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流水池塘养殖,鳜鱼怎么在河沟养殖
鳜鱼池塘精养高产技术
加深水位,调节水质
高温季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剧烈,一是当水温达到32~33℃时,蓝藻、绿藻、黄藻等就会发生死亡,出现“倒藻”,水色浑暗,溶氧降低现象;二是低压闷热,水面张力加大,水体通透性差,缓冲和交换能力减弱,底层溶氧消耗大,易出现缺氧现象;三是水体产生温跃分层,下层水变成“死水”、中上层水变成“半死水”,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易聚集;四是养殖水产品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增高。受此影响, 养殖对象喜欢在水体的中层活动,如水体环境较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鱼类会出现“暗浮头”甚至“浮头”, 虾蟹出现软壳、空肠空胃、肝脏萎缩等症状,常见虾跳塘上草、蟹上岸、鱼跃水现象,吃饲时间明显延长或吃饲不旺。
针对以上情况,加强水质监测,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情况,保持最佳养殖水位。每5-7天测定1次池塘水质,保持池水透明度30-35厘米,pH值7.0-8.5,氨氮不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不超过0.1毫克/升,溶解氧白天不低于5毫克/升、夜间不低于3毫克/升。水源充足的池塘每隔3-5天加水一次,加水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每次加10-20厘米。根据不同养殖品种保持最佳水位,河蟹养殖池水位有草处控制在80厘米以内,无草处水位控制在1.5米左右;大宗鱼的池塘水位保持2.0米以上;鳜鱼、加州鲈鱼的池塘水位保持1.5-1.8米,青虾池塘水位保持0.7-0.8米,泥鳅池塘水位保持0.8-1.0米。高温季节,水温超过30度易造成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坏,加大耗氧,氮氮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或者超标、溶氧缺乏、PH值不稳定等。周期性使用光合细菌、乳酸菌、EM菌、芽孢杆菌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控制水环境中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调控池塘微生物生态结构,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淤泥较深的池塘适量使用底质改良剂。
养护水草,控制疏密
针对河蟹养殖池,要严格控制水草总量和疏密,发挥水草最佳作用。水草过多,净化作用大,但易腐烂恶化水质的矛盾。塘口水草覆盖超60%,及时用拖刀间隔疏除部分水草,捞出池塘,开通“井”通道,使水草疏密合理,生长有力,为河蟹的自由活动留有一定空间。超过水面的水草,割除上部没入水面30厘米,有利池水流动和方便投饲,防止遇到大的风浪,增加浮力,脱根死亡。对于早期水草破坏严重的蟹池,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需适当移载水葫芦、水花生、雍菜等。随着水温的升高,蟹池内伊乐藻出现“疯长”现象,容易造成蟹池缺氧和大面积败草破坏水质,需人工清除部分伊乐藻。为保护水草,精养塘中饲料应尽量撒开。定期使用芽孢杆菌,防止水草上积聚过多的污物。
合理投饲,科学管理
7月中下旬以来连续高温曝晒,白天池水温度普遍超过30℃,鱼、虾、蟹食欲下降,投喂量应降至计算量70%以下,可适当添加VC、免疫多糖和乳酸菌粉等保健品,保障肝脏和肠道健康,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晴天中午鱼塘开启增氧机2-3小时,夜晚10:00开机至早晨,闷热、阴雨天全天开机。虾、蟹池塘控制水草覆盖面积不超过60%,超过时应间隔除去部分水草,露出水面的伊乐藻,应割除草头,控制其在水面下30厘米处生长。适当排换池水,夜间开启微孔增氧机。
加强巡塘检查,仔细观察水产养殖动物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预防疾病,合理用药
