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养殖条件,尖吻蝮养殖
尖吻蝮养殖基地
.莽山烙铁头
莽山烙铁头属于蝰蛇科,原矛头蝮属,主要生活在湖南省郴州莽山境内,可以说是湖南颇具代表性的一个物种了。
其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颜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辨识度极高的蛇。
莽山烙铁头现存数目稀少,被誉为“蛇中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这一身份,我相信一定激起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但是,此物稀且美,劝君勿亵玩。莽山烙铁头声名赫赫的不仅仅是其珍惜程度,作为原矛头蝮属的成员,它与它的表亲一样,有着令人生畏的血毒性,而且是已知毒蛇里最大型的蛇种。
二.竹叶青
竹叶青蛇是蝮亚科的一种,属于竹叶青蛇属。其全身翠绿,眼睛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垂直似猫眼,尾巴焦红,可以说美艳程度绝对不会输前面的莽山烙铁头。
竹叶青毒性为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其本身却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属于会主动攻击人类的蛇种。
三.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属于游蛇科颈槽蛇属,如果这个名字觉得陌生,它的俗名你肯定听说过,传说中的鸡冠蛇,野鸡脖子指的就是它了。
虎斑颈槽蛇的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其毒牙为后毒牙(其他科的毒蛇为前毒牙),毒牙短小,咬人不深,排毒量也小。毒性为混合毒素(即血毒素与神经毒素并存),记录的致死案例极少。
四.尖吻蝮
尖吻蝮属于蝰蛇科蝮亚科尖吻蝮属。同样是一种靠俗名广为人知的蛇种,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都是指它。
尖吻蝮头呈典型的三角形,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摆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没错,这又是一种美丽与致命并存的毒蛇!
尖吻蝮具有较长的毒牙与极强的攻击性,其毒性为血毒素。如果在被咬后得不到及时救治,会有较高的死亡率。
五.银环蛇
银环蛇属于眼镜蛇科环蛇属,正如其名,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相较于黑环偏细窄,更像是黑色上的斑纹。《捕蛇者说》里讲“黑质而白章”,极有可能就是说银环蛇。
对于国人而言,一提到有名的毒蛇,总是会少不了银环蛇的身影,可见其“毒”有多么的深入人心。而银环蛇也确实当得起这份“殊荣”,其毒性为神经毒素,而且不同于箱水母,蓝环章鱼这类让人活活痛死的神经毒素型生物,银环蛇的毒性颇具“武侠风范”,在被银环蛇咬后,患者并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数小时后才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银环蛇毒腺小,但毒性猛烈,其毒性在陆生蛇里排名第四,综合排名亦在前八。
六.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属于眼镜蛇科眼镜蛇属。其主要特点为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
其毒性为血毒素与神经毒素的混合毒型。毒性强,排毒量也大,危险性不言而喻。
七.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属于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体背面黑褐色,颈背具一“∧”形的黄白色斑纹,无眼镜状斑;躯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下颌土黄色;体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线状斑纹。幼蛇斑纹与成体有差异,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黄白色横纹,身体黑色,有35条以上的浅黄色或白色横纹。第一张图应该可以很好的帮助区分它与眼镜蛇。
眼镜王蛇毒性主要为神经毒素,相比眼镜蛇,它的性情更加凶猛,攻击性和敏捷度也更高,再加上巨大的体型和排毒量,足以让其跻身世界最危险蛇类前列i
尖吻蝮寿命
今天仍能在水下找到的最古老的海洋生物
皱鳃鲨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鲨鱼,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之间有褶皱,因此被称为“皱鳃鲨”。
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其他鲨鱼物种,皱鳃鲨的外型与鳗鱼相似,故又名“拟鳗鲛”,是地球上最原始的鲨鱼种类之一。它们距今已有 1.5 亿年的历史,而且基本没有太大的进化。
蝌蚪虾
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 2 亿多年。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如此之久,可能是因为它们有休眠卵的特性。蝌蚪虾的生命周期其实并不长,大约只有 90 天,但是它们的滞育期至少达 25 年,也就是说,它们的卵 25 年后遇上适宜的环境仍可以孵化。
鲟鱼
鲟鱼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共包括 15 个物种。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大约 2 亿年前。它们的寿命很长,有些鲟鱼物种甚至能活到 100 岁!
