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出现黄白色稀便是怎么回事,肉鸡粪便有些稀是什么原因
肉鸡出现黄白色稀便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治?
消化道疾病的直观症状就是下痢,引起下痢的病因可以是营养性的,也可以是疾病性的。营养性原因:饲料发霉变质,饲料原料品质较差,饲料配方不合理,蛋白质含量过高等;疾病性原因可能有:鸡白痢、鸡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寄生虫病、药物中毒、食盐中毒、霉菌中毒等等。
(1)鉴别诊断要点
①鸡白痢: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a.多发生于3~4周龄以下的雏鸡,白色下痢;1周以内雏鸡常表现肛门为白色粪便污染,严重的可见雏鸡腹部鼓胀,肛门堵塞不能排便,死亡率极高。
b.感染较轻的鸡只表现症状较轻,剖检可见心肌上有隆起的白色肿瘤结节。
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a.多发生于35日龄以下雏鸡,发病率高、呈尖峰或死亡曲线;发病快、症状消失也快。
b.鸡群中可见大量的鸡啄肛,并且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病鸡下痢,排出白色水样稀粪或稍黏稠的白色粪便。
c.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的呈紫黑色;囊内水肿、出血、坏死,奶油样或干酪样渗出物。
d.病鸡大腿外侧肌肉、胸肌有条状出血。
(2)防治措施
①加强生产管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注意鸡舍保温,有条件的鸡场尽可能避免给鸡只直接饮用温度很低的自来水。
②保证饲料品质,绝对禁止饲用变质饲料,发现后应立即停用。
③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用具、鸡舍的消毒。
④对于细菌性疾病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下痢,许多常见药物均有治疗效果,但只有近期效益,能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单纯靠药物不能消灭这种疾病,也不能靠药物的治疗和预防来代替消灭疫病的防制措施。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有条件的话最好先进行细菌分离,做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a.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嘧啶两种药混饲,浓度为0.2%~0.4%,连用3天,再减半用1周。
b.呋喃唑酮,混料0.02%~0.04%,使用1周,再减量至0.01%~0.015%,连用1~2周。
c.土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0.02%~0.06%混料,可连续使用数周。
d.百病消、普康素,500毫克/千克,连续饮水3天。
e.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对治疗白痢的效果十分显著。具体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
药物预防:1日龄雏鸡用0.01%高锰酸钾饮水1~2天,然后再0.02%痢特灵拌料或饮水2周,再改用0.5%磺胺类药物拌料可有助于防止鸡白痢的发生。
对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综合控制和预防,除加强日常的卫生管理外,使用药物预防程序已成为养鸡场的一项重要工作。通常选择的药物为百病消和普康素,在1~5日龄和17~21日龄按预防量连续饮水,对整个饲养周期的细菌病控制效果十分显著。
⑤如果排除了饲料、营养原因,使用抗菌素后疾病未见好转,可怀疑为病毒性疾病,最好请兽医进行确诊后再行治疗。
⑥对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应搞好免疫接种和日常卫生防疫工作。鸡场可根据当地流行的毒株及雏鸡母源抗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通常在18~21日龄和28~35日龄作2次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接种,接种方式为滴口或饮水。
对发病鸡群的治疗措施:
a.改善饲养管理,冬春季应提高育雏舍的温度,夏季应降低温度并减少饲养密度;饮水中加5%的糖、0.1%的盐,供应充足的饮水。
b.进行严格的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
c.对早期发病的鸡只可肌注0.1毫升高免血清或0.5~1毫升高免卵黄液,效果显著。
d.确诊的发病群立即用双倍量的毒力活苗进行紧急接种,可控制疾病。
e.如果有细菌病、球虫病感染,可投服对症药物,但不应使用对肾脏有害的磺胺类药物。
f.如果有新城疫混合感染,应立即用Ⅰ系苗紧急接种。
g.治疗期间应降低饲料中蛋白含量(降至15%),同时维生素量加倍。
肉鸡出现的粪便不成型,含有未消化的饲料是什么原因
此病很可能是一种“肉鸡综合型肠炎”。
主要症状及流行特点:
