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桥镇的现状,自来桥镇打疫苗
自来桥镇的现状
集镇经数百年建设,到上个世纪初自来桥集镇已十分繁华,南北一条街(老街)宽八米,长千余米,南北两头建有城门、牌坊,街面全由条石铺成,由于长年行使独轮车,石沟清晰可见,街道两面青砖小瓦,建筑别致优雅,店铺林立,设有粮行、盐行、烟行、造纸业、织布业、商业、饮食业、油坊、酒坊、澡堂、客栈等经济十分兴旺,古有“小南京”之称。解放前后,数十年自来桥均为镇、区、县政府所在地。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就设在自来桥街道北头直到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谭震林、方毅、徐海东、罗炳辉、汪道函等都曾在自来桥战斗或工作过。由于自来桥是县政府所在地和路东路西秘密交通线的特殊地位,从1938年2月至1941年元月日寇曾经三次轰炸,五次侵扰过自来桥,烧毁房屋近千间,老街古建筑基本被毁。给自来桥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1990年集镇进行全面规划,沿涧来公路开辟“十”字型新街,总长1100米,连接老街形成“干”字型,新街道宽40米。1995年至今,先后建了农贸市场,商贸小区,下水道等工程,街道上楼房鳞次栉比,式样别致新颖。由于集镇古老,位置适中,每逢农历七日的逢集日,上集人数多达万人左右,日成交额可达30万元。万伏高压电贯通镇内所有村组,农电低改率95%以上。1992年建成的自来水厂,几经革新改造,满足集镇用水。程控电话装机3000余门,约占全镇农户的70%。集镇有线电视用户达200多户。镇内已分别建有联通和移动通讯网塔。交通十分便利,来涧公路贯穿镇内11公里,张--自、杨--自公路交叉通过,乡村公路、村组道路已达沙石化,并形成网络。
农业经济方面 ,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初步形成了以“三瓜一药”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种植结构 (即冬瓜、葫芦嫁接西瓜、9籽瓜、山药),年产冬瓜约2500万公斤,西瓜2800万公斤,山药500万公斤。冬瓜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A级绿色食品,远销南京、上海、扬州、青岛、安庆等地,镇内建有冬瓜食品加工厂,年加工5000吨。近年来,该镇白云寺、甄港、竹元等村规模化种植优质水果山芋得到了蓬勃发展,2005年种植面积更是突破了万亩,产量在三万吨以上,储藏量在二万五千吨以上,反季节销售潜力很大。山区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希望很大。近年来,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培植养殖大户,并积极实行优良品种更新。现全镇已拥有户养牛数十头、养猪、养羊数千头、养禽数万只的养殖大户。
镇内各种矿石资源十分丰富,大理石、花岗岩、钾长石分布在镇南部,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大理石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南京矿产中心实验室化验,质量全国领先。钾长石贮量大,质量好,经安徽省地质部门和南京大学化验均属稀有矿产资源。是加工玻璃等产品的必不可少的原料。近年私营企业发展较快,目前镇内已初建长石加工企业4个,年开采矿石10万吨,精加工2万吨,米面、食品加工厂5家;从事个体工商户和三产人员达千户数千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公益事业近年也有较大的发展。全镇设有7所小学,1所中学,在校学生3500人。中学投资近百万元,建成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中心小学引进外资和筹资近百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座,使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大大地得到改观,现校园环境优美。镇卫生院1992年后至今先后建成门诊楼等建筑用房,新购进大量医疗器械,增加科室10个,床位30张。
五原的第一产业-农业
全县土地总面积374万亩,其中可耕地164.5万亩,熟耕地130.98万亩,可该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待开发荒地100万亩,果园地4.17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30万亩。农业人口21.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6.12亩。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是历史的痕迹。今天的五原已成为历史名县、资源大县,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百万只秸秆养羊示范县,油料产量名列全国百强。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可耕地170万亩、待开发土地100万亩。农田渠系成网,每年引黄河水10亿立方米自流灌溉。盛产小麦、葵花、甜菜、籽瓜、优质牧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乡”,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3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葵花产业发展气势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鸿鼎农贸市场“三驾马车”为框架,形成了投入3亿元、产出13亿元、利税近亿元的葵花产业体系,现在正向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迈进。
首届“中国・五原河套番茄节”于2007年8月18日举行,以“宣传五原、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合作双赢”为主题,推动五原县做大做强番茄产业,加快文化兴县的进程,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五原经济快速发展。 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玉米、麸皮达10万吨以上,秸秆生物蛋白颗粒饲料10万吨、油饼5万吨。可以养殖奶牛22.6万头,每年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鲜奶144.2万吨,为企业创收21.6亿元,为农民增收12.3亿元。主攻羊,发展牛,增草兴牧,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行动。养殖富民“1234”工程使优质牧草达22万亩,羊的饲养量突破200万只大关;2004年实施养殖富民“2345”工程,将实现3万头奶牛、300万只羊的奋斗目标。
养羊
养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