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养殖大棚,立体养殖新技术
立体种养技术
立体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空间、土地、水域,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综合运用,形成可循环、可持续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专业的表述如下: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者交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立体农业通常有以下几种生产模式:
1、林业和养殖业结合模式。利用树林、果园下的空间,养鸡、鸭、鹅等禽类。这是立体农业采用最多的生产模式。
2、水田里种植业和养鱼结合模式。这在水稻生产区很常见,稻田里养鱼已经被证实,是很成功的立体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法。
3、种植、养猪、渔业三结合生产模式。很多地方的农民在庄稼地里建小型养牛场、养羊场、养猪场、养鸡场和鱼塘,在庄稼地里种牛、羊、猪、鸡爱吃的饲草,青饲草可以直接喂牛羊猪鸡,收获后的干草可以贮存粉碎制成饲料喂牛羊猪鸡,青草和牛羊猪鸡的粪便可以喂鱼,粪便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从而形成循环养殖。
4、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的生产模式。在果树下或者经济树种下,充分利用空间,种植中草药、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达到林果业和农作物兼顾收获。
立体农业的优点如下:
节约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利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达到种植和养殖共同发展,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
形成合理循环,提高了生产效率。树林里养鸡,鸡能啄食林下的树叶、果子,还能叨食林间的昆虫,鸡粪在地里又能作为果林的有机肥,一举两得。种植饲草喂牛羊猪鸡和鱼,牛羊猪鸡的粪便可以喂鱼,还可以作为有机肥,鱼塘里的水可以浇地,一举三得。
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立体农业,种植养殖混合发展,达到了互生互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牛羊猪鸡的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长期使用,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牛羊猪鸡吃饲草饲料,天然无污染,使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能够同时生产出优质高产的粮食水果肉食,极大缓解了土地资源压力,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重点推广的生产方式。
产值大幅度提高,利润明显增多。立体农业能够把土地的产出最大化,产值比传统农业有大幅度提高,在不需要投入更多成本的同时,能够取得更多的收益,是一项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总之,发展高效立体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立体农业既能富裕家庭,又能更多满足市场,还能够清洁环境、保护环境,既利国又利民,赶快行动起来吧,加入立体农业的发展队伍里去,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火红的狼
关注农村风土人情,关心农民衣食住行。感谢你的阅览,请在下方留言评论。
立体种养技术的主要类型
水产养殖和水稻循环农业,畜牧养殖和果树的立体循环农业等
立体种养技术具体采用的原理是
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狭义来讲立体种植就是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种植(养殖)方式,简单的例子就是“稻-萍-鱼”种养结合。广义来说立体种植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位一体”的庭院农业模型(例如:将鸡、猪、沼、菜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
立体种养技术设计背景
立体农业是对农业概念的一种新的概括。传统的中国农业生产力运动,走的是一条“低层次平面垦殖”的道路。
现代农业则要求对农业中的自然资源经济关系实现立体开发和优化设计。立体农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农业生产结构的立体化。即: 变上山开荒种粮为发展木本粮油;变下水围垦造田为发展水产养殖;变单纯以粮换肉为粮、草换肉兼顾。
即由农业的粮食单一经营转变为综合经营和立体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开发方式转化。
(2) 农村经济关系的立体化。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形成农副产品的多级加工、仓储、运输、交换、销售以及技术、信贷、保险等服务系统,形成各个生产部门间的多种经济联系。
(3) 农村管理体制的立体化。
立体种养技术有哪些
立体农业的内涵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林牧(渔)、农牧(渔)复合种、养,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立体农业的模式
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立体种养技术根据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是生态位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特点有哪些?
