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放线菌病该怎么治疗,羊放线菌感染是什么原因
羊放线菌病该怎么治疗?
正山羊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 病,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本菌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也常见于动物与人的口腔咽粘膜、扁桃体、皮肤等处。故皮肤和粘膜创伤极易感 染。
该病呈散发性很少流行,死亡率低。
主要症状为羊的头颈、下颌、乳房发生化脓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硬肿——放线菌肿,有的化脓溃烂形成瘘管。
山羊多因采食了 粗硬或带芒刺的饲草导致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得病。一般经积极治疗都能治愈。1症状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反刍下降,体温升高不明显,咀嚼困难,
山羊得了布病应该怎么治?
是布鲁氏杆菌病吗?如果是的话可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菌苗免疫,臀部肌肉注射0.5毫升/只,或饮水免疫,内服200亿菌体/只,分2次服用。但孕羊和3个月以内的羔羊不能使用。山羊免疫期为1年。也可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冻干苗免疫,方法是用适量蒸馏水稀释疫苗后,作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只羊10亿活菌;若在室内进行气雾免疫,每只羊用量为25亿活菌。
猪放线菌病如何防治?
放线菌病是牛、马、猪和人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该病的特点主要是在头、颈、下颌、舌等部位发生放线菌肿。猪呈散发性。
【临床症状】猪可发生于耳壳、乳腺等处。乳腺出现硬块,逐渐变成硬固的肿物,凸出表面或高低不平。猪耳部发生放线菌病时,则见明显增大,其外形如肿瘤状,偶见软化。【病理变化】猪放线杆菌可引起幼龄猪败血症;年龄较大的猪发生关节炎、肺炎、皮下脓肿及化脓性炎症。但病理变化主要以软组织放线菌肿为主,呈瘤样状,无热痛,切面内层为肉芽组织,中心有黏稠、无臭的脓汁,外层为较厚的结缔组织。【防控措施】防止伤口发生,如发现有外伤时,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可用青霉素类或链霉素等抗生素,碘化钾,或用外科手术摘除。
妇科放线菌感染怎么治疗?
妇科放线菌感染主要是由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的真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通常是人体寄生虫。 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异常发生,但是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会出现扁桃体发炎和牙周脓肿。 而且胸部会有肿块,因此我们应该立即进行治疗,并且可以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来治疗药物。
山羊腿拐,关节肿大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是一只还是全部都那样?如果全部都那样断定为传染性关节炎。
摸摸他肿胀的部位是硬的还是软的?如果是软的,说明里面有积水可能化脓,如果是硬的就是骨节毛病。
牛放线菌病指的是什么?
牛放线菌病是由几种放线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舌、颌、头、颈的皮肤及软组织等部位,形成局灶性的坚硬的放线菌肿。牛等多种动物常见,人也可感染。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主要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牛放线杆菌主要感染骨组织等硬组织,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在病灶的脓汁中形成黄色或黄褐色的颗粒状物质,称为菌块或菌丝,直径为2~5毫米,外观似硫磺;其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浓度的消毒剂杀死。林氏放线杆菌是一种细小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呈杆状,与巴氏杆菌形态相似;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在病灶中形成直径不到1毫米的灰白色颗粒状的菌丝;主要侵害头颈部皮肤和软组织,可蔓延到肺部,但不侵害其他内脏,还见于侵害牛的口腔和咽的黏膜、扁桃体及皮肤等处。
本病的病原主要分布或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动物口腔及上呼吸道也存在本菌。本病感染途径是外伤感染。因此,只要黏膜或皮肤上有损伤,就有可能发生此病。粗糙的饲草刺伤口腔是引起本病的一个常见原因。2~5岁牛最易感染,为散发性。
症状
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等发生本病时,主要在颌骨角、颈部和颊部形成坚硬的球形肿胀,肿胀界限清楚、圆而突起、大小不一,由蚕豆大至人头大,无热无痛,破溃或切开时从中流出脓性分泌物。发生于舌时,舌肿大、坚硬、活动困难,故称“木舌症”,流涎,咀嚼、吞咽、呼吸困难,并导致颌下及腮腺部弥漫性水肿,有时可出现全身症状。乳房感染发病时,乳腺组织形成坚硬无痛的肿胀,在乳池或皮下常形成核桃大小、界限明显的坚韧结节,破溃时乳汁中出现脓汁。
