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蜜蜂得什么病打转擅斗仰卧而死,蜜蜂掉到地上打转致死亡是什么病
蜜蜂的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白垩病,蜂麻蝇,黄曲霉病,蜜蜂慢性麻痹病,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原体病,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小蜂螨,雅氏大蜂螨。
(一) 白垩病
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台湾省发现较早,在我国南方省份80年代末期也开始流行此病。近些年来传播蔓延较快,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1.病原
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株,两者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其内充满着孢子囊,里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15年之久。
2.症状
发病初期,病虫成为无头白色幼虫,体色与健康幼虫相似,体表尚未形成菌丝;中期,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工蜂将虫体由巢房内拖出到巢门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虫均可感病,雄蜂幼虫尤为严重。大幼虫阶段易感,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挑开后可见死亡幼虫。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3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6个阶段。
①孢子静止期(3~48小时)这一时期在幼虫中肠内可发现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结在孢子球上呈静止状态。
②孢子萌发期(3~72小时)孢于在肠道内开始萌发,孢于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
③菌丝增殖期(24~72小时)孢子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孢子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48~72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入真皮细胞。
④穿透肠壁期(72~96小时)接种72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穿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5天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⑤体腔增殖期(72~120小时)苗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即在体腔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
⑥穿透体壁期(96~120小时)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同时侵染体壁,体表充满菌丝,雌雄菌丝在体外交配产生孢囊。
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尸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丝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
4.流行特点
白垩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当巢内温度下降到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适于子囊孢子生长,春夏季多雨潮湿季节易流行。白垩病是通过子囊孢子传播的,被污染的饲料、死亡幼虫尸体或病脾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当蜜蜂幼虫吞食了混入饲料中的子囊孢子或菌丝后,孢子即在消化道中萌发,长出菌丝,穿透肠壁,破坏消化道,幼虫表现明显症状,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将污染的饲料喂给健康幼虫。此外,养蜂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随意将病群中的巢脾调入健康群而传染。
5.防治方法
采取换箱换脾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取出病群内所有病虫脾及发霉变质的蜜粉脾,换以清洁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产卵。换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消毒4小时以上,可按每10张巢脾放入硫黄3~5克计算,也可用4%甲醛溶液消毒巢脾,浸泡24小时或喷脾再密闭48小时。加强饲养管理,蜂群应安置于干燥通风向阳的地方,避免在箱底积累潮气,时常扩大巢门帮助蜂群通风,尤其是雨后帮助蜂箱干燥更为重要。
