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黄颡鱼鱼塘水深,黄颡鱼苗适应几米水深
黄颡鱼塘如何肥水
容易养。
1、生活习性:黄骨鱼又叫黄颡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颡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颡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2、苗种培育: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苗量为10~12万尾,可肥水下塘,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泼洒豆浆、花生饼或蛋黄等。养至3~4厘米规格后分塘培育,每亩3~4万尾,养至6~8厘米规格后进入放养阶段。
黄颡鱼养殖水深
养殖黄骨鱼的话一般就是两三米的水深了,不过黄骨鱼养殖密度太大的话,有时候它会生病,而且很难医治好,最好就是能在河水中有新鲜的水补充的鱼塘里面去喂养会更好一点。
所以50厘米深的水是不可以养殖黄骨鱼的,只有加深水位、并且有新鲜水注入形成循环水才能养好黄骨鱼。
肥水塘怎么钓鲢鳙
用疯钓鲢等鲢鳙饵浮钓,方法是先用调好的饵料打窝,形成聚鱼区然后浮钓就等鱼上钩了。 其实会钓鲢鳙的话,你会发现这鱼特别好钓,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建议你降到中层或底层,以钓代诱,也要适量撒点碎诱饵
黄颡鱼每亩放多少鱼苗为好
菏泽黄骨鱼 黄颡鱼养殖 上饶江团鱼苗产品名称:黄骨鱼(黄颡鱼)鱼苗规格:3-5cm生活层次:底层放养密度:30000-50000尾/亩养殖条件:养殖黄骨鱼的鱼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苗下塘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养殖技术:1、水质管理 黄骨鱼耐低氧较好,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骨鱼的鱼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25-3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鱼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骨鱼塘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过高。2、鱼病防治 黄骨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鱼塘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腮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黄骨鱼苗种培育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苗量为10~12万尾,可肥水下塘,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泼洒豆浆、花生饼或蛋黄等。养至3~4厘米规格后分塘培育,每亩3~4万尾,养至6~8厘米规格后进入放养阶段。成鱼养殖(1)池塘主养池塘面积以3~8亩为宜,水深1.2~1.5米,每亩水面放养黄颡鱼苗种5000~10000尾,当年可养成尾重75~100克的商品鱼。(2)池塘套养每亩水面套养黄颡鱼苗种500~1000尾,可产商品鱼35~60千克。(3)网箱饲养每平方米可放养黄颡鱼苗种500尾左右,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黄骨鱼因为体质特殊所以极易得传染病和寄生虫皮肤病,随着天气环境以及周围鱼群的变化,都会对黄骨鱼的身体产生影响,农户们应当在一定时间内对池塘进行清理,保障吃糖的水质卫生,提高黄骨鱼生长条件,在平时的养殖中多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如鳞片的减少和皮肤是否出现红斑,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黄颡(黄骨)鱼苗(水花)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整个育苗期以轮虫、枝角类、甲壳类、摇蚊幼虫(红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到了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其饵料需求时,则需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起来,而黄颡(黄骨)鱼苗又不会采食、利用,水体中过剩的藻类等极易因天气变化、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导致缺氧、倒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鱼苗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黄颡(黄骨)鱼育苗期的水质要求有两个重点:1、前期能快速的培育出浮游动物并保持足够的量;2、在投料后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尽量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养殖黄颡鱼池塘有什么要求与技术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杂交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答:清江鱼有刺多的鱼,也有刺少的鱼。因为清江鱼是指产于湖北清江库区的鱼。比如清江黑鮰、红鮰、匙吻鲟、丁桂、黄颡鱼、江团鱼刺都很少;又比如鲫鱼、花白鲢刺就很多。
清江鱼被誉为“千湖之省”湖北的水产一绝。清江库区全年鱼产量达5000吨,主要品种有:清江黑鮰、红鮰、匙吻鲟(鸭嘴鲟),丁桂,黄颡鱼(黄骨鱼),江团(肥沱),倒刺耙,杂交鲟,黑鲤、红鲤、鳜鱼、白甲、银鱼、大口鲶、鲫鱼、花白鲢及青虾等。
水库可以养黄颡鱼吗
1.鳙鱼的食性问题。
在以往的资料中,鳙鱼的食性定义为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温和滤食性鱼类,一般简单理解为以浮游动物为食,这是过去在天然环境低水平养殖条件下得出的。现在高技术养殖条件下,水体浮游生物以大型种类为主。鳙鱼是滤食性鱼类,对食物的选择决定于鳃耙间距,只要个体大于鳃耙间距的浮游生物均可被其滤食,鲢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小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鳙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在肥水条件下浮游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直链硅藻、甲藻、裸藻科、丝状蓝藻、大型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正好是鳙鱼的滤食对象。
