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大桶养殖,鳜鱼养殖技术
鳜鱼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养殖鳜鱼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面积3~5亩,水深1.5~2米,排灌方便,水质清淡、不混浊,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新开池要视土质而定,酸性池及池水易混浊的池不适宜饲养鳜鱼。
(二)池塘准备和饲料鱼的培育
⒈在四月五日用生石灰清塘,在四月十日前后在池的四角堆放草肥,(如池底肥度较好可不施肥)并加注新水0.8~1.0米培育水质,以培育饲料鱼的天然饵料。
⒉饲料鱼一般为鲫鱼苗。在四月十五日前后,将附有鲫鱼卵的鱼巢(浮把)放入塘中进行孵化,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万左右。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如1-3-5。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鳜苗均有适口饵料。
⒊用控制饲料投喂量的方法来制饲料鱼的规格。一般放养规格为2公分左右的鳜鱼苗,饲料鱼规格可控制在1.2公分左右。
(三)鳜鱼苗的放养与培育
⒈鳜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水10公分(如水质浓可换去1/3)。 ⒉鳜鱼苗放养密度为4000尾/亩左右。 ⒊检查池中饲料鱼的密度,及时补充适口的饲料鱼。 ⒋注意水质变化和天气状况,水质不良及时换水。 ⒌病害防治,主要为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指环虫发病率较低。防治方法见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
(一)鱼池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积3-8亩,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池四周还要挖深为30-40公分的一圈浅沟,以便鳜鱼的捕捞。
(二)池塘准备和饲料鱼培育。
⒈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⒉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鳊鱼、白鲢、鲫鱼等)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⒊饲料鱼的培育
⑴饲料鱼品种与放养密度:饲料鱼一般为白鲢、鲫鱼、鲮鱼等,亩放养量为30万左右。
⑵饲料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清水10公分,使水质清新且天然饵料丰富。鱼苗放入后不用立即投饵,但需天天观察鱼苗的密度、体质、生长速度和水中红虫的数量,待红虫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四周觅食时,立即用厚浆"浇滩",并一日数次检查各投喂点的情况,在前期饲料吃去即添,在后期应对饲料鱼规格予以控制。一般放养8~10公分的鳜鱼种,饲料鱼的规格应控制在3~4公分左右。
⑶饲料鱼培育时也可放入些老泥鳅,繁殖出的小泥鳅可作为鳜鱼的优质饵料。
⑷鳜鱼养殖面积和饲料鱼池面积的比例一般为1:3-4。
鳜鱼养殖技术农广天地
您的问题有点笼统,首先您得确定您准备养殖什么?养殖多大规模?还有,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应该养什么能挣钱,这方方面面,先得有个初步认识。回到正题,东北地区适合养殖什么?推荐给你以下内容:
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较适宜养殖貂、狐、貉。
东北地区适合养殖的牛品种:适合黑龙江一带气候的肉牛-西门塔尔牛 夏洛莱牛
《适合东北地区养殖的几个名优水产品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淡水鱼类,如鲤、鲢、鳙等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批新兴的淡水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就适合东北地区的几个品种介绍如下。
1 澎泽鲫
又名芦花鲫,为广温、杂食性的鱼类,营底栖生活,喜在底质较肥沃且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彭泽鲫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各种水体中生长,抗高温,水温达38℃时也不影响它的生存,耐严寒和低氧,即使在冰封的水下,彭泽鲫亦能较好地生活。在东北地区生长期为5~10月,其中6~9月生长最快。
澎泽鲫为杂食性的大型鲫鱼,食物来源广泛,在天然水域中以生长快、个体大而著称,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尾达6.5kg。在池塘养殖中,一般情况下,当年繁殖的彭泽鲫鱼苗,经6个月左右的养殖平均个体可达19cm以上,体重可达200g,成鱼常见的个体重多在400~500g左右。这种较快的体重增长速度是其他鱼类养殖品种中所不多见的。
该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优良的生长特性,而且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强。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东北六须鲶
东北六须鲶,又称东北大口鲶,土名怀子、怀头,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河流中,喜栖息于水流平缓,水质清新的江河水域,白天隐居于水色深暗的底层,夜晚活动摄食。它的生存水温是0~38℃,最适水温是25~28℃,较不耐低氧,在水中溶氧3mg/L以上时正常生长,低于2mg/L则出现浮头,低于1mg/L就会导致缺氧死亡。
