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有害藻类有什么危害,水产养殖有害藻类有哪些
水产养殖有害藻类有哪些种类
铜绿微囊藻群体胶被透明无色,细胞球形或近球形,蓝绿色,藻体漂浮水体表层。广泛分布的习见种常生长于静止水体中,在亚热带或暖温带湖泊池塘、养殖鱼池等静水中,春夏季节生长茂盛,形成“水华”。
有害藻类的有哪些
没有毒。
颤藻属于蓝藻门蓝藻纲颤藻科,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绿色植物之一。蓝藻又称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颤藻是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蓝藻。
藻体常肉眼可见,为单细胞组成的无分支的单丝状体,或由多藻丝组成的块状体;常漂浮水面或附在水底,常无胶质鞘,在胁迫条件下有极薄的胶质鞘。丝状体直或扭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薄的丝状体,藻体分泌的胶质会在水推动下颤动、滚动或滑动,因此而得名。顶端细胞多样,末端增厚或帽状。细胞短圆盘状,内含物均匀或具颗粒,少数具伪空泡。无异形胞和厚壁孢子。草体一般为青绿色。
水族常见藻类
1.鲍鱼螺
在水族箱里主要以啃食附着于缸壁上的藻类为食,由于食量非常大,因此可以轻松将附着在玻璃缸壁上的藻类清除干净,饲养时,建议定期换水以确保水质保持中性,避免笠螺因环境不适应生活动力弱、食欲低等状况
该螺初进缸时,务必将螺口朝下放置;因此螺吸附力极强,严禁强行扯离,否则极易导致肌肉撕裂死亡,入缸后建议尽量少作迁移。
2.斑马螺
斑马螺在适应性强,喜欢吃鱼缸壁上的绿斑藻。属于生命力较强的螺,在较差的水质环境里也能生存。斑马螺适合PH7.1~7.4的硬水,喜欢硬水,软水中容易溶壳,壳外美丽的条纹被溶蚀,会降低观赏价值。在22~24度水温时,最适宜斑马螺生长也最活跃。
3.洋葱螺
习性同斑马螺一般,也是鱼缸里比较受欢迎的螺。
4.黑金刚螺
性情温和,容易饲养,喜食缸壁上的绿藻,且除藻能力超强,是草缸去除缸壁绿藻的最佳选择。
黑金刚螺吸附力极强,误强行扯离,否则可能会导致肌肉撕裂死亡,入缸后建议尽量少作迁移。一般白天会钻进水草底砂或水草泥里,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所以刚种植的草缸不宜过早放置此螺,特别是种植有迷你矮珍珠等根系较浅的前景水草时,应等水草扎根后放入此螺,防止螺钻入底泥时翻动水草,使水草难以扎根,影响水草成活率。
5.苹果螺
苹果螺可以处理缸壁上的苔藻,但非常有限。苹果螺适应能力较强,繁殖速度惊人,在草缸中,我们不建议依赖苹果螺进行藻类的防治。
水产养殖有益藻有哪些
三毛金藻藻色为茶水色,有些类似硅藻水色,但两者对水产养殖的作用却完全不同。硅藻为有益藻,能作为鱼虾的优质开口饵料,三毛金藻则是有害藻,其毒素可至鱼虾于死地
三毛金藻大量繁殖时,向水中分泌细胞毒素、溶血毒素和鱼毒素等五种毒素,可使鱼类和水生动物中毒死亡。养殖鱼类中鲢、鳙鱼最为敏感,其次是草、鲂、鲤、鲫、梭鱼等。三毛金藻中毒常给水产养殖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硅藻的生命周期比较长,所以硅藻水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倒藻。硅藻一般都具有比较弱的运动能力,所以在一天中,水体的各项指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各项指标的变化量在安全范围内。在下午太阳最强的时候,藻类的光合作用最强,此时水体的pH值会稍微升高,氨氮和亚硝酸盐会下降,溶解氧会有所升高。此时应开增氧机搅水,防止中上层鱼虾发生气泡病。
相对绿藻来说,硅藻的净水能力比较弱,所以纯硅藻水的自动净化能力弱,比如南美白对虾高密度精养池塘,中后期水体是褐色或深褐色,甚至没有透明度,此时水体的自净能力远远不足,所以需要经常大量换水和排污,将残饵粪便和死藻杂质排出去一部分,以维持水体各项指标在正常安全范围内
哪些藻类对鱼有害藻
长红藻会消耗水里的氧气,鱼会因为缺陷氧气窒息死亡。
杀死池塘里的红藻等有害藻类可以按照一下方法:
1.撒扑草净法。每667平方米用扑草净150~200克,拌湿土后扬撒于青泥苔上,害藻即刻消失。
2.碳酸氢铵法。将25千克装的碳酸氢铵捅开口子吊放在鱼塘边沿水中、塘水溶进碳酸氢铵后,水质变清、有害藻类慢慢消失。
3.喷施蓝钒法。每667平方米鱼塘水面用蓝钒2~3千克对水20千克喷洒施入,5天内便可消除鱼塘里的有害藻类。
水产养殖常见各种藻类
第一种,投入少量高铁酸盐进行预氧化,再投放PAC混凝,可使水中藻的除去率提高20%左右,除去率可达85%。
第二种,用爱族磷酸盐可以除去水中的磷酸盐,预制藻类生长。磷酸盐含量过高时,藻类快速生长,形成如浮游性藻类、附着性藻类,爱族磷酸盐有效地结合水中磷酸盐,形成无法被藻类吸收的物质,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
第三种,用硫酸铜来改变水的PH值除去水中的藻类。
第四种,用漂白粉除去水中藻类。
