鮥鱼死后有毒吗?它身上黄黄的发粘是怎么会事,鮥鱼身上的粘液要去除吗
鮥鱼死后有毒吗?它身上黄黄的发粘是怎么会事?
没有。这种鱼通身呈现黄色,身体含有黏液,背鳍和腹鳍各有一根刺,一共3根刺,是黄颡鱼的一种。背上有单刺,容易扎手并带有麻痹作用,刺激皮肤,疼痛难忍。注:黄刺鱼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等寄生虫病,故食用时应彻底煮熟。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扩展资料:
黄颡鱼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动,呼吸微弱,3天时间出现死亡。
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鱼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天左右出现死亡。在8~36℃范围内温度对黄颡鱼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关系,低温时黄颡鱼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
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5.28℃,摄食率为4.06~4.36%,试验温度26℃时,获得最大摄食率4.36%。
没有。这种鱼本身就呈现黄色,身体含有黏液。
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别名
i鱼
,黄角丁,黄骨鱼,黄辣丁,刺疙疤鱼,刺黄股,昂刺,为科,黄颡鱼属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没有。这种鱼通身呈现黄色,身体含有黏液,背鳍和腹鳍各有一根刺,一共3根刺,它是黄颡鱼的一种。背上有单刺,容易扎手并带有麻痹作用,刺激皮肤,疼痛难忍。
注:黄刺鱼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等寄生虫病,故食用时应彻底煮熟。
黄颡鱼如何做好吃
1、准备食材:黄颡鱼6条,生姜1块,大蒜5瓣,小米椒5个,豆瓣酱2汤匙,生抽2汤匙,蚝油1汤匙,食盐少许,香菜碎少许,料酒2汤匙。
2、具体做法如下:将黄颡鱼清理干净之后,放到汤盆,加入半茶匙食盐,加入2汤匙料酒,然后抓匀腌制一会备用!接着把生姜切片,小米椒切段,大蒜切小块备用,起锅加油烧热,放入姜蒜小米椒,小火炒香后,放入2汤匙豆瓣酱,小火炒出红油,再加入2汤匙生抽,加入1汤匙蚝油,加入少许食盐,大火煮开,煮开后煮3分钟,煮出香辣味,再将黄颡鱼放入锅中,烫熟即可出锅,出锅后放上少许香菜碎点缀即可!
嘎牙子鱼学名叫什么
嘎牙鱼学名叫“黄颡鱼”,黄颡鱼会叫,声似“嘎呀”而得名,俗名又叫嘎牙子、黄蜡鱼、昂刺鱼、黄丁鱼、黄腊丁、鱼央丝、嘎鱼等,上海人叫“昂牛”,苏州人称为“汪钉头”,东北人叫“嘎牙子”,而昂刺鱼则是宁波人的叫法。
所有这些叫法,或是取其鱼之颜色,或是取其鱼胸鳍、背鳍尖如长针之形,或是取其群游时发出“嘎嘎”之声。而四川人却以“黄腊丁”呼其名,细想起来,这三个字的确涵盖了这种鱼的色、形、声,川人语言之简练名不虚传。不过最绝的还数湖南人,称其为“黄鸭叫”。出自淡水,新鲜的鱼身上粘液较多,鱼眼睛较亮,鱼鳃红色,鱼身呈淡黄色,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脊椎骨上的小刺基本无细刺,多脂。钙、磷含量居江河鱼类之冠,有益体强身、发奶之功效。嘎牙鱼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嘎牙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嘎牙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
黄颡鱼
黄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