东北六须鲶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摄食轮虫、水蚤、摇蚊幼虫及野生鱼苗;成鱼阶段摄食底鱼、虾、青蛙、蝌蚪,也吞食畜禽内脏等下脚料,甚至吃动物腐尸,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同类相残现象较严重。冬季食量减少或停食。东北六须鲶生长速度极快,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1龄鱼重可达1~2kg;2龄鱼可达1.5~2.5kg;3龄鱼体重可达3~5kg;3龄以上鱼生长减慢。
池塘主养东北六须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大的特点,是目前养殖东北六须鲶的主要推广模式。
3 乌鳢
乌鳢,又名乌鱼、黑鱼等。乌鳢喜栖息于水草茂盛且易混浊的泥底水体中,常潜伏于光线暗淡的水底。水体溶氧低时,可离水靠鳃腔内的鳃上器官呼吸,因此乌鳢生存能力很强,在无水的潮湿环境中也能维持生命。生活的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
乌鳢是一种凶猛型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鱼虾以及水生昆虫都是它喜爱的食物。乌鳢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在自然条件下,1龄的体长为19~40cm,体重110~753g;2龄的体长为40~47cm,体重625~1395g;3龄的体长为47~60cm,体重在2kg左右,最大个体可达5kg以上。
乌鳢是东北近年来新兴的养殖品种,它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肉质细嫩、具有滋补保健功能。
4 黄颡鱼
黄颡鱼,俗名嗄牙子、嗄鱼、黄鳍鱼,黄姑等。在东北分布较广,特别是嫩江流域及附属的湖泊和水库中广泛分布。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江河、湖泊、水库、沟渠等水域中都能生存。它喜栖息于静水缓流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到上层觅食。生存水温0~38℃,较耐低氧。
黄颡鱼是一种广谱的肉食性的中小型鱼类。天然水域中,一般1冬龄鱼体重15~40g,2冬龄体重100g以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体重达30g以上;第二年100g以上。
该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是我国优质名贵鱼类之一,也是一种适合养殖、垂钓的优良品种,近年市场需求大,在东北池塘养殖取得很高的效益。
5 鳜鱼
鳜鱼,俗称桂花鱼、鳌花鱼等,在我国南北各大水系都有分布,尤以长江水域出产的鳜鱼久负盛名。鳜鱼喜欢在水草丰富、生物饵料丰富的江河湖泊中生活,栖息于光线暗弱的水体底层,鳜鱼白天很少活动,夜晚觅食活跃。对水质要求较高,不耐低氧。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终生以活鱼虾为饵,宁肯饿死,也不吃其他食物。鳜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当年仔鱼可长到100g;二龄鱼可达300g,三龄可长到1kg左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最大者可长至5kg。鳜鱼是享誉海内外的淡水珍品,价格稳定,是名优水产的代表,亩产效益高,在东北已有一定的友展。
6 泥鳅
泥鳅为温水性鱼类,分布广,适应性强。适宜水温10~30℃,喜栖息于底层腐殖质淤泥的表层。水温在5℃以下或在34℃以上时,潜居于泥底深10~30cm处。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吃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昆虫,水生植物碎屑,藻类等,有时也吃水底腐殖质。
泥鳅肉质肥美、营养丰富,是消费者喜爱的水产食品,也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且因易饲养、效益高,养殖泥鳅一直是南北水产养殖的一个好项目。
鳜鱼养殖技术及成本
养殖成本
(1)鱼苗:一般都是3-10厘米左右的,每亩需要放苗2000尾左右,中期4000尾左右,晚期需要放苗5000尾左右,根据鱼苗价格8-10元来算,早期鱼苗成本为1600元左右,中期鱼苗成本为3200元左右,晚期鱼苗成本为4000元左右。
(2)管理费:1000元左右。
(3)饵料成本:1000元左右。
(4)合计:早期桂鱼养殖成本需要3600元左右,中期桂鱼养殖成本需要5200元左右,晚期桂鱼养殖成本需要6000元左右。
鳜鱼养殖技术及饲料
苗种放养:网箱养殖鳜鱼,品种宜选用大眼鳜鱼或翘嘴鳜。苗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浴5-10分钟,或用1%聚维酮碘浸浴10-15分钟。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每平方米放规格4-6厘米的鳜鱼苗30-40尾。
饲料投喂:网箱养殖鳜鱼,饲料鱼可选用鲮鱼、鲢鱼、鳙鱼、鲫鱼等。其中以鲮鱼饲养效果最好,饲料系数低,鳜鱼摄食后生长速度快。饲料鱼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无病无伤,体长为鳜鱼体长的1/3-1/2,如规格不均,可用鱼筛筛去规格过大或过小的饲料鱼。饲料鱼消毒杀菌后投入箱内。由于网箱养殖密度大,每次投喂饲料鱼不宜过多。放养初期2-3天投喂一次,随着鳜鱼长大,改为每天投喂一次。
投喂时间,可选择在鳜鱼摄食最活跃的傍晚进行。每天投喂量为网箱中鳜鱼体重的5-10%。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各巡箱一次,网箱中饲料鱼不足时,及时补放;对规格过大的鳜鱼不能摄食的饲料鱼,应及时捞出。定期清洗箱体附着物,以利于箱内外水体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有较高的溶氧,促进鳜鱼摄食生长。发现网箱破损,及时缝补,以防跑鱼。
