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室内养殖系统,轮虫养殖方法和配方
轮虫养殖技术
1、种苗的采集与消毒工作
从池塘里捞取浮游生物的样品,在解剖镜下将轮虫分离出来。为了避免其它的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用吸管吸到清洁的玻片上,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的容器中,以保证轮虫的纯度。培养的水泥池在放种之前先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清洗干净以后等待使用。培育轮虫用的水也要严格消毒。常用的药物是漂白粉,可以杀灭大部分敌害生物和藻类,余毒消失得也快,一个星期就可以使用。水在使用之前,要用少量的轮虫试水,如果轮虫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才能大量接种,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是2~5个/毫升比较合适。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12天即可以扩大培养。
2、饵料投喂
培育轮虫基本都是用酵母和光合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光照,光合细菌对轮虫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喂量是5×106~10×106个/毫升。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虫吃食状况来确定投饵量,以吃饱没有剩饵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轮虫的生长。在较小的水体中培养轮虫,投喂酵母后要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还能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如果水体较大,在培育轮虫时,应采取向水中充气的措施,以保证培养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以防止饵料下沉,促进轮虫的快速生长。
3、轮虫的温度控制与扩大培养
轮虫生长对于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4~30℃,为了能使轮虫快速生长,要注意维持合适的水温。轮虫的生长发育与水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轮虫会越来越多,排泄物也会增多,水质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培育的过程中,要观察水质情况,定时加注新水。
在适宜温度和充足的饵料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水质,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60个/毫升以上时,就要进行扩大培育或采收一部分增加空间。可以用200目筛网做成工具来捞取,也可利用灯光照射,使轮虫集中在一起,然后进行捕捞。为了使下次能继续培育,先要确定合理的捕捞量,培养池里保持一些轮虫,以便繁殖。
水产养殖轮虫如何培养
1
首先,选择优良轮虫种,原种培养应与培养槽分开,以免污染,培养1个月以后,周期性接种1次,保持培养容器和水质清洁。
2
然后,采取酵母宜多次投饵,每天换水25%、通气量每分钟每米3 水40~100 升、悬挂树脂吸附片等吸附水中悬浮物。控制纤毛虫和细菌等的污染。
3
然后,在培养液中,以每亳升1个的密度,放人体长1.2~7.0 毫米的卤虫,控制游仆虫和尾丝纤虫; 采用紫外线照射除菌等。每天收获以保持轮虫处于生长期。
4
然后,初孵无节幼体营养丰富,可作为“生物胶囊”等优点。近年来,90%的水产养殖者把轮虫作为优良的生物佴料。生物学特性为,轮虫身体细长,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5
然后,每天计数轮虫,确保合理的投饵量。培养优质藻类,每天在轮虫池添加一些藻类。6采收轮虫时,避免轮虫受到猛烈冲击。收获后及时清洗或药浴,避免病菌带人培育池。收获或强化后(处于饱食状态为佳),及时投喂培育幼体,以免营养价值下降。
6
最后,要知道轮虫是一种耐高温、超盐生、世界性分布的小型甲壳动物,它具有生长发育快,休眠卵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孵化,一般24 小时内可孵化。
轮虫养殖技术规范
先杀轮虫
养殖水体中产生的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由于蟹塘残饵、粪便的积累过多,使氨氮不断产生;加之硝化细菌群的天生惰性和代谢条件的挑剔,所以,当温度相对较低、藻箱不平衡或供氧不足时,硝化细菌群代谢迟缓,而导致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积蓄升高。亚硝酸盐超标,是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亚硝酸盐是池塘底部含氮有机物分解造成的,它是氨氮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由于缺氧而产生的中间产物。
亚硝酸盐超标就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超标过多会使养殖生物中毒死亡。亚硝酸盐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让养殖户损失惨重!所以要经常检测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及时采取有效办法降低亚硝酸盐。
轮虫养殖技术的现状
荧光藻不适合养殖
萤光菌密集,尤其在养虾过程中容易感染,最后造成大量虾死亡。荧光菌包括哈维氏弧(Harvey)、斯白利特弧菌(Splendidns)、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等。这些菌经24小时培养均能产生荧光素或黄绿发光素,而且该菌类喜栖含有机污染水体及生物饵料(轮虫、卤虫)等,从而进入幼虾消化道,破坏虾机体而致其患疾病。不适合人工养殖。
