冬天是怎么过冬的吧!
越冬准备
在冬季来临之前蜜蜂便会为越冬作好充分的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蜂群会大量储备蜂蜜以供冬天食用,其二是在当年最后一个较大的流蜜期蜂群除了会采花酿蜜外,还会培育大量的越冬蜂,这些越冬蜂只进行过飞行排泄但没有参与过劳作,寿命比一般工蜂要长很多,正是这些越冬蜂才使蜂群能顺利撑过严冬的。
越冬时间
蜜蜂越冬时间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我国北方比南方时间要早且越冬期相对要长,虽然蜜蜂的最适温度为15~25℃,但蜂群具备调节温度的能力且能将温度保持在34~35℃左右,进入冬季后当外界温度长期低于5℃时蜂群便进入越冬期,越冬时蜂群处于休眠状态,并在蜂箱内结团靠食蜜糖维持生命。
结团保温
蜜蜂在冬季会结成蜂团越冬,蜂团内部的工蜂耗吃蜂蜜或饲料来产生热量,外层工蜂紧密排列起来进行保温(蜂王一般位于蜂团最里面,内层工蜂和外侧工蜂根据情况调换位置),同时蜂团能通过紧缩与松散来实现保温与散热,从而使蜂团内部温度不低于15℃,因此即使在外界-30℃的低温环境下蜂群也能够顺利越冬。
吃蜜产热
蜜蜂在冬季虽处于半休眠状态,但仍要进食并通过吃蜜产热,野生环境下蜂群越冬时会吃储备的蜂蜜,但人工饲养时因蜂群储蜜大部分被养蜂人取走了,此时养蜂人如不饲喂则蜜蜂便会活活饿死,因此需要养蜂人及时进行补饲且多用白糖制成的糖浆来饲喂,毕竟相对于蜂蜜来说白糖要廉价得多且不会有不良的反应。
散团春繁
冬末春初出现第一个高于8℃的暖阳天气的中午时分蜜蜂就会散团飞出蜂巢活动排泄,此后在越冬期停产的蜂王也逐渐开始恢复产卵,此时标志着蜂群开始进入了春繁期,但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很大,往往南方的蜂群已经开始春繁时北方的蜂群还正在经受风雪冰冻的考验,其时间跨度可能有三个月之久。
养蜂实用技术
收捕蜂群
中华蜜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尤其在南方山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资源,若能将其收捕并人工养殖无疑是最好的蜂种来源,目前收捕野生中华蜜蜂的方式主要有诱蜂和收蜂两种,其中诱蜂是利用诱蜂箱引诱分蜂群或迁飞蜂群,而收蜂则是找到野生中华蜜蜂的蜂巢后将其收捕回来。
蜂群过箱
中华蜜蜂在我国的养殖方式主要传统土养和活框蜂箱养殖两种,为了便于今后管理蜂群建议大家尽量选用活框蜂箱养殖,但不管是新收蜂群还是土养改活框都需要用到过箱技术,在过箱时是主要利用中华蜜蜂有恋脾的习性来进行的,简而言之是要先在蜂箱中安放些巢脾后再进行过箱操作。
人工饲喂
中华蜜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人工进行饲喂,但在春繁和秋繁时需要“奖励饲喂”来刺激蜂王产卵和激励工蜂育虫,另外在冬季或早春也需要“补助饲喂”来为蜂群提供必需的食物,饲料方面可以是蜂蜜水也可以是糖浆或花粉,其中养蜂人用得最普遍的是白糖加适量开水融化后制成的糖浆。
分蜂处理
中华蜜蜂最大的缺点是分蜂性较强,在分蜂处理上主要有自然分蜂和人工分蜂这两种方式,其中自然分蜂是等蜂群分蜂后再将分蜂群收捕回来,而人工分蜂则是在王台发育成熟时人为将蜂群拆分成两群,一群中有老蜂王和老工蜂,另一群中则有王台和新工蜂(未进行过认巢和试飞的工蜂)。
介入蜂王
中华蜜蜂相对而言较容易失王,因此养蜂人必须掌握一定的介王技术,在介王时根据操作不同有直接介王和间接介王两种,其中直接介王是将蜂王喷上蜂蜜水后放入蜂群中,而间接介王则是用介王器介王,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围王时不要用手去拨蜂团,要采用喷烟或洒水等方法来解救蜂王。
春繁管理
春繁是中华蜜蜂养殖的重点工作,做好春繁能显著提高全年的养蜂效益,但中华蜜蜂在春繁时注意下面四个点,其一是要根据当地气候来确定春繁时间,其二是春繁期一定要做到“蜂多于脾”,其三是春繁期要连续“奖励饲喂”以促进蜂群快速繁蜂,其四是春繁期要做好蜂群的保温工作。
秋繁管理
秋繁的目的是让蜂群培育出大量的适龄越冬蜂,简单来说越冬前蜂群中适龄越冬蜂越多越冬就越安全,在具体管理上和春繁差不多,其一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来确定秋繁时间,其二是秋繁期要连续“奖励饲喂”以促进蜂群快速繁蜂,其三是秋繁后期要及时“关王”以保存蜂群的越冬实力。
蜂群越冬
越冬期是中华蜜蜂养殖成败的关键点,此时管理重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越冬前要为蜂群补充足够的食物,因为越冬期工蜂结团并靠吃蜜产热,食物不足蜂群会被饿死或冷死,其二是蜂箱要做好的保温工作,但保温的原则是“宁寒勿暖”,原因是保温过度会促使蜂群散团而导致越冬失败。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是中华蜜蜂养殖的重头戏,事实上也是大多数人养蜂失败的罪魁祸首,因此在病害上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对中蜂威胁最大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和巢虫,一但爆发起来对整个养蜂场可说是毁灭性的,另外在敌害(主要是胡蜂)危害严重时还要协助蜂群对抗天敌。
混合养殖
混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