马蹄虾
马蹄虾,头虾亚纲的海产甲壳动物,身体弯曲,呈马蹄形,因此得名“马蹄虾”。马蹄虾是典型的“活化石”。即使过了 2 亿年,这些生物的长相似乎也没有丝毫改变。
七鳃鳗
七鳃鳗外形酷似鳗鱼,但这些 3.6 亿年前就已存在的动物实际上是一种寄生虫,主要靠寄生在其他鱼类身上生存。
七鳃鳗的嘴巴张开后像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吸盘,嘴里布满锋利的牙齿,舌头上有舌齿,也十分锋利。它们捕食时会用牙齿咬住猎物,用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慢慢刮掉猎物的鳞片,吸食其血和肉。
腔棘鱼
腔棘鱼,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动物,一度被认为已经完全灭绝,直到 1938 年在南非发现矛尾鱼后,这个想法才被打破。腔棘鱼最早出现于约 3.6 亿年前,但不幸的是,它们现在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马蹄蟹
马蹄蟹,鲎科鲎属动物,属于原始的节肢动物。最早的马蹄蟹化石见于奥陶纪时期,大约在 4.45 亿年前。和马蹄虾一样,马蹄蟹自问世至今也基本保留着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没有改变。
鹦鹉螺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 5 亿多年。在奥陶纪时期,鹦鹉螺的体长可达 11 米,而且它们那时还是海洋中的最强霸者。然而,经过数亿年时间的演变,现在它们面临灭绝的危险。鹦鹉螺独特的外壳使其成为贝壳收集者的主要目标。
水母
水母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全球各地的水域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水母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其生存历史已达 5 亿年。目前,水母在温暖水域的数量呈增加趋势。谁知道呢,也许它们还能再活 5 亿年!
海绵
没有人准确知道海绵到底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但有科学研究表明,一种海绵物种至少已有 7.6 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足以让它们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今天仍能在水下找到的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一起来看看吧~
皱鳃鲨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鲨鱼,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之间有褶皱,因此被称为“皱鳃鲨”。
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其他鲨鱼物种,皱鳃鲨的外型与鳗鱼相似,故又名“拟鳗鲛”,是地球上最原始的鲨鱼种类之一。它们距今已有 1.5 亿年的历史,而且基本没有太大的进化。
蝌蚪虾
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 2 亿多年。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如此之久,可能是因为它们有休眠卵的特性。蝌蚪虾的生命周期其实并不长,大约只有 90 天,但是它们的滞育期至少达 25 年,也就是说,它们的卵 25 年后遇上适宜的环境仍可以孵化。
鲟鱼
鲟鱼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共包括 15 个物种。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大约 2 亿年前。它们的寿命很长,有些鲟鱼物种甚至能活到 100 岁!
马蹄虾
马蹄虾,头虾亚纲的海产甲壳动物,身体弯曲,呈马蹄形,因此得名“马蹄虾”。马蹄虾是典型的“活化石”。即使过了 2 亿年,这些生物的长相似乎也没有丝毫改变。
七鳃鳗
七鳃鳗外形酷似鳗鱼,但这些 3.6 亿年前就已存在的动物实际上是一种寄生虫,主要靠寄生在其他鱼类身上生存。
七鳃鳗的嘴巴张开后像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吸盘,嘴里布满锋利的牙齿,舌头上有舌齿,也十分锋利。它们捕食时会用牙齿咬住猎物,用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慢慢刮掉猎物的鳞片,吸食其血和肉。
腔棘鱼
腔棘鱼,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动物,一度被认为已经完全灭绝,直到 1938 年在南非发现矛尾鱼后,这个想法才被打破。腔棘鱼最早出现于约 3.6 亿年前,但不幸的是,它们现在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马蹄蟹
马蹄蟹,鲎科鲎属动物,属于原始的节肢动物。最早的马蹄蟹化石见于奥陶纪时期,大约在 4.45 亿年前。和马蹄虾一样,马蹄蟹自问世至今也基本保留着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没有改变。
鹦鹉螺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 5 亿多年。在奥陶纪时期,鹦鹉螺的体长可达 11 米,而且它们那时还是海洋中的最强霸者。然而,经过数亿年时间的演变,现在它们面临灭绝的危险。鹦鹉螺独特的外壳使其成为贝壳收集者的主要目标。
水母
水母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全球各地的水域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水母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其生存历史已达 5 亿年。目前,水母在温暖水域的数量呈增加趋势。谁知道呢,也许它们还能再活 5 亿年!
海绵
没有人准确知道海绵到底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但有科学研究表明,一种海绵物种至少已有 7.6 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足以让它们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生物!