夏季高温季节,水环境变化剧烈,微生物的繁衍速度快,疾病多发,许多养殖户会使用消毒剂、除藻剂、杀苔剂、底质改良剂等来进行预防疾病和调节水质、底质。此时施用外用药物应酌情减量,因为水温越高,药物毒性越强,用药风险越大,用药后开动增氧机搅水,打破热成层,避免水体局部药物浓度过高造成对水产动物的伤害。此外,夏季很多池塘养殖水产动物处于“暗浮头”和“浮头”的应激状态,除增氧剂外,其它任何药物的使用都会对养殖动物形成刺激,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虾蟹池换水后,通常会诱发虾蟹脱壳,此时不宜用药,特别是水温越高毒性越大的药物如硫酸铜等使用时更要慎重。
高密度养殖鳜鱼技术
答:是的
网箱养殖鳜鱼,必须根据鳜鱼自身生长习性,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有计划地生产供给其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活饵料鱼,加强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治,适时取捕销售,才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收益。在鳜鱼网箱养殖日常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投饵。鳜鱼属肉食性鱼类,一般以摄食鲜活饵料鱼为主,且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活饵料鱼的种类、规格等有不同的要求,一旦饵料鱼提供不及时、数量不足或大小不适口,养殖的鳜鱼就会出现“互残”现象,因此要根据鳜鱼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鱼的规格、数量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配套生产或定购。饵料鱼的品种选择长体型的鱼类如鲢、鳙、鲤、鲫等为宜,饵料鱼投喂的规格为鳜鱼体长的40%~55%。前期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15%,逐步减少到8%~10%左右,在鳜鱼生长旺盛的夏季根据其摄食情况适量增加投喂,也可一次投足,3~5d投喂一次。鳜鱼的摄食高峰通常在清晨和傍晚,发现饵料鱼不足需立即补投。一般网箱养殖面积1亩的鳜鱼,需要配套养殖面积为4~5亩的饵料鱼,饵料鱼的培育采取高密度放养、逐步拉疏、分期投喂的方法。
经常巡箱。每天坚持早、中、晚3次巡查,定时测量和记录水温、天气、鱼体摄食等情况。观察鳜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有无病害和饵料鱼的消长情况,及时补充饵料鱼的数量和调整其规格,防止投饲不足或缺氧浮头;注意水质及箱体情况,如发现网箱或网衣有破损,应立即修补,防止网破逃鱼;及时清除网箱内外的漂浮物,保证箱体内外水体交换畅通;及时掌握气象和水灾预报,在恶劣天气多发季节,做好防洪、防台风等工作,做好网箱的安全、加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鳜鱼养殖最新技术
桂鱼鱼苗的培育条件
1.环境要求: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面积2-3亩,水深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清淡、不混浊,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新开池要视土质而定,酸性池及池水易混浊的池不适宜饲养桂鱼。
2.清塘消毒:在四月五日用生石灰清塘,在四月十日前后在池的四角堆放草肥,(如池底肥度较好可不施肥)并加注新水0.8-1.0米培育水质,以培育饲料鱼的天然饵料。
3.饵料培育:将附有鲫鱼卵的鱼巢(浮把)放入塘中进行孵化,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万左右,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桂鱼苗均有适口饵料。
桂鱼鱼苗的培育方法
1.池塘条件:养殖桂鱼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面积2-3亩,水深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清淡、不混浊,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新开池要视土质而定,酸性池及池水易混浊的池不适宜饲养桂鱼。