1.生活型名词解释: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环境发生趋同进化,使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都类似。
2.生态型名词解释:相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趋异进化,使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都发生不同的改变。
3.生态位(niche)名词解释: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待特定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4.生命表名词解释:又称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5.化感作用名词解释:植物(或微生物)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6.群落演替名词解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7.协同进化名词解释: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8.边缘效应理论名词解释:边缘效应即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轮作名词解释:在同一块田地上,自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10.初级生产名词解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11.生物质能名词解释:主要是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12.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包括产生信息的信源、传输信息的信通和接收利用信息的信宿。
13.农业资源名词解释: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
14.农业生态名词解释:就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农业目标,并与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
15.环境容纳量名词解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6.内禀增长率名词解释: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17.耗散结构名词解释: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18.竞争排斥原理名词解释:又称高斯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19.间作名词解释:同一块地在相同时间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时间大体相同的作物。
20.套作名词解释: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安排在同一块地上,按其生育特点嵌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空间、养分等资源,扩大输出。
21.生物防治名词解释:指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展的技术。
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化功能、物质转化功能、信息转化功能。
2、农业生态体系立体结构的三个主要类型名词解释: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
1、食物链加环的类型有生产环、 增益环、 减耗环、 多功能环和 加工环
4 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是 “白箱” 和 “黑箱” 方法。
5、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 和 分解者三种群类
6、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自然能和人工能。
7,农业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8、大自然圈是指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和 生物圈
9,营养级之间的效率有名词解释:In/In-1为能量摄入(林德曼)效率,An/An-1为同化效率,Npn/Npn-1为生产效率,In/Npn-1为利用(消费)效率。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万分之二,占地球总水的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用的也不到淡水的1%。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名词解释:生物组分 和 环境组分
12、碳循环有4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分为 光和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16、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发展到成熟期,其最后状态叫 气候顶级群落。
17、群众增长有 指数增长型、逻辑斯谛增长 两种增长模式
18、使种群稳定增长的年龄结构中含有大量 幼年 个体
19、种群生态学以种群为单位,研究生物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0、食物链中,消费者可以分为名词解释:小型消费者和大型消费者。
21,我国144亿亩土地资源中,现有耕地面积为21亿亩。
22、生态金字塔特指能量金字塔,其次还有生物量金字塔和数目金字塔。
23、含有大量幼年个体与较少老年个体的种群为 迅速增长的种群
2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2%,世界排名120位。
25、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为 4—5级
26、个体生态学以 个体 为研究单位,研究某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7、生态成果与资源投入量之比代表系统资源利用率。
28,草原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为42% 。
29、磷循环属于 沉积性循环 故应合理利用
30、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1、竞争与捕食属于种间 负 相互作用
32,生态演替的两种类型为原生和次生演替。
33、IBP代表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
34、衰退型种群是因为种群内含有大量的 老年个体
35、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36、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资源危机
37、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属于种间 正 相互作用。
38、生态系统中失调的标志表现在 结构 和 功能 方面的破坏。
39、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名词解释:农业生态系统。
40,生态演替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为气候顶级群落。
41、“MAB”代表 “人与生物圈” 计划
42,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的投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43、生态金字塔依计量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名词解释: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目金字塔。
44、W﹥∑Pi(i=1、2、3、4?????n)代表系统的 整体 特性
45、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6、生物组成按照功能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类群。
47、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 自然能 和 人工辅助能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名词解释: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名词解释: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名词解释: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名词解释: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名词解释: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
1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名词解释: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1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名词解释: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1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名词解释: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1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1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8、旱生演替系列是名词解释: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19、水生演替序列是名词解释: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2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2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
2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23、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名词解释: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名词解释: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2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名词解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27、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2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名词解释: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