尖吻蝮资料
尖吻蝮在野生状态下,能选择适宜的场所产卵,但难以抵御天敌的侵害和恶劣气候的影响,自然孵化率不高。在蛇园饲养时采用人工监护下由雌蛇护卵孵化,其孵化率达80%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易受干扰,不便于大量孵化。目前一般采用人工孵化技术。尖吻蝮2—3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通常在每年4—5月份和10—11月份有两次交配期,其发情交配温度一般在13—31℃下进行。交配时间短的15分钟左右,长的达2小时,交配场地为草地或蛇房内,也有在灌木丛中。在蛇场水池四周适当位置设置多个蛇窝。雌蛇于8—9月份产卵,母蛇产卵时,伏卧在草地上,尾基部向上翘起。卵重一般16克左右,卵呈椭圆形。刚产出时,卵壳淡乳酪色或具白色花斑,每隔30—50分钟从泄殖孔产出1枚卵,每窝产卵11—29枚,多的达40枚。雌蛇产卵后,有护卵的习性,终日盘伏在卵旁或卵上,此时雌蛇比较凶猛,取卵要隔离雌蛇防止咬伤。雌蛇产卵后要投喂丰富的食物以利早日恢复健康。 (1)孵化:设在木箱或水缸内放清洁细沙20厘米厚,细沙用水拌匀,其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孵化设备置于室内。(2)蛇卵的挑选:蛇卵人工孵化的成败,与蛇卵质量及孵化条件密切相关。蛇卵人工孵化应收集新鲜无损的蛇卵,并尽量以较大的蛇卵供孵化用。蛇卵过小,孵出的蛇也小,先天不足,.难以养活。收集蛇卵时要轻取轻放,运输过程严防挤压与剧烈振动。若卵破损、畸形、壳过软等不易孵出仔蛇。(3)温度湿度的控制:将采集的蛇卵平铺于孵化器的湿沙上,卵上覆盖苔藓保湿。粘连的卵不要拆开,保持原状入孵。整个孵化过程温度控制在19℃—30℃,相对湿度早期控制在90%—95%,中晚期以83%—90%为宜。(4)氧气供应:孵化过程要保持空气流通,经常打开门窗。蛇卵上覆盖的苔藓,具有不腐烂、不霉变的特征,始终保持松散状态,有利于氧气的供应。(5)定期照卵:人工孵化蛇卵,要定期检查胚胎发育情况。特别是7—10天时的头照,将未受精卵或死胚卵及时拣出,以免发霉而影响其他蛇卵的孵化。孵化期间要翻几次卵,使其受热均匀。(6)防止天敌入侵:孵化时要防止老鼠、蚂蚁、蚊虫等天敌对蛇卵的侵害。孵化器上要覆盖盖子,孵化器的脚座要撒杀虫剂等,但杀虫剂不能带人孵化器内。 (7)仔蛇:尖吻蝮蛇卵孵化期为26—29天,一般27天左右仔蛇吻端具卵齿,出壳时用其将卵壳划一细口,吻端由此突破卵壳,然后逸出卵外,仔蛇多在夜间出壳,当以器物触击刚出壳的仔蛇时,仔蛇会本能地冲击扑咬。出壳后仔蛇盘于卵壳周围,个别的还拖有脐带。刚出壳的仔蛇,第3天即可由孵化器转移到幼蛇饲养池促进卵黄的吸收,并按大小不同分开饲养,防止自相残食。应尽早投喂食物,不能主动捕食新生小白鼠或青蛙的,可以填饲小白鼠的肉块和内脏等,平均每10天每条蛇填喂0.5克。仔蛇在孵出10天后开始第1次蜕皮,以后每年蜕皮2—3次。 (一)饲料与饲喂尖吻蝮属广食性蛇种,饲料种类较多,如蛙类、鼠类、昆虫类等。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投喂的饲料种类不同,不同季节投喂量也不一致。幼蛇捕食能力差,食物以泽蛙、棘胸蛙、蟾蜍的幼体及大白鼠、小白鼠的乳鼠为主。一般地,出壳后10天到第1次冬眠前的1龄幼蛇,食物以平均体重1.6克左右的泽蛙幼体为主,辅以2克左右重的乳鼠。第1次冬眠苏醒后到第2次冬眠前的2龄幼蛇,食物以成体泽蛙为主,小鼠(体重2—8克)为辅;第2次冬眠苏醒到第3次冬眠前的3龄幼蛇,食物以小白鼠为主,泽蛙、青蛙为辅。成蛇的饲料主要是人工饲养的小白鼠、大白鼠、青蛙、蟾蜍等。人工饲养条件下,出壳1周内的仔蛇一般不会主动捕食小型活动物,可用小白鼠肉及内脏填喂,平均每10天每条仔蛇填喂0.3克,入冬前2个月内要填饲8次。对于可捕食的仔蛇,每周投喂活饵1次,每次每条0.5—0.8克。2龄、3龄幼蛇以主动捕食为主,每月投放活饵2—3次或每周1次,每月投饲量200—300克。1条体重0.5千克以上的成蛇每月投喂饲料250—750克,不同季节投喂饲料量略有增减。由于尖吻蝮昼伏夜出,每次投喂饲料应在傍晚,阴雨天的白天可少量投饲。饲料种类要多样化,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二)冬眠期的管理每年11月下旬到翌年3月上旬,是尖吻蝮的冬眠期。野生尖吻蝮主要在向阳的动物废弃洞、树根洞或石缝中冬眠,死亡率较高。人工饲养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越冬管理技术,使其越冬成活率达到80%—90%。1.健康体况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先决条件。