2.饲料鱼培育:①在四月五日用生石灰清塘,在四月十日前后在池的四角堆放草肥,(如池底肥度较好可不施肥)并加注新水0.8-1.0米培育水质,以培育饲料鱼的天然饵料;②饲料鱼一般为鲫鱼苗,在四月十五日前后,将附有鲫鱼卵的鱼巢(浮把)放入塘中进行孵化,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万左右。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如1-3-5,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桂鱼苗均有适口饵料;③用控制饲料投喂量的方法来制饲料鱼的规格,一般放养规格为2公分左右的桂鱼苗,饲料鱼规格可控制在1.2公分左右。
3.放养培育:①桂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水10公分,水质浓可换去1/3;②桂鱼苗放养密度为4000尾/亩左右;③检查池中饲料鱼的密度,及时补充适口的饲料鱼;④注意水质变化和天气状况,水质不良及时换水;⑤病害防治:主要为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指环虫发病率较低。
鳜鱼池塘养殖技术
1、水质调控
在自然条件下,鳜鱼喜欢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且水质洁净清新的江河、湖泊、水库中,因而一般养殖户会错认为鳜鱼养殖池塘水质越清,透明度越大越好,所以为了保持精养鳜鱼池塘水质清新而长期不施肥。
殊不知,鳜鱼以活饵为食,一旦高密度养殖后,饵料鱼及鳜鱼代谢产物增多,清瘦水体内浮游生物量相对较小,初级生产力不高,溶解氧不足,物质及能量循环不畅,不能及时将残饵、粪便转化成被藻类利用的营养盐,使得代谢产物不断累积,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危害鳜鱼健康。
因此,在鳜鱼养殖过程中,笔者认为养殖水体应当维持藻类旺盛,水色保持淡绿色,透明度30cm为宜。水质肥沃,溶氧充足,水环境稳定,可有效避免鱼体产生应激,减少病毒病的发病机率。养殖生产实践中可以在池塘一角堆草沤肥,这样培育的水质肥效持久,同时应当注意减少用碳铵、尿素等化肥培肥水质。
2、苗种培育
据养殖户反应,市场上大部分鳜鱼苗种来自广东地区,笔者走访市场发现2.5cm以上鳜鱼苗种培育过程中易患车轮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疾病,而广东地区鳜鱼苗场多采用“福尔马林”等强刺激性药物进行防治,加重了苗种应激,加大了患病毒病的机率。
寄生虫寄生导致鳜鱼鳃部呈现“扫帚状”
建议鳜鱼养殖户可结合生产实际选购1.8cm~2.5cm规格的鳜鱼苗种进行培育,既可保证运输成活率,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苗种期可以科学可控的进行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疾病的防治工作。
3、用药禁忌
养殖池塘长期滥用药物导致鳜鱼出现“白肝”症状
鳜鱼对绝大多数常规药物都较敏感,特别是有机磷类杀虫药,重金属盐类以及卤素类化学消毒剂,但许多养殖户由于受习惯或长期被一些教科书上沿用的防治方法进行误导,在鳜鱼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频繁过量的使用强刺激性的药物,如硫酸铜、敌百虫、漂白粉、强氯精等。
这些药物有较强的腐蚀和毒性作用,在杀虫杀菌的同时,引起鳜鱼鳃组织发炎,影响鳜鱼的正常呼吸,破坏鳜鱼体表黏液保护层,从而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打开方便之门,而如果在鳜鱼苗种期使用,易引起鱼类畸形。
鳜鱼细菌性烂鳃
另外,使用这些强刺激性药物,对水体的浮游生物有较强的杀伤作用,易引起水质清瘦,对鳜鱼摄食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鳜鱼抵抗力下降从而感染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4、放养密度
目前,两湖、江浙、广东地区鳜鱼养殖多采用池塘单养的方式,有些养殖户了为提高经济效益,往往采取高密度养殖,那么相应存塘饵料鱼的密度增加,养殖池塘负荷加大,代谢产物增多,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大量有害物质累积,耗氧物质增多,导致池塘水质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危害鱼体健康。
放养密度主要依据养殖条件和个人技术水平而定,笔者建议一般3cm左右的鳜鱼夏花鱼种的放养密度为1.5万~2.25万尾/hm2,放养密度过大时,会加大鳜鱼病毒病的患病机率。
