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有哪些才能,曹刿到底是谁
曹刿(guì)(又作曹i,音mèi),一作曹。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以后问这些问题上 百度百科 哦。上面很齐全的。
到这看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人,军事家,具体资料参考百度百科。中学课本的《曹刿论战》一文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的军事谋略。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人,军事家,春秋时鲁国大夫
春秋时鲁国大夫
一鼓作气: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磐芯俗叩那樾危缓笏担骸跋衷诳梢宰坊髁耍 弊奔聪铝钭坊鳌B尘耸で敖哑刖扛铣龉场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盲人瞎马:比喻乱冲乱闯,极端危险.
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原文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东晋时,桓玄、殷仲堪和顾恺之聚在一起闲谈,比试谁说的话惊险。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持着条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一字千金: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产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呆若木鸡:纪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庄子中有一责小故事: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物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买椟还珠: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道听途说: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爱说空话的人。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这不可能!”艾子说。
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3只鸭子吧。”
艾子还是不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
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
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可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20丈长吧。”
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孔子评道:“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意思是:从道途中听了没有根据的话而乱传,是很不道德的。
起死回生: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起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小儿垂钓
胡应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1)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2)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棵种。
四海无闲田, 农夫尤饿死。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