饲养试验表明,尖吻蝮肥满度(体重克/体长厘米)在5以上的能安全越冬,而肥满度4以下的不易越冬。因此,在冬眠前的1个多月,要使蛇吃饱吃好,增加肥满度,以提高抗寒抗病的能力。对于体弱、患病或有外伤的尖吻蝮,应于冬眠前调整好体况,治愈疾病,或上市出售,以减少越冬死亡。2.建筑拟态越冬蛇窝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保证。尖吻蝮越冬最适温度是5℃—11℃,相对湿度50%—90%。人工养殖时一般在利水、向阳处建拟态越冬蛇窝,以保证其安全越冬。越冬蛇窝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地窖式蛇窝和土堆式蛇窝。前者主要供成蛇越冬使用,后者主要供幼蛇越冬使用。3.良好的管理技术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1)尖吻蝮越冬环境的温度影响其冬眠状态。环境温度在4℃以下时,易被冻僵而死。5℃—8℃时尖吻蝮头部搭在盘伏的躯体上,处于深眠状态,以器物触之,在原地稍有转动。8℃—11℃时尖吻蝮也盘在洞中不动,以器物触之,可见其在洞中缓缓转动。11℃—14℃时尖吻蝮处在半眠半醒状态,以器物触之,可见其在洞中缓缓爬动,亦有在无触碰情况下缓慢行动的。14℃以上时常在洞中自行爬动,投入小白鼠能主动攻击,但一般不捕食。可见,尖吻蝮最佳冬眠温度是5℃—8℃,5℃—11℃是其冬眠的适宜温度范围。在尖吻蝮冬眠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波动幅度太大对蛇体不利。(2)尖吻蝮越冬期间,越冬蛇窝内应放1盆水用于调节环境湿度。在人工饲养还曾见到尖吻蝮在越冬地窖中饮水的现象。(3)进入冬眠期的尖吻蝮,防侵能力差,易受天敌的袭击和病菌的感染。冬眠前蛇窝要打扫,活动室换土并以少量石灰消毒。冬眠前还应进行驱虫,使蛇能深眠。冬眠期的尖吻蝮易被老鼠、蚂蚁等咬死、咬伤,应做好防鼠、除蚁工作。(4)冬眠期的尖吻蝮有群聚冬眠的习性,这样可提高蛇体自身体温1℃左右。但在人工养殖场内,由于尖吻蝮密度大,群集时蛇体相互挤压易造成死亡。因此,应减小冬眠空间,并经常进行检查。(三)繁殖期的管理尖吻蝮的繁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为提高其繁殖率,应加强繁殖期的管理。1.加强种蛇的饲养管理。种蛇在每年的活动期内完成交尾、产卵、孵化等繁殖行为。不同季节,饲养管理工作重点不同。每年4—5月,尖吻蝮刚出蛰活动不久,经过3个月的越冬休眠,体能消耗很大。同时该季节也正是尖吻蝮的交尾繁殖期,需要大量的营养补偿。应保证食物的供给。7—10天投食1次大白鼠或小白鼠,投饲量以3日内全部捕食完为宜,并应保证长年放养的鱼类、蛙类等的数量和存活。此期还应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可在饮水中添加,也可喂小白鼠后再投饲。6—7月是雌蛇卵泡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对雌蛇应重点饲养。一方面保证供给丰富的饲料,使其能产下质量好的蛇卵和产卵时体力充足;另一方面应保证环境安静,使产卵顺利进行。8月母蛇产卵后,终日伏在卵上或卵旁护卵而不进食,体力消耗很大。此时应少投饲饵料,以免干扰护卵的雌蛇或腐烂变质。在仔蛇出壳母蛇离开后,应大量投饵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10月是尖吻蝮越冬的准备阶段,也是其第二个交尾繁殖期,要提供足够的食物以提高蛇体的肥满度,使腹腔内脂肪贮量一方面维护冬眠时的正常消耗;另一方面供给卵黄的发育。此期也应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11月到翌年3月是尖吻蝮的冬眠期,此期间虽然基础代谢降到最低水平,但卵黄的发育很旺盛。10月卵泡直径为4.29毫米,12月为6.91毫米,翌年4月已达10.57毫米。因此,冬眠期应保证越冬环境的最适宜温度、湿度范围,提供尖吻蝮性腺发育的适宜条件。 1.分群饲养尖吻蝮为肉食动物,有相互残杀的恶习。在人工饲养时,应将大小不同的蛇分开饲养。非繁殖期雌雄两性蛇最好分群饲养,特别是怀卵母蛇应单独饲养,以减少干扰因素而利于卵泡的良好发育。身体瘦弱及患病的蛇也需隔离饲养。因此,应注意观察蛇的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分群。2.清洁卫生养蛇场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以防疾病流行。蛇园、蛇窝应每星期打扫1—2次,及时清除蛇窝内的粪便,尤其是夏、秋两季,蛇的吃食量大,咬死、吐出的食物残渣、小动物尸体和粪便都比较多,更应勤打扫。蛇窝内的土要定期更换与消毒。水池内的水要保持清洁。3.夏季管理尖吻蝮不耐高温,温度超过35℃时,必须在蛇场内架设荫棚。荫棚不宜离围墙太近,以免蛇爬棚越墙逃走。酷热天可用自来水喷洒蛇场降温。蛇场内过高的灌木应及时修剪,防止蛇攀缘外逃。
