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养殖的正确方法图解,鲶鱼又叫土鲇-养殖的时候怎么做好管理呢
鲶鱼又叫土鲇,养殖的时候怎么做好管理呢?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在沿岸地带活动。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进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受到外界侵扰是不会游动的。家庭养殖,池塘面积15亩,池深2米,水深1.5米,池塘底泥在10厘米左右。
鲶鱼多在湖泊、池塘的中下层生长,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即使在恶劣的水域中也能很好的生长,它们属于食腐性鱼类,平时进食量大但运动量小,生长速度非常快,一般越往南方,鲶鱼的生长周期会越短。
养殖管理:
1、鲶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0至25摄氏度。在养殖期间并投喂富含营养的动物性饵料,如鸡肠子、猪肺子、小杂鱼等。每日投喂2至3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以保证性腺发育营养要求。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每周冲水1至2次。
2、由于鲶鱼生长最适宜的地形为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因此可采用沟池式养殖鲶鱼。即在进水口一端,挖一个占稻田总面积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小池,坡比1比1。水深1至1.5米。稻田内根据稻田面积大小设置环沟及中央沟,沟宽、沟深各60厘米。沟与小池相通。同时加高、加固田埂。
3、由于鲶鱼生长易感病,所以饲养期间应每隔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一次,以预防鱼病。由于鲶鱼属无鳞鱼类,对各种药物较有鳞鱼更为敏感,持别是含敌百虫成分的灭虫药,生产实践中应慎用。
养殖鲶鱼的池塘面积最好大一点,水位不要太浅,为鲶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池内水草高度要适宜,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养殖过程中定期清理池内杂草,池塘周围要做好防逃设施,以防鲶鱼逃跑。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鲶鱼的生长,在养殖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池内水质情况,如果水质变差要立即换水,一般每15天左右换一次水,如果水质好,只需换30%的水即可。黄绿色的水是正常的水质。如果鲶鱼经常跳出水面,那是因为水太肥,水中含氧量低。有必要立即更换池水,改善水质。在闷热的雨天,应适时向池中添加氧气,避免鱼儿因缺氧而死亡。可在池中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改善水质,为鲶鱼提供遮荫。
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要合理,每次投喂饲料不宜过多,以免鲶鱼吃多了出现食道梗阻。鲶鱼在苗期,投料要切碎,以便幼鱼摄食、消化;2月龄时可添加颗粒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蛋白质,保证营养平衡。鲶鱼抗病能力不强,容易生病,最常见的是发病,一般鱼苗投放不到一个月就可能被感染,表现为鱼苗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水泡,鱼鳍红肿,然后鲶鱼慢慢腐烂直至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在池中洒上一定比例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在饲料中可掺入一些抗病药物。
投放鱼苗时,要注意规格和密度。一般来说,养殖100天左右就可以捕捞。捕捞前,先将池中的水放掉,将一些装好饲料的笼子放入池中或直接用渔网捕捞。捕捞时,应注意将规格较小的鲶鱼养在池中进行繁殖,达到上市规格后再捕捞出售。捕捞后,应将池内水体恢复原状,并消毒一次。
鲶鱼
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