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视频,乌鱼养殖技术视频
乌江鱼养殖技术
鸟江鱼的性格就是冷静随和的性格。
乌鱼的养殖技乌鱼的养殖技术
黑鱼的生长周期短,一般只需3-4个月即可出塘上市。鱼苗通常在5月至7月进行投放,最早一批的黑鱼在9月底就可以上市了。养殖黑鱼时,要调控好水质,要定期注入新水,还要定期消毒,以免引起鱼病
乌江鱼养殖环境
不是。 "乌江鱼"是用鲢鱼精心配料,加以遵义“朝天辣椒”,以火锅方式烹制而成。鲢鱼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或河湾或湖泊中。它在南自海南岛、元江、珠江,北至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东部地区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深海鱼一般是指生活在百米以下深海区域的鱼类。因为鲢鱼的栖息跟深海区域不符,所以不是深海鱼。
乌江鱼养殖基地
又名大口鲶。"乌江鱼"是遵义乌江镇的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饮食品牌,四秀皆宜,闻名遐迩。 "乌江鱼"是用真正的野生鱼(即江中之鲢鱼)精心配料,加以遵义“朝天辣椒”,以火锅方式烹制而成,鲜辣味美,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乌江镇大街上那整片的火锅店、站在路边向过往车辆招徕的女服务员和她们软糯的口音,也成了进入遵义城区必经的一道景观。
乌江鱼好吃的产地有:遵义、
乌江鱼养殖技术与管理
乌鱼也叫黑鱼,学名是乌鳢,这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仔鱼时期它以各种浮游动物为食,长成幼鱼后,开始吃水生昆虫,也会吃一些小鱼小虾,而成鱼则主要捕食其它的鱼类。这种鱼在我国的各个水系中都有发现,适应能力强,在缺氧、水温较低甚至水质不好的地方也能生存
乌江鱼生活环境
乌江有鳜鱼吗,鳜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分别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等。特别是江苏的十大淡水湖,更是盛产区,鳜鱼也为江苏名特优鱼品种之一。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
乌鱼 养殖
专养乌鱼的池塘面积,一般以1~2亩为宜,便于管理,水深1~1.5米,池底部最好为泥质。水源应充足,池内的通常设备如进水口、排水口之类应当俱全,池水PH值宜中性或微碱性,透明度为50厘米左右。一般在放养乌鱼种前10~15天应进行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清毒时,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带水清塘消毒时,一般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同时在池塘中还应需有1/5左右的水面或池塘四周水面种植80~100厘米宽的水浮莲,以便在夏季水温较高时,以供遮挡阳光,便于乌鱼避暑和躲藏,同时还能净化水质,有利乌鱼的生长。
鱼种放养
一般亩放鱼种6000尾至8000尾。投放的鱼苗种规格整齐一致,还应注意选用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动活泼正常、没有损伤的鱼种。此外,在专养乌鱼的池塘中,还可混养少量的鲢、鳙、鲤等鱼,这样能起到控制池塘水质的作用,并能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混养的家鱼个体应大于乌鱼种的一位以上为宜。
饲料和投饲
1.鲜饵料
乌鱼为肉食性鱼类,目前仍以小杂鱼为主,淡水和海水小杂鱼都可以。养殖初期,对于规格较大的野杂鱼就经切碎后投喂,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的5%,并视摄食情况予以调整,一般料肉比为1∶4左右。
2.人工配合饲料
目前,正在研制和试喂人工配合饲料,需要经过幼鱼驯养阶段。根据乌鱼的营养需求,其粗蛋白的含量应达到40%以上。作为乌鱼的人工配合饲料的原料,一般采用鲜鱼肉、鱼粉、豆粕、蚕蛹、玉米粉、米糠、麦麸、骨粉、酵母粉等,另加少量维生素,适量微量元量和抗生素及诱引剂混合成团块或制成颗粒饲料后投喂。
3.投饵要做到“四定”
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日投喂2~3次,即上午、下午各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投喂时,将小杂鱼投放到吊在池水中的食台上,让鱼取食,以减少饲料的失散,同时也便于观察乌鱼的摄食情况,或采用边吃边投的方法,直到停止摄食为止。日常管理
1.巡池
每天早晚要巡池,细心观察乌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换水
尤其在夏天温度高时,要注意经常加注些新水,保持水质新清,以促进乌鱼的正常生长。
3.防逃
乌鱼体长超过10厘米时,跳跃能力逐渐增加,尤其是在雷阵雨天气,换水时或清晨,最容易发生逃鱼等情况。因此,池埂离水面高度一般应大50厘米,以防止乌鱼逃逸。
4.分养
饲养前期的1~2个月,应及时用网将生长特别快、个体大的乌鱼捞起,另池养殖,以免个体大的乌鱼残食小个体的鱼苗,做到使同池塘养殖的规格尽可能相同。
5.防病
乌鱼虽然抗病力较强,但在高密度养殖后,也容易发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其症状是:鱼的吃食量明显减少,鱼体表现出块状或点状出血,如不及时治疗,病鱼可在3~5天内陆续死亡。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平时在池塘中应定期用生石灰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做到以防为主。
乌江鱼养殖技术培训
、将乌江鱼从两边鱼肉和鱼骨连接处,用刀向后,向下划开至鱼尾部
开背鱼的做法:用料:中等大小的鱼一条、葱、姜、红辣椒调料:蒸鱼豉油一大勺、酱油半勺、盐、味精少许、食用油2勺。做法将鱼洗净,葱姜,辣椒洗净备好。
2姜切出5,6片,剩余切丝;葱切部分码匀,包括肚子部分。
乌鱼养殖场
池塘选择:池塘在2-5亩左右,水深2米左右,池底淤泥不宜过多,在池塘的进出水口必须设置防逃网,防止养殖过程中黑鱼出逃。