尖吻蝮怎么养
广东以下几种最多
过山峰=(眼镜王蛇)
饭铲头=(舟山眼镜蛇)
莽山烙铁头=(小青龙)
银环蛇=(背基格)
尖吻蝮=(五步蛇)
泰国圆斑蝰=(金钱豹)
其实广东有二十一个地级市 分为 粤东地区 粤北地区 粤西地区 和珠三角地区,然而粤北山区 蛇的比较多,因为山区 自然环境比较好 所以蛇多。蛇的栖息地条件 跟地方环境挂钩。粤北有 中国十大毒蛇
尖吻蝮养殖基地图片
湖南有3种腹蛇,分别是尖吻蝮,原矛头蝮和短尾蝮。
尖吻蝮分布在我国的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
原矛头蝮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等地区。
短尾蝮在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广东(南澳)等等地区。
尖吻蝮蛇养殖
根据安徽省蛇类名录,一共有蛇类48种,其中有毒蛇类13种,剧毒蛇类多达10种。而皖南地区的蛇类40多种,占安徽所有蛇类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中有毒蛇类有多达11种。
安徽地区的无毒蛇有水蛇、乌梢蛇、黑眉锦蛇、大王蛇、泥蛇、赤链蛇、虎斑游蛇。这些都是安徽地区的蛇类。
尖吻蝮保护动物
10、河豚鱼
俗话说拼死吃河豚,即说明了河豚的美味,也说明了他的毒。河豚鱼看起来都是有趣和可爱,它们不咬人,那么,为什么他们是这个名单上?很简单,像日本和韩国人的地方消费河豚鱼的部分是有毒的。如果你吃了有些带毒的部分你可能遭受头痛,头晕,呕吐,增加心脏率,瘫痪,甚至死亡。
9、箭毒蛙
尽管牠有着绚丽的外表,但是牠却是世界上最毒的动物之一。由于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将箭毒蛙的有毒分泌物涂抹在吹镖上制成毒镖,这种青蛙通常被称之为“镖蛙”。这种毒蛙分布在太平洋低地。虽然暂没有纪录它能够直接杀人,但是金黄色毒镖蛙仍然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之一,毒素至少可以杀死10到20个人。
8、内陆大班
生活在澳大利亚干旱的沙漠。这个澳大利亚的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内陆大班毒蛇祖先在蛇毒中产生这些蛋白质,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蛋白质松弛肌肉的能力越来越强。进化到今天,只要接触到大班蛇的毒液,它们的猎物大动脉的血压就会迅速下降,发生血块凝结,猎物因此而死。
7、巴西流浪蜘蛛
这不仅是毛茸茸的大蜘蛛,它非常大。世界纪录吉尼斯中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毒的动物,他们的名字叫香蕉蜘蛛。科学家们一直在从他们身上提取可以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药,因为这种奇妙的副作用,这种毒药变成伟哥类药物。
6、石鱼
学名毒鮋,毒鲉为辐鳍鱼纲鲉形目鲉亚目毒鲉科毒鲉属的鱼类,俗名老虎鱼。为热带海水鱼,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岛、台湾等海域等,栖息深度0-40米,体长可达60厘米,常栖息于珊瑚礁和海藻丛中以及或埋于沙中。其属于剧毒的剌毒鱼类,可作为观赏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5、死亡毒蝎(以色列金蝎)
以色列金蝎是属于蝎目钳蝎科的生物,也称为巴勒斯坦黄蝎,颜色约为黄色,身长三至八厘米,平均约六厘米。分布于北非和中东的沙漠地区。
4、蓝环章鱼
蓝圈章鱼,亦称蓝环章鱼。是一种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分布从日本到澳洲都有的章鱼。共有三种。蓝圈章鱼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有毒动物之一。另一种头足纲动物-火焰墨鱼也能制造与蓝圈章鱼相似的毒素。尽管体型相当小,一只蓝圈章鱼所携带的毒素却足以在数分钟内一次杀死26名成年人。蓝圈章鱼只有高尔夫球大小,但猛烈的毒性可以杀死许多成年人,而且目前没有解毒剂。
