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鲶鱼的养殖,重庆附近鲶鱼养殖
鲶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
鲶鱼的养殖方法如下: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15亩,池深2米,水深1.5米,池塘底泥在10厘米左右。
2、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规格为体长5厘米以上,放养密度为500尾。
3、饲料投喂 所用饲料主要有2种,养殖前期喂鸡鸭的内脏,养殖后期喂野杂鱼。饲料在投喂之前需要进行粉碎加工。
4、摄食驯化 池塘主养怀头鲶时,在养殖早期应采取摄食驯化的方法,先驯化怀头鲶在池塘四边摄食,然后改为在池塘三边摄食,随后逐渐驯化为在池塘一边摄食,最后固定在某一点投喂,这样可提高饲料利用率也使怀头鲶规格大小相近而提高养殖成活率。
5、日常管理 定期巡塘,仔细观察怀头鲶摄食、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怀头鲶食性凶猛,同类间彼此残食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定期分级饲养,以减少个体间由于规格相差悬殊而出现的残食现象。
6、疾病的防治 由于天津地处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都比怀头鲶产地的气温高,所以在夏季要注意病害防治。养殖中在高温季节怀头鲶曾出现肠炎病症,用土霉素制成药饵投喂进行治疗,剂量为50Mg/kg-80mg/kg,连用7天,即可治愈。
鲶鱼养殖技术要点
1、池塘处理
(1)放养鱼苗前,将池塘底部的杂物清理干净。
(2)每亩池塘使用25kg生石灰,或者是5kg漂白粉,或者是20kg茶籽麸兑水全池泼洒。
(3)消毒7天过后,进行试水,如果安全,则可以开始放苗。
2、放养
(1)对于水深为1.5m左右的池塘,每亩放养10000-15000尾幼苗(体长约为3cm)。
(2)放养初期的时候,用密网在池塘边围成5-8平方米的“小池塘”,浅水培育10-15天左右。
(3)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渐加深水位,然后撤掉密网。
3、饲养
(1)鲶鱼的食物主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刚开始的时候,喂食水蚤,水蚯蚓,或者是鱼粉、蚕蛹配制而成的配合饲料。等到鲶鱼逐渐长大之后,喂食煮熟切碎的动物内脏、杂鱼、虾等。
(2)每日的投喂量为鲶鱼体重的8-10%左右,每天投喂2-3次。
鲶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技术
1、养殖鲶鱼的池塘面积最好大一点,水位不要太浅,为给鲶鱼提供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池中的水草高度要合适,不可过长也不要过短,养殖过程中定期清理池中的杂草,池塘四周要做好防逃设施,以防鲶鱼逃跑。
2、水质的优良会直接影响鲶鱼的生长,在养殖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池中的水质情况,如果水质变差了要立即进行换水,一般每15天左右更换一次水,若是水质情况较好,则只需换掉30%的水即可。
3、鲶鱼生长速度快而且是肉食鱼类,会追逐个体小的鲫鱼,这样鲫鱼不但数量减少而且不能安心觅食生长也缓慢。如果鲶鱼跟鲢鱼草鱼一起混养互相都没有影响。胡子鲶又名塘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鱼类,在我国南方较为多见,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高、滋补效果好的水产品。
土鲶养殖技术
大口鲶鱼可以养在鱼缸里,但鲶鱼的体型较大,因此对鱼缸的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养鲶鱼时最好单独饲养,若要混合饲养,则可养一些供鲶鱼食用的动物如泥鳅等,这样的好处是鲶鱼吃剩的食物泥鳅可以吃,而死掉的泥鳅鲶鱼可以吃。
先用加热棒把温度维持在26度左右,在水底铺厚一点的河沙,以促进鲇鱼的食欲。
可以给它们喂蜗牛、螺蛳、蚯蚓、大麦虫、带血的鸡鸭肠及冰冻泥鳅。
也可以直接把泥鳅和鲶鱼养在一起,鲶鱼吃剩的可以给泥鳅吃,泥鳅死了会被鲶鱼吃。
鲶鱼在鱼缸里养殖,但鲶鱼的体型较大,因此准备的鱼缸要大一些。
养鲶鱼最好是单独养,除非是准备当食物给它吃掉的就可以在一起混养;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用鱼池来养殖鲶鱼。