轮虫养殖技术培训
轮虫首先当然是要用高蛋白的原料通过发酵后来作为轮虫的营养,例如“发酵鱼露”最好,其次是发酵各种蛋白类饼粕类等;然后是一是要用光合细菌或酵母粉补充特殊维生素(这种特殊性是购买不到的);二是严格控制PH值在8.0左右是最好的;三是阳光不能太强,水温不能太高;四是要用糖补充能量,或用“发酵玉米液”既补充碳源,又控制了PH值;五是最好单独用一个池塘来专门养殖轮虫,定期收集和使用;
不用担心池塘中没有轮虫卵的,只要满足特别是PH和温度条件等,营养充足蛋白,则都会长出来的;
轮虫培育技术
出现轮虫说明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1、未及时清污,细菌滋生:池塘长期未清污,导致池底有机物较多,且塘内含有的溶氧较低,滋生了大量有害菌,为轮虫提供了食物,故容易爆发轮虫。2、小型藻类较多:塘内藻类以一些小型藻类为主,如绿藻,为轮虫提供了天然饵料。3、药物使用不合理:未合理使用药物,导致轮虫出现抗性。
轮虫的出现说明水质
轮虫的出现说明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适合轮虫繁殖。给池塘进水时,轮虫会随水一起进入池塘内,如果条件适宜,轮虫就会大量繁殖,主要原因如下:
1、未及时清污,细菌滋生
池塘较长时间没有清污,使得池底的有机物较多,同时池塘内的溶氧含量较低,导致有害菌大量滋生,而这些都是轮虫的食物,因此容易爆发轮虫。
2、小型藻类较多
池塘内的藻类主要以绿藻等一些小型藻类为主,这为轮虫的繁殖提供了天然饵料。
3、药物使用不合理
(1)目前常用的鱼池杀轮虫药物主要是代森铵类药物,此类药物在使用初期的效果较好,但使用频率较高时容易使轮虫产生抗药性,而且存在严重杀藻的请款。
(2)但同时关于此类药物是否对鱼、虾会产生毒性的试验报道目前还比较少,因此它是否具有毒性还未确定,所以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
4、水产动物的放养密度小
轮虫虽然是水产动物的敌害生物,但它也是一种优良的饵料,尤其是对于鱼、虾、蟹幼苗阶段而言。但若是粗放养殖,且放养密度较小,此时虾苗、鱼苗的摄食速度小于轮虫的繁殖速度,就会导致大规模爆发轮虫。
5、池塘之前爆发过轮虫
轮虫卵具有较为坚固的外壳,能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大部分药物的侵蚀,据相关资料记载,轮虫卵最长可以存活27年左右,因此池塘一旦爆发轮虫,之后就很难根治,当条件适宜时就有可能再次爆发。
轮虫怎么培养繁殖快
1、培养时,采用水体施肥的方法先繁殖浮游藻类和小型原生动物,以便为轮虫提供食物,培养期间水温控制在18-24℃为宜。
2、每立方米水体施用以20-30克硝酸铵,5-10克人粪尿的比例配成混合的肥料作为基肥,培养过程中每隔4-5天追施1次有机肥,大约经过10天左右即可收获。
轮虫人工养殖视频
关于养殖什么样的泥鳅周期短市场需求量大我来回答一下
泥鳅生长于静水池塘、溪河的淤泥及稻田中。水底淤泥有小洞,就是有泥鳅的标志;小洞越多,泥鳅越多。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属鱼纲、鳅科,是温水性鱼类。泥鳅体延长,亚圆筒形,长10多厘米;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口小,下位,有须;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泥鳅含人体必需有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其中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达22.6克,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很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人工养殖泥鳅是很好的致富门路。 泥鳅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高。泥鳅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质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食,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殖质。
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广,能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除鳃外也能在水面用肠呼吸,这多发生在气候骤变、低压暴雨来临前。冬季水干涸钻泥中,靠湿润环境行肠管呼吸,也能维持生命活着。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上升 30qc以上,即钻人泥底或草层中栖息。
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生长旺盛。喜夜间觅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饲料。 我国广阔的淡水流域,如江河湖泊、溪涧沟渠,尤其烂泥田、山垅田、门前屋后肥沃田以及山塘水库、井潭底土等,凡富含有机质的肥水、淤泥中,都可养殖泥鳅。
其养殖技术如下: 建造池塘养殖 选择阳光充足、水源方便、住宅附近的地块建池。面积以100— 150平方米为宜,种苗地可小一些, 30—50平方米为佳。池深一般50— 100厘米。
四周可用水泥筑墙,薄膜贴埂,铲光土壁。上设进水口,下开排水口。为了防止泥鳅逃逸或被洪水冲跑,进、出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篾闸围住。池底挖松30—40厘米厚土层,或增添些泥浆,以供泥鳅避暑、御寒、逃藏及栖息之用。
加速苗种繁殖 泥鳅2龄性成熟开始产卵,4—8月份繁殖旺季,尾(条)怀卵量 4000—7000粒。亲鱼选择标准:体质健壮,运动活泼,无病伤,色地正常,体表粘液多,体长10—20厘米,体重30—50克为佳。
