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的天敌蝴蝶,牛蛙的天敌
牛蛙的天敌?
牛蛙的天敌众多,在他们生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天敌:
卵期的敌害:
鱼类、杂蛙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这些水生生物最优质的饲料便是牛蛙的卵期,如果是混乱养殖一直注意它们之间的天敌关系,防止牛蛙苗的破坏,导致后期牛蛙的发育生长。
2.蝌蚪期的天敌:
蛙期的常见敌主要有各种鱼、龟、鸟类蚂蟥和水生昆虫。其中以水生昆虫发生量大,常常随灌水或投放水草、天然饵料等进入养殖池,对蝌蚪的为害极大。最常见的有龙虱、水龟虫、负子蝽、划蝽、蜻蜓等。龙虱俗称水蜈蚣,成、幼虫均捕食蝌蚪,食量大,1头幼虫一昼夜可伤害20-30尾蝌蚪;水龟虫俗称牙虫,它们与划蝽均属于半翅目昆虫,多以若虫、成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蝌蚪体内,吸吮牛蛙蝌蚪体液;蜻蜓的幼虫又称水虿,常从腹部咬死蝌蚪。
3.牛蛙在蛙期的天敌:
在野外放养时,天然敌害较多,幼蛙和成蛙的主要敌害是多种脊椎动物。常见的有乌鱼等肉食性鱼类、蛇类、龟鳖类、鼠类、水獭、黄鼠狼以及野鸭等飞禽。一些大型的蛙类也可捕食牛蛙的幼蛙。在庭院建池养殖时,则以蛇类、鼠类对蛙的危害最大。
事实上这货的野外生存能力是非常强的,它们并不像其他的蛙类一样以昆虫为食。美洲牛蛙猎杀的对象主要是水中的鱼类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成年的美洲牛蛙猎杀水鸟、老鼠以及龟类等也不在话下,小小的昆虫根本不入它们的法眼。甚至遇到其他的蛙类,美洲牛蛙也会狠下毒手,在攻击性上它们比非洲牛蛙可要强多了。故而美洲牛蛙又有“蛙界暴龙”的美誉。
另外美洲牛蛙虽然本身无毒,但它们的机体却可以抵抗许多毒素,所以它们并不是专挑无毒的软柿子捏,只要体型合适,即便是有毒的蛇类它们也会尽力品尝。
当然面对天敌,他们不会坐以待毙,它们也会反击,也可将天敌捕杀。
有的
1)卵期敌害蛙卵的主要敌害是鱼类、杂蛙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其中剑水蚤个体小,难发现,危害大。它在水中主要咬食蛙卵及刚孵化出的小蝌蚪,但蝌蚪生长1周后又反过来食剑水蚤,水蚤又是蝌蚪的优质饵料。因此,要严格控制产卵池和孵化池中的剑水蚤。
(2)牛蛙在蝌蚪期的主要敌害牛蛙进入蝌蚪期的敌害也较多,主要有各种鱼、龟、鸟类蚂蟥和水生昆虫。其中以水生昆虫发生量大,常常随灌水或投放水草、天然饵料等进入养殖池,对蝌蚪的为害极大。最常见的有龙虱、水龟虫、负子蝽、划蝽、蜻蜓等。龙虱俗称水蜈蚣,成、幼虫均捕食蝌蚪,食量大,1头幼虫一昼夜可伤害20-30尾蝌蚪;水龟虫俗称牙虫,它们与划蝽均属于半翅目昆虫,多以若虫、成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蝌蚪体内,吸吮牛蛙蝌蚪体液;蜻蜓的幼虫又称水虿,常从腹部咬死蝌蚪。
(3)蛙期的常见敌害在野外放养时,天然敌害较多,幼蛙和成蛙的主要敌害是多种脊椎动物。常见的有乌鱼等肉食性鱼类、蛇类、龟鳖类、鼠类、水獭、黄鼠狼以及野鸭等飞禽。一些大型的蛙类也可捕食牛蛙的幼蛙。在庭院建池养殖时,则以蛇类、鼠类对蛙的危害最大 ;
牛蛙最危险的天敌反而是自己的同类。如视频所示,牛蛙会吃点自己的嘴巴能吃下的牛蛙,而它自己也有可能被更大的牛蛙吃掉。 对于一只牛蛙,嘴巴能吃下自己的同类,就是最危险的天敌。”
“牛蛙最危险的天敌反而是自己的同类。如视频所示,牛蛙会吃点自己的嘴巴能吃下的牛蛙,而它自己也有可能被更大的牛蛙吃掉。 对于一只牛蛙,嘴巴能吃下自己的同类,就是最危险的天敌
牛蛙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水鼠、黄鼬、水獭、狗、獾、野猫、翠鸟、鹭、鸥、鸭、蛇、凶猛鱼类等。
有一种鱼,嘴下有两个很大的刺,泗洪人叫革针鱼,做的这种鱼基本上是和面皮,一起烧的,请问这是什么鱼?
