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也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第二,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这里所说的废物主要是指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杂草、菜屑等。对于这些废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直接烧掉或作为肥料直接肥田,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如果把作物秸秆等用来发展畜牧业,用牲畜粪便制沼气,就既为农村提供了饲料和能源,又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肥源。

第三,开发农村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除采用供电、供煤等途径外,还可以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

第四,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要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保护各种生物种群。

第五,防治污染,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六,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主要措施有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修建大型氧化塘,保护天敌等有益野生生物,推广生物防治。

生态农业建设的设计方式 进行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布局时可以从生态农业的平面设计、垂直设计、时间设计、食物链设计等方面着手。

生态农业的平面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确定各种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比例及分布区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区划或农业规划布局。

生态农业的垂直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将各种不同的生物种群组合成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达到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垂直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复合群体茎、叶的层次分布以及不同生物种群在不同层次空间上的配置,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地下部分是指复合群体根系在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分布,合理的地下垂直设计能够有效地利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元素。

生态农业的时间设计就是根据各种农业资源的时间节律,设计出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格局,使资源转化率达到最高。生态农业的时间设计包括种群嵌合设计(如套种)、育苗移栽的设计、改变作物生长期的调控型设计等。

生态农业的食物链设计是指根据当地实际和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食物链设计的重点之一是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例如,引进捕食性动物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等等。

以虫治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国家,早在公元300年左右,我国就开展了生物防治工作。在我国晋代和唐代典籍中,就记载了在广州附近利用“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虫模式。

我国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做法有许多种,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用红蚂蚁防治甘蔗螟等。

自1951年起,我国广东省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的研究,经过试验后,于1958年在顺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赤眼蜂站,在湛江、顺德等地近7 000 hm2甘蔗田防治甘蔗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接着在广西、福建、四川、湖南等省区相继推广了这一技术。1972年,广东省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东省四会县大沙区应用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放蜂面积从1973年的8 hm2增加到1976年的396 hm2,稻纵卷叶螟卵有67%~83%被寄生。在东北、华北地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获得成功,基本上代替了化学防治,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农药污染。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细菌制剂主要是苏云金杆菌类的青虫菌、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武汉杆菌等。广东省四会县施用杀螟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幼虫,杀虫效果达到了70%~90%。

我国还广泛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松毛虫等害虫。例如,辽宁省昌图县于1983年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施用面积达50 000 hm2,增产玉米1.45×107 kg。

==============================================

农业生态系统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多地少、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种植哪些农作物,饲养哪些家禽和家畜,都是由人来决定的。人们还要不断地从事喂养、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治虫和收割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如图)。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人工种养的生物,抗逆性(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除按人们的意愿种养的优势物种外,其他物种通常要予以抑制或排除,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受到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需要人为的管理调节。

人类从外界向农业生态系统输入的物质还有哪些?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物基本上都保持在系统内部,许多矿质元素的循环可以在系统内保持动态平衡,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地输出到农业生态系统以外,因此,必须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如肥料、种子等,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此外,现代农业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电力等能源。

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农业生产技术日益先进,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农产品的产量迅速提高。由于这样的农业需要由工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燃油等,而这些物质和能量又大都与石油等化石能源有关,因此又称为石油农业。石油农业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如何防止塑料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现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问题;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受到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原理生态农业

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 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如图)。农场将鸡粪作为猪的部分饲料,猪粪投入沼气池作为沼气的发酵原料,产出的沼气用来烧饭、照明,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培养食用菌、养殖蚯蚓和作为果园的肥料;鱼塘为鸭提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虫。雌蜂找到寄主卵后,将产卵器刺入寄主卵中产卵,其幼虫吃寄主卵里的物质长大,使寄主卵死亡。赤眼蜂的寄主有甘蔗螟、稻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农林害虫。

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蚯蚓;猪粪、鸡粪、菌渣作为蚯蚓饵料;蚯蚓改良果园土壤,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蚯蚓作为鸡的饲料。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例如,我国广东省某地利用放养赤眼蜂来防治稻纵卷叶螟,基本上代替了化学防治,从而防止了农药的污染。

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1984年我国政府提出:“要认真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1992年,国务院将发展生态农业列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有七个生态农业建设单位被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到1995年底,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的有50个,省级的有近100个,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生态农业试点的调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一般都在15%以上,当地生态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正在由试点阶段逐步向常规发展阶段转化,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在生态农业中。生态农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我国生态农业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生态学、经济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透。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农学、生态学、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健全。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其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措施不完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强。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另外,尽管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加入WTO,既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农业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6.组织建设不足。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独立而片面,造成其某些方面的决策过于狭隘。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问题。

7.推广力度不大。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其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完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考试大网站整理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取向,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两者相互间协同发展,必将促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健全激励机制。要重视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购置秸秆还田机械、测土配方施肥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

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国外在发展生态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还要积极与国际标准化接轨,推动生态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养鸭


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禁止养殖好处,禁止野外养殖什么最好
  • 禁止养殖好处,禁止野外养殖什么最好 >> 禁止养殖好处,禁止野外养殖什么最好...

    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黑鱼水池养殖技术视频,农村致富项目水池养殖
  • 黑鱼水池养殖技术视频,农村致富项目水池养殖 >> 黑鱼水池养殖技术视频,农村致富项目水池养殖...

    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秋刀鱼有养殖的吗,淡水秋刀鱼养殖视频
  • 秋刀鱼有养殖的吗,淡水秋刀鱼养殖视频 >> 秋刀鱼有养殖的吗,淡水秋刀鱼养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