鱼种投放:放养鱼苗前,必须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黑鱼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面积、饲养技术和饲料等各种因素来决定。
饲料投喂:每天必须定点定时投喂,可以在上午10点与下午3点投食两次。
乌江鱼养殖技术视频
你好!
虽然商品鱼饵品种很多,使钓鱼人眼花缭乱,都不知道到底是哪种鱼饵了,商品鱼饵在野钓过程中前提是必须切实把握“色、质、味、形”四个基本要点:
1、色:野钓鱼饵的色,必须要“天然”。在大自然中,黄色、淡黄色、红色、粉红色、褐色、深绿色、嫩绿色等,是常见的主要色调,它来源于植物的花朵、种子、果实和草叶不同季节的颜色。颜色是鱼儿的第一视觉,鱼饵颜色之是否鲜明,对鱼儿是否觅食直接有关。现实中,每种鱼类都有自己比较喜闻乐见的常规颜色。要么是一种鱼喜欢颜色不同的几种鱼饵,要么是几种鱼喜欢颜色相同的一种鱼饵;或者是几种鱼喜欢颜色相同的多种鱼饵,或者是几种鱼喜欢颜色不同的一种鱼饵。在搭配野钓鱼饵时,必须考虑鱼饵颜色与所钓对象鱼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特点。实践中,鱼儿对白色、黑色,却不是特别的喜欢。所以在搭配时,应尽量不去选择这两种颜色,
2、质:即鱼饵的质地、软硬度。野钓鱼饵的质,一定要既不过软、又不过硬,软硬度适中,即要达到“柔然”的程度。
3、味:即鱼饵的气味、味道与口感。野钓鱼饵的味,主要分为香、甜、酸三个部分。总体而言,就是要极力突出一个“淡”字。就香而言,淡淡的清香、酵香、花香、草香,是其香型之常态。就甜而言,淡淡的米甜、泉甜、果甜是天然甜态。就酸而言,淡淡的酵酸、果酸是天然酸态。
总的要求是,鱼饵的味,一定要“怡然”。顺口,就是我们最求的最高标准。鱼类的嗅觉、味觉极其发达。野钓鱼饵的“味”,针对的就是鱼类十分敏锐的嗅觉和味觉。而在鱼类生活的环境里,几乎所有天然的气味都是微弱的、淡淡的,不可能存在着人类几乎天天都能遇到的各种浓烈的气味。决不能把人类自身的好恶和极其发达的感官的适应程度,作为判断野钓鱼饵的质量好坏、高低的绝对标准。
4、形:即鱼饵的形状、形态、外观造型。野钓鱼饵的形,一定要“自然”。在自然界里,鱼类食物的形状,基本上是以圆形、椭圆形、圆条形、扁圆形居多,这是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种子的基本形状。千万年来,鱼类对这些形状早已司空见惯。
5.活:商品饵作钓时使死饵变活饵,意思就是时不时的拖动几下,引起鱼儿的注意力。还有就是活饵蚯蚓和红虫,有着“万能饵和饵中王”之称。
“色、质、味、形”四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不可分割。鲜明的色,会对鱼儿产生强列的诱惑;适度的质,可以简化鱼儿吞食的程序;鲜美的味,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逼真的形,大大降低了鱼儿的警惕。色、质、味、形俱备,钓获必定丰收,钓者必然快乐。
乌江养鱼基地
那么长江流域究竟有多少鱼类受到保护呢?根据《名录》的内容来看,有22种,有些鱼类耳熟能详,有些多数人不认识,都有哪些呢?(一些地方性保护鱼类,或者灭绝的鱼类,不在《名录》内)
1、中华鲟:(保护级别一级)是硬骨鱼纲、鲟科鱼类,体型庞大有“长江鱼王”之称,最大个体能达到5米,体重600公斤左右。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海洋中生长,产卵期在金沙江产卵,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后,成鱼带它们进入外海,在外海生长,最长寿命可达40年。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和朝鲜。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口处,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2、长江鲟:(保护级别一级)原名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等,体型与中华鲟相似,但个体比较小,成年后体长75-105公分左右,体重4.5-12.5公斤,最大可达50公斤以上,终生在淡水中生长,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
长江鲟为肉食性鱼类,主要觅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和幼鱼等。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乌江、黄河、黄海、东海海域。尤以宜宾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为多,在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均有分布。
3、白鲟、(保护级别一级)又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等。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为大型肉食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水生动物。
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一吨的个体,可见白鲟的体型庞大。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传说。白鲟为洄游性鱼类,曾经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但野外是否还有种群,不得而知,但愿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4、花鳗鲡:(保护级别二级)属于鳗鲡科、鳗鲡属,洄游性鱼类。又称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等。性情凶猛,白天隐藏于洞穴或者石隙中,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肉食性,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会觅食落入水中的动物尸体。