昂刺鱼,又名黄颡鱼。
鲇形目,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基本信息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科,黄颡鱼属。俗称:玩
黄颡鱼(4张)
蚱 戈牙昂公 咯鱼嘎鱼 咯咯噎黄腊丁,央丝,黄骨鱼,电猫鱼,鲶鱼胡子,昂棘鱼,少数地方也有称作好鱼。英文名:Yellow catfish。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苗
黄颡鱼
黄颡鱼
黄颡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
黄颡鱼
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黄颡鱼(5张)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5张)
编辑本段食性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4张)
编辑本段年龄生长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
黄颡鱼
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个别种类,生长十分缓慢,且攻击其它家鱼。
编辑本段繁殖 黄颡鱼2~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7cm,雄鱼为14.8cm。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黄颡鱼图片合集(26张)
,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cm,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cm,深为10cm,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4469粒,成熟卵径1.7mm,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mm,两天内即可孵化。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黄颡鱼(5张)
编辑本段分类 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
黄颡鱼
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黄颡鱼(5张)
江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
(尖嘴黄颡、油黄姑)
黄颡鱼(5张)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黄颡鱼(5张)
编辑本段养殖技术 技术简介
黄颡鱼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黄颡鱼
黄颡鱼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
操作要点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黄颡鱼(5张)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编辑本段黄颡鱼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
亲鱼来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养殖的。要求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肥满的1冬龄以上的成鱼进行培育。黄颡鱼以底栖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强,单养一般效果不佳。多以与鲢鳙混养为好。混养池要求水质优良,排灌方便,水面1~3亩,以沙壤土稍有淤泥为好。黄颡鱼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300~500尾。
黄颡鱼主要食物为:螺蛳、小鱼、小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水生植物的根、茎、叶,也摄食人工饲料。要保证黄颡鱼亲鱼有充足的食物,必须保持水质清新,并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可在池中放养小型鱼类。如?条、麦穗鱼、鲫鱼等作饲料生物。经过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后代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强,人工饲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不应低于38%,因为黄颡鱼是偏肉食性鱼类。
人工催产
黄颡鱼为分批产卵型,产卵期较长,长江沿岸为5月上7月中旬。因为水温和日照的关系,南北相应缩短延长。黄颡鱼性成熟年龄为1冬龄,体长在13厘米~18厘米之间。同龄鱼一般雄鱼大于雌鱼。雌、雄鉴别可根据其外生殖孔的不同。雌鱼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只有一个泄殖孔,为乳突状。在繁殖季节,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雄鱼生殖孔突出,微红而膨大。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可采用2种方法。
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即将亲鱼催产后按1:1的雌雄比例放于设有鱼巢的产卵池中,让其自然受精。产卵池一般为1~2米的水泥池,鱼巢可用35目的乙纶网片,因为黄颡鱼喜暗厌光,可在产卵池中用石头和瓦片搭1~2处穴道。
人工授精:即将亲鱼催产后,放回暂养池,等到效应时间,先将雄鱼杀死,取出蜂窝状精巢剪碎,再将雌鱼的卵挤出,进行人工授精。这种方法受精率高,发育整齐,但雄鱼腹壁较厚、精巢较小。精液不易挤出,必须剖腹取精巢,操作麻烦且耗费亦大。催产药物以鲤鱼脑垂体(P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较好。一般剂量为雌鱼亲鱼体重在80~100克内,每尾鱼注射500国际单位HCG或者注射1毫克PG。雄鱼减半。
孵化
黄颡鱼卵呈黄色具粘性,自然受精的卵一般牢固地粘在鱼巢上,产卵后可取出置于流水或静水充氧池中孵化。人工受精的卵可直接均匀地洒在网片上,卵化同上。也可用滑石粉进行脱粘,在孵化器或环道中孵化。一般在水温23~27℃,受精卵经62~63小时出膜,出膜后7~8天,卵黄囊消失。水温和溶氧对黄颡鱼孵化影响很大,孵化的最佳温度是22~28℃。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胚胎发育过程中,耗氧量骤然增加,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一般每升水不应低于4~5毫克,此外,还要求水质清新。剑水蚤、小虾、小鱼、小蝌蚪等敌害生物对受精卵的危害很大,孵化用水一定要经过过滤处理。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预防水霉的发生。[1]
池塘养殖
池养黄颡鱼,大致有主养和套养两种形式。
主养黄
黄颡鱼
颡鱼池塘准备。黄颡鱼对池塘要求不严,一般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个池塘都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池塘较浅光照度较强,不利于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要求。
