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齿蚌养殖效益分析,无齿蚌养殖
蚌如何养殖
1、扇蚌养殖时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平方米以上。如面积太小,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扇蚌的生长。
2、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养殖。
3、水源充足,且无各种污染,有毒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4、一定速度的流水(每种流速不超过0.1米),对扇蚌的生长与珍珠的生长有利。生产实践证明,在有流水及其条件好的河、湖中,养殖一年可产珍珠5-8克/只,而静水水域中养殖3年才能产珠5-8克/只。
5、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为扇蚌及其饵料生物提供能量能源。光照对珍珠的颜色及其光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促进水体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6、养殖扇蚌水域土质以粘土最好,河土次之,黄土、砂泥土最差,池底要有适当淤泥。
7、PH值在7-8是最透宜扇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
8、溶氧一般夏季水体要大于5毫克/升,冬季要大于3毫克/升。
9、扇蚌水域透明度以30厘米较好。
10、扇蚌对水温的最适范围为18-28℃。
11、水体中无机盐的含量以钙离子最重要,通常要求水中含钙量在10毫克/升以上,当水体中含钙量低时,可通过施生石灰来解决。
12、氮是一切藻类生长必须的营养之素。氨氮含量高说明水体比较肥,超过2毫克/升,说明水体污染较严重,对蚌的生长和成活有影响;当氨氮含量低于0.1毫克/升时,说明水质太瘦,不能满足天然饵料增殖的需要。
13、亚硝酸盐含量应在0.01-0.1毫克/升之间。含量超过0.1毫克/升就会出现扇蚌生长缓慢或死蚌现象。
14、养殖水域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以防其与扇蚌的饵料生物争夺营养。对于一些敌害生物如虾、蟹等也应及时清除。
蚌要怎么养
若从市场买回来的河蚌一次性吃不完,需养一段时间,则可取一盆子,放适量自来水(高度没过河蚌),然后盆底放一层泥沙供河蚌栖息,再将盆子放在阴凉通风处,一定不能放在太阳光能照射的地方,如果喂养的时间可能超过3天,则期间可每5天左右喂养一小半勺豆浆。
怎么养殖河蚌
1、吊养
河蚌可以吊养。首先在养殖区域确定固定点,并在固定点上捆绑绳子,绳子长度和水深一致即可,然后将河蚌捆绑在绳子上,且每条绳子上的河蚌数量不宜超过八只,以免养殖过密,影响河蚌生长。
2、笼养
河蚌可以笼养。首先在养殖区域的水面上放置漂浮箱筏,然后将笼子和箱筏连接在一起,并投放在水中,再向笼子中放入河蚌,直到笼子底部被完全覆盖,最后让箱筏带动笼子在养殖场所漂动即可。
3、缸养
河蚌可以缸养。准备一个深度在五十厘米的鱼缸,并向底部铺上一层厚度在二十厘米的细沙,然后将河蚌放入其中,使其二分之一埋藏在细沙中即可。养殖过程中,还要为河蚌提供流水的环境,方便其觅食。
如何养殖河蚌
河蚌一般会吃一些腐肉、腐食或者是细小的蚯蚓、丰年虾等。通常在养殖河蚌时,尽量模拟河蚌的生活环境来养殖,比如可以在养河蚌的容器底下放上一些细沙,可以让环境更适合河蚌的生存。河蚌应该放在阴凉处进行养殖,切记不可以暴晒,否则河蚌很容易会被晒死。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一般会半埋在水底泥沙中。
淡水蚌怎么养殖
答:用自由放养模式。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的一类动物统称,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歪儿,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肉可食用,也可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
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为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蚌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
人工养殖蚌
象拔蚌是埋栖型贝类,生活海区的水温为3-23℃(经3年驯化,目前可适应水温为0-25℃,在水温低于25℃的时候,广东可在冬季和翌年春季进行反季节养殖),盐度为27‰-32‰,栖息底质以沙泥为主,水深3-18米,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有关,一般为50-80米。
象拔蚌苗种在壳长5-10厘米时潜沙能力很强,一般潜入只需5分钟;壳长15厘米以上即失去匍匐与潜沙能力,终生营穴居生活,不再移动。
象拔蚌前4年生长较快,1龄贝壳长5-6厘米,重36-40克;2龄贝壳长8-10厘米,重200-250克;3龄贝壳长10-12厘米,重400-500克;4龄贝壳长12-15厘米,重500-800克。随着年龄增长,贝壳生长渐变缓慢,但软体生长仍能继续,寿命可达100多年。象拔蚌的出肉率高,达60%-70%,其中主要食用部位为水管肌,占总食用量的30%-35%,每100克含热量81千卡、蛋白质14.4克、脂肪1.3克,具很高的营养价值。
象拔蚌雌雄异体,每年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7月,盛期为5-6月。个体产卵量达1000-2000万粒,产卵水温为14-17℃。
卵径为82微米,受精卵经4-5天,发育成D形幼虫(120-130微米);10-12天发育成壳顶幼虫(160-180微米);30天左右幼虫下沉,随着变态,壳长达350-400微米。象拔蚌以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为食,也可滤食沉积物和有机碎屑。
象拔蚌的主要敌害是蟹、海星、蜗牛及鲽等鱼类,成贝栖居于海底,有较强的保护能力。
据调查,我国北方有很多海区适合其生长,自1999年以来,我们从美国引进种蚌,进行人工育苗生产试验,4年来,我们引种420多个。一般经过4-5天的运输,成活率达74%,利用原有的贝类育苗设备,在3-4月引种促熟,经20天左右的培育即可产卵。
如采用升温刺激法,孵化率可达80%-90%。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为好,附着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贝,日投饵量逐步增加到6-12万细胞/毫升,幼体8-10天发育成单管期稚贝(壳长0.6-1毫米);22-23天发育成双管期稚贝(壳长1.4-1.6毫米);30天后壳长达2毫米(1500-800粒);40天壳长达3.5毫米(150-180粒);60天壳长达8毫米(20-26粒),此时可下海播苗。象拔蚌养殖海区要选择在水流畅通、风浪较小、饵料丰富、沙泥底质的内湾,养殖水深从低潮线至10米均可。