第五种,生物方法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再用漂白粉杀死藻类。在水塘里养殖水浮莲、水葫芦等水草,消耗水中氮磷钾养分,再打捞水草,用漂白粉杀除剩余水藻。
第六种,养殖草鱼、鲢鱼消耗水藻。
第七种,排水清塘,再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总之,水体含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过多,是水藻泛滥的主要原因。治标必须先治本。
首先要明白藻类生长过旺的原因,根据原因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藻类过度繁殖,一般表明水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水中的氮磷含量高,水温适宜藻类繁殖等,一般在生产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排去部分老水,补充新水
换注新水是养殖生产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常规的养殖水体换注新水可以暂时缓解藻类过多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藻类过度繁殖的问题。
在一些蓝藻爆发的水塘,水面会有一层藻膜,可以先通过人工捞取,最好是等到起风的时候,在风力作用下蓝藻会集中在下风口处,这样在岸边借助手抄网就可以很方便地捞出大部分蓝藻,然后再借助药物调水即可。
还可以借助排水管道,排水口设置在水体最上层,这样浮在水面的藻膜就会逐渐排走,之后再加注新水即可。
2、使用药物灭藻
使用灭藻制剂,进行局部用药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藻效果,但频繁使用化学制剂等容易破坏养殖水体中生态系统种群结构。这样不但容易破坏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营养盐比例失衡。
另外,还要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及有机物的浓度,利用养殖水体中的有效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也就是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也是可行的。
但是要注意,使用微生态制剂或EM菌时要注意,不能与药物同时使用,否则有益菌就会被杀死起不到调水效果。
3、利用高等水生植物调水
通过高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通常的做法就是在养殖水体中种植一定量的黄花水龙、风眼莲(水葫芦)、满江红、水花生等水生高等植物,其中风眼莲是公认的去除氮、磷效果最佳的水生植物,很多研究与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凤眼莲也具有改善水体水质的作用。
4、根据池塘面积及藻类密度投放适量的花白鲢
常见的养殖鱼类中,白鲢是以浮游植物(也就是藻类)为主要食物的,花鲢则是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的,而浮游动物又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花白鲢与浮游生物构成了一定的营养关系。在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池塘中可以加大花白鲢的投放量,对于一些新开水体,花白鲢的投放量可适当降低
水产养殖有害藻类有哪些种类图片
1、不同水质的培藻方法
(1)清瘦水池塘
放苗前一般是刚清完塘或消毒完的塘,水色较清,水体中藻类和肥料都不足,这时,最好能引进一部分优质的老塘水,让水中的藻种多一些,然后再施生物肥料,藻类会慢慢长起来的。如果由于水中有重金属离子超标导致水中藻类培养不起来,就要先用有机酸解毒,然后再重新肥水培藻。
(2)浑浊水池塘
水中泥沙颗粒太多,藻类太少。如果直接下肥料,由于泥沙太多,会把肥料吸附一部分,影响肥料的吸附,造成水色难肥。因此,最好还是换一部分新鲜水,然后用净水底改把水中的泥沙沉降下去,让水体变清澈一些,再用生物肥料藻类。
(3)浮游动物较多池塘
未放苗池塘由于水中浮游动物太多,藻类还没长起来就被吃掉了,导致水体藻类培养不起来。可通过杀浮游动物来减少其危害,再进行肥水培藻;已经放苗的池塘,是不主张再杀浮游动物的,因为他们也是种苗的天然开口饵料,而且对种苗也有很大的影响的,可通过不喂料或少喂料来让种苗吃掉浮游动物,看浮游动物减少时再肥水培藻。
(4)有害藻类为主的池塘
由于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其它藻类长不起来,水色看起来很绿,其实蓝藻底下全是黄浊水,这种水不利于种苗的生长。这时要先把除掉蓝藻,经解毒后再重新肥水培藻。
(5)倒藻池塘
由于天气或其他原因,水中的藻类突然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变浊变色。首先减少藻类产生的毒素对养殖品种的危害,可用过氧化钙、石灰、多维等产品处理,水质稳定后,进行肥水培藻。