池塘在放鱼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亩)或漂白粉(4-6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2天加注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亩施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鱼种,加满池水。
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机。
鱼种放养投放的苗种无论从天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育的鱼种,都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养期3-4月之间,每亩放养1000-1500尾;同时每亩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团头鲂鱼种100-150尾;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50-80尾。搭配品种不宜用鲤、鲫、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与黄颡鱼大致相当,混养这些鱼类会跟黄颡鱼争夺饵料和栖息环境,影响黄颡鱼的生长。
在黄颡鱼鱼种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颡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其它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如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花鲢50尾/亩,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200尾/亩。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鱼种下塘前,鱼篓内水温与放养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
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
黄颡鱼(5张)
由于长期投饲,池塘水质会逐渐变化至呈弱酸性,这对黄颡鱼生长不利,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药物,调节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间。调节池水水质的药物多为生石灰,一般为每半个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为15-25公斤/亩。注意事项。鱼种在放养、捕捞、计数、运输时的操作要轻,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伤鱼体。黄颡鱼对常用水产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鱼,这可能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的缘故,所以,对黄颡鱼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黄颡鱼因中毒而死亡。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据规格大小、市场行情来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套养黄颡鱼
品种搭配。鱼种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冬季或春初进行,放养规格一般为2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鱼种放养前,应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后,方可放养。同时,搭配花白鲢的夏花鱼种,花鲢1000尾/亩,白鲢3000尾/亩。
黄颡鱼
黄颡鱼在饲养其它品种的池塘中进行混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养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饲料,不增加人工、水电等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塘中优质鱼类产量及经济效益。
套养密度套养密度应根据其它底层鱼类放养和饵料情况而定,常规饲养方法的商品鱼池塘,每亩套养5厘米左右长的大规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种2.5公斤。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套养,大规格夏花年底可长成平均规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鱼15公斤。在不是以鲤、鲫等底层鱼类为主养鱼的池塘,黄颡鱼的套养量可成倍增加。
日常管理黄辣丁的养殖过程当中,日常管理比较重要,主要应抓好饵料投喂。黄颡鱼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所喂饵料可用占总量30%-40%的鲜小杂鱼虾绞碎成鱼浆后,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状饵料(豆饼4份、小麦3份、玉米2份),添加1%维生素和无机盐,制成团块投喂。根据黄颡鱼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池塘中设置固定的食台,一般每亩鱼塘设食台1-2个。每日定点投喂2次,投喂量占池鱼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考虑黄颡鱼晚间摄食的生活习性,上午投喂一天投饵量的1/3。有条件时可适当投喂水蚤、丝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鱼类生长旺盛时期,可适当投喂一些水、陆草,以供团头鲂摄食。
由于投喂绞碎的动物性饵料较多,水质易恶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15公斤,调节池水的pH值(6.8-8.5)。要适当投入一些活螺蚬等,用以净化水质,并作饵料。
鱼病防治黄颡鱼抗病力强,病害少,只要预防得当,一般不易发病。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水体、食台消毒。定期在鱼浆中加入1%食盐,连续投喂5-7天,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干净,要坚持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强氯精杀菌1次。巡塘观察发现黄颡鱼摄食不旺和行动迟缓等情况应立即检查,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镜检,进行综合分析和确诊后,对症下药;并加强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黄颡鱼
精养高产技术要点
