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鳅养殖周期是多久,刺鳅养殖周期是多久
刺鳅养殖周期是多久
8小时左右
刀鳅养殖周期一般为5-6月。它的食性很杂,生长速度快,繁殖期3-5月,产卵期间在6-7月,产卵后2-3天即可孵化成刀鳅苗。经过人工饲养,投喂足够的饲料,5-6月可长成商品规格,就可以捕捞上市了。
刀鳅鱼(即中华刺鳅)又称钢鳅、刀鳅、石锥,是一种淡水鱼,分布于中国南方及淮河、京杭运河南四湖等流域,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
刺鳅鱼生长周期
腊锥鱼的学名是刺鳅。为刺鳅科刺鳅属的鱼类,俗名刀割、刀鳅。在中国,分布于各大水系等,一般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刺鳅科,刺鳅属。俗称:倒鳅,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
扩展资料
腊锥鱼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
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
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泥鳅养殖周期多长时间
可达到2年3次,泥鳅的养殖周期为6到8个月。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四寸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亦可入药。
刀鳅养殖周期
答:刀鳅养殖周期一般为5-6月。它的食性很杂,生长速度快,繁殖期3-5月,产卵期间在6-7月,产卵后2-3天即可孵化成刀鳅苗。经过人工饲养,投喂足够的饲料,5-6月可长成商品规格,就可以捕捞上市了。
刀鳅鱼(即中华刺鳅)又称钢鳅、刀鳅、石锥,是一种淡水鱼,分布于中国南方及淮河、京杭运河南四湖等流域,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
刺鳅能活多久
1.钓刺鳅可以用手竿,选择长4米左右的,用单竿单钩。钓点要选择有水草或者石块的流水处。最佳的垂钓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左右。刺鳅第一次拉竿的时候力量不大,可以先不提竿,等第二次拉力比较大的时候就要立马提竿,一次性把鱼挑上岸。
2.也可以用海竿。手竿钓不到的地方就可以用海竿,同样用单竿单钩,钓法也与手竿的钓法一样。提竿钩住鱼以后,要及时尽量快地摇轮收线,不宜遛鱼。
3、插竿钓。一米长的小竹竿,配一米长的钓线、7号长柄单钩。挂好钓饵后把钩饵放到离水底30--40厘米的水中,然后把竿头牢牢插进岸边泥土里。没有泥土则用石头压牢竿柄,每隔15--20分钟去提竿一次。如果上了鱼可以直接把鱼提上岸;如果没有鱼上钩就要换新鲜饵料。
4、抛线钓。用一条长三四十米,直径0.8毫米以上尼龙线做主线,顶端绑一个200--300克重的旧铁锁做坠子。用直径0.25--0.3毫米、长15--20厘米尼龙线做脑线。从主线头量上去2米开始,每相隔70--80厘米绑一条脑线,用单钩,挂活的红蚯蚓或羊肉肉丁。先将上好钩饵的钓线在地上摆好,不让它相交重叠,然后右手拿坠子,用力抛投到钓点里。主线带钩饵全部落到水底以后,在主线头部绑一条木钉或大铁钉,钉在岸边的泥土里。如果没有泥土可以将线头绑在较大的石头上或树上。每隔30--50分钟去收线要鱼一次。
刺鳅繁殖季节
刀鳅鱼如人工养殖技术方法如下:1、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
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
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
2、池塘混养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
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
泥鳅养殖周期
泥鳅放养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有两种时间安排:(1)泥鳅苗卵黄囊吸收完后2~3天放养。(2)泥鳅苗浮出10~15天,体长1厘米左右时放养。以下是秋冬季泥鳅养殖管理要点秋冬季池塘养殖泥鳅管理好坏关系到泥鳅能否安全越冬,关系到养殖效益,必须高度重视。 及时投喂,催肥增膘 泥鳅在水温10℃以上均可摄食。水温在20℃以上时是催肥增膘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投喂;水温15℃以上,泥鳅摄食仍较旺盛,饲料投喂仍不可放松;水温10~15℃时,每天至少投喂1次。这一时期应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比例,并拌入少量复合氨基酸及复合维生素,以提高泥鳅对饲料的利用率。水温低于10℃,晴天中午仍有泥鳅上浮觅食时,应坚持少量投喂。 搭建温棚,防寒保暖 水温低于10℃时,泥鳅生长逐渐减缓,直至停止生长,人工防寒保暖可相对延长泥鳅生长期。具体做法是,当水温在15℃左右时,在泥鳅养殖池四周插竹竿,做成拱棚架形,上用透明塑料薄膜搭设人工保暖棚,既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可延长泥鳅生长期一个多月。适合于水面较小的池塘推广应用。 采取措施,安全越冬 自然越冬的露天池塘,每年11月份气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开始停止摄食,逐渐进入越冬休眠期。露天池塘泥鳅的自然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干池越冬,泥鳅停食后,将池水放干,待泥鳅进入池底泥土中后,在泥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秸秆,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泥鳅窒息死亡。泥土较干时可扒开覆盖物喷水润湿,不可在覆盖物上喷水。二是深水越冬,即在泥鳅进入越冬期前,将池塘水位升高至1米左右,让泥鳅钻入水下泥土中进行冬眠越冬。越冬期间注意观察水位,及时补水,防止因水位过浅而导致泥鳅冻死。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长时间冰封导致泥鳅缺氧窒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刺鳅养殖周期是多久啊
1、黄颡鱼:一般养殖周期为12-13个月(温暖地区12个月左右,寒冷地区13个月左右),如果是全雄黄颡鱼,养殖周期仅为10-11个月。
2、花鲢鱼:花鲢的生长速度较快,养殖周期一般分为两年,第一年培育鱼种,第二年就可以长到2-3kg。
3、匙吻鲟:一般当年孵化出来的鱼苗饲养到年底即可上市售卖,池塘专养模式,鸭嘴鱼每尾可达到1.5斤左右,套养模式,可达到2斤以上。
4、刺鳅:一般在每年的5-6月投放鱼种(5cm以上),经过8-10个月的养殖,成鱼平均个体可以达到200g以上,此时即可捕捞上市。
刺鳅能养殖吗
刺鳅是常年的生活在水的底部,有经常的出没在水草当中,因此它们的捕猎对象也只有是浅水区的小鱼小虾了,还有就是在水底的杂质以及腐烂的食物。再有就是刺鳅也会时不时的游到水面的上层来捕猎水面上的浮游小生物以及昆虫之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一下自己的口味。还有就是刺鳅比较喜欢往水底的泥土当中钻,因此像泥土中的螺蛳、贝类等都是它的捕食对象,以上的这些食物的话都是可以当做刺鳅的饵料的。
刺鳅养殖周期多长可卖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刺鳅科,刺鳅属。俗称:倒鳅,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
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混合养殖
混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