鉴别雌雄方法:雌鳅胸鳍短,前端钝圆,呈扇形,体形圆胖,颜色单一,4月上旬繁殖期,用手轻捏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瘦长、颜色花杂,活动迅猛,繁殖季节用手挤压腹部有精液溢出。繁殖方法绝大多数采取自然产卵繁殖。
先清理好开春后产卵池,用生石灰消毒,放入清水,待毒性过后,将亲鱼按雌雄1:3比例每亩20公斤投入池中进行饲养。水温上升15℃以上时,用树枝、棕片、冰草等制作鱼巢,固定于池四周和中央池底,让其产卵。
早晨把附着卵块取出,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待水温上升约24℃1—2天,可能全部孵化。 孵化出鳅苗长3—4毫米,附着鱼巢上,经一定时间便能自由游动。鳅苗出膜后,及时转移到育种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
在鳅苗培育期,以投喂熟蛋黄、豆浆、奶粉及鱼粉为主,后期改为投喂米糠、豆渣、麦麸等,每天投1— 2次,投喂量占放养量10%左右,经1个月后鳅苗体长达3.5厘米,移暂养池或稻田放养;约6个月后体长达5厘米左右,这时即可投放池塘养殖。
饲养管理 1.池塘饲养法:放养前先清池,池底铺20厘米左右脂泥。水深40— 50厘米,施肥培育肥水,然后投放鳅种,每667平方米投2.5—3万尾。投喂人工饵料,如小型甲壳虫类、昆虫、蝇蛆、蚯蚓、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麦麸、米糠、豆渣等,有时也食水底腐殖质和泥渣及有机碎屑等。
每天投喂量按放养泥鳅的体重计算,一般3月份为10%,4—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11月份至翌年2月不投饵。同时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水温达30℃,要常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降低水温。
当发现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这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应增加池水深度,并在池角施人牛、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一般泥鳅长达20厘米左右时,即可捕获上市出售。 2.稻田饲养法:在每年的早、中稻插秧后放养。
每平方米水面投10—12毫米鳅种30—50尾。在放养前应加高加固田埂,以免田埂垮塌。在稻田的排水口挂上竹帘阻防泥鳅逃脱,再在靠近排水口处,挖个6—7平方米、深50—60厘米的鱼坑,作为夏季水温高时或干田时泥鳅栖息地,又便于起捕。
食物以天然饵料为主,结合投喂米糠、蚯蚓等,以防止水质恶化。在稻田里尽量少施碳铵或氨水。到割稻时可捕捞,每亩约可产成鳅量25—35公斤。 (游克仁) 1、 巧捕泥鳅方法三种 池塘拉网捕 仲春后直到中秋,正是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
作业时,先清除水中的障碍物,尤其是专门设置的食场木桩等,然后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较高。 袋捕 此法是根据泥鳅喜欢寻觅水草、树根等隐蔽物栖息、寻食的习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内放破网片、树叶、水草等,并放入诱饵,放在水中诱泥鳅入内,定时提起袋子捕获泥鳅。
此法多用在稻田内捕捉泥鳅。 选择晴朗天气,先将稻田中鱼溜、水沟中的水慢慢放完,待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回鱼溜、水沟,同时将捕鳅袋放入鱼溜中。袋内放些树叶、水草等,使其鼓起,并放入饵料。饵料由炒熟的米糠、麦麸、蚕蛹粉、鱼粉等与等量的泥土或腐殖土混合后做成粉团并晾干,也可用聚乙稀网布包裹饵料。
作业时,把饵料包面团放入袋内,泥鳅到袋内觅食,就能捕捉到。这种方法宜在4~ 5月份作业,以白天为好。8月至入冬前捕,应在夜晚放袋,翌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取出,效果较佳。如无麻袋,也可把草席剪成60厘米长、30厘米宽,将饵料团或包置于草席上,并把草席两端扎紧,中间轻轻围起,然后放入稻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捕放些杂草等物,泥鳅会到草席内摄食,同样也能捕到大量泥鳅。
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 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
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
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 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 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干塘捕捉 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泥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厘米、 深25~30厘米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
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得捕一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池鳅。
稻田排干水捕捉泥鳅 一般在深秋水稻成熟或收割后进行。稻田内的水,可分两次缓慢排干。第一次排水让稻田表面露出,泥鳅则会游到鱼沟或鱼溜内栖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后1~2天进行,主要排放鱼沟、鱼溜中的水。