(6)碱度、钙镁离子浓度较高池塘
碱度、钙镁离子浓度过高过低,池塘中肥水培藻养影响很大,这时需先调整水质,稳定水质后再进行肥水培藻,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2、培菌的方法
(1)培菌的时机。水体消毒后,池塘中的细菌数量较少,应及时补充有益细菌,快速形成优势的有益菌群,能抑制弧菌等有害细菌的繁殖。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有益细菌,每隔5天—7天使用一次,保持有益细菌在池塘中的优势生态位。
(2)选择合适的有益细菌。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应用证明,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三种有益细菌适合在对虾养殖中使用。芽孢杆菌适合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可根据具体水质情况而选择使用。
(3)合适的碳氮比有利于有益细菌的繁殖。养殖中后期水体中缺乏碳源,使用糖类可补充碳源,促进“菌相”和“藻相”稳定。
水产养殖有害藻多少种
在培藻时,不能菌与藻同时使用。因为菌的繁殖速度快,会抑制藻类的繁殖,如果池塘中有大量的有机物需要分解,先用菌后用藻。如果没有就先用藻,再用肥料,当藻类大量繁殖起来后有死亡藻类的时候再用菌进行分解。
根据水质指标溶解氧、pH值和透明度的判断。每天下午3-4点测溶解氧、pH值和透明度,溶解氧、pH值高,透明度低于20cm,说明藻类繁殖旺盛,及时用菌分解有机质,当水色发黑、发暗、发黄等很多脏泡沫时,说明有藻类死亡,要及时解决死亡藻类。
根据晒水法进行判断。用矿泉水瓶取中层水,晒几个小时,如果有气泡且气泡多,说明藻类活性好,不需要补藻;如果没有气泡或者气泡少,说明藻类少或者老化,活性差,需要补肥的同时补藻种。
根据养殖时期进行判断。
养殖前期:前期培养藻时,由于水温低,养殖品种个体小,投喂量少,残饵、粪便有机质少, 这时候要根据水中的藻种和水质指标判断(溶解氧、pH值),透明度如果高于30cm (绿藻)或者50cm (硅藻)时,要适当补肥,可以通过镜检或者晒水法看水体藻的活性,需要时候也要补充藻种。
养殖中期:养殖中期在放苗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此时投料量越来越大,养殖动物残饵、粪便越来越多,大部分藻类开始老化。传统养殖中,不补藻、少补肥或者只补菌,有益藻类吸收不到营养开始转藻,这时池塘中的有益藻越来越少,有害藻在池塘中逐渐形成优势种。平时不检测水质指标,不镜检,管理靠看水色,通过养殖动物吃料状况判断水质。养殖动物开始减料,或者水发红、发蓝,大量的有害藻爆发才意识到,控制有害藻,并且大部分养殖户选择消毒、杀菌、杀藻。正常的维护要及时根据指标判断,补菌、补藻或者补肥。
养殖后期:到了养殖后期,水体有机质多,注意多用菌少用肥,适当补充藻种,溶解氧和pH值高,藻类生长旺盛,多补菌少补肥。溶解氧和pH值低,藻类不正常生长或者生长慢,多补肥少补菌。氨氮高时,用菌补藻种,不需要补肥。
池塘有害藻类的品种类型
(1)瘦水:水体淡绿色或清澈见底
透明度在50cm以上,清澈见底,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藻类,俗称“瘦水”。
这样的水体适合观赏、娱乐和作为饮用水水源,但不适宜养殖生产,养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饵来改善其水质。
(2)嫩水:硅藻等
水体茶褐色或绿豆色,水中溶氧丰富,透明度在25 cm~40 cm之间,俗称“嫩水”。
水体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以硅藻门、绿藻门藻类为主,易被鱼类摄取,而且,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硅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养殖的上好水色。
需要注意的是硅藻对水体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且这种水色对于养殖和观赏娱乐场所都是较好的水质表征。
(3)老水:绿藻
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绿藻对水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以绿藻为主的前期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但是,如果以绿藻为主的后期水体则会产生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色太绿(如黄绿色、蓝绿色、墨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浑浊),导致透明度下降(在20~25 cm之间)。
黄绿水中藻类主要以绿藻门藻类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