冬季海底水温不低于0℃,夏季不高于25℃。象拔蚌苗种近距离可干运,远距离要湿运。
壳长5-10毫米的苗种,每塑料袋放5万粒,加水3-5升,充氧,用泡沫箱密封运输,历时14-16小时,成活率可达95%象拔蚌的养殖方法,过去采用底播法,每袋放苗1万粒,苗种播养后,生长速度很快。6月底播苗,8月底壳长可达3厘米左右。
但由于敌害侵食,贝苗的成活率低,1年后约为10%,3年后约为1%-2%。
因此,自2001年起,我们采用PVC管(见图②)护养的方法种植象拔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年后成活率达到60%,平均壳长4厘米,重30克。
该法采用直径为10-20厘米长为25-30厘米的塑料管(或PVC管),内放苗10-30粒,管一端埋入沙底,一端露出沙面5-10厘米,外罩孔径1厘米的塑料网。3个月后苗钻入沙中10厘米,6个月钻入20-25厘米,10-12个月钻入30-40厘米,并开始分散。此时可取出塑料管(可循环再用),苗得到保护后,成活率很高。管距在50-60厘米时,每亩可插管4000个,养苗4-10万粒。据测量,1999年播养的苗,目前壳长10-12厘米,重500克左右,已可上市,每市斤100元;2001年塑料管护养的苗,目前壳长4.8厘米,重36克左右。目前,在山东荣成、长岛、辽宁沿海一带已播苗2600万粒,面积2000多亩,下管4万多个,生长情况良好,所以,象拔蚌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
蚌怎样养殖
1、选好养殖的地方
池塘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链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育珠蚌的选择
手术蚌的繁育场或邻近的珍珠养殖曾发生过病害,再便宜的蚌也不能购,以杜绝病原体的传播。繁殖用的种蚌最好是采自自然水域中的野生蚌,雌、雄蚌最好选自不同的水域,以保证种质的质量,提高后代的育珠性能。
3、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扩展资料:
养殖的注意事项:
1、养殖珍珠蚌要注意这三点:水质环境、养蚌技术、对于鱼珠混养的品种选择。
2、在养殖珍珠蚌时,可以在养殖塘混养鱼类,比如说鲫鱼、花鲢、白鲢、黄辣丁等鱼类品种,但是不能混养鲶鱼、乌鱼等凶恶鱼类。
3、在混养鱼类时,不要将鱼类与患病珍珠蚌混养,不然将会导致珍珠蚌和鱼类都死亡,如果发生患病珍珠蚌,应及时用药治疗。
4、珍珠蚌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壳长可达180mm ,壳高70mm ,壳宽40mm 。两壳膨大,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带光泽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
蚌在家里怎么养
你好长期用自来水是不能养蚌的,要用含有机物的河(湖、塘)水才行。如果是跟别的鱼虾养在一起,就不一定要用天然水,因为其它水生动物会产生有机物供它利用。当异物掉进河蚌身体里时,它会分泌珍珠层将异物包裹起来,才形成珍珠。
通常的做法是在蚌的外套膜中移植一小块其它蚌的身体组织,诱导它产生珍珠,这需要一定的技术,一般情况下,乱塞沙子会导致河蚌死亡。
蚌适合在什么的养殖
河蚌养殖技术如下:
育珠水域环境条件要求
育珠蚌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不仅决定育珠蚌能否生存和生齐,而且直接影响到养殖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水域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要。
1、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m2以上。如面积太小,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
2、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养殖。
3、水源充足,且无各种污染,有毒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4、一定速度的流水(每种流速不超过0.1米),对育珠蚌的生长与珍珠的生长有利。生产实践证明,三角帆蚌育珠在有流水及其条件好的河、湖中,养殖一年可产珍珠5-8克/只,而静水水域中养殖3年才能产珠5-8克/只。
5、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为育珠蚌及其饵料生物提供能量能源。光照对珍珠的颜色及其光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促进水体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育珠水域的选择
不论是池塘、沟港、外荡、湖泊,还是水库、河流,只要育珠水域环境条件达到上述要求的就可选择为育珠水域进行养蚌育珠。
育珠蚌的养殖
1、目前育珠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2、育珠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体重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随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3、育珠蚌养殖已成为我市外荡渔业之体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生产。以育珠为主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草鱼、鳊鱼、 鲫、鳜鱼、黄颡鱼等及搭养少量鲢、鳙鱼,以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
育珠蚌的管理
1、手术后暂养期管理:手术后的育珠蚌,暂养于微流水、水质清爽的水域中,休复15-30天。在这期间,一般吊养后不要随意翻动,也不可离开水面,更不能开壳检查,以免影响其体质恢复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则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一个月后,对暂养水域蚌进行清查,发现死蚌及时清除,然后再重新吊养到育珠水域。
2、加强注、换水与增氧:在没有流水的封闭静止水域中养珠蚌时,遇高温、水浅、低压后,会造成缺氧死蚌。因此必须及时加水,换水或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以免育珠蚌缺氧、低氧情况下蚌、珠生长缓慢。
3、及时调节吊养深度:根据水位、水温及季节变化,应适时调节育珠蚌的吊养深度。冬季和夏季宜适当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水面下15-20厘米)。
畜牧养殖
畜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