鲶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区别
野生黑鱼能吃吗
当然,野生黑鱼是可以食用的,而野生黑鱼则更有营养。
黑鱼与鲶鱼的区别是什么
1.不同的昵称:黑鱼是乌鳢的俗称,也被称为生鱼,幸运鱼,火头鱼等,它分布在中国所有主要水系中,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鲶鱼:鲶鱼的昵称是池塘虱,粘鱼,生幼虫等,分布在世界各地。
2.不同的外观:黑鱼,黑鱼的前部是圆柱形的,背面是平坦的,体色是灰黑色的,头部的后部和顶部较暗,腹部是苍白的,并且有侧面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每侧有两排黑色标记,背鳍相当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没有硬刺,从胸鳍的底部开始,而骨盆鳍短。
鲶鱼:成年鱼有2对4个晶须,上颌晶须可以到达胸鳍末端,下颌下须较短,而幼须有3对。当身体长度达到约60毫米时,一对腮颊胡须开始消失,黏液更多,没有身体。鳞片,背鳍小,没有坚硬的脊椎,没有4-6条鳍条,没有脂肪鳍,长的肛门鳍,后端与尾鳍相连,体色通常为深棕色或灰黑色,略带暗云,像补丁。
3.不同的作用:黑鱼:黑鱼本质上是寒冷的,味道甜美,具有健脾利尿,清热消暑等功能。鲶鱼:鲶鱼味道甜美,性质温暖,具有滋养阳气的作用,但是,不应与牛油,牛肝,鹿肉,野猪,野鸡一起食用。
我们都知道黑鱼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在人们中非常受欢迎。吃黑鱼可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和改善脑力。因为黑鱼含有很多蛋白质,它的体重的25%是蛋白质,这种高蛋白质具有高吸收率,并且可以具有大于85%的吸收率,这是一种高端补品。
鲶鱼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一般放养鲶鱼的规格都在10cm以上,体积要差不多大,一亩可以投放两千到四千尾。
鲶鱼是一种肉质非常饱满润滑的鱼种,现在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鱼类的人工养殖业也越来越发达,鲶鱼最近几年被带的很火,鲶鱼在市场上和同规格鱼种它的售价是要高出很多的,其扣除掉成本后的纯利润也很高。
鲶鱼池的创建不用非常大非常大的地方,鲶鱼池的建造在鲶鱼的进入口以及出口都要放上拦截网,防止鲶鱼逃跑。在夏季喜欢下暴雨的天气,鲶鱼因为受到暴风雨的惊吓而在池子中到处跑,设置拦截网的作用对这个也有效,有时跑着跑着久泡跑出去了,所以拦截网等一定要建扎实。鱼池可以建在热电厂旁边,热电厂旁边的水温是比较暖和的,很适合鲶鱼的生长。
鲶鱼苗都是使用尼龙袋进行运输的,因为尼龙袋中的氧气含量比较充足,所以鱼在里面不会发生缺氧的情况,氧气含量相对比较充足,另外还是要注意在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因为运输时间长的话高温会影响到鲶鱼的生长,因为鲶鱼在高温环境下身体的代谢速度会加快,又因为北方环境比较寒冷,所以要保证水温的标准。
放养这一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般放养鲶鱼的规格都在10cm以上,体积要差不多大,一亩可以投放两千到四千尾,在投放鲶鱼之前我们还要用3-4g的食盐水对其进行消毒,用石灰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将水质的营养程度弄够后即可投放鱼苗,投放鱼苗后要定期投喂饲料,使鲶鱼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鲶鱼在放养初期可以使用正规的鱼饲料对其进行饲养,等到育苗长到大一点后即可将其分开饲养,放养到不同的水池里面,避免鲶鱼出现以大吃小的情况,随着它越长越大我们对其饲料要更加严格把关,饲料不能太单一,要多元化饲料进行喂养,可以自己配置饲料。
经常给鲶鱼进行换水,通过建池的时候修的排水口进行换水,鲶鱼在生长过程中新陈代谢的速度是很快的,不勤换水会污染到水源。
鲶鱼养殖场
大口鲶鱼高密度的养殖技术
1、环境要求
养殖大口鲶鱼一定要有干净的水源,必须在有充足活水源的地方修建池塘,池塘修建的保水性一定要好,不能透水。池塘里可以种植一些水草,这样可以为大口鲶鱼提供栖息的环境,但是水草不能大面积生长,以防遮挡水面,阻隔氧气,导致呼吸不好。进出水口可以覆盖网纱,防止其他动物进入,同时也防止鱼逃脱,池塘四周要加高加固。
2、放养准备