当泥鳅集中在鱼溜、鱼沟时,先用抄网将其捕起,再用铁丝制成的抄网连泥一并捞起,挑出泥鳅放入容器,最后还可以用手配合翻泥捕尽稻田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泥鳅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投本低,见效快,产效高。
A、稻田的选择: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厘米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上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原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B、防逃设施: 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硬,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 C、开挖鱼沟: 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约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厘米、宽90厘米为宜。
鱼沟渠道要与进、出水口处畅通。 D、稻田施肥: 养殖泥鳅的稻田的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为宜。 E、放养时间和密度: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天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厘米为好,每667 平方米放养2。
5万尾左右。 F、投喂饲料和管理: 一般1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体总重量4%~5%。
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 泥鳅经过4个月左右的养殖全长达到10厘米,体重达到12克左右, 可以捕捞出售。 3、泥鳅暂养法 A、水泥池 适用于较大规模出口中转基地。
一般体积为8米、4米、0。8 米,蓄水量20-25吨。每平方米暂养泥鳅5-7公斤;流水、增氧设施条件好, 每平方米放40-50公斤。春天每天换新水排污1次,夏天2次,秋天1次,冬天隔日1次。同时注意投喂:如每30公斤泥鳅投喂0。
2公斤生大豆或0。1公斤辣椒。如此可有效地提高泥鳅暂养成活率至90%以上。 B、网箱 小规模暂养可用网箱,一般为2米×1米×1。5米。 网眼稀密视泥鳅大小而定。一般小鳅可用11-12目的聚乙烯布,成品鳅可用网目较大的布。
一般每平方米可暂养30公斤。网箱养鳅,平时要勤检查、勤刷网箱,注意防止逃跑。 C、木桶 各类较大的木桶也可作小规模的暂养。如用72升容积的木桶,可放泥鳅10公斤。开始每天换水4-5次,第3天后每天换水2-3次。
每次换水1/3左右。 D、鱼篓 一般用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竹制鱼篓,篓内放聚乙烯布,篓上加盖(盖上不放聚乙烯布,以免影响鳅呼吸)。放在静水中暂养,一篓装泥鳅7-8公斤,若在微流水中每篓可装15-20公斤。
篓要有1/3露出水面,以利鳅进行呼吸。应注意:放在流水中暂养时水流要缓慢,若太急鳅会患细菌性鱼病。泥鳅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人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4、泥鳅的养殖技术 A、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
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泥尘污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
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B、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
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
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个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 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10-6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 ~1500尾为宜,过密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增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 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 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过1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植物性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体重量的3%~5%。
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8~10厘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高密度养殖轮虫最新技术
清池进水及接种的方法
清池进水:干水清池,即把池水排干,在太阳下暴晒3-5天,就算是完成了清池,如果要消毒,可以在池底和池壁泼洒一些药物。另一种为带水清池,就是把培养池与池水一起消毒,按水池的水量加入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药效消失以后,如果池中还要加水,必须要用250目或300目的密筛绢网过滤,以清除敌害生物。池塘一次进水不能太多,第一次进水20-30厘米,之后慢慢再增加。