黑绿水出现在天气较热时的水体下风处,其藻类数量较多,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囊裸藻等)为主。
如果水体优势种群是不易被鱼类摄食利用的藻类,对养殖不利,说明水色已老,这种水俗称“老水”。
需要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制剂全池泼洒来控制池水中绿藻的数量。此水质若不及时注水、换水,会因缺氧变坏;部分藻类的死亡分解使水体散发异味,影响水体的质量。这样的水体需要不断补充新水,一般每周冲水一次,以改善水质。
(4)水质老化:蓝藻
当水温升高时,在水体四周(尤其在下风处)的水面上浮有一层翠绿色的浮膜,水体透明度低。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蓝藻(主要种类为铜绿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藻类)和绿藻(主要是衣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蓝藻水中的老化藻类会大量死亡并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麻痹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造成鱼类死亡。
所以,当发现水体这种水色后,应立即用硫酸铜(使池水的硫酸铜浓度达到0.5 ppm)等灭藻药物化水后全池泼洒或根据实际情况在下风处用硫酸铜(使池水的硫酸铜浓度达到0.7 ppm)等灭藻药物化水后半池泼洒来杀死这些藻类,并将底层池水抽出,以免对鱼类造成危害。
(5)坏水:甲藻等
水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红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且藻类在水中分布不均匀,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即为“水华”;这是水质恶化的象征,俗称“坏水”。
这类水体含有大量甲藻门、蓝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
甲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酱油色,水体透明度减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质变坏的标志。如不马上换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鱼类死亡。
(6)灰白色水
藻类大多被浮游动物当作饵料摄食,水体中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当浮游动物的繁殖达到较高密度时会与鱼类竞争氧气,引起鱼类浮头,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生长,应该想办法控制或者清除。
复杂的藻类与水色的关系
金藻、硅藻、隐藻和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绿色,水色几乎是褐色、褐绿色或褐青色。
蓝藻、绿藻、裸藻的细胞呈绿色,其水色接近绿色。
但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水色和藻类类群间具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水产养殖有害藻类有哪些种类的
总的来看,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
养殖水域污染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我国每年养殖水产品的总量是5000多万吨,总体上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像有些媒体炒作的那么吓人、那么严重。尽管如此,国家也必须对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点毫无疑问。
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等等。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
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药物滥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
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
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
养鹅
养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