放养前2周在放掉水后可以用生石灰溶液清洗全池,浸泡1周以后,再将池塘洗刷干净。然后灌清水浸泡直到放养前2天,放掉水之后必须重新灌满水准备放养。放养前鱼苗要在淡盐水或是其他消毒溶液里浸泡20分钟,必须经过杀菌后再放养,同时也要准备好下水投喂的饲料。
3、投放
一般1亩池塘投放2万尾左右的鱼苗即可,也可以少一些。投放时一定要选择相同规格的鱼苗,不要过大过小,否则容易生长不均衡导致自相残杀,投放时间可以选择在中午温度适宜时进行。
4、饲喂
投放后过几个小时就可以开始投喂饲料,饲料可以用一些粮食做成粉,然后掺水捏成团,这样能避免入水时松散太快造成浪费,也可以给其喂食一些贝壳肉、螺狮肉,但一定要切碎。也可以喂食小鱼虾,将其和粮食粉末、营养粉末混合一起进行投喂,1天喂食2次。
5、养护
可以在水中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给鱼吃,平时一定要注意换水,水源必须要一直流动,下雨天也要防止鱼逃跑,高温时要注意进行增氧,保持水中氧气。大口鲶鱼常见的病害是打印病,发现该疾病时一定要及时治疗,采取隔离全池消毒,同时使用漂白粉消毒。大口鲶鱼的常见虫害有车轮虫,防治时可以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一起混合使用。
大口鲶鱼的养殖密度是多少合适
1、为了提高成活率和养殖效益,投放的大口鲶鱼种一定要在8cm以上,且要求规格整齐。放养密度一般为8cm-10cm规格每亩投放1000-1500尾;10cm-12cm每亩投放800-1200尾,池中还可以搭配150-250g大规格鲢鳙鱼种100-120尾,这样能调节水质。
2、养殖大口鲶鱼时要注意,新池要用二氧化氯、硫酸铜、高锰酸钾等进行全池消毒或在阳光下进行暴晒,1星期后就可以放入鱼种。大口鲶鱼适合在20°C-28°C的水温内生存,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充足,同时也要经常对水质进行全面调控,不要老水积存,这样不利于鱼的健康成长。一般每隔3-7天就可以换1/3老水,条件允许时可以添加增氧设备。
3、一定要坚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的方式养殖,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均衡对鱼的消化吸收快,诱食性强,适口性好,可以提高大口鲶鱼的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为了满足不同时期养殖的营养需求,投喂时不要选择机械投喂,喂太多容易剩饲料,导致剩余饲料沉底污染水质,喂得太少鱼吃不饱体质就会下降,也不利于鱼的健康成长,所以要适时适量合理的投喂饲料。
鲶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
鲶鱼具有高密度、生长周期短的特点,一亩的产量可达1万斤以上,因此养殖一亩鲶鱼,成本有鱼苗、饲料、人工等,合计不超过三千块钱,但却可以获得1.5至2万元左右的纯利润。
池塘养鲶鱼
塘有三分大,大概一米六七深,可以出3万尾左右的鱼。一亩大的鱼塘(深1.5米)适合养鲶鱼9万尾。鲶鱼是一种喜欢吃腐食的鱼,如果是莲藕套养鲶鱼,每亩可以放养2500尾8——10公分的鱼苗,不用饲料,可以用动物下脚料投喂,亩产基本在1700斤左右,《建议养沟鲶鱼》
鲶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论文
1.象鼻子鱼
象鼻子鱼,原产自非洲刚果河流域,因嘴巴长似象鼻而得名。在近尾部的地方有发电器官,每秒可以发出120~300次的微弱脉冲电流,用以在浑浊的水中探测猎物、敌人和障碍物。不过相对于后面几种生物,象鼻子鱼的电力值,只能让它成为不入流的小角色。
2. 瞻星鱼
瞻星鱼是一种极其凶猛又充满心机的鱼,长了一张大嘴,胸鳍也很大,最喜欢将自己略扁的身体埋在温暖海域的沙子里,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只留两只眼睛在外面。它每只眼睛的后面都有一个放电器官,能发出高达50伏的电压,足以电晕靠近它的大鱼。
3.电鳐
电鳐长的很像个大团扇,它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电鳐栖居在海底,最大能长到2米,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体型较大的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体型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
4. 电鲶