3、大理石芋螺
它的毒液一滴可以杀死20人。毒液主要用于防御目的,并捕捉食物。如果蜇到你可能会遇到极端的疼痛,麻木,肿胀,视力减退,瘫痪,呼吸受限,甚至死亡。事实上,已经有大约30人死亡记录。
2、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的一咬可以迅速致命。它平均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最大的毒液分泌量甚至能达7毫升。更有指眼镜王蛇一口所能注入的毒液能于3小时内杀死一头成年的亚洲象。根据阿德雷得大学临床毒理学部门的说法,被眼镜王蛇咬伤后的致死率大约为60%。眼镜王蛇蛇咬能迅速致人于死地,伤者最快可在30分钟内死亡。
1、箱形水母
立方水母纲,拉丁学名Cubozoa,也叫箱型水母,腔肠动物中的一纲。大约有20种,海生。水螅体小,水母体大。会主动猎食鱼类,蟹类等动物。独居。其触手对于人体有剧毒。是世界最毒的动物之一,其重要特征是伞体呈立体箱形状以及有四条较粗壮的触手,它的刺细胞所释出的毒性比眼镜蛇还要毒,可以让人在几分钟内死亡。幸运的是这种动物我们很少遇见。
尖吻蝮养殖基地在哪里
五步蛇又名尖吻蝮,是蝮蛇中体型比较大的一种。而且在野外的数量达到了一千万条,当然它们生活在野外。在城市中你基本上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曾经在中国发现过世界上最大的五步蛇,体型达到了惊人4米,重达4.4公斤。
尖吻蝮短尾蝮
一,短尾蝮
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是我国伤人数量最多的毒蛇。
二,舟山眼镜蛇
又名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三,竹叶青
是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管牙类毒蛇。雄性最大全长77厘米,雌性98.1厘米。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雄蛇体侧有一红白相间的纵线纹路,雌性体侧纵线纹路为白色或淡黄色。有2亚种
具攻击性,有毒。繁殖为卵胎生,秋季发情交配。
主要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湘西、台湾),印度(阿萨姆邦、大吉岭、锡金),老挝,缅甸,越南。
四,原矛头蝮
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头部典型的长三角形,颈部细小,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体形细长,尾纤细,有缠绕性,善于攀爬上树。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体重50—250g。
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孟加拉国。
五,尖吻蝮
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
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摆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
六,银环蛇
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
七,眼镜王蛇
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体背面黑褐色:颈背具一“∧”形的黄白色斑纹,无眼镜状斑;躯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34—45)+(8—17)】条。下颌土黄色;体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线状斑纹。幼蛇斑纹与成体有差异,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黄白色横纹,身体黑色,有35条以上的浅黄色或白色横纹。
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全省分布)。
畜牧养殖
畜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