5、适口饵料
解剖可见鳜鱼肠道无食物
在鳜鱼摄食高峰过后,打捞健康鳜鱼检查,剖开胃内可见2~3条饵料鱼,表示配套饵料鱼规格适宜。凡是没有硬刺的鱼类,体形细长、价格低、来源广、可高密度养殖、群体产量高等均可作为鳜鱼饵料鱼的首选品种,如鲮鱼、白鲢等。
6、合理配养
鳜鱼以“鲜活鱼”为食,在保证鳜鱼正常养殖密度的情况下,还需套养一定数量的饵料鱼,造成池塘载鱼量偏大,残饵、粪便也相应偏大。生产过程中,可以适当套养一定数量的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以保持池塘中正常的物质及能量循环,维持池塘良好水色,为鳜鱼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
水库养鳜鱼养殖技术
河流岩石:鳜鱼喜欢在白天躲藏在岩石后面或者洞穴中间,选择钓位的时候,往往就需要根据鳜鱼的生活习性来定。将钓位选择在乱石边或者洞穴边,利于引诱鳜鱼前来吃食。
水草茂密处:白天鳜鱼喜欢躲藏,有的水域乱石少,鳜鱼就会躲藏到十分茂密的水草底下。即使晚上,鳜鱼也同样喜欢水草。所以在水草十分茂密的地方作钓,效果较好。
河流上水口:这类地方虽然躲藏地少,但却是鳜鱼的天然“狩猎场”。这里的鱼虾众多,能够为鳜鱼提供丰富的饵料,是鳜鱼喜欢待的地方,也是垂钓的钓点。
障碍物多处:这主要是针对鳜鱼喜欢躲藏而建议,比如河流的倒树、树桩、枯草底等一些列能够躲藏的地方。
鱼虾多处:针对鳜鱼的食性,钓者只需要观察水域小鱼小虾多的地方,此地往往就是路亚垂钓鳜鱼的地方。
鳜鱼混养技术
1.鳜鱼喜欢找地方藏,可以找一根沉木(一定要把尖锐部分去除,防止伤鱼,缸里的造景能少尽量少)。
2.不用铺底沙(鱼的粪便不会藏于底沙)
3.可以种点水草(我的水草是在沉木上用手电钻打孔,把水草插在沉木上,它自己会生根)
4.我的鱼缸有加热棒,水温一直保持24度左右,个人感觉鳜鱼对温差的反应很大,如果你的鱼缸也有加热棒的话,建议换水的水的温度不要和鱼缸的温差太大。个人建议南方地区可以不需要加热棒。
5.过滤系统强大的话,加上有水草。我建议能不换水尽量不换水(我换一次水挂了4条)。
6.饲料鱼一定不能和鳜鱼混养,鱼缸里面只能有鳜鱼。
7.密度要根据自己的鱼缸大小放养,鳜鱼的争藏身地,密度过大会打架。
8.鱼缸千万不要放河虾,河虾吃鱼鳍。
9.我的饲料鱼一般喂麦穗鱼和小泥鳅(用鱼苗隔离盒养着)
鳜鱼池塘精养高产技术方法
1、选好种苗
精养桂花鱼一定要选择好的苗种而不是选择便宜的苗种。
第一:育苗水质环境,尤其是孵化用水要求比较高。
第二:注重生态养殖防病的苗质量会好,多用抗生素防病的差,畸形率高。
2、选好塘
底质好的池塘水质也比较好,一般养殖比较顺利。
要求池塘底质淤泥10公分左右为好,淤泥不能太深,另外砂质壤土比较好,砂质土质净水能力强,适合比较低产的鱼塘,如3000斤/亩以下,壤土吸附性强,适合高产鱼塘。
培育出来的水质比较稳定,有一定的肥度的池塘底质为好,那些水质容易浑浊或者不稳定的池塘不建议用来养桂鱼。
3、分级标粗
放规格整齐的大苗,因为小苗长大后分化较大,如果再加上本来放的苗本身就不整齐大小分化就更加严重,那些小鱼其实就是亏本鱼。
4、勤调水改底
①多晒塘,清好塘
池塘一定要多晒塘,有条件就晒2-3个月,养殖病害会少很多。
②充分利用池塘本身的自净能力,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个水质有一定的肥度或者说有一定的藻相。
③底质决定水质如多改底,底好水自然就好。
④关键时刻调水,另外药物调水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不要有事没事用药调,乱用药可能会造成水变或者菌相藻相失衡。
⑤氨氮和亚硝酸盐不能长期太高,如使用硝化细菌和乳酸菌或者光和细菌同时配合改底。
5、会增氧
溶氧限制产量并不是说增氧机越多,开的越多越好。
罗茨风机在高温期白天不能开,应该在低温、阴雨天和晚上多开,增氧效率还是不错的;叶轮式增氧机在水浑浊的池塘高温晴天白天不能开,这个时候不开增氧机,塘底溶氧会更高,同时水体自净能力增强。
6、会防病
做针对性预防,效果才会明显。比如小苗时阴雨天寄生虫危害较大,通过多氧化改底清洗鳃部预防;白肝白鳃病主要通过多保健、少刺激、少伤肝、防水变预防。
长期寄生虫感染和水浑水变易发生烂鳃病;长期水浑亚硝酸盐偏高容易有出血病;饵料鱼偏大或者一次性加鱼仔太多桂鱼容易有肠炎。
鳜鱼人工养殖技术
鳜鱼是吃生肉的
鳜鱼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可以给它们主要喂肉类。种类是比较多的,小鱼、小虾、泥鳅等都是可以的,含有的蛋白质都比较多。
鳜鱼是一种吃肉的鱼。野生的鳜鱼生活在河流、池塘等淡水流域之中,将水中的其它小鱼,比如鲫鱼、餐条鱼等作为自己的食物。它们还能吃小虾、小青蛙、水生昆虫等其它的食物。人工养殖鳜鱼的时候,可以主要给它们吃饲料鱼。最好用体型小、身体细长、容易被吞食的鱼作为饲料鱼。除此之外,也可以喂一些蚯蚓、小虾等食物。
