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蜈蚣养殖户,湖南罗永林蜈蚣养殖户

蜈蚣养殖户,湖南罗永林蜈蚣养殖户蜈蚣养殖户,湖南罗永林蜈蚣养殖户

蜈蚣养殖场地图片

蜈蚣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有:

栖息地 蜈蚣生性畏日光及明水,昼伏夜出,喜在阴暗、潮湿、温 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白天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间隙,也常 在厨房角边等阴暗角落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也常 见到蜈蚣的足迹。 尤其喜栖在腐殖质多、易滋生昆虫的垃圾堆 中。有的种类喜欢群居在水边的石头缝中,夜间出来活动 觅食。每当惊蛰一过气温转暖,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土活动, 一般喜欢栖居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

词养土

饲养土是养殖蜈蚣必须提供的,是蜈蚣巢穴的必备物质,也 是蜈蚣生长发育及产卵、孵化等一切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提供饲养土,也是为了满足其生活习性的需要。伺养土的作用: 一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居所,二是为了冬天保温、夏天避暑,三 是提供水分和养料。 养殖蜈蚣的饲养土应潮湿、疏松,还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和 一定有机质;能够吸水,因为蜈蚣虽然喜欢潮湿,但不喜欢明 水;词养土还应该做到长期浇水不硬化不板结;土中不得含有各 种化肥、农药,以防产生病害;酸碱度必须呈中性。 虽然说蜈蚣 对饲养土的适应性很强,但是我们一般采用沙土或者壤土,不宜 采用黏土,因为黏土易板结。 最好采用土壤、山边路旁的风化碎 石土,含有丰富腐殖质的田园土最佳。

温度

蜈蚣属变温动物,其一切生命活动受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适 合蜈蚣生长发育温度为20~35°C,最佳温度为25~30°C,在这 个温度下,蜈蚣觅食多,小蜈蚣生长快、成活率高;成蜈蚣产卵 多,受精卵孵出的小蜈蚣多且身体健壮,而且大大缩短了蜈蚣由 受精卵到成熟的时间,反之则不然。

湿度

在一定温度下,其体内水分的散失与空气的湿度呈负相关关 系,即空气相对湿度越大,体内水分的散失速度相对减少。 空气湿度和伺养场地湿度是否适宜,对蜈蚣的正常活动和 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蜈蚣生长所需的空气相对 湿度为65%~75%;窝土湿度为10%~20%时,是蜈蚣活动 及进食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其生长发育最合适的湿度。 随着季 节的变化及蜈蚣的生理状况变化,伺养土的湿度也随之改变, 如夏季的饲养土湿度为22%~25%,冬季为8%~15%,春秋 为20%左右为好。一般小蜈蚣的饲养土稍干,大蜈蚣则偏湿。

光线

虽然蜈蚣性喜暗畏日光,但还是需要一定的光照。蜈蚣对刺 激的强光反应较大,突遇强光时迅速往泥土或是土石缝里钻。 但 对弱光有正趋势,最喜欢在较弱的绿光下活动,以便吸收光的热 量,提高消化能力,提高抗病能力。 特别是在怀孕期间的蜈蚣, 光线不可太强,光线过强时可用遮阳帘将窗户遮挡,也不可太 弱,太弱不利于蜈蚣的繁殖。 另外,养殖室内或是室旁不可放置不利于蜈蚣生长发育的具 有强烈气味的物品,如汽油、沥青、油漆、农药、化肥等。根据 蜈蚣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其他

蜈蚣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及化学品反应较大,有强烈的回避 性,如汽油、煤油、桐油、农药、油漆、沥青、化肥等,若是在 场内放置以上任何一种油或是化学品,均会对蜈蚣的生长起到抑 制作用,严重时可造成蜈蚣的大量死亡。

蜈蚣养殖场地图片大全

神龙蜈蚣养殖场

神龙蜈蚣养殖场中国最大蜈蚣供应基地,是一家以养殖、培训、销售金头蜈蚣为主的特种养殖场,现已规模养殖,室内面积500多平方米。室外养殖面积达到7亩,投入资金40余万,位于洛阳镇珠宝山村二组。年产值可达100万条以上。在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下农场,成立了合作社及室内蜈蚣养殖示范基地,为蜈蚣养殖销售建立了良好的对外窗口,跟各大药厂、中药材市场等,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确保了养殖销售一条龙的重要优势。

