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中国渔业,渔业资源和渔业发展
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渔业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渔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缓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自1999年开始,首次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后又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制度。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而捕捞产量已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2002年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平解决%,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产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
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渔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渔业发展格局。随着国家减船转产计划和发展远洋渔业的优惠政策的实施,远洋渔业特别是大洋性公海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入渔船数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目前,我国共有1800多艘远洋渔船作业于世界三大洋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管辖海域、同时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近年来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优势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外,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形成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国际市场格局、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的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水产品已成为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1995年起,中国政府在东黄海全面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自1999年起将休渔范围扩大到南海、目前,中国沿海已全面实行了2-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休渔的渔船达11万多艘,涉及渔民100多万名、该制度实行已经9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渔业资源的养殖养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自2002年起,我国长江流域首次实行禁渔期制度;2003年将禁渔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禁渔范围包括金沙江江段以下长江干流和主要通江湖泊,涉及渔民5万多人、目前我国的主要湖泊也已普遍实施了禁渔期制度,有的禁渔时间已长达半年,青海湖自2001年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封湖禁渔制度。各地还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渔业生产量分析
远洋渔业产量:由各远洋渔业企业和各生产单位按中国远洋渔业项目管理办法组织远洋渔船(队)在非中国管辖水域(外国专属经济区水域或公海)捕捞的水产品产量。中外合资、合作渔船捕捞的水产品只统计按协议应属于中方所有的部分。
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同比增长2.32%。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2:28。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千克,比上年增加1.52千克、增长3.79%。
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1.94,同比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同比增长2.81%;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分地区来看,目前中国水产品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省市包括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湖北、广西、江西、湖南、安徽、海南、河北、四川等省市。
陕西渔业
陕西省位于内陆地区,既无辽阔的海洋水域,亦无大型渔场和捕鱼工具,全省渔业生产较沿海诸省落后。
1949年,全省水利建设大发展,关中平原相继建成了许多养鱼场(有国营、私营),也有利用塘、库、水田养鱼的,但规模不大,产量只能使群众四季有鲜鱼吃罢了。
江、河、湖、塘的渔业生产,在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陕南特别是汉中、安康两地区的汉江沿岸各地,人民有着悠久的养鱼、捕鱼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陕南,气候湿润而温暖,江河纵横,湖泊遍布,是鱼类生息的优良地区。如汉江沿岸人民家家有渔具,人人会捕鱼、钓鱼、捉鱼。人们以游泳、打渔为乐事,以现抓鲜鱼待客为至诚。
