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养殖水中有害物质,养殖水中什么物质超标严重

养殖水中有害物质,养殖水中什么物质超标严重养殖水中有害物质,养殖水中什么物质超标严重

养殖水环境化学

水产养殖ph值高一般不施尿素,调节水体的pH值除直接加入化学药物中和外(如生石灰、PP粉),最简易的方法是增大溶氧量,为浮游植物、水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

其次是经常检查pH值的高低,做到及时调节,保证鱼虾生长的良好环境。

养殖水环境化学课后答案解析

方案1:

因水产养殖迅速发展,养殖水质、密度、养殖方法已和以前大不相同,水产动物疾病一年不同一年,一年多过一年。水产动物疾病诊断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判断疾病类型或种类,甚至找到病原都不是最终目标,因为这些都还不够。比如最常见的四大家鱼出血病,引起出血病的病原很多,有寄生虫、细菌、支原体,甚至病毒,但基本上属于条件致病病原,只有在水质恶化、拉网或天气变化时才会发生。而在鱼病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控制病原滋生比直接控制病原效果更好、更安全,效果更明显。

控制病原要考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切断病原的传播,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消毒剂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时经常出现用后大规模死鱼现象,而杀虫剂经常用于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这是因为消毒剂用后有时会引起病原的突然增加,特别是氯制剂。此外引起病原增加的因素还有施肥、倒藻、反底、拉网等,所以疾病发生期间不能施肥、拉网,疾病被控制后应加强恢复水质。控制病原最好的方法是控制水质,而不是消毒,因为任何一种药都不能在不伤害鱼体的情况下灭绝病原。病原生存的环境存在,就会大量滋生,但如果水质良好,寄生虫、病原菌、病毒就无法通过水体传播,并会慢慢减少、消失。藻类生长旺盛可以净化水质,有效抑制病原菌,水体清爽和水底干净是健康养殖的基础。

EM生态益生菌原液渗入水体后,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调整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中溶氧量,促进养殖生态系统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产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EM生态益生菌原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氮及氨基酸,兼有反硝作用,消除水中的亚硝酸铵,从而净化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改善水质,大大减少鱼虾疾病。将具有拮抗特性的微生态制剂施入养殖水体中或添加到饲料中,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能防止有毒物质胺和氨的积累,保护机体不受毒害。

方案2:

多大水面?水深多少?主养什么鱼?

水质老化有几个原因,一是养殖对象没有搭配好,二是微生物没有搭配好。

办法是肯定有的,而且,投入也不大,但也要跟据实际情况调整。

如果是养殖对象没有搭配好,就适当调整一下。微生物更好办,杀一部分有害菌,加入益生菌追问深2.5米,30亩,主要养四大家鱼追答草鲢鳙青鲤大概是什么比例?建议把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鲤鱼清理一下,如果是投肥的,一定补充!

养殖水环境化学课后答案

养殖水是碱性易缺氧。高温,高含盐量的水中溶解的氧气较少。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缺氧会造成诸多危害,轻度缺氧引起水产动物摄食减少,消化吸收率降低,生长减慢;严重缺氧,水中各种生物死亡。

迅速缺氧能引起水中化学成分的剧烈变化及环境生物的死亡,引起水变,应激反应后造成养殖动物抗病力降低。长期缺氧能造成水体中还原电位的升 好氧微生物减少,造成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引起养殖动物的慢性中毒。

缺氧还能引起水体碳酸盐、磷酸盐及有机物冲能力的降低,水体不易稳定等。

养殖水环境化学期末考试题

环境控制是养殖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是家畜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同饲料、品种、疫病一样,对家畜生长、发育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优良品种只有在适宜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及有害气体和养殖场及其设备、饲养管理和人为的环境控制。

1温度是养殖场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

家畜的产肉性能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遗传潜力。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产肉水平下降,甚至使家畜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影响。温度过高超过一定界限时,其采食量随之下降,甚至停止采食;温度过低,吃进去的饲料全被用于维持体温,没有生长发育的余力,有的甚至掉膘。小猪(初生~50kg)适宜温度是22~35℃;育肥猪(50kg~出栏)最适宜温度10~20℃;羊的适宜温度是8~22℃;牛的适宜温度是1~24℃。

2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家畜体温的变化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易使家畜患疥癣、湿疹、腐蹄病等。家畜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散热比较困难,往往引起体温升高、皮肤充血、呼吸困难、中枢神经因受体内高温的影响机体失调最后致死。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家畜易患感冒、患神经痛、关节炎和肌肉炎等疾病。