治疗可用:①优白净,将药液作100倍稀释,抖落巢脾上的蜜蜂喷脾,每脾约10毫升,每天喷喂1次,用药两次停1日,再用药两次为一个疗程,间隔4~5天,再作第二个疗程防治,病幼虫可得到治愈。②灭白垩一号,为一种高效杀真菌药剂,用法是,取药1包(3克)用少量温水溶解,加50%的糖水1升,充分搅匀,喷喂40脾蜂,每3天1次,连续用药4~5次为一个疗程。
(二)蜂麻蝇
蜂麻蝇又名宽额诺蝇、肉蝇。是以幼虫寄生于蜜蜂体内,取食其血淋巴和肌肉为生的一种内寄生蝇。除寄生于蜜蜂外,尚有丸花蜂及其他一些野生蜂。在我国发现于内蒙古、新疆、湖北及黑龙江的部分地区。
1.形态特征
成虫银灰色,体长6~9毫米。头部复眼之间有白色条纹,侧额和侧颜均覆有黄色的毛,下颚须细长,黄色,触角也为黄色,额很宽,雄性约占头宽的1/3。胸部背面暗灰色,雄性纵条略明显,在雌性中几乎没有纵条。翅透明,腋瓣几乎纯白,边缘带黄色,平衡棒白色,呈烧瓶状。雄性蜂麻蝇的腹部具有大的黑斑和粉被,第二背板有3个常融合的黑斑。雌性腹部完全被黄灰色粉所覆盖。刚孵化的小幼虫,体长为0.7~0.8毫米,宽0.17毫米,幼虫在蜜蜂体内发育为老熟幼虫,体长11~15毫米,宽3毫米。虫体中间粗壮,两端尖细,呈乳白色。蛹为围蛹,长0.4~0.7毫米。
2.生物学特性
雌性和雄性蜂麻蝇通常在蜂场以外的地方活动,而受孕的雌蝇则盘旋在蜂场上空,喜欢在涂有蓝色、白色、灰色和有光泽的蜂箱盖上栖息。在蜜蜂飞翔中,当雌蝇迅速追上蜜蜂时,便在蜂体上产下幼虫。幼虫以锐利的上颚刺穿蜜蜂腹部节间膜,钻入蜂体内,吸食其血淋巴和肌肉。受危害的蜜蜂2~9天死亡,多数在4~5天死亡。幼虫在蜂体内吃光胸部肌肉和腹部各器官,最后仅剩下一个几丁质外壳。幼虫由寄主头胸部连接处或其他部位钻出,潜入土壤中化蛹。7~16天羽化为成虫,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15~30天,以蛹越冬。
蜂麻蝇多发生在夏季,侵袭青壮年蜂。受危害蜜蜂初期表现疲乏无力,飞行速度缓慢,最后则完全失去飞翔能力,无力地在蜂箱前地面上爬行,身体出现痉挛、颤抖,仰卧而死。受害严重的蜂群,被害率可高达28~44%,每天死亡蜜蜂有数百只至数千只,严重影响蜂群的发展和采集力.在沼泽地带、滨湖沿海地区、杂草丛生的低洼地区发生尤为严重。
3.诊断方法
取病蜂或死亡的蜜蜂20~30只,去掉头部和第一对足,然后打开胸腔,用放大镜观察,若有蜂麻蝇幼虫寄生,即可在蜜蜂胸部肌肉中见到。
4.防治方法
①杀灭成虫和幼虫
利用蜂麻蝇喜欢栖息于蜂箱盖的习性而又不能辨别水面或其他物面的特点,可在蜂箱上放一白瓷盘,其内盛满水,使其落入水中淹死。
②清除病蜂和死蜂
将蜂群内的蜜蜂抖落于蜂箱外,健康蜂则迅速回巢,而被蜂麻蝇寄生的病蜂因行动缓慢留在蜂箱外,然后将病蜂和死蜂集中起来烧毁,消灭其幼虫。
(三) 黄曲霉病
黄曲霉病又名结石病,是危害蜜蜂幼虫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不仅可以引起蜜蜂幼虫死亡,而且也能使成年蜂致病。分布较广泛,世界上养蜂国家几乎都有发生,温暖湿润的地区尤易发病。
1.病原
主要为黄曲霉菌,其次为烟曲霉菌。这两种真菌生活力都很强,存在于土壤和谷物中。黄曲霉菌成熟的菌丝呈黄绿色,烟曲霉菌的成熟菌丝呈灰绿色。以孢子传播,分生孢子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为3~6微米,呈黄绿色。
2.症状
患病幼虫初呈苍白色,以后虫体逐渐变硬,表面长满黄绿色的孢子和白色菌丝,充满巢房的一半或整个巢房,轻轻振动,孢子便会四处飞散。大多数受感染的幼虫和蛹死于封盖之后,尸体呈木乃伊状坚硬。成蜂患病后,表现不安,身体虚弱无力,行动迟缓,失去飞翔能力,常常爬出巢门而死亡。死蜂身体变硬,在潮湿条件下,可长出菌丝。
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的蜜蜂幼虫体上长满黄绿色粉状物,则可取表层物少许,涂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检验,若观察到有呈球形的孢子头和圆形或近圆形的孢子及菌丝时,即可确诊为黄曲霉病。
4.流行特点
黄曲霉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温潮湿,所以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多雨季节。传播主要是通过落入蜂蜜或花粉中的黄曲霉菌孢子和菌丝,当蜜蜂吞食被污染的饲料时,分生孢子进入体内,在消化道中萌发,穿透肠壁,破坏组织,引起成年蜜蜂发病。当蜜蜂将带有孢子的饲料饲喂幼虫时,孢子和菌丝进入幼虫消化道萌发,引起幼虫发病。此外,当黄曲霉菌孢子直接落到蜜蜂幼虫体时,如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长出菌丝,穿透幼虫体壁,致幼虫死亡。
5.防治方法
蜂场应选择干燥向阳的地方,避免潮湿,应时常加强蜂群通风,扩大巢门,尤其雨后应尽快使蜂箱干燥。对患病蜂群的巢脾和蜂箱消毒,撤出蜂群内所有患病严重的巢脾和发霉的蜜粉脾,淘汰或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患病蜂群喷喂优白净或抗白垩一号药物治疗,方法及用量均同白垩病。
(四) 蜜蜂慢性麻痹病
慢性蜜蜂麻痹病又叫瘫痪病、黑蜂病。是危害成年蜂的主要传染病,在我国春季和秋季大量死亡的成年蜜蜂中,有较大部分是由慢性蜜蜂麻痹病引起的。
1.病原
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该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质内,在肠、上颚和咽腺内也含有此病毒。