3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
3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
32、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
3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
3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
35、次级生产包括名词解释: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
3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名词解释: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3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名词解释: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3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名词解释: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
39、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
40、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
41、农业资源的特性名词解释: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4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名词解释: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
4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名词解释: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4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名词解释: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4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名词解释: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
4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名词解释: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4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名词解释: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
48、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名词解释: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
49、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名词解释: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立体种养技术根据生态农业基本原理是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九大优势:
优势一,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零面源污染。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业重点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尽量不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以用少量的农药,主要是应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将目前90%以上的农药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来,对产量影响并不大。
优势二,质量高,口感好,很少农药残留或零农残。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学物质非常少,且尽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以大量的有机肥为主,这样的农业产品口感是好的,即很多上世纪50-70出生的年代小时候的味道。最终产品是经得起农药残留检测的。如果农产品后期检测出多种农药残留,那根本就不能称生态农业。
优势三,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学办法种地,虽然产量相对高,但价格便宜,有时市场不好还会烂在地里,资源浪费严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办理有两种,要么继续扩大土地规模,但质量不提高价格不变,使经营者有利可图;要么提高产品质量,价位提高,加上生态农业不减产,一亩效益等于几亩,这样的话,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好事。前者购买了放心食品,保护了自身与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优质劳动。
优势四,种养结合,种植多样化,间作套种,立体种植。这是生态农业的最大优点。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豆科与禾本科植物间作套种,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源,立体种植也能够实现。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系统就稳定,抗风险能力就高。据笔者粗略估计,在北方一个千人左右的存在,可以提供的食物种类近百种,而美国农业模式,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内只能生产一两种食物,要么玉米要么小麦。不要说搞间作套种,就是联茬种植业做不到,他们的农业根本就没有人气,几十平方公里难见到一个人。
优势五,生态农业产量高。生态农业产量并不低,由于用地养地,被带走的养分通过有机肥或少量化肥补充,更关键的是,由于化学物质少,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丰富,这些生物就间接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释放出来,供植物根系吸收。这样模式下,如果坚持长期样地,产量是稳步增加的。9年实践,我们已经成功将低产田改变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连农药化肥都没有用。
优势六,全面提高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益,节约资源,不产生浪费。由于生态农业尊重动植物生长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农业的气候特点安排种植和养殖,重在与自然规律相一致,遵守24节气的农时,其水分、养分利用效率高,加上有饲养的动物,乡村餐余和作物秸秆都能够利用,增加了资源利用效率。所有这一切要实现,必须有人气,人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优势七,增加了动物福利,让动物快乐少生病少用药少用抗生素。生态农业拒绝集约化养殖,让动物们尽量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长,尽量接地气,互相嘻戏并快乐生长,这就增加了动物福利,从源头减少乃至杜绝了兽药和抗生素使用。如草原养的鸡很少生病,还捎带控制了草原虫害。
优势八,实现耕地固碳,由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据我们研究现代农业模式下,每公顷每年释放二氧化碳当量2.7吨,而有机农业8.8吨。这就是说,减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机质,可将温室气体埋藏到地下,这个功能是生态农业的副产物。
优势九,生态农业可全面带动农民就业。由于优质优价,加上生态环境优美,对城市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农业要素容易变成商业要素,从养殖到种植,从收获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餐饮到观光旅游,从保健到养生到养老,乡村可以就地城镇化,吸引农二代、大学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业。这样的话,遍布全国的400万个乡村如发展生态农业,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体种养技术名词解释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萊垍頭條
立体种养技术方案
1、品种选择,栽培韭黄的韭菜要选择大叶型韭菜品种。大叶韭菜的叶片宽厚,纤维比较少,产量高,香味比较淡,适宜软化栽培韭黄。
2、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3—4月份播种。
3、播种:选择饱满、无虫咬的当年或者前一年采收的种子,选种前先将种子放在日光下晒2—3天,然后均匀地撒播在育苗床上。每亩大田需要用种量为0.5公斤。
4、苗床管理: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苗高5厘米左右轻浇一水,及时松土。10厘米以后,可结合浇水溜施腐熟粪肥或追施尿素2—3次,并随水冲施晶体敌百虫每亩0.5—1公斤,以杀灭韭蛆等害虫。苗高15厘米后控制灌水,以防徒长倒伏。杂草应及时拔除,在苗高12厘米左右时,每亩用0.5—0.75公斤25%除草醚防除;或在播种后出苗前亩用0.15公斤33%除草通乳油喷雾处理地表。
5、整地作畦施肥: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韭菜是一种耐肥蔬菜,施足底肥是韭菜生长又高又粗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公斤,另外加入适量的人畜粪尿和磷肥,整平作畦。畦宽2—3米。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移栽。基肥施入定植沟内。定植前将须根末端剪掉,齐鳞茎理成小把。平畦穴栽,行距50厘米,穴距16—26厘米,每穴6-8株为宜。栽植时,以不埋没叶鞘为宜,栽植后踏实,及时浇水。
6、水肥管理:当韭菜新叶发出后应浇缓苗水,并中耕保墒,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入秋后,正值韭菜生长最旺盛时期,要充分供应肥水。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植株生长缓慢,保持地表不干即可。韭菜定植当年,管理上以追肥,促进生长为主。
养鸽
养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