花鳗鲡在海洋中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并且深海中产卵,淡水中生长,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5、鲥:(保护级别一级)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洄游性。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幼苗在江湖内生长,生长到15厘米左右进入大海,在海中发育,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其中又以挠足类、虾类和藻类为主。
分布于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长江口下游1974年曾高产达157.5万公斤,以后由于污染及水利工程(拦江筑坝)兴建,产卵场严重破坏,在加上过渡捕捞亲鱼和幼鱼,其资源量严重衰退。
6、胭脂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大型淡水鱼类,又叫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等。底栖鱼类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到达上游的沱江、岷江等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野生群体数量仍在继续。
7、稀有鮈(jū)鲫:(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有,野生数量不多。属于小型鱼类,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比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主要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稀有鮈鲫定名时数量就十分稀少,因为它们在小水域内生存,并且群居性,很容易被捕捞。再加上小水面水生环境不稳定,所以十分稀少。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
8、鯮 (zōng):(保护级别二级)属鲤科鯮属,又叫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等。为大型凶猛性鱼类,甚至能够达到50公斤以上。鯮的肉质细嫩,鱼刺比较少,加之个体庞大,为上等食用鱼,并且有的药用价值。
鯮为半洄游性鱼类,但是天然产量很低,主要是过渡捕捞,以及江湖阻隔导致其幼鱼难以进入湖泊中生长。另外各大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对大中型肉食性鱼类影响很大,因为食物短缺造成它们缺少食物。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各水系有分布。
9、圆口铜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铜鱼属鱼类。又叫方头水鼻子、水鼻子、金鳅、网口、麻花、肥沱、水密子等。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乱石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
圆口铜鱼喜欢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开阔水面,30公分以下个体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较大个体多栖息在中下层,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10、长鳍吻鮈(jū):(保护级别二级)为鲤科、吻鮈属的一种鱼类,又叫洋鱼、土耗儿等。 体型较小为中小型鱼类,味道鲜美,曾经是经济鱼之一。长鳍吻鮈的主要食物是淡水壳菜、河蚬、蜻蜒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
长鳍吻鮈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为金沙江特有鱼类。受水质污染和人工过度捕捞,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突破长鳍吻鮈驯养、繁殖难点,能够进行人工繁殖,首批幼苗在2015年放流。
11、四川白甲鱼:(保护级别二级)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又叫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底栖鱼类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觅食,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生长速度慢。
四川白甲鱼经常在岩石或者其他物体上刮取食物,也会食用沉积的腐殖质,以及植物碎屑。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
12、多磷白甲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叫钱鱼、梢白甲、赤鳞鱼、多鳞铲颌鱼、多鳞突吻鱼等。为暖温性淡水鱼,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杂食性,主要食物为摇蚊的幼虫或成虫等无脊椎动物,也会觅食藻类,生长速度缓慢。
多磷白甲鱼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长江支流)、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东泰山的溪涧。
13、金沙鲈鲤:(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鲤科鲈鲤属的一种鱼类,又叫地大花鱼、豹纹花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以吞食其他鱼类为食,被称为金沙江中的“老虎”。