鳜鱼室内养殖技术
1. 鳜鱼洗净腮和腹部,用厨房用纸搽拭干净,淋上料酒,撒上盐,用手将鱼两面和腹部凃匀,如果有时间,可以将鱼挂起来,风干晾一天,效果更佳
2. 用两块王致和臭豆腐腌制3条鳜鱼比较合适
3. 戴上手套将臭豆腐均匀的涂抹在鱼身上,两面都要涂抹均匀
4. 用保鲜膜将鱼包裹严实。我包了五六层还是能隐隐的闻到臭味,将腌好的鱼放到避光的地方腌制发酵,不要放在冰箱里,可放置在5-15度的环境中腌制7天,想快点可以放在室内稍微温暖的地方,20-25度腌制3-4天
5. 几天过去了...去掉保鲜膜
6. 将鱼在流动的水中清洗干净,并用厨房用纸尽量擦干鱼身上及腹部里的水分
7. 准备烹饪前将辅料准备好,小葱切段、蒜拍扁、姜切小粒、干辣椒掰两半、泡辣椒切段、小米辣和美人辣切好
8. 锅中放入菜籽油,将鱼两面煎至焦黄,用菜籽油烧这道菜颜色好看和味道更香
9. 将煎好的鱼盛出备用
10. 锅中再放入少量菜籽油,油热后先下葱、姜、蒜、干辣椒煸炒香
11. 之后放入剁椒碎、泡椒煸炒出红油
12. 有高汤的倒入高汤,没高汤的倒入清水
13. 中大火熬制5分钟
14. 找个滤网,将汤中的渣子篦出,留下汤
15. 把辣汤倒回锅中,在锅中倒入适量臭豆腐汤,不要倒太多,咸
16. 放入一小勺糖来调和味道,泡椒、剁辣椒、臭豆腐都咸,放点糖中和一下,但千万不能多放
17. 把鱼放回汤中,中火炖至
18. 炖鱼时盖上锅盖,焖一下,一面炖5分钟后,反面再炖几分钟
19. 家常做法呢,就是将汤汁收浓后即可出锅,既然做了就讲究点,把鱼先请入盘中,在辣椒圈倒入汤汁中将汤汁收浓后淋到鱼上
水泥池养鳜鱼技术
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将15万只/㎏左右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经5次以上蜕壳,长成3000只/㎏左右的仔蟹(俗称Ⅴ期幼蟹、豆蟹)过程。培育方式有网箱培育、水泥池培育和土池培育。
⒈网箱培育
网箱培育蟹苗有水体溶氧高、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网箱用聚乙烯网布或尼龙筛绢编成,通常网箱规格选用长4m、高2m、宽1m。敞口加盖网,在盖网短边的一侧装缝拉链,便于打开进行饲喂和操作。网箱可设在水深1.5—2m处、有微流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湖泊、池塘等处,一般沉入水中0.7m。蟹苗放养密度5000—6000只/ m3水体。网箱中需投水草等水生植物作为蟹苗的附着物。
⒉水泥池培育
圆形或长方形水泥池,面积在20—50㎡,池深40—50㎝,水深20—30㎝,放苗前对池子进行洗刷消毒、投放一定量的水草,并进行冲气,每m3水体放苗2万只左右。
⒊土池培育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底质较硬,池埂不漏水,池四周需建防逃设施,面积2—5亩,水深0.8m。每亩水面放苗5—10kg。蟹苗下塘后最好利用池中培育的水蚤等浮游动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用鸡蛋和鱼糜按1:5比例拌匀蒸熟后,带水搓成鱼浆均匀泼洒全池,大眼幼体阶段可每隔4小时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池内蟹苗总量的150%—200%。变成Ⅰ期幼蟹后,可以用鱼糜、虾糜、黄豆糊投喂,以后增投碾碎的螺蚌肉、豆饼等饵类,日投喂次数从3—5次逐步改为1—2次。日投饵量前期占幼体总量80%,中后期为50%—20%。培育期间要经常冲气、加注新水,以保持溶氧充足。
幼蟹培育。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⒈稻田培育
培育蟹种的稻田必须环境安静,能灌能排,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粘土或壤土,事先需开挖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单独建进水渠道,用钙塑板、石棉瓦等材料建防逃设施。放养时间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亩稻田放养蟹苗0.5—1kg,蟹苗先围栏在环沟中培育,沟中可均匀地布入附着物,蟹苗入池后开始投喂饲料,大眼幼体阶段投喂鸡蛋黄,每2—3小时投喂一次,进入1期幼蟹后改投鱼糜加豆饼和麸皮,投饲率从100%降至5%—7%,日投喂4—6次。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可测定培育池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可拨去环沟四周的围栏,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为了提高稻田的利用率,还可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以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一般亩放30—50尾。