捕鱼工具:可归纳为船、网、权、钩四大类。船分“连家船”、“打渔船”(又叫“梭子船”)、“老鸦船”等。网分“端网”、“喇叭网”、“拉网”、“粘网”等。钩分“单钩”、“鹰瓜钩”、“连环钩”等。权分“单权”、“双权”、“钩连权”等。
捕鱼方法,有“打、捞、端、权、摸、钓”等多种。
“连家船”,一般为一丈八尺(6米)长,六尺(2米)宽,“吃水”一尺许的船。左右两弦称“船帮”,船头为方(平)形,船尾为“燕尾”形,双角向上翘,尾上置一调拨方向的桨(俗称为“棹”)。除船底外,上层铺木板,板下称为“船舱”。板上盖有“蓼叶棚”或木屋(约占船总面积的1/2)为住宿处,并在船尾部置灶为煮饭之用。全家吃、住、生产都在船上,故称为“连家船”。这种船,在1949年以前很多,有些是祖辈几代人靠打渔为生。建国后,政府为渔民们修建了住房,有的分了土地改为“农渔”兼顾之家了。
“打渔船”,比“连家船”小,一船只有八九尺长,三尺多宽,上无棚,轻快灵活。一般为一二人作业,即一人站在船头上手提“喇叭网”或执权,观察或撒网、抛杈捕鱼;一人在船尾执篙撑船。这种“打渔船”,多为青年人驾驶;有夫妻二人架的,有兄妹二人驾驶,也有青年小伙子一人驾舟并撒网的。这种“打渔船”,多为农、渔业兼顾,以农为主。农闲时,夫妇二人(或一人)手执杈肩扛网,说说笑笑,解船下河;一会儿船荡江心,一会儿游弋岸边,或撒网,或抛杈。有的人,发现船前水花或浪涛,就能估出有多大的鱼,一杈飞出,即可拉起鱼来。这种“飞杈手”,在汉江上很多。
“老鸦船”,以两条长约四尺余,宽约一尺许,深约一尺多的长方形的“木斗”,再用两根约四尺长的木条横连,双“斗”相距约一尺多,形成一个四方形的“船”,称为“老鸦船”。这种船,只能一人驾驶。捕鱼者,双腿分开,双脚站在双斗的内沿上,双手持一根竹篙,可左右拨水调换船的方向,亦可作为赶水老鸦(即鱼鹰)下水的工具。船外沿上,站着几只(一般为四至五只)鱼鹰。这种专门驯养的鱼鹰,嘴尖带钩,眼力敏锐,游水快速,善于潜水抓鱼。只要发现有鱼,老鸦立即潜入水中。不一会,或一只鸦叼着一条小鱼上船,或三两只鸦抬(叼)着一条较大的鱼出水,将鱼丢在船中,非常有趣。在捕鱼时,驾船者还不断地吆喝“哧锣锣”赶鸦下水。傍晚收船或日间赶路时,驾船者肩杠“老鸦船”(像挑担一样,肩扛双斗中间的横木条),老鸦均高高地站在斗上,颇为有趣。
“喇叭网”,又叫“撒网”,用麻线编织而成,网眼大小不一,网的覆盖面积也不一(现在已改用尼龙丝编织),撒开形如喇叭,故称“喇叭网”。最普遍的网,口径约七尺,边上挂“铁坠子”,愈上愈小,顶端带绳为撒网者握在手中。这种网,多为“打鱼船”和“跑滩者”使用。
“跑滩”,就是指没有固定地点的捕鱼者。陕南人爱好捕鱼捉虾,许多人平日喜欢头戴草帽,腰挂一个竹篓,手提“喇叭网”,遍走沟、塘、河滩,撒网捕鱼,称为“跑滩”。
“端网”,形如箩筐。用老刺藤盘弯作为网帮,称“端把”,亦称“网口”。用麻线编织的网片挂满网帮,网片下端收扎一起称“网底”。手抓网帮端起,如端一只大箩。这种网,多用于水塘、沟渠、回水滩里端鱼,也是一种浅水捕鱼的最简便的工具。
“拉网”,又叫“拦河网”,网片上有浮子(俗称“漂子”),下有“坠子”,网片用一根麻绳(现时网片和绳子皆改用尼龙线合成)串联。捕鱼时,先将网绳的一端系于岸边的树上或木桩、石桩上,另一端由小船拖向彼岸,边行船边抛网片,使网形成一堵墙或形成一个包围圈,将鱼圈在网里,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收网捞鱼。这种网,多在江河、大水库中使用。收网时,旁人都会主动帮忙,合力拉网。“拉网号子”常随着拉网此起彼落,极为雄壮好听。
“簸箕网”,是山区农民在小河、小溪里捕鱼的一种特制“网”。这种网,多是用竹篾编织而成(亦有用麻线编织的),形如簸箕,捕鱼简便。只要看好地形,在激流口(地形为上高下低),栽几根木桩,用竹竿将网片架起,簸箕口向上,顺流而下的鱼只要进入簸箕口,就无有回流的可能了,只能在簸箕底内转圈。人们常在下午时架好网,次日早晨去捞鱼。
夏秋之时,江中大鱼喜欢夜间逆流而上,进人沟、汉、溪流中去“摆籽”(即排卵)。人们在后半夜架起网,一人看守网,加固网,以防鱼跑掉,此人称“鱼判官”。一人手执“木瓜锤”(三尺多长的木棍为柄,棍头横装一节圆木头即为锤),由上游往下游赶鱼(即用“木瓜锤”在水中砸),被称为“鱼小鬼”。
“钓鱼”,是汉水沿岸人民的普遍爱好。农闲时,人们习惯地或为副业,或为娱乐;腰挂鱼篓,手执钓竿,头戴草帽或扯几根柳条(带青叶)编成柳条帽戴在头上,去河湾、沟汊、塘、库边垂钓。即使农忙季节,有人为了改善生活或家中来客,也会忙里偷闲,抽空去扯几竿子。钓鱼者中,不乏行家、高手、“鱼状元”。有的人是“不备网、不备权,一根钓竿‘闯天下’”。这种人,皆掌握着一套钓鱼绝技,只要下钓,必有收获。故而,被称为“神钓”。
这些“神钓”,对各类鱼的水、草习性,食欲爱好以及啥时候需深钓、啥时候需要浅钓等都有研究。如,他们对鱼的习性,总结为:“白条浪里翻(流动的水中),鲤鱼卧深滩(深水),鲢鱼钻泥沙,鲫鱼草丛穿(有水草的地方)”等。鱼食为:“团鱼爱吃血腥(如蚯蚓等),鳝鱼爱把油吞(油料饵食),河鲤喜的面食,草鱼见食就吞”等等。
“摸鱼”,又叫“抓鱼”,是陕南人的另一种捕鱼方法和习俗。“摸鱼”,就是不带任何捕鱼工具,赤手空拳地下水捉鱼。摸鱼者,多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捉到,可享口福,捉不到也无所谓。许多人是在工余休息时,去到江河、小溪、水沟边游逛、观察,专在石缝中、草丛里摸鱼。有许多人,是从小到老就喜欢摸鱼,掌握着一套摸鱼方法。每当夏、秋之时,你在陕南一些江边上,会看到一些光着屁股的孩子,一会钻进水中,一会浮在水面,手里举着摸到的鱼,和同伴们嬉戏打闹的场面。他们把摸到的鱼,用一根细柳条串起来放在草丛里,待玩得兴尽时或天晚时,才提着鱼串回家。
“汉水渔歌”亦称“汉水情歌”。无论是驾鱼鹰船的小伙子、大姑娘,还是垂钓的老翁都喜欢唱。其词语通俗上口,风趣,诙谐。有歌唱幸福生活、赞美山河、催人奋进的;也有表达友谊与爱情的。形式活泼,韵调流畅,犹如汉江水一样清澈,明静,迂回,奔放。也有人称赞它像汉水流域的姑娘,是那样爽朗大方、优美动人。
红彤彤的朝阳放异彩哟,金花银花满江开逶缦潞尤黾竿住⒚妗⒂汀⒀我黄肜矗蛴闳硕嘧栽健O灿朴疲钟朴朴矗咳沾沟鱿潞庸坏龅孟视氵让谰疲痪跛轿甯氛庋纳钅睦镉!?两岸青山对面笑,我驾小舟一支篙;洗衣妹若愿配一支,双双下河把鱼捞,百年永和好。山对山,水连水,无根的花木会枯萎;莫道我说语不中听,雏鸡怎和凤凰飞,休再干拌嘴!山对山嘞,崖对崖哟!驾起小舟云中来哟,一篙刺破水中天,朵朵银花江面开:航ス榇蠛S矗匪а旖粝喟び矗⌒∮胬伤洳徊牛肝婷米靼槔从!
养虾
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