神龙蜈蚣养殖场为中国培养大量的蜈蚣养殖户,采用一套独创完善的生态高效益养殖法,常年免费培训蜈蚣养殖技术。如今公认的中药材利用广泛,各国都在不断的开发利用。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导致野生昆虫的资源逐年消减,为人工饲养价格带来广阔的市场养殖前景。室内外皆可养殖,蜈蚣养殖技术学习方便有利于环境改善,属肉食动物类饲料来源经济广泛,是方便管理无污染的养殖业,好致富项目。养殖场封闭科学管理,分设孵化室、种源室等。

神龙蜈蚣养殖基地位于:

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珠宝山村二组

神龙蜈蚣养殖场-发展宗旨:

神龙蜈蚣养殖场是以技术为主导,崇尚科技,注重创新,通过实践养殖、深入研究、吸收他人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的专业养殖蜈蚣、金头蜈蚣养殖蜈蚣养殖技术;一直本着“技术第诚信第服务第”的理念谋求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金头蜈蚣养殖第一品牌!

蜈蚣养殖场地图片欣赏

可以!而现今蜈蚣大量被捕捞、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蜈蚣资源逐渐短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因此在农村养殖蜈蚣还是很不错的挣钱项目,发展空间也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蜈蚣本身有毒,因此养殖人员因谨慎养殖,提高自身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及场地要求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水蜈蚣养殖场

蜈蚣的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效益高,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和成本,也节约了空间。其方法是使用水泥制作成像土坯大小的养殖床,养殖床的一个平面设置成排的,大约6×10厘米大小的小房子,小房子高度在6厘米左右,并在一端留有出入口。由于使用的是加气水泥快,所以吸水性很好,对调整湿度比较有利。把这样的小房子垒砌起来,总高度不要超过60厘米,水泥块和水泥块之间的空隙是6厘米左右,以便于喷洒水、喂食。这样会大大提高有效饲养面积。为了防逃,在水泥房子剁的四周设立玻璃墙。蜈蚣养殖的饲养密度控制刚开始饲养的农户不要追求高密度,以防止其产生彼此间的骚扰等不利因素。密度一般掌握在:小蜈蚣每平方米5000条以下;5厘米长的蜈蚣每平方米2500~3000条;7~10厘米的蜈蚣每平方米1000~1200条,12厘米以上的200~300条就可以了。应该注意,这里的面积是有效的净饲养面积,也就是一块块蜈蚣饲养水泥块的面积,不是养殖池的面积,更不是房子的面积。

蜈蚣室外养殖场怎么建

1、常春藤

长春藤喜光也耐荫,在半光条件下节间较短,叶形一致,色彩鲜艳,长期光照不足会叶片失去美丽的色彩而变为全绿色,适宜摆放于室内光线明亮处,如果春秋两季有将植株移出在室外遮阳处养护一段时间,使早晚多见阳光,则生长更加茂盛。

2、绿萝

绿萝(学名:Epipremnum aureum),属于天南星科麒麟叶属植物,大型常绿藤本,生长于热带地区,常攀援生长在雨林的岩石和树干上,其缠绕性强,气根发达,可以水培种植。

3、球兰

攀援灌木,附生于树上或石上;茎节上生气根。兰多附生于树干、石壁上,喜温暖,耐干燥,喜高温、高湿、半阴环境,夏、秋季需保持较高空气温度,忌烈日曝晒,若日照过强,叶色会泛黄,色彩粗涩而无光泽,其适生温度为20~25'C。

4、牵牛花

为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蔓生茎细长,约3~4米,全株多密被短刚毛。叶互生,全缘或具叶裂。聚伞花序腋生,1朵至数朵。花冠喇叭样。花色鲜艳美丽。蒴果球形,成熟后胞背开裂,种子粒大,黑色或黄白色,寿命很长。花期6~10月,大都朝开午谢。

5、凌霄

凌霄别名紫葳、五爪龙、红花倒水莲、倒挂金钟、上树龙、上树蜈蚣、白狗肠、吊墙花、堕胎花、芰华、藤罗花。落叶攀援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凌霄花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

参考资料:人民网--阳台适合种什么花草

蜈蚣养殖技术

养殖方法如下:

1、把沙虫分开放养,免翻箱的可能全部虫儿挂掉,依使用量去分虫数,较方便挖取;

2、虫儿生命力较强的放大盆的养殖箱 ;

蜈蚣养殖场地图片高清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其药性和用途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著名医药文献中都有详明记述。药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主产于湖北、浙江两省,其原动物经鉴定为少棘蜈蚣。据报道,浙江主产于嘉兴地区的海宁、岱山两大产区,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嘉兴地区年捕获量已从二百万条下降为一万余条,为了增殖蜈蚣资源,发展人工养殖,曾进行了小规模室内人工养殖和海岛放养试验。在舟山地区对野外药用蜈蚣的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它的种群结构及其捕获量。