鳜鱼养殖技术条件
1、鱼池条件:
鳌花鱼成鱼养殖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积3-8亩,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池四周还要挖深为30-40公分的一圈浅沟,以便鳌花鱼的捕捞。
1、池塘准备和饲料鱼培育:
⑴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⑵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鳊鱼、白鲢、鲫鱼等)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2.鳜鱼喜欢栖息在静水中,一般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冬季低水温时,幼鱼主要在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白天一般侧卧于湖底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3.鳜鱼属底栖型凶猛性鱼类,以小鱼、小虾等为饵。初孵出的仔苗刚开口,即可捕食其他鱼类的仔苗。
向左转|向右转
鳜鱼养殖技术和利润
是桂花鱼养殖利润还是很不错的。桂花鱼市场价格在35元/斤左右,一亩能够产出的鱼量大概能够卖到一万八千元左右。养殖中期价格在30元/斤左右,一亩鱼类的产量依然能够卖出一万五千块钱左右。另外桂花鱼价格高的时候,一亩的鱼类产量大概能够卖出两万多元,总体养殖经济效益还是非常不错的。
鳜鱼养殖技术书籍
北师大版语文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
28、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0、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1、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2、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4、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5、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6、元旦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年级下册
37、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8、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9、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0、石灰吟 (明)于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鳜鱼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一般为2-4亩,水深2米左右,以长方形为主,水质清新,水底泥少或无,排灌增氧设备齐全
2
/7
2、饵料鱼培养。根据适口性好、经济成本低的原则,可以选择白鲫、钝吻鲷等鱼苗作为饵料鱼。通过利用池塘养殖桂花鱼之前的自由期来培育早期饵料鱼,鲤鱼或鳜鱼鱼苗可以自己繁殖,或者各种鱼苗可以在桂花鱼不被养殖前大约20天内投放,放养量为每亩40 - 60万条鱼。喂养方法是用豆浆或其他饲料喂养,而中后期饵料鱼必须在专用池塘中喂养。
3
/7
3、放养桂花鱼。放养时间通常在6月,放养标准应为6 - 10厘米,具有放养成活率高、生长快的优点。通常,每亩的库存量为500 - 800。
4
/7
4、饵料鱼投喂。在成鱼养殖期间,每天吃足够的食物是明智的。如果诱饵鱼太少,会影响桂花鱼的生长或者互相残杀。
5
/7
5、水质。桂花鱼鱼塘应控制水质,并经常换水。6月至9月的高温季节是喂食季节。每周应注入和排出一次水,每次水量应改变0.4m,以保持水的透明度在40cm以上。
6
/7
扩展资料
1、生活习性。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1.5公斤。
7
/7
2、鳜鱼种放养。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注意事项
建议采用多池高密度饲养、多次捕捞和逐渐减薄的方法,以确保饵料鱼和桂花鱼同时生长。
鳜鱼养殖技术视频致富经
鱼喂虫必须清早,至晚令其食尽。如有未尽者及缸底死虫,晚间打净。夜间水静则鱼安,不然亦致鱼死之道。再沙虫中亦有别种恶虫,亦须略择。
喂鱼之法。须将捞来红虫用清水漂净,否则虫之臭水入缸,净水为之败坏矣。
喂鱼虫不拘时候,日不可留余虫也,夜恐虫浮水面,鱼不得受甘露之益。若一时不得鱼虫,或用鸡鸭血和白面晒干为细虫喂之,或用晒干鱼虫及淡金钩虾米为末饲之,皆可。
鳜鱼养殖技术难点
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是国内有名的深水人工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战略水源地。1959年,新安江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当水位达到108米时,库区面积为583平方公里,相应库容为178亿m³。湖面岛屿众多,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就有1078个,这也是千岛湖名称的由来。
关于千岛湖在1998~1999年连续两年爆发蓝藻“水华”一事,大家可能都已有所耳闻。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千岛湖自建成以来就是一座重点“鱼库”,渔场在成库当年就投放了大量的鲢鳙鱼种。时至今日,湖区的鲢鳙放养已有60年历史,良好的水文条件、充沛的饵料使得鲜鱼产量逐年增长,如今年产超过250万公斤。
千岛湖凭什么成为“鱼库”?
