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病害预防,四月小龙虾病害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疾病预防主要措施有哪些
1、苗种采购
养小龙虾要先采购虾苗,尽量选择本地采购,避免长途运输苗种。苗种运输过程中防风、防脱水、低温运输等工作做到位。
2、饵料投喂:除了养殖水体提供的自然饵料外,人工辅助饵料投喂在小龙虾人工养殖中也极其重要。依据小龙虾不同生长季节选取不同直径、蛋白含量饵料。饵料投喂适宜,坚决不能投喂过多。
3、水质管理
涉及水位管理、水质、溶解氧等。水位需要结合季节、温度、气候、小龙虾生长周期等不断调节。水质需要保持合适肥度、水色等。优良水体环境才是小龙虾养殖最坚实的基础。
4、水草管理:小龙虾养殖一定要种植水草。除了一定比例的沉水性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适量的浮水性或挺水性植物也很重要。高温季节还需要结合池塘水草情况适当控制密度,需要将养殖池塘环境整合到最优状态,各类藻类、浮游生物等丰富。
5、日常巡塘
龙虾养殖日常巡塘也很重要。需要对小龙虾进食、脱壳、夜间上岸等密切关注,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关注可以发现小龙虾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在突发天气时日常巡塘就极其重要。
6、病害预防
小龙虾疾病以预防为主,将养殖池塘环境调节好,做好水质管理,定期换水、消毒、底改等,将小龙虾感染疾病的源头直接扼杀。
小龙虾养殖环境是什么?
1、温度
小龙虾是广温性水生动物,其水温适应范围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8-31℃,最适生长水温为22-30℃,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发育水温在24-28℃为好。
2、小龙虾养殖塘口
一般情况下只要水源丰富、灌溉便利以及池塘深度在1.5米左右,作为养殖小龙虾的塘口是没有问题的,但旧池塘改造成小龙虾养殖塘口,需要结合老塘口情况做适当处理。如果为老塘口需要进行必要的清淤,池塘底部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如果之前为鱼塘养殖塘口,最好进行晒塘杀菌、清杂处理;对池塘沟梗进行加固、加宽处理,确保梗的宽度在1.5米以上,进排水进行设计规划;对池塘四周进行防逃设施安转,放置小龙虾逃逸,进排水渠道也要进行防逃处理。
小龙虾养殖病虫防治
小龙虾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人工养殖技术简单,好管理,成本低,有水源条件的可以进行龙虾养殖。下面把小龙虾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技巧进行归纳与分享:
1、场地选择。有水塘的可以用水塘饲养,没有水塘的可以建池或者挖塘,由于小龙虾喜欢浅水,因此,挖塘或建池不必过深,池深1—1.5米,池底铺0.3米厚的土和腐熟鸡粪,以利水草生长和浮游生物繁殖。
2、培植水草。龙虾喜欢在水草间活动觅食或歇息,在放养虾苗前在水池内种养水花生、水葫芦、水芹等水生植物,为龙虾提供适宜环境。
3、放养虾苗。等池水澄清稳定后就可以放养虾苗,每立方米水体放养健壮无病虾苗50—60只,由于池水浅,放养密度不易过大。
4、投喂饲料。放养第二天就可投喂少量的煮熟粉碎的大豆或玉米,一个月后随着龙虾长大和温度升高,可以头喂剁碎的鸡肠、猪肺等屠宰废弃物,也可投喂龙虾专用饵料,还可以用猪粪、鸡粪等培养蛆虫喂养,投喂后要注意观察,一个小时以内吃完为好。
5、严防农药。龙虾对农药非常敏感,如果选用池塘养殖龙虾,要防止农田病虫害防治期间农药污染池塘,采用水池养殖也要注意水源安全,尤其是采用飞机防治美国白蛾的地方,要密切注意政府公告,及时告知政府有关部门避开养殖区域。
6、防止逃跑。不管采取池塘养殖还是水池养殖,都要注意天气变化,尤其是夏季雨水多,要防止水塘溢洪和水池溢水,在下雨前进行查看,并在溢洪道等处设置防逃网。
搜索
小龙虾的病害有哪些?症状怎样?如何防治?