接种密度:轮虫的接种密度要根据使用的饵料种类来决定,用单细胞藻类作为活饵料,接种密度对轮虫的影响不大。如果用酵母培养,则接种密度可以大一些,一般35-50个/毫升为好。因为酵母很难存活,死亡之后会污染培育轮虫的水体。若投饵量过大,水质很容易恶化,造成轮虫死亡。轮虫接种密度过小时,若投喂量偏少,水中没有多少酵母,轮虫很难找到食物,会因摄食不足而影响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轮虫因饥饿而死亡。
室外培育轮虫的管理措施
① 水温:水温是轮虫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能适应的水温范围为5-40℃,最适合的温度为24-34℃,在符合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以后,轮虫就可以缩短生长周期,产量也随之增加。水温太高了也不合适,超过了轮虫的适应范围,会使轮虫的蛋白质水平下降,影响品质。温度过低,不利于轮虫繁殖,所以,在室外培育轮虫,要密切关注水温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持适宜的水温。
② 盐度: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对轮虫的生长不利,在室外培育轮虫,适宜的盐度范围是15-25,但低盐度环境下培养的轮虫活力差,作为饵料投喂很快就会死亡,利用价值低。在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池塘的水位,夏天季节温度高,水分容易蒸发,造成水位下降,池水里的盐度就会升高,对轮虫生长很不利,必须进行调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淡水引入培养池,降低池中的盐度,在轮虫接种或采收时,盐度升降的幅度太高,轮虫会发生大量死亡。
③ 合理投喂:轮虫培养的饵料除了单细胞藻类和酵母外,还有人用发酵面粉、米糠来培养轮虫。一般情况下,用普通的饵料来培育轮虫,轮虫密度到200个/毫升以上有点困难。虽然采用特殊的浓缩小球藻为饵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这种方式培育轮虫的成本过高,对于养殖户不合适。以酵母为饵料培育的轮虫,采取用鱼肝油进行营养强化的措施,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轮虫属于滤食性动物,能吃到多少食物,与水中饵料密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轮虫有足够的食物供给,投喂的原则是早期的投饵量可以高一些,等轮虫的密度增加以后,再慢慢降低投喂量。
④ 水质:随着轮虫的生长繁殖,水体中的密度越来越大,投饵量就会增加,残饵和粪便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随之会产生氨氮,对轮虫的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向水池充气,保证足够的溶氧。另一方面要根据轮虫的生长情况合理投喂饵料,这样可以稳定水质,使培养顺利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机械的方法清除污染物,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改善水质,降低氨氮的含量,对轮虫生长有促进作用。
⑤ 敌害生物:在轮虫培育过程中,水中的纤毛虫会与轮虫争食饵料,还有水蚤和、丰年虫等浮游动物。这些生物不仅会抢食饵料,还会争夺轮虫的生活空间,有些桡足类的生物还会摄食轮虫,是轮虫繁殖的主要危害之一。这些敌害生物主要是进水时没有做好过滤措施或是从饵料中带进来。另外,当投喂过多的酵母没有吃完,发生反应后,换水量不足,很容易引起敌害生物繁殖,危害轮虫的正常生长。因此,在轮虫培育过程中,进水要做好防护措施,投喂的酵母不要过量,以免留饵时间过长而影响水质。
轮虫繁殖技术
1、种苗的采集与消毒工作
从池塘里捞取浮游生物的样品,在解剖镜下将轮虫分离出来。为了避免其它的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用吸管吸到清洁的玻片上,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的容器中,以保证轮虫的纯度。培养的水泥池在放种之前先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清洗干净以后等待使用。培育轮虫用的水也要严格消毒。常用的药物是漂白粉,可以杀灭大部分敌害生物和藻类,余毒消失得也快,一个星期就可以使用。水在使用之前,要用少量的轮虫试水,如果轮虫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才能大量接种,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是2~5个/毫升比较合适。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12天即可以扩大培养。
2、饵料投喂
培育轮虫基本都是用酵母和光合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光照,光合细菌对轮虫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喂量是5×106~10×106个/毫升。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虫吃食状况来确定投饵量,以吃饱没有剩饵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轮虫的生长。在较小的水体中培养轮虫,投喂酵母后要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还能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如果水体较大,在培育轮虫时,应采取向水中充气的措施,以保证培养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以防止饵料下沉,促进轮虫的快速生长。