⒉池塘培育
培育池以3—5亩为宜,池深1.5 m,水深0.8—1 m,要求池底淤泥少并向水口方向倾斜,以便秋季捕捞时方便,进水宜在池面上方,出水口处设拦网,池的四周要有防逃设备,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池中移栽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每亩放养蟹苗0.5—1kg或仔蟹2万—3万只。幼蟹培育阶段饵料投喂一般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主要投喂麸皮、小麦片、水草等,投饲量根据饲料种类、水质状况、天气情况、水温及仔幼蟹摄食强度而增减,要经常巡塘,注意蟹池的防逃、水质的变化,要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池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附近无化工厂等污染,水质良好,符合GBll607-1989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②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10—50亩为宜,池形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水深常年保水0.5—1.5m,排灌设施要完善,排、灌分开。③防逃设备在池四周围上牢固可靠的防逃设备,一般防逃设备有水泥墙、钙塑板、铁皮、尼龙薄膜、玻璃钢等。
⒉苗种放养前准备
①清塘消毒在蟹种放养前10—15天进行,常用的清塘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用量根据水深、淤泥量而决定,如生石灰,干法清池,每亩用量为60—75㎏,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清池不仅能杀灭水中有害生物,而且改善池底土质和增加水中钙的含量,这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
②种植水草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壳场所,也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还是河蟹喜食的好饲料,常见的水草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水草的覆盖面积达池塘的60—70%,过多的水草应清除,水花生带设置,在蟹种放养后进行。
③移植螺蛳
活螺蛳肉鲜美,河蟹喜食,是较理想的优质天然饲料,一般移植时间在清明前,每亩水面移植200-250kg。
⒊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和数量根据蟹种的规格和来源确定,如放养的100-200只/kg的蟹种,一般在1—2月间进行,亩放500—800只;如放养的2000只/kg左右的仔蟹,一般在4—5月间进行,亩放2000—3000只。为了消耗水中的浮游生物,起净化水质作用,可同时放养规格为50—100g/尾的鲢、鳙鱼种,亩放50尾左右。
⒋饲料投喂
河蟹是杂食动物,常用的植物性饲料有各种水草、小麦、玉米、稻谷、豆饼、麸皮等;动物性饲料有螺、蚬、蚌等底栖动物、屠宰场下脚料、鱼虾类、血粉、蚕蛹、蝇蛆、蚯蚓及枝角类和桡足类昆虫;除天然和人工单一饵料外,还有全价配合饵料。饵料的投喂应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定时即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傍晚5—6时投喂为主;定位即定点投喂与适当撒洒相结合,保证所有的蟹都能吃到饲料;定质即饵料新鲜不变质,荤、精、青饲料合理搭配;定量即具体根据生长阶段、季节、天气等因素灵活掌握投饵量,保证蟹吃足吃好,忌忽饱忽饥。
⒌水质调控