当放线菌发生于骨骼时,多见于上、下颌骨,形成面积较大的骨组织肿胀,质地十分坚硬,界限明显,与皮肤粘连、无移动性,无热无痛。发展很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硬肿,有时也可于1~2个月内发展到整个头骨;肿部初期疼痛,有时破溃形成瘘管,流出多量污黑分泌物,长期不愈。严重时会影响采食,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特殊,诊断比较容易。必要时可取出少量脓汁中的颗粒,在载玻片上,加水稀释,找出硫磺样颗粒,用水冲洗,置玻片上,加一滴10%~15%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覆盖玻片稍用力挤压,然后置低倍显微镜暗视野下镜检,可见压平后呈菊花状的特殊结构,四周有呈红色的辐射状菌丝。林氏放线杆菌则在病灶中找到灰白色小颗粒状的菌丝,抹片革兰染色镜检时,有不太明显的辐射状菌丝。
预防
重视饲草加工,不喂未加工处理的豆秸、带芒的麦秸及粗硬饲草,防止口腔黏膜损伤,有外伤要及时处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用谷物或干草作饲料时应预先加水浸软后再喂;隔离治疗牛,被污染的场地和用具用0.1%升汞喷洒消毒,垫草及粪便焚毁。
治疗
(1)对于界限明显的肿胀,可手术切除或进行烧烙治疗。手术根治是彻底治愈的良方,但手术部位往往涉及腺体、大小血管,难度较大。一般性外科处理如切开脓包、清理脓汁及增生物,再塞入浸有5%碘酊的纱布,配合全身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本病。
(2)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10克,犊牛每天2~4克,加水自饮,每天一次,连用2~4周,通常服此药5天以上,见有脓性眼眵,服用15~25天后应停药数日再服第二疗程的药,如发现食欲明显减少或肌颤现象,说明有中毒现象,应停止用药;有心脏功能扰乱的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钾或碘化钠溶液,每天50~100毫升,隔日一次,连续3~5次。用药过程中如发现食欲减退、消瘦、黏膜潮红、流泪、皮肤发疹、皮屑、脱毛等中毒现象,应停药5~6天。2.5%碘酊多点注射于肿块内,每个点注射量为2~3毫升,也有较好的疗效。当肿胀破溃时,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对患部要每天用碘酊进行处理。
(3)硬结小者可直接在硬结周围注射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1周为一疗程。
(4)也可局部治疗结合全身治疗。不过,对于形成的较大骨组织肿胀,治愈后会留下异常的形态改变。
山羊腐蹄病怎么治?实战经验来教你?
山羊腐蹄病是蹄子之间及腿关节由于坏死杆菌感染而腐烂,严重者导致山羊需要截肢。本教程基于实操总结精简有效的治疗方案。
1、首先,戴橡胶手套用手术刀把腐烂部位划开2厘米左右的刀口,把脓水挤出挤干净,先用过氧化氢(也叫双氧水)喷洗3到5遍。
2、第二,伤口喷洗干净之后用碘酊涂抹。
3、接着,同时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用量按药品说明书,1天1针,连续注射2到3天即可。
4、最后强调两个要点:
(1) 体外消炎消毒不可只做一次。需伤口干燥后,方可停止用药;
(2 )买的药品买处方药,便宜效果好,复方药太贵太杂效果一般。
5、最后再啰嗦一句:买兽药要到正规的兽药店,药品尽量买处方药,处方药便宜。
牛放线菌病有哪些临床症状?
牛放线菌病是由几种放线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舌、颌、头、颈的皮肤及软组织等部位,形成局灶性的坚硬的放线菌肿。牛等多种动物常见,人也可感染。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主要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牛放线杆菌主要感染骨组织等硬组织,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在病灶的脓汁中形成黄色或黄褐色的颗粒状物质,称为菌块或菌丝,直径为2~5毫米,外观似硫磺;其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浓度的消毒剂杀死。林氏放线杆菌是一种细小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呈杆状,与巴氏杆菌形态相似;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在病灶中形成直径不到1毫米的灰白色颗粒状的菌丝;主要侵害头颈部皮肤和软组织,可蔓延到肺部,但不侵害其他内脏,还见于侵害牛的口腔和咽的黏膜、扁桃体及皮肤等处。
本病的病原主要分布或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动物口腔及上呼吸道也存在本菌。本病感染途径是外伤感染。因此,只要黏膜或皮肤上有损伤,就有可能发生此病。粗糙的饲草刺伤口腔是引起本病的一个常见原因。2~5岁牛最易感染,为散发性。
症状
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等发生本病时,主要在颌骨角、颈部和颊部形成坚硬的球形肿胀,肿胀界限清楚、圆而突起、大小不一,由蚕豆大至人头大,无热无痛,破溃或切开时从中流出脓性分泌物。发生于舌时,舌肿大、坚硬、活动困难,故称“木舌症”,流涎,咀嚼、吞咽、呼吸困难,并导致颌下及腮腺部弥漫性水肿,有时可出现全身症状。乳房感染发病时,乳腺组织形成坚硬无痛的肿胀,在乳池或皮下常形成核桃大小、界限明显的坚韧结节,破溃时乳汁中出现脓汁。