发病初期,鸡群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精神正常,食欲正常,死亡率也在正常范围内。认真仔细的养鸡户会发现,个别鸡粪便变稀、不成形,粪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鸡群的大部分鸡开始腹泻,有的鸡群发生水泻,粪便变得更稀薄,不成形、不成堆、比正常的鸡粪所占面积大,粪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饲料,粪便的颜色变浅,略显浅黄色或浅黄绿色。当鸡群中多数鸡出现此种粪便之后约2~3天,鸡群的采食量开始明显下降,一般下降10~20%左右,有的鸡群采食量可下降30%以上,此时,如果得不到正确治疗,会导致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养鸡户在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无奈售出,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此病的中、后期个别鸡会出现神经兴奋、疯跑,之后瘫软死亡。一般来讲,地面平养的肉鸡发病早一些,网上平养的肉鸡发病晚一些。密度过大,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牛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症状也较严重,治疗效果较差。越是饲喂含优质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发生此病的机会就越大,症状也较严重。
主要病理变化:
通过对多群病鸡解剖观察,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在发病的早期,十二指肠段空肠的卵黄蒂之前的部分粘膜增厚,颜色变浅,呈现灰白色,像一层厚厚的麸皮,极易剥离;肠粘膜增厚的同时,肠壁也增厚。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有的肠腔内没有内容物;有的内容物为尚未消化的饲料。此病发展到中后期,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蛋清样、粘脓样,个别鸡群表现得特别严重,肠粘膜几乎完全脱落崩解,肠壁菲薄,肠内容物呈血色蛋清样或粘脓样、烂柿子样。其它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发病原因:
(1)小肠球虫的感染。
由于小肠球虫在肠粘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粘膜增厚,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几乎使饲料不能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这是引起肉鸡粪便变稀,粪中带有未消化的饲料的原因之一。
(2)肠道内环境的变化。
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在肉鸡饲养的过程中,由于肉鸡采食量大,生长速度过快,内源性乳酸菌消耗过大,外源性乳酸菌等有益菌群又得不到补充,肠道PH值会迅速上升,导致肠道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特别是大畅杆菌、沙门氏茵、产气夹膜杆菌等趁机大量繁殖,球虫与有害菌相互协同,加强了致病性。肠道内容物pH值的上升,会使各种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饲料消化不良,另外, PH值的上升,会刺激肠道粘膜,使肠的蠕动加快加强.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缩短,消化时间减少,导致饲料消化不良。由于肠的蠕动加快加强,胆囊分泌的胆汁迅速从肠道排出,与没消化的饲料混合在一起,形成该病的特征性粪便――略带浅黄色的粪便。
(3)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饲料营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严重,品质较低的饲料相对发病率较低。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已经超越了鸡的天性,饲料工业的发展,使肉鸡的各组织器官处于超负荷运转中,从而导致了饲料消化不良现象加剧。
(4)电解质大量丢失。
在该病发生的过程中,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消化不良,肠道吸收障碍,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的肠粘膜细胞迅速破坏,使电解质大量丢失,肉鸡出现生理生化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丢失,会导致心脏的兴奋性过度增强,是肉鸡猝死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多的原因之一。
(5)自体中毒。
在发病的过程中,大量的肠上皮细胞破裂,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虫体死亡、崩解等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从而在临床上出现先兴奋不安,后瘫软昏迷衰竭死亡的情况。
综合防治:
肉鸡综合型肠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我们应该按照发病的根源(外源性乳酸菌得不到补充)加以控制治疗,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方案一:在饲料中添加第四代益生素--活菌中药发酵制剂,给鸡补充活性乳酸菌,使其进入肠道后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肠道的酸性环境,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杆菌的繁殖和滋生。使用24小时,粪便变稠,颜色变深,使用三天,饲料消化良好,采食量明显增加,增重加快,基本痊愈。方案二:使用本草倍利康进行全程保健预防,小肠球虫发病率降低75%以上,肠道疾病发病率降低80%以上。方案三:小肠球虫药+肠炎药,连用三天。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