黄颡鱼,俗称黄牙头,广泛分布于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阳湖所产的种类品质最优。黄颡鱼以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1.池塘条件精养高产鱼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积1334―3335平方米(2―5亩),水深以1.5―2米为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池底淤泥少。静水塘必须配增氧机。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鱼虫净”杀灭水蜈蚣、蝌蚪等敌害,提高黄颡鱼苗种成活率。
黄颡鱼
2.鱼苗放养鄱阳湖地区人工繁殖的黄颡鱼苗,6月上旬可达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暂养10天,达3厘米左右的夏花规格再下塘。暂养期间主要投喂红虫和鱼肉糜,后期拌喂粉状配合饲料。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养量每667平方米可达5000―8000尾。正常情况下,经120―150天饲养,尾重可达100―150克的商品规格,667平方米水面单产500―800公斤。黄颡鱼性情温驯,抢食能力弱,不宜配养其他吃食性鱼类。从调节水质、合理利用天然饵料出发,必须混养大规格的(100克/尾以上)鲢、鳙鱼种,密度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养鱼单产可达150公斤。
鱼苗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药浴消毒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因气温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网箱中进行。
3.饲料投喂黄颡鱼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精养高产的前提是大量投喂优质饲料,并做到科学喂养。要设置2―4个食台,并进行驯食,使鱼群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集中抢食。尾重20克以前,用鱼肉拌粉状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径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饲料(或破碎的鱼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径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
养殖期间严格做到“四定”投饲:一是定点。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满塘随意投喂,也不要随鱼群变动位置。二是定时。每天上午9―10点喂日饵量的1/3,下午4―5点喂2/3,每次喂30分钟,并按“慢、快、慢”的节奏投饲,避免养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饵量随水温变化和鱼的生长适时调整,日投饲率为3%―8%,一般以投饲后1小时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食台为度。四是定质。确保饲料新鲜不变质,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选择蛋白含量高、营养均衡、适口性和稳定性好的优质饲料,正常情况下饲料系数为2.5左右。滨湖地区野杂鱼资源丰富,可拌喂冰鲜鱼肉,以降低饲养成本。
4.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达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时间不低于3毫克/升。精养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排泄物及残渣易恶化水质,导致缺氧浮头,甚至泛塘。养殖期间一方面要定期冲注新水、更换老水,确保水质鲜、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机,充分利用其搅水、曝气、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营养而导致低溶氧综合征。
5.鱼病防治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很少发病,但集约化高密度人工饲养易暴发细菌性病和寄生虫病。勤洗勤掏食台,清除残饵并消毒食台,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饲养期间,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如全池泼洒0.3毫克/升强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结合内服痢特灵(每公斤饲料加0.5克,连喂7天),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严重,还可拉网集中起来用50―60毫克/升甲醛药浴5分钟。此外,每隔半个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预防鱼病蔓延。鱼苗放养与饲养管理
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每亩放养5―10万尾,以单养为好,放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鱼苗必须在0.9厘米以上放养,活力要好,游动正常,已开食的鱼苗。
⑵同一池鱼苗要求是同一批的鱼苗。避免培育规格参差不齐,放养时操作要轻快,注意放苗温差,温差不要超过2℃。
⑶鱼苗放养前一定要试水,其方法为:用桶装一桶池水,放入几尾鱼苗,经12个小时观察无异常现象,可放心放养鱼苗。
饲养管理:
⑴水质管理:鱼苗浅水下塘(4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注换水1次,每次注换水8―10厘米,保持一定的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⑵饵料投喂:鱼苗下塘后,开始不投饵或少量投喂配合团状饲料。一周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饵料,日投量为每万尾苗0.25―0.5公斤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参考配方:鲜鱼浆35%,豆饼粉25%,麦麸23%,玉米粉15%,粘合剂2%。
投喂方法:依据黄颡鱼的集群摄食习性,采取多点集中投喂方法,投喂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10%。
编辑本段混养技术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
黄颡鱼(13张)
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公斤~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公斤~12公斤。
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泗洪人叫革针鱼或钢针鱼其实就是。。。昂刺鱼
烧好放点粉丝也很好吃。。。
昂刺鱼,宿迁各大超市菜场都有卖
暗针鱼。那边叫暗针、
水蚤
水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