当放线菌发生于骨骼时,多见于上、下颌骨,形成面积较大的骨组织肿胀,质地十分坚硬,界限明显,与皮肤粘连、无移动性,无热无痛。发展很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硬肿,有时也可于1~2个月内发展到整个头骨;肿部初期疼痛,有时破溃形成瘘管,流出多量污黑分泌物,长期不愈。严重时会影响采食,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特殊,诊断比较容易。必要时可取出少量脓汁中的颗粒,在载玻片上,加水稀释,找出硫磺样颗粒,用水冲洗,置玻片上,加一滴10%~15%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覆盖玻片稍用力挤压,然后置低倍显微镜暗视野下镜检,可见压平后呈菊花状的特殊结构,四周有呈红色的辐射状菌丝。林氏放线杆菌则在病灶中找到灰白色小颗粒状的菌丝,抹片革兰染色镜检时,有不太明显的辐射状菌丝。
预防
重视饲草加工,不喂未加工处理的豆秸、带芒的麦秸及粗硬饲草,防止口腔黏膜损伤,有外伤要及时处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用谷物或干草作饲料时应预先加水浸软后再喂;隔离治疗牛,被污染的场地和用具用0.1%升汞喷洒消毒,垫草及粪便焚毁。
治疗
(1)对于界限明显的肿胀,可手术切除或进行烧烙治疗。手术根治是彻底治愈的良方,但手术部位往往涉及腺体、大小血管,难度较大。一般性外科处理如切开脓包、清理脓汁及增生物,再塞入浸有5%碘酊的纱布,配合全身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本病。
(2)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10克,犊牛每天2~4克,加水自饮,每天一次,连用2~4周,通常服此药5天以上,见有脓性眼眵,服用15~25天后应停药数日再服第二疗程的药,如发现食欲明显减少或肌颤现象,说明有中毒现象,应停止用药;有心脏功能扰乱的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钾或碘化钠溶液,每天50~100毫升,隔日一次,连续3~5次。用药过程中如发现食欲减退、消瘦、黏膜潮红、流泪、皮肤发疹、皮屑、脱毛等中毒现象,应停药5~6天。2.5%碘酊多点注射于肿块内,每个点注射量为2~3毫升,也有较好的疗效。当肿胀破溃时,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对患部要每天用碘酊进行处理。
(3)硬结小者可直接在硬结周围注射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1周为一疗程。
(4)也可局部治疗结合全身治疗。不过,对于形成的较大骨组织肿胀,治愈后会留下异常的形态改变。
牛放线菌病有何病变特征?
牛放线菌病是由几种放线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舌、颌、头、颈的皮肤及软组织等部位,形成局灶性的坚硬的放线菌肿。牛等多种动物常见,人也可感染。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主要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牛放线杆菌主要感染骨组织等硬组织,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在病灶的脓汁中形成黄色或黄褐色的颗粒状物质,称为菌块或菌丝,直径为2~5毫米,外观似硫磺;其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浓度的消毒剂杀死。林氏放线杆菌是一种细小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呈杆状,与巴氏杆菌形态相似;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在病灶中形成直径不到1毫米的灰白色颗粒状的菌丝;主要侵害头颈部皮肤和软组织,可蔓延到肺部,但不侵害其他内脏,还见于侵害牛的口腔和咽的黏膜、扁桃体及皮肤等处。
本病的病原主要分布或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动物口腔及上呼吸道也存在本菌。本病感染途径是外伤感染。因此,只要黏膜或皮肤上有损伤,就有可能发生此病。粗糙的饲草刺伤口腔是引起本病的一个常见原因。2~5岁牛最易感染,为散发性。
症状
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等发生本病时,主要在颌骨角、颈部和颊部形成坚硬的球形肿胀,肿胀界限清楚、圆而突起、大小不一,由蚕豆大至人头大,无热无痛,破溃或切开时从中流出脓性分泌物。发生于舌时,舌肿大、坚硬、活动困难,故称“木舌症”,流涎,咀嚼、吞咽、呼吸困难,并导致颌下及腮腺部弥漫性水肿,有时可出现全身症状。乳房感染发病时,乳腺组织形成坚硬无痛的肿胀,在乳池或皮下常形成核桃大小、界限明显的坚韧结节,破溃时乳汁中出现脓汁。
当放线菌发生于骨骼时,多见于上、下颌骨,形成面积较大的骨组织肿胀,质地十分坚硬,界限明显,与皮肤粘连、无移动性,无热无痛。发展很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硬肿,有时也可于1~2个月内发展到整个头骨;肿部初期疼痛,有时破溃形成瘘管,流出多量污黑分泌物,长期不愈。严重时会影响采食,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特殊,诊断比较容易。必要时可取出少量脓汁中的颗粒,在载玻片上,加水稀释,找出硫磺样颗粒,用水冲洗,置玻片上,加一滴10%~15%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覆盖玻片稍用力挤压,然后置低倍显微镜暗视野下镜检,可见压平后呈菊花状的特殊结构,四周有呈红色的辐射状菌丝。林氏放线杆菌则在病灶中找到灰白色小颗粒状的菌丝,抹片革兰染色镜检时,有不太明显的辐射状菌丝。