龙虾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有可能是真菌引起的疾病,又叫白毛病或者是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若是捞捕,运输的时候让它的皮肤受伤了或者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了,导致菌丝伸入,感染了。发现后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继续蔓延。治疗的时候可用3%食盐水浸泡,每天泡一次,每次5-10分钟。
养小龙虾常见五大疾病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蓝藻的种类
常见的蓝藻有单细胞或群体,微囊藻属为浮游性群体,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水生植物;丝状体的有颤藻属、念珠藻属及鱼腥藻属等;其中微囊藻、浮丝藻和鱼腥藻是最常见的、全球分布最广的产毒水华蓝藻。
微囊藻:由多个细胞组成,近球形、近椭圆形、不规则形、穿孔状群体。细胞呈淡蓝色、亮蓝绿色、橄榄绿色,常有假空泡。在水温28-32℃、pH为8-9.5时繁殖最快,常形成水华。
颤藻属:在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的,是由一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不分枝,常丛生或形成团块,胶质鞘无或不明显。颤藻是广温、广盐、喜低光照的蓝藻,在较弱的光中能够达到光饱和;在10℃-35℃的条件下生长较好,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如图)。
螺旋藻: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形状多为螺旋状弯曲丝状体。为淡绿色,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
鱼腥藻属:与念珠藻属很相近,但是鱼腥藻上有小空泡般的结构。
蓝藻水花形成的原因
蓝藻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故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蓝藻比较容易生长,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蓝藻爆发主要是水体里面缺乏碳源,造成碳氮磷比例不平衡。蓝藻暴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早期过度使用化肥,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养分来源。在前期养殖时,为培养藻类抚养虾苗或抑制青苔的生长而肥水,过度使用化学肥,如尿素、碳胺等。
2、水体的富营养化,简单点说就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比例失衡。水产养殖一段时间后,随着饲喂量加大,水体中的粪便也增多,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多,进而形成蓝藻。
3、蓝藻的大规模爆发一般发生在高温季节,因此温度也是蓝藻形成的重要原因。
4、过程中会不断的引入外源水,然而外源水体中蓝藻含量偏多,引入养殖池水中后容易引起蓝藻爆发。
5、水体中藻相不平衡,养殖水体中缺乏有益藻,给蓝藻留下大量的生存空间,再加上水体中氮磷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
6、水体里面缺乏微生物种群,对池塘里面的有机物没有以有效的分解,让蓝藻成为优势种群,在水体中大量繁殖,形成前蓝藻水华。
蓝藻爆发的危害
1、产生有毒物质:蓝藻会产生蓝藻毒素、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会破坏养殖水体,会使小龙虾河蟹中毒死亡。
2、诱发疾病:大量蓝藻会造成水质恶化,发出恶臭味,诱发大量病原菌滋生繁殖,容易使小龙虾养殖感染疾病造成大量死亡。
3、影响溶氧量:大量的蓝藻覆盖在水面,形成绿油漆状,影响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且蓝藻生长还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不足,养殖动物缺氧窒息而死亡。
4、减少其他藻类:蓝藻的大量繁殖不仅减少了水中的溶氧量,还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水草、有益藻类、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严重破坏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蓝藻水华的处理
蓝藻水华防重于治。养殖水体一旦出现蓝藻水华后,不仅改良成本很高,而且常因使用杀(抑)藻剂引起养殖水体缺氧,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生大量死亡。
1、蓝藻早期的预防:
①、早期虾塘中投放适量的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每亩投6-8尾)可以破坏蓝藻,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蓝藻爆发。
②、进入高温期,定期使用黄金益菌素B型发酵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建议7-10天一次)。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还能调节水体pH值、调节水质,从而抑制蓝藻的爆发。
③、定期补肥补菌,除了要培菌以外,还要定期补肥(建议10天一次),使用活肥促进优质藻类繁殖,压缩蓝藻的生存空间,抑制蓝藻爆发。
④、在小龙虾养殖的4月,要注意加强底质改良,调节水质(使用强效底净➕水博士)。蓝藻易发时期,定期进行水体藻类镜检,监控水体中各种藻的含量。
2、蓝藻水华处理:
①、蓝藻爆发前期,通常会在下风口呈现一种颗粒状的蓝色物质,如果是伊乐藻(吃不败)池塘、可以使用漂白粉局部点杀蓝藻,然后使用水博士全池解毒,补充碳源;如果是轮叶黑藻(灯笼泡)池塘,使用硫酸铜下风口局部点杀,然后使用水博士解毒,补充碳源。连续处理几次后,可以用黄金益菌素B型培养枯草芽孢杆菌,抑制蓝藻的持续繁殖。
②、蓝藻大量爆发时,首先对池塘使用抗激灵增强小龙虾抗应激能力和使用原子氧对水体增氧,然后是用蓝藻药物杀蓝藻,最后对整个水体使用水博士或解毒灵解毒,使用活肥肥水和培养枯草芽孢杆菌来抑制蓝藻的再次爆发。
③、如果蓝藻爆发量极大,水体已经严重缺氧造成小龙虾的大量死亡,建议干塘处理,干塘后使用漂白粉全池杀菌消毒杀蓝藻,上水种草,为下一季的养殖做准备,这样节约时间成本。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疾病预防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你好!我是楚乡农,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疾病问题,其中软壳虾就是最常见的几种疾病之一。我们知道小龙虾本身的外壳是非常坚硬的,外壳是小龙虾防御外敌的重要护具,坚硬的外壳可以防止其他生物对小龙虾的攻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小龙虾软壳的现象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小龙虾在生长的过程中体内缺乏钙营养,另外我们平时长期投喂的饲料比较单一,营养不良不均衡也会造成虾软壳。还有养殖的密度太大、池塘中的光照时间不足、水体PH值长期偏低,等等原因都会造成小龙虾软壳的发生。
预防软壳虾的几个因素分别有,经常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经常改底、合理的控制养殖的密度、控制好池塘内的水草面积不要超过水域面积的40%,在投食方面合理的投喂多种饵料,比如:钙、锌、铁等等元素。使软壳虾能够尽快的生长脱壳,那样软壳虾退掉软壳后重新长的壳就会变硬了。
以上文中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还请留言评论指出改正。我是楚乡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小龙虾养殖技术及病虫害
不管这边以什么方式去养殖小龙虾,一般都是有虫杀虫,杀完虫在去病害的防治。
小龙虾禁忌药物
选择药物严禁使用有机磷类(敌百虫、辛硫磷)菊酯类(如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灭扫利类杀虫药。
二氧化氯高温期龙虾少用或不用。
在藕田套养,注意农药残留问题,病害的防治知识点太多,并不是说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建议看小老弟的头条文章,总结一下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