千岛湖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点,鱼类结构、生态环境无一不根植于钱塘江。在认识千岛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江,也被称为浙江、罗刹江、之江。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部的怀玉山,全长588公里,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公里。自干流相继建成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利枢纽后,钱塘江就自然被划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河口段。
新安江水库储藏的水量占钱塘江流域总量的30%左右,巨大而优良的水资源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发展渔业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千岛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著名的“鱼库”,与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鱼多。根据1984年的渔业调查,千岛湖共有83种不同的鱼类,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鲢鱼和鳙鱼以外,水库中还有鳜鱼、鳡鱼、鲌鱼、银飘、密鲴等多种经济鱼类,品种丰富。
千岛湖野生鳜鱼
当然,鲢鳙始终是重点的发展对象。早在1981~1991年,当地渔场投放的鲢鳙鱼种就达到了616万公斤,平均每年投放56万公斤。大致换算下来,平均每亩水面放养0.85公斤(10尾左右)。在人为管理下,湖区70%以上的产量都是由鲢鳙贡献,单一化趋势明显。
其次是饵料足。作为典型的山谷型水库,千岛湖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有100多米,水量充沛,饵料丰富。通过对生物量进行监测,有专家认为:千岛湖平均每亩水面可生产1000~1500公斤的浮游植物,按照30%的利用率、40的饵料系数来估算,那么每亩水面能生产7.5~12公斤的有机鲢鳙!
最后就是环境复杂,产卵场众多。库区水面广阔,小岛和沙洲数不胜数,为鱼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环境。自1959年蓄水以来,湖水和山体之间的淹没线达到了1400多公里,由于季节变化,水位会出现9米的落差,水草类型多,为鱼类的繁殖提供了绝佳的产卵场。另外,渔场保有的亲鱼培育池每年也能贡献可观的苗种量,甚至成为了增殖的主流渠道。
千岛湖的“两大难”
毋庸置疑,千岛湖的有机鲢鳙为淳安县带来了巨额财富,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样也带来了两大难题:第一是捕捞,第二是如何确定放流比例。
有人可能会问了,湖里的鱼那么多,捕捞还不简单吗?这里要澄清一下,捕鱼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尤其是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千岛湖的捕鱼体系还在摸索当中,复杂的地理和地貌环境给捕鱼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上个世纪,千岛湖捕捞队共有107人,设有正队长1人,副队长2人,生产班组5个。其中,一班是张网、拦网班,共有29人;2~5班为刺网班,各班定员14人;另有运输班11人,后勤8人。值得一提的是,刺网分为单层刺网和三层刺网两种,配有船只12艘,是当时数量最多的捕捞网具。
千岛湖捕鱼船只
曾参与过捕鱼的一位老渔民透露,库区采用的是联合捕鱼法,先利用刺网和拦网对鱼群进行包围、截堵,期间伴有船只进行驱赶,将鱼群赶到放置好的张网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到后续的捕捞,甚至可能导致捕捞失败。凭借鱼群侦查和紧密合作,捕鱼队在20年间共捕获了3500万公斤鲜鱼,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捕鱼队已经摸索出一套非常纯熟的捕鱼流程,大大提高了回捕率。捕鱼的问题解决了,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从过去到现在,千岛湖放流鲢鳙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比例和数量该如何把控一直是个问题。
资料显示,千岛湖放流的大规格鱼种在100克左右,每年投放重量多达60万公斤,其中鲢鱼占50%,鳙鱼占48%,草鱼和青鱼仅占2%。人工放流鲢鳙向来被认为是“生态文章”,还一度帮忙解决了90年代末的蓝藻“水华”危机,但进入新时代以来,鲢鳙的放流比例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
要知道,千岛湖自2006年以来就进入了中度富营养化的行列,湖区束丝藻、曲壳藻等异常增殖的现象时有发生。在1998年,全湖浮游植物的密度只有108万细胞单位/升,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就提高到了1152万细胞单位/升,十几年间增加了10倍多!
鱼产量增多的同时,水藻含量不降反增
如果不对鲢鳙的放流比例进行调整,不在源头上控制氮磷的排放,湖区的藻类就有可能进一步增多,甚至产生新的危机。这并非耸人听闻。大家都知道,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水华”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蓝藻等有害的浮游植物。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鲢鱼的放养比例,比如提高到60%或70%,并将鳙鱼的比例缩减到30%~40%。
鳙鱼/大头鱼/胖头鱼
至于二者的比例究竟该定为多少,每年放流的规格和数量又该如何确定,这都应该经过科学评估,对湖区的水质情况、现有生物量进行考察后再做决定。总之,为控制住水库中的浮游植物、防止“水华”现象再度发生,升级版的放流方案亟待研究。
混合养殖
混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