2.症状
病蜂症状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肚型,即病蜂腹部膨大,蜜囊内充满液体,内含大量病毒颗粒,身体和翅颤抖,不能飞翔,在地面缓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边缘和蜂箱底部,病蜂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另一种为“黑蜂型”,即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和拖咬,身体绒毛几乎脱落,翅常出现缺刻,身体和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在一群蜂内有时出现两种症状,但往往以一种症状为主,一般情况下,春季以大肚型为主,秋季以黑蜂型为主。
3.诊断方法
①症状诊断
若发现蜂箱前和蜂群内有腹部膨大或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体色暗淡,身体颤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诊断为慢性麻痹病。
②样品送检
慢性蜜蜂麻痹病易与其他成年蜂病症状相混淆,不易确诊。要做出正确诊断,可将样品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通过血清学检验加以确诊。
4.流行特点
①传播途径
试验查明,在患麻痹病蜂的蜜囊内含有病毒颗粒,如果按健康蜂的分食习惯,把整个蜜囊所容纳的病毒分给同伴时,则足以使数只蜜蜂受感染。此外,病蜂群中的花粉也含有大量慢性麻痹病病毒。因此,可以看出,麻痹病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而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
②地理分布和危害
该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从发病程度来看,一个地区,甚至一个蜂场发病情况差异也较大,重者每日每群死蜂数百至数千只,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势严重下降。有的造成整群蜂死亡,导致蜂场破产。发病轻微的病群,有时仅有少数病蜂出现,蜂群经转地后,遇到较好的蜜源条件,往往可以得到暂时自愈,但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时,病情仍会复发。因此,该病不仅直接影响蜂蜜和王浆的产量,降低收入,而且严重阻碍蜂群发展。
③发病的季节特征
在北京地区4~5月份为麻痹病的春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21℃,相对湿度为45~50%;9~10月份为秋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5~19.5℃,相对湿度为60~70%。
从全国来看,一年之中也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期,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在我国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现在l~2月份,而东北最早出现在5月份,江浙地区3月份开始出现病蜂,而在西北则于5~6月份开始出现病蜂。
6.防治方法
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更换蜂王
对患病蜂群的蜂王,可选用由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换,以增强蜂群的繁殖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仍是目 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杀灭和淘汰病蜂
采用换箱方法,将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进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动缓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将其杀死,以减少传染源。
③补充营养饲料
对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 黄豆粉,并配合多种维生素,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④药物防治
(1)升华硫:
升华硫对病蜂有驱杀作用,对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10克升华硫,撒在蜂路、框梁或箱底,可有效地控制麻 痹病的发展。
(2)抗蜂病毒一号:
本晶为黄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冷乙醇,稍溶于热乙醇,溶于二甲基亚砜。试验证明该药对蜂安全,对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健康蜜蜂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