金沙鲈鲤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浑身长满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在宽阔的水体中上层游弋。具有极高的经济、美食、营养、科研价值,并且有一定药用价值,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流域。
14、细鳞裂腹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鱼体比较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
细鳞裂腹鱼适应了高原及冷水性气候,生长缓慢,繁殖力低,个体比较小。即使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要3-4年才能性成熟,分布于金沙江。
15、重口裂腹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叫雅鱼、重口、重唇细鳞鱼、细甲鱼等。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
重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中,喜欢在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生活,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少量藻类。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水系的峡谷河流中多见。
16、厚唇裸重唇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
厚唇裸重唇鱼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黑龙江流域各水系的高原河流中,在河流洄水弯处较常见。生长较缓慢,10年的平均体长仅为44公分左右。
17、岩原鲤:(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原鲤属的鱼类,俗名水子、黑鲤鱼、岩鲤、墨鲤等。是我国特有鱼类,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潭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
岩原鲤主要食物为底栖生物、水蚯蚓、摇蚊幼虫、小螺、小鱼虾、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为食,也会食用植物碎片,浮游动物等。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支流、金沙江等水域内,喜欢在底质多岩石的水域活动。
18、红唇薄鳅:(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一种鳅类。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较大,仅次于长薄鳅。有食用价值。种群数量较小,许多水系和江段都难捕到。50年代岷江中,下游渔获物种占有一定的比例,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现已稀少。
19、长薄鳅:(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又叫花鱼、花斑鳅、花泥鳅、红沙鳅钻、火军等。为温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中上游,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缝间,经常成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
长薄鳅在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20、青石爬鮡:(保护等级二级)是鮡科石爬鮡属的一种鱼类。它们活动性小,生活于急流石穴中,以吸盘状的鳍吸附于石上,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亦吃蚯蚓,植物的叶子、以及藻类。分布于四川境内的各个江河中,如青衣江、岷江、金沙江等。
21、川陕哲罗鲑:(保护等级一级)为鲑科、哲罗鲑属鱼类,四川哲罗鲑、贝氏哲罗鲑、虎嘉鱼、猫鱼等。为冷水鱼类,栖息于河道狭窄、水质清澈、水流湍急、水温较低的水域。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为食,也会捕食水鸟、小动物等,有时也吃腐肉。
川陕哲罗鲑体型庞大,可达50千克以上,生长速度快,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分布于我国岷江、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以及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
22、松江鲈鱼:(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杜父鱼亚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原名松江鲈鱼,又叫四鳃鲈鱼、淞江鲈、花花娘子、花鼓鱼、老婆鱼等。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江河内生长,性成熟后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江河中生活。
松江鲈鱼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在历史上曾经是珍品,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历史的资料记载松江鲈鱼的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中朝边界),南致九龙江口(福建漳州河),等广大的地区,以松江县所产为最出名。
养鹅
养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