蟹池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勤”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要保持深水位,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平时自然蚀水、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尤期是夏秋季更要勤换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换水次数,6月份前每周换1次水,换水量1/5—1/4,7—8月份每周换2—3次水,每次换水1/3,9月份后每5—10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所注入的新水要防止温差过大和有外源污染。
⒍补草投螺
水草既是河蟹可口的饲料,又是河蟹在水中的附着物;螺蛳营养丰富,还含有河蟹发育所必须的钙、磷等物质;水草和螺蛳都能吸附水和土壤中的肥份,有助于改良底质和水质。除在蟹种放养前后播种苦草、移植水花生、浮萍等多种水草,同时投放活螺蛳让其在蟹池中繁殖生长外,养殖期间还要不断补充水草和螺蛳,保证使水草的覆盖面占池塘总面积的60%左右,螺蛳的数量达到每m21000只以上。
⒎日常管理
要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一查水质状况,发现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加水、换水措施;二查河蟹摄食情况,调整饵料的投喂量;三查水草附着物和天然饵料的数量,如暂养池中水生植物和螺蛳被蟹吃掉应及时补充;四查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尤其是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河蟹逃逸;五查病害生物以及敌害侵袭,发现不正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湖泊网围养蟹
⒈网围建设
采用双层网围,两层网间隔5m,网围四周用毛竹(树木)作固定桩,每根桩间距为2—3m, 将裁剪好的聚乙烯网片缝好后用绳子绑缚在桩上, 上下左右拉成平面,网底部用石笼子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贴紧,石笼压入底泥20cm, 网上部高出水面1—1.5m, 顶部再装上“T”型的网片,网的上边设有30—50cm垂直向下的塑料蒲膜做成的网檐,并与网贴紧。
⒉种草投螺
网围设施建好后,用电捕器捕清养殖区内的大型凶猛性鱼类,2—3月份栽种伊乐藻,每m2用草茎2—3kg,匀成几束用脚踩入湖底淤泥中,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生长,达到繁茂,并同时移栽几株蒿草和芦苇等挺水植物,水面上移植占总面积1/5左右的水花生群落。清明前向网围内投入鲜活螺蛳,每亩500kg。为蟹鱼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
⒊苗种放养
蟹种放养在种草投螺1个月后进行,也可先围一小块将蟹种提前放入。套养鱼种在5—6月份放养。所放蟹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鱼种用漂白粉或敌百虫等药物药浴消毒10—30分钟。选择正宗的长江水系优质“扣蟹”,要求规格一致,160只/kg左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600只以内,同时可套放6—9cm的鳜鱼、2—3cm的黄颡鱼大规格苗种,亩放养量分别为20尾和50尾左右。
⒋饲料投喂
定期补充水草、螺蛳,使蟹摄食天然饵料为主,前期为了使螺蛳繁殖生长,可适当投喂一些鲜螺蚌肉和小杂鱼,后期每天投喂一次投喂南瓜、土豆丝和鲜鱼、鱼粉、豆饼、大豆制成的饵料,以补充天然饵料的营养不足,保证蟹的膘体肥壮。所投饲料要求新鲜、适口、不霉变、腐烂变质,对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⒌日常管理
主要是做好防逃工作,在蟹种放养初期,由于环境突变,幼蟹活动频繁,最容易逃跑。因此,在放养后的半个月,要坚持每天检查网围的防逃效果,严防河蟹从破损处或底纲下逃跑。在养殖后期,由于河蟹生殖洄游规律的作用,其逃跑的机会增多,必须严加防范,保证防逃设施完好。在7—8月汛期,做好网围设施的加固工作,备好一定数量的防汛材料,防止风浪刮倒网围设施。其次要做网围四周的清扫工作,及时清涂堆积在网围四周的浪渣。
混合养殖
混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