在蜈蚣试养场开展了蜈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蜈蚣繁殖过程中的产卵量、产卵期、抱卵监护期、食卵和食卵后重新产卵、蜈蚣生长中的脱皮规律、生命周期和繁殖周期、蜈蚣的食性食料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为人工养殖蜈蚣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养殖管理技术上突破了活体雌雄鉴别、提高孵化率等技术难关,并积累了一些克服霉菌病害、干燥、食料等困难的经验。1976、1978年两次对横乐山海岛进行了成体蜈蚣放养,至1980年观察统计发现各代新蜈蚣均能活泼地生长,海岛放养是成功的,选择适宜的岛屿进行蜈蚣放养,也是发展养殖的方向之一。

生活习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它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弱,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各自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活动的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0C日活动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多,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都要注意以上气象因子对它生活的影响。同时蜈蚣钻缝能力很强,因此蜈蚣能顺利钻过岩石、土坎等的隙穴,并能栖息在这些缝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捕捉方法

一般在清明节前捕捉为好。蜈蚣属卵生昆虫,根据蜈蚣喜阴湿、安静,怕强光等生活习性,选择丛林蔽阳或山坡向阴的地方作捕捉场地。在这些地方放置鸡毛、杂骨或枯草树叶等引诱蜈蚣栖息产卵,于清明节前拣卵。拣卵时连土带树枝杂草一起拿回,放人饲养池或饲养缸内覆盖后进行孵化。孵化期间要经常轻轻翻动覆盖物,防止其他虫害侵入,以保证幼体顺利安全孵出。

饲养管理

1、蜈蚣的饲料

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

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蜈蚣产卵与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3、蜈蚣蜕皮与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6cm。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4、蜈蚣越冬管理

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寒冷的冬季威胁着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它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冬眠时钻入层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直接相关。气温、土温越低,钻入土层则越深;气温、土温较高,则钻入土层较浅。

在一般气温、土温条件下,多在土层15~40cm处冬眠;气温、土温低时,可在土层80~100cm处冬眠。若土温升高,不仅可以推迟冬眠时间,而且可在土层浅处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见,土温的高低是影响蜈蚣冬眠时间长短、潜伏土层深浅的关键。因此在养殖中,人为的提高冬眠场所的土温,不仅可以缩短它冬眠的时间,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对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养殖蜈蚣的产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养殖场开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与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匀,倒入坑内,把坑填平。然后铺上适量的砖瓦碎块放人蜈蚣。再盖一层细土,最后覆盖树枝枯草。这样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环境条件。

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前,土温低,早、中、晚土温升降变化大,改善后土温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温在同一天内无大的变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后的好处很多,主要有:

①经过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层中空气流通,因土表盖有细土枯草,砖瓦碎块下的土中热量不易散失,增强了保温能力;并且土中热量易在砖瓦碎块间散发,缩小了一天内早、中、晚的温差。

②砖瓦碎块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阴湿环境,且砖瓦碎块间空隙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动和栖息。

③垃圾泥灰与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烂、分解,散发出大量热能,使土温升高而较恒定,缩短蜈蚣冬眠的时间。

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种小虫的繁殖,为蜈蚣增加了新鲜的天然食物,起到了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为改善蜈蚣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帮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应予推广。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复了活动能力,要严密封闭饲养场所,防止蜈蚣外逃。

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户,湖南罗永林蜈蚣养殖户
  • 养殖年度总结报告,养殖课程培训总结
  • 养殖年度总结报告,养殖课程培训总结 >> 养殖年度总结报告,养殖课程培训总结...

    蜈蚣养殖户,湖南罗永林蜈蚣养殖户
  • 北美鳗鲡养殖技术,鳗鲡养殖
  • 北美鳗鲡养殖技术,鳗鲡养殖 >> 北美鳗鲡养殖技术,鳗鲡养殖...

    蜈蚣养殖户,湖南罗永林蜈蚣养殖户
  • 鹌鹑蛋孵化第七天照蛋黑乎乎的,鹌鹑蛋孵化照蛋照不透
  • 鹌鹑蛋孵化第七天照蛋黑乎乎的,鹌鹑蛋孵化照蛋照不透 >> 鹌鹑蛋孵化第七天照蛋黑乎乎的,鹌鹑蛋孵化照蛋照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