2.鲢、鳙鱼的搭配比例问题。
传统的鲢、鳙鱼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带1鳙,分别是75%和25%,在这种放养模式下鳙鱼可正常生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鲢的价格越来越低,鳙的价格不断提高,这种以鲢为主的放养模式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
因此,怎样提高鳙鱼的放养比例和产量就成为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随着生物有机肥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体藻相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鳙鱼能摄食的个体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种类,如直链硅藻、甲藻、隐藻,成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很高,为鳙鱼成为主养鱼类提供了食物基础,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因此,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只能少量的搭配或不放养鲢鱼。
3.鱼种规格问题。
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厘米左右大规格鱼种,养2年上市,养殖周期长,上市规格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求每尾150~500克大规格鱼种。经过一年的养殖达到尾重2000克以上的上市规格。
4.放养模式问题。
传统的湖泊、水库等大水体虽然也采用施肥技术进行养鱼,但产量很少超过每亩100公斤,经济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鱼种规格小,用每公斤20尾的大规格鱼种,回捕率低,成鱼规格小,一般每尾1~1.5公斤;
二是一次放种,一次起捕,上半年水中鱼的现存量少,造成水体资源浪费,下半年鱼的密度过大,天然饵料供给不足,生长速度减慢;
三是鲢、鳙鱼比例为3:1的放养模式不合理。
针对传统养殖的不足之处,现代大水体高产养殖:
一是用斤两鱼种即(每尾0.15~1公斤);
二是常年捕捞上市,即6~7月开始将部分长至1.5公斤以上的鱼起捕上市,剩下的鱼冬季起捕上市,成鱼规格有每尾1.5~2公斤和2.5~4公斤;
三是鲢、鳙鱼比例是1:4,甚至全养鳙鱼,价格高,效益好。
鳙鱼的养殖模式有水库施肥纯养鳙鱼;湖泊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投饵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四种。
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放养模式也不同。笔者在6月底在用全价膨化料主养黄颡鱼塘内配养当年2厘米的鳙鱼苗,40多天就长至200克,8月月中又加放一次3~4厘米的鳙鱼苗。到11月基本长至500~700克。塘口观察到,尾重100~200克的鳙鱼可以有效进食小颗粒膨化料,这有力地促进了鳙鱼快速生长。
黄颡鱼塘如何肥水好
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的,黄骨鱼又叫黄辣丁,它们是一种个体较小的肉食性鱼类,对水质有一定要求,它们是一种以各种水生昆虫或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肉食性鱼类,对腥味比较重的食物也比较喜欢,如一些动物尸体或内脏,而猪粪没什么可食用的只能肥水对它们没什么好处,所以不可以,喂肉食对它们才有用。
池塘黄颡鱼
2000斤。
通常情况下1亩池塘一般放养2000-2500尾黄骨鱼即可,同时可以在每亩池塘中放养10-13厘米的花鲢、白鲢鱼种200-300尾,这样就可以利用花、白鲢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的特性,达到控制水质的目的。黄骨鱼亲鱼培育一般是采用主养的方法,所以亲鱼的放养密度要适度,同时还应根据放养池塘面积的大小做适当调整。
黄颡鱼塘氨氮过高怎么办
寄生虫病
鲈鱼感染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虫,使得鳃部被寄生虫大量附着,严重的导致发炎充血,影响氧气的吸收利用,鱼体出现生理性缺氧,影响摄食。
处理方案:适当杀虫,隔一天再连杀一次,之后消毒一次或内服拌喂抗生素1-2天,对鱼体创伤进行杀菌、消炎,防止鱼体继发感染病原菌,尤其是低温季节要防止水霉的侵袭,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底质、水质恶化
尤其是氨氮过高。氨氮过高直接导致鱼鳃丝充血红肿,影响氧气的吸收利用,造成生理性缺氧,此时即使水体溶氧不低,也一样缺氧浮头甚至大量死亡。
预防方案:定期改底、芽孢杆菌类活菌调水,有条件多换水,尤其是抽底水。
治疗方案:首先开足增氧机,适当停料减料,大换水;解毒、改底、天气好时芽孢杆菌类活菌调水、夜间过氧化钙类增氧。一般根据不同情况,需要多次处理才能见效。
水体溶氧低
溶氧低的原因很多。如果是水体倒藻导致水体溶氧骤降,则要尽快通过换水、补肥、调水解决。如果是天气不好连续阴雨导致,则要注意减料,严防过量投喂,否则往往容易加重缺氧浮头损失。
鱼自身消化系统问题
肠道、肝脏等出现病变。如肠炎,肠道充血肿胀肠粘膜受损;脂肪肝,严重导致饲料消化利用出现问题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处理。肠炎则先检查饲料有无发霉变质,若不是则可尝试内服抗生素进行治疗。脂肪肝严重时,主要通过减量投喂,减轻肝胰脏和肠道的负担,适当拌喂利于肝胆的保肝护胆类中草药。
目前肝胆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饲料原材料高涨,不良厂家偷工减料,原材料质量把控不严格,导致易生霉菌毒素一类的原材料大量使用。另外酸败变质鱼油、植物油等油脂原料的使用也会导致严重的肝胆代谢问题,如黄颡鱼养殖中香蕉鱼的产生就与油脂的酸败有关系。
以上几种常见原因多数时候会并发出现。如:寄生虫暴发一般是由于底质恶化、水质恶化所引起,因为这种环境特别适合寄生虫的大量繁殖。而底质恶化、水质恶化也容易导致溶氧低,反过来也一样导致鱼减料甚至不吃料。
一旦发现鲈鱼不吃料时,首先要通过显微镜镜检判断是否是寄生虫引起,再考虑其它因素,如水质问题等。找到问题根本,处理起来才事半功倍。养殖过程中做好定期改底、调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会大大减少鲈鱼不吃料的概率,防患于未然。
养龟
养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