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池塘底起泥皮,南养白对虾池出现泥皮飘浮在水体上面怎样处理
南养白对虾池出现泥皮飘浮在水体上面怎样处理?
.池水表层起泥皮 这是底层藻类死亡引起的,水质问题,应及时捞除干净,不必太过担心,下面我将水质调控技术发给你几种主要养虾模式对改良水质的作用
1.封闭式海水再循环和零交换水的养殖模式 养殖一茬对虾只用一池水,也就是现在提倡的零交换水系统(循环用水)。整个养殖过程中池水除渗漏、自然蒸发及吸底污损失一些水而采用井水补充外,一律不补充海水的养殖模式称为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模式。虾池的水流程循环路线:虾池一接污池一沉淀池一水生生物沟一过滤池一细菌池一虾池。该模式是以投放有益细菌来取代药物防治病害,养殖全过程绝对禁用药物,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养虾效果。
2.半封闭淡化养殖模式 在有淡水资源的地区,无论低位池还是高位池,均应首先采用地下淡水添加养殖模式。在养殖前一次性注足海水,消毒以后不再添加海水,在养殖过程中逐渐添加淡水。淡水每次进入量不超过10%,且盐度日变幅在5‰以内,最终盐度为3‰左右。在纯淡水也可养殖,但虾苗要淡化。在高密度养殖时保证溶解氧在5mg/L以上,低密度养殖则溶解氧在4mg/L以上,改良水质以降低WSSV的发病率,促进对虾生长。
3.过滤和净化海水防病养殖模式该系统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养殖技术管理方面都与传统的养虾模式有显著不同。该系统以自然海水为养虾水源,通过对海水水源进行过滤或净化处理后用于养殖对虾,养殖系统产生的废物通过特别设计的膜底池塘、中央排污系统等设施随时排出系统之外,排出的废物经过适当处理再排入大海。
4.高位池养殖模式 高位池包括水泥池、砌砖池、地膜池等,以动力提水方式引海水入虾池。提水养殖不受潮水限制,水质环境较易控制,使用增氧机、引进井水、水质改良剂、有益微生物和调控单胞藻等措施可以保持水质良好稳定,可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机会,从而提高养虾的成功率。还有多级高位池养虾模式,为避免放养密度过高,在养殖中、后期因残饵、排泄物以及败坏的藻类等有机物的堆积而造成水质恶化或池底老化,可将养殖期分为二级、三级养虾。
5.混养模式 混养是将食性和生态位互补的两种或多种养殖生物以一定比例放养在同一池塘中,目前较多的是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蟹混养、虾藻混养等,它使得虾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级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相对应,水体中的各种天然饵科生物和投入的人工饲料能尽可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虾池中物质和能量的总转化效率。但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之中,一方面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解氧上产生直接竞争,以及自身产生代谢废物会造成的相互危害,另一方面混养的杂食性鱼类可摄食高品质的对虾饲料,造成对虾对投入饲料的利用率相对降低。
6.对虾封闭式综合生态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从优化养殖系统的结构人手,把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藻混养进行技术组合,变单种养殖为多种综合养殖,把利用生态环境与饵料生物资源上有互补作用的经济水生生物以合理的比例养殖于同一封闭区内。在养殖过程中除虾池投喂外其他养殖区不投喂,投入的对虾饲料在多级养殖池中通过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各种养殖生物的多层次利用,饲料利用率可以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优化有益微生物群落,对水质进行生态调控,进一步净化水质。每个养殖区既是生产区又是生物净化区,具有生产产品和净化水质的双重功能。养殖用水经生物净化和物理、化学处理得以循环利用,实现养殖期间废水的零排放,减少对海区环境污染,提高海水利用率,减轻对海区环境污染,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型综合养殖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打捞啊
先使用氧化型底改(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泥皮集中的地方可以加量干撒,配合增氧产品,效果更佳。然后使用解毒类的产品,主要成分为有机酸。最后晴天上午使用赛有鱼超能芽孢菌种分解有机质,可配合腐植酸钠产品一起使用,后续适当肥水培藻。
如何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破解南美白对虾养殖难题?
生物絮团技术是运用了废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法原理,通过添加碳源控制水体中的C/N值和增加水体搅动,以促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的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从而以此来大量絮凝、吸附和吸收水中的有机颗粒物和氨氮等有毒物质,并能将这些物质摄入细胞体内进行降解转化的具独立小生态系统的生物悬浮絮凝团。尽管生物絮团技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上关注度很高,但是真正应用成功的案例却很少。
生物絮团养虾新模式
南海所开展的凡纳滨对虾示范点养殖池为闲置大黄鱼育苗池,共80口,平均面积25平方米/口,养殖水体2000立方。池内悬挂筛绢网,构建形成人工基质;采用二级接力养殖模式,保证常年连续养殖,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一级放养密度4000~5000尾/平方米,养殖30天后转入第二级养殖,放养密度减为600~700尾/平方米,养殖至上市。期间运用生物絮团技术维护水质,养殖前期50天基本不换水,养殖后期日换水量不足5%。养殖全程拌喂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无抗生素使用。经100天养殖,凡纳滨对虾平均体长10.29cm,平均体重12.33g,单位产量7.05kg/m2,成活率89%。
养殖系统集成优化
生物絮团技术在污水处理上已经很成熟,但到了水产养殖就要根据养殖系统重新设计。水产养殖在工程设计方面仍然非常薄弱,不是简单的培养絮团就可以。比如最简单的增氧而言,要根据池形选择不同的增氧设备,如何布管,用多大的气流,这些都非常重要。第一,系统中设置筛绢网可做为微生物附着生长载体,形成生物膜,提高水质净化能力;第二,规律的基质设置可调节水的流态,提高水体搅动效果,进而在水流作用下阻挡粘附水体中粪便、残饵、有机碎屑和藻类等物质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在防止污物积聚导致厌氧发酵的同时,这些物质亦可作为食物为对虾所摄食;第三,水体中人工基质的存在可为对虾提供栖息和躲避场所,在降低蜕壳后残食几率的同时,亦增加养殖容纳量;第四,系统中微生物以生物膜和悬浮絮团两种形式构成新的生态系统,且在纵、横两个方向相互关联,不仅能有效提高水质净化能力,还可增强系统稳定性。
生物絮团并不复杂
生物絮团维护水质稳定的思维与传统的集污、排污刚好相反,我们恰恰是想方设法使之散开,不沉淀、不形成死角,充分搅动起来形成悬浮颗粒。要培养净化效果好的絮团,第一,要达到并维持一定的浓度,一般1L水中絮团为500mg左右;第二,好的絮团颜色呈黄褐色;第三,好的絮团沉降性较好,静置半个小时后上层的水非常透明清澈;第四,絮团的生物活性高,养殖池里面氨氮、亚硝酸盐能够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首先应该挑选一个合适的养殖场地,而且要对水源进行更换,也要进杀菌和消毒,这样才可以解决养殖难题。
通过添加碳源控制水体中的C/N值和增加水体搅动,将有机颗粒物和氨氮等有毒物质进行转换。
生物絮团技术是现在对虾养殖的过程当中最常使用到的一种技术,需要对南美对虾进行分批管理,一般会在3到5天起到作用
养虾
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