3、轮虫的温度控制与扩大培养
轮虫生长对于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4~30℃,为了能使轮虫快速生长,要注意维持合适的水温。轮虫的生长发育与水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轮虫会越来越多,排泄物也会增多,水质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培育的过程中,要观察水质情况,定时加注新水。
在适宜温度和充足的饵料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水质,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60个/毫升以上时,就要进行扩大培育或采收一部分增加空间。可以用200目筛网做成工具来捞取,也可利用灯光照射,使轮虫集中在一起,然后进行捕捞。为了使下次能继续培育,先要确定合理的捕捞量,培养池里保持一些轮虫,以便繁殖。
轮虫养殖技术有哪些
轮虫作为鱼苗的开口铒料,可以通过池塘来培育,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养殖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鱼苗的存活率,现将池塘培育轮虫的方法提供如下:萊垍頭條
鱼苗下塘前十五天前清塘,药性消失后注水50~60厘米。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培养浮游生物。这种培育鱼苗的方法称之为“肥水下塘”。鱼苗下塘前施用的肥料可因地致宜,一般使用人粪尿、鸡粪、猪粪、牛马粪也可以使用鲜嫩易腐烂的草类都可以使用。施肥方法以往都使用堆肥,每亩一次用量较大,一般粪肥每亩用量200~250公斤,绿肥300~400公斤,如果草的质量差或以加大用量。为了加快肥水可兼施无机肥料,一般每亩施用氮肥(硫酸氨、尿素等)4公斤、磷肥(过磷酸钙)4公斤。无机肥的施用需全池泼洒。堆肥是将肥料放在向阳的浅水区,可靠近注水口,但要远离将来出池的起网位置。肥要全部淹在水中,以加速肥料的腐烂分解。而且要隔二天三天翻动一次,以利于肥料扩散到水中提高肥效。培养鱼苗下塘适口饵料需要掌握施肥时间,这一点十分重要。施肥后浮游生物D轮虫形成高峰时下塘才能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饵料生物。鱼苗下塘过早或过晚,轮虫的生物量未达到高峰或高峰已过。鱼苗的饵料生物不足会直接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池塘施肥后,各类浮游动物形成高峰的规律是:先形成高峰的是原生动物、其次是轮虫,再次是枝角类,最后是桡足类。这与鱼苗下塘到夏花分塘整个过程中,对食物大小变化的要求是:轮虫和原生动物→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这同池塘浮游动物形成高峰的顺序是一致的。池塘适时施肥即可很好地利用这二者的一致性,使鱼苗下塘后下好出现轮虫高峰期,不但刚下塘的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以后各个发育阶段也都能有丰富的适口饵料。所以适时施基肥和鱼苗适时下塘是养好鱼苗的关键。轮虫繁殖的数量和达到高峰的时间与轮虫休眠卵的数量及水温密切相关。如塘底淤泥厚,保水力强,并大量追施过有机肥的池塘,则淤泥中的轮虫休眠卵就多,而新开池塘,或沙质底,渗漏严重或淤泥虽厚但盐度较高的池塘,则轮虫的休眠卵均很少。轮虫休眠卵广泛分布于各不同深度的淤泥层中,由表到底逐渐减少呈现“V”形分布,以表层(0~5厘米)淤泥中最多,但完全暴露于泥表面者却很少。在鱼池中只有完全暴露于泥表面或漂浮于水层中的休眠卵才能萌发。因此,在清塘后需用铁耙搅动表层淤泥,把休眠卵翻动到泥表面或水层中来,以促使其萌发。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轮虫休眠卵萌发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水温为25℃时,鱼池清塘后约经5天轮虫数量可以达到高峰。我地区五月中旬,水温大约为20.3℃轮虫形成高峰期大约需8天。有时用生石灰清塘后可能部分泥面被石灰覆盖,影响了休眠卵的全面萌发,因而会推迟轮虫的高峰期的出现时间。因此,清塘后用铁耙搅动淤泥,一方面可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和,以提高石灰清塘的效果,同时可将休眠卵翻到表面来,增加轮虫萌发的数量和提前达到高峰期。轮虫繁殖的高峰期,通常持续3~5天,此后由敌害生物的侵袭或饵料的缺乏而使轮虫的生物量下降。在轮虫尚未形成高峰时,小型枝角类(如裸腹蚤等)便零星出现,继而数量逐渐增多,大量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抑制了轮虫的生长发育。在小型枝角类零星出现时,施用0.03~0.05ppm晶体敌百虫,将其杀死,可以适当延长轮虫的高峰期。因此,由于鱼苗生产问题不能如期发塘时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延长轮虫的高峰期,如果延误了鱼苗下塘的轮虫高峰期,大型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已大量繁殖,只有换水后再从施肥做起。所以要妥善安排好清塘,注水,施肥的时间。鱼苗下塘时的轮虫生物量应达到每升水5000至10000个,生物量为20毫克以上。在生产中可以用肉眼观察计算轮虫的数量,即用玻璃烧杯取池水对着阳光粗略计算每毫升水中小白点(即轮虫)的数量,如果每毫升水含有10个小白点,就是每升水含有一万个轮虫。所以在观察时如果每毫升水中有5个以上的小白点,即可放鱼。为提高肥效,施肥方法最好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每天或隔天泼一次,用量每亩10~20公斤。这样即可以保证轮虫能获得充足的食物D有机碎屑,促进轮虫的繁殖生长,又可以节约肥料。经多年试验效果明显。萊垍頭條
特种养殖
特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