3光照对繁殖机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且对育肥也有一定影响

畜舍要求光照充足,一般来说适当调节光照强度,可使日增重提高3%~5%,饲料转化率提高4%。特别对母畜发情,公畜提高性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畜舍选址、设计、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把光照和通风放首位,这样才能有利于养殖业的生产和发展。

4气流对家畜育肥有间接影响

它可使家畜能量消耗增多,进而影响育肥速度,而且年龄越小所受影响越严重。在炎热的季节,通过人工排风换气,对家畜能够起到降低体温作用,特别对于育肥猪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应适当提高舍内空气流动速度,加大通风量,必要时可辅以机械通风。而在寒冷的环境中一定要严格控制通风的时间,一般要在11:00~15:00进行,防止通风过程中寒气侵害家畜,造成不利影响。

5畜舍的环境因素

畜舍的灰尘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原微生物,这些物质的存在影响了家畜的健康生长。畜舍内由于清扫地面、家畜打闹等原因使舍内产生大量灰尘,微生物和飞沫(咳嗽、喷嚏、鸣叫时喷出的飞沫)上附着灰尘,因灰尘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和病原微生物,因此,被家畜吸入呼吸道后,使鼻腔、气管受到机械性刺激,家畜通过呼吸有害气体,就很容易形成灰尘感染和飞沫感染,给家畜生长和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棚式结构圈舍内,空气流动性大,有害气体较少;在封闭式圈舍内,如果排气不良,舍内有害气体就会增加,严重时危害家畜健康。其中危害最大的气体是氨和硫化氢。氨主要由含氮有机物如粪、尿、垫草、被污染的饲料等分解产生;硫化氢是由于动物采食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消化机能紊乱时由肠道排出的。因此,应注意合理换气,这样可将有害气体及时排出舍外,但必须做好舍内定期消毒,有效避免灰尘飞扬,保持圈舍卫生清洁,通风换气,这样既有利于家畜的健康,又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6粪便处理和水源净化

粪便对空气有很大污染,主要来源于圈舍内外,粪堆、粪地周围的空间。粪尿分解产生甲烷、硫醚、硫化氢、氨等气体会产生恶臭,恶臭物质和有害空气都具有刺激性和毒性,恶臭通过神经系统引起的应激反应间接危害人和家畜,有时会给人和家畜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粪便通过人工处理可以和农牧业有机结合,养畜积肥、过腹还田、尿液无害化处理,产生良性循环。这样既有利于人畜健康,又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一般养殖场的粪便多采用生物热发酵处理,将粪便堆成堆,上面覆盖10cm左右的泥土,堆放发酵1~3个月即可。对污水池加入化学消毒药杀死其中的病原体,方法是1L水加入2~5g漂白粉搅拌均匀,喷洒在粪堆或发酵池,在夏天通过自然发酵可杀死污水中的病原菌。养殖场所和周边应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垃圾、粪便要及时清除,按照要求堆放到固定场所,以保证养猪场所清洁干净。

7饮用水的质量好坏对家畜的健康生长极为重要

饮用水的水源应清洁安全无污染。井水水源周围30m、江水取水点周围20m、湖泊等水源周围30~50m内不得建粪池、污水池和垃圾堆等污染源,畜舍与井水也应保持至少30m的距离。为确保饮水安全、无污染,最好以地下水为水源,而且,要进行定期检测水质和定期消毒。

8有效利用生物技术

用粪便产生沼气,形成良性循环,改善了舍内环境,又对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在温度35~55℃,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降解为沼气和二氧化碳,因此,有条件的养猪户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根据自身条件,建成沼气池,充分利用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优势,这样既有效杀灭粪水中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又解决了家庭燃料用气,净化周围环境,为人类提供二次清洁能源。

9合理绿化畜舍周围的环境,有利于家畜的生长和环境的保护

大部分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家畜排出的二氧化碳,有些还可以吸收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部分植物对铅、汞、镉等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因此,在养殖场周围植树、栽葡萄、葫芦、丝瓜等藤蔓绿色植物,是较好的选择,场地绿化可净化25%~50%的有害气体和臭气,减少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场区小气候,起到遮阳蔽光降温爽身的作用,环境在养殖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养殖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倡导养殖场(户)的环保养殖理念,实施规模养殖与环保设施建设并举,使畜禽粪便、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环保污染,减少人、畜疾病发生,促进畜禽生产性能发挥。在环保建设上,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环保、生态养殖。