预防
重视饲草加工,不喂未加工处理的豆秸、带芒的麦秸及粗硬饲草,防止口腔黏膜损伤,有外伤要及时处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用谷物或干草作饲料时应预先加水浸软后再喂;隔离治疗牛,被污染的场地和用具用0.1%升汞喷洒消毒,垫草及粪便焚毁。
治疗
(1)对于界限明显的肿胀,可手术切除或进行烧烙治疗。手术根治是彻底治愈的良方,但手术部位往往涉及腺体、大小血管,难度较大。一般性外科处理如切开脓包、清理脓汁及增生物,再塞入浸有5%碘酊的纱布,配合全身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本病。
(2)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10克,犊牛每天2~4克,加水自饮,每天一次,连用2~4周,通常服此药5天以上,见有脓性眼眵,服用15~25天后应停药数日再服第二疗程的药,如发现食欲明显减少或肌颤现象,说明有中毒现象,应停止用药;有心脏功能扰乱的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钾或碘化钠溶液,每天50~100毫升,隔日一次,连续3~5次。用药过程中如发现食欲减退、消瘦、黏膜潮红、流泪、皮肤发疹、皮屑、脱毛等中毒现象,应停药5~6天。2.5%碘酊多点注射于肿块内,每个点注射量为2~3毫升,也有较好的疗效。当肿胀破溃时,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对患部要每天用碘酊进行处理。
(3)硬结小者可直接在硬结周围注射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1周为一疗程。
(4)也可局部治疗结合全身治疗。不过,对于形成的较大骨组织肿胀,治愈后会留下异常的形态改变。
牛放线菌病是怎么回事?
放线菌病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炎症。有瘘管形成并流出带硫磺色颗粒的脓液。根据现代的生物学分类,放线菌不属于真菌而属于一种厌氧细菌。由于它所引起的病变与霉菌病相似,以及按照过去的习惯,通常仍将放线菌病与真菌病一起叙述。放线菌有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与细菌相似,没有核膜。菌体呈细丝状,与真菌相似,菌丝的粗细与普通杆菌相似,一般直径不超过1μm。菌丝分支,可断裂为杆状。
放线菌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及早治疗,改善预后。但由于该病发病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因此明确诊断必须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检查
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 颗粒压片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脓液涂片也可能找到细小短的分枝样菌丝。耐酸染色阴性。注意奴卡菌耐酸染色为阳性,链丝菌有孢子,可鉴别。
伊氏放线菌 高杆状或杵状菌
牛放线菌 白喉杆菌样
奈氏放线菌 分支丝状菌
粘放线菌 球菌样,白喉杆菌样,丝状
丙酸放线菌 早期杆状样,晚期分支菌丝
2、培养 较困难。颗粒必须多次用无菌盐水洗涤,以除去细菌,然后用消毒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血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中,37℃才中培养。
伊氏放线菌 高起、分叶、磨牙样,质硬,菌丝下沉
牛放线菌 突起,发亮,粒状,扇形边缘
奈氏放线菌 突起,发亮,粒状,扇形边缘
粘放线菌 粘性乳酪样
丙酸放线菌 扁平,蛛网样
组织病理: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穿破形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内筋膜、胸膜、横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板样变硬,脓肿内可见“硫磺颗粒”,100~300μm直径,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放线菌为微需氧菌,培养基内切忌加入抗生素。在组织内呈颗粒状,因此直接镜检或培养采取标本中必须找寻颗粒,一般为1mm大小,黄白色(无数颗粒集聚而成硫磺色),外围嗜伊红样物质(菌鞘)表示处于致病状态。
鉴别
鉴别诊断疾病较多,确诊主要依靠真菌检查。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肝脓肿: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或细菌感染所引起。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链球菌。
骨髓炎: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真菌引起。
真菌性足菌肿:由真菌或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疾病。
其他如:阑尾炎,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
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