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

材料与方法

1. 养殖设施

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成试验在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工厂化养殖车间内进行,选取养殖池4个,每个养殖池面积为48米2,池深1.5米,池塘底部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污清池。车间内安静,保温性能良好,水源为地下深井水,水质透明清澈、无污染,呈弱碱性,水温常年保持在19℃左右,每个池塘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和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地下水通过曝气池后由于地势差自动进入试验池塘,通过提降闸板可控制水体流量和池塘深度;池塘另一端设置上下两个排水口,分别排放漂浮污物和沉积污物。养殖期间池塘水体交换量达到每小时3~4次。

2. 试验鱼种

试验用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大规格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平均规格35克/尾。

3. 药物清塘

2020年6月10日,各试验池用含氯30%的漂白粉20毫克/升彻底杀菌消毒,4天后冲洗干净并加注新水。

4. 鱼种放养

2020年6月15日,进行河鲈鱼种放养,鱼种入池前用4%食盐溶液浸洗消毒10分钟。鱼种入池后,每池用50克三宝高稳维生素C全池泼洒,以提高河鲈的抗应激能力。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5. 饲养管理

放养后第三天开始投喂冰鲜鱼,冰鲜鱼规格控制在河鲈体长的1/3左右,用塑料瓶等敲击池壁发出声音进行驯食。原则是每次投喂面积要大、投喂量要少、投喂时间要长,日投饵量不超过鱼体重的5%,每天投喂两次,每次用时应不少于2小时,驯化持续7~15天。驯化结束进入正常投喂阶段,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8时和下午6时,投喂时要有耐心,开始时少投,当抛出的饵料鱼吃完、鱼上浮抢食时再加大投喂量,等池中鱼下沉不再抢食时停止投喂。河鲈宜暴食,饵料鱼投喂并不是越多越好,每次投喂量为河鲈体重的2%~8%,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投喂量根据鱼的大小、摄食情况、活动状况等灵活掌握。

6. 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是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一项关键技术。养成期间每天检测水质,通过调节水的交换量来控制水质。根据水温、天气、鱼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进水量,尤其河鲈饱食后注意加大进水量。随着河鲈的生长,试验塘的水位从80厘米逐渐增至1.2米,同时水体交换量由2次/小时增加到4次/小时。整个养成过程中池水溶氧量要始终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使河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中。养成池的水化学指标检测情况见表2。

7. 日常管理

养殖试验期间,每7~10天清理残饵、粪便等污物1次,注意对池壁和池底进行刷洗,使池内污物彻底排出。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水位、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等。投饵后观察鱼种的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每个月随机抽取30尾鱼测量体长、体重,以便及时了解其生长情况,并对饵料鱼规格和投喂量进行调整。河鲈鱼种体长、体重测量情况见表3。

8. 鱼病防治

在河鲈工厂化养殖试验期间始终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鱼病防治方针,放养前对池塘严格消毒,河鲈入池后全池泼洒三宝高稳维生素C以提高河鲈的抗应激能力,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交替使用0.3毫克/升二氧化氯和0.3毫克/升溴氯海全池泼洒消毒1次;每月投喂一疗程的大蒜素药饵,用量为2克/千克饲料,每次连续5天。由于预防得力,试验期间未发生河鲈大量死亡的情况。

养殖水环境化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在一定限度内,有机污染程度的增强,可以增加水体的肥力及营养水平,增加初级生产,给渔业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会导致水域富营养化或使水体缺氧,水质恶化,鱼类无法生存,造成减产死鱼对于养殖生产十分不利。

养殖水环境化学第二版电子书

增氧剂,通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复合多种有效成分,通过综合作用,均匀释放溶氧,迅速降解水体毒素,稳定性强,速效而长效,养殖中任一时期均可安全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恶化问题,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办理程序:

1、市环保局受理;

2、联系具有国家资质的环评单位出具环评报告;

3、送达审批文件;

4、市局审批。 提交材料要求: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书1份(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知已不需提供);

2、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式8份;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报送环境影响报告表3份,同时报送辖区环保部门的预审意见;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报送环境影响登记表3份;

养猪


养殖水中有害物质,养殖水中什么物质超标严重
  • 湖北刺猬属于保护动物么,刺猬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 湖北刺猬属于保护动物么,刺猬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 湖北刺猬属于保护动物么,刺猬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养殖水中有害物质,养殖水中什么物质超标严重
  • 吸毒王养殖方法
  • 吸毒王养殖方法 >> 吸毒王养殖方法...

    养殖水中有害物质,养殖水中什么物质超标严重
  • 水产养殖中值高啥办,ph值对水产养殖有什么影响
  • 水产养殖中值高啥办,ph值对水产养殖有什么影响 >> 水产养殖中值高啥办,ph值对水产养殖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