电鲶,原产自非洲刚果河,生性凶猛,怕光,昼伏夜出。特化的肌肉具有发电能力,受到刺激时,可瞬间发出200~450伏特的电力。电鲶的发电器官很特别,它是由体内约500万块电板组成的。这些电板分布在身体皮肤和肌肉之间,头部为正极,尾部为负极,电流会从头部流向尾部。
5.亚马逊电蛇
电蛇被发现在亚马逊河口,这种长约2米的黑色电蛇外表看上去没什么稀奇,放电量却十分惊人,可发出高达650伏的电压,能使人心脏骤停。生物学家说,大海深处据说有这种电蛇,但它为什么游到亚马逊河来就不得而知了。
6.伏打电鳗
众所周知,电鳗是地球上已知放电生物中最厉害的角色了,谁知电鳗家族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就在今年的9月10日,《自然通讯》 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在亚马逊盆地发现两种新电鳗品种,其中一个名为伏打电鳗的品种达到了生物发电的电压巅峰!它能够产生860伏的电压,远远超过之前电鳗发电650V的记录。
鲶鱼养殖技术 鱼塘
鲶鱼(Silurus asotus)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黑龙江鲶鱼不但个体大,生长快,而且耐低温,耐低氧,肉味鲜美,深受北方高寒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鲶鱼池塘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池养鲶鱼的人工繁殖
亲鱼的选择: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
催情:鲶鱼繁殖实践证明,鲶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催产药物最好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与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 A2)合剂,剂量为每公斤鲶鱼注射2mg~5mgDOM+2μg~4μgLHRH—A2,两种药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催产率可达80%以上。
人工布巢: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方法与鲤鱼相似,但鲶鱼卵的粘性不如鲤鱼卵的粘性大,一部分卵粒易从鱼巢上脱落,落到池底易死亡。为提高鲶鱼卵的利用率,应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其方法用直径0.8~1cm的铁杆焊成3m×1m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筛绢连接,筛绢上面缝有着卵的棕榈皮,底巢着卵率占总产卵数的20~40%。
人工孵化:鲶鱼产卵后应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亲鱼自残其卵。孵化池最好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无淤泥,水深0.5~1m以内,面积不宜太大,卵的密度为3万粒/m2水面。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其他孵化过程均与鲤鱼相似。水温在20℃左右3~4天破膜出苗,刚出膜的鲶苗吸附在鱼巢上,在静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发育,形如蝌蚪状,孵出3天后应及时取出鱼巢,适时下塘。
池塘养殖技术
鲶苗发塘:鲶鱼出膜3~4天即可主动吞食大型轮虫及小型的枝角类,此时应及时下塘。鲶苗下塘后枝角类的丰欠是鲶苗成活率的关键,采用施有机肥的方法大量培育枝角类。当后期天然饵料不足时,用50目的筛网从其他池塘中捞取枝角类或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切碎投喂。池中动物性饵料充足,鲶苗生长速度较快,一般667m2放9万尾左右,经10~15天育成夏花,成活率可达50%,发塘水面最好在667m2以内。
鱼种培育:
生态养殖培育鲶鱼种:大量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小型杂鱼,为鲶鱼提供营养较丰富的动物性活饵。该方法成活率高,规格大。1997年在4000m2池塘中放养鲶鱼夏花2500尾,占总放养量的54.3%,白鲢夏花700尾,占总放养量的15.3%,花鲢夏花1400尾,占总放养量的30.4%。鲶鱼苗放养前17天放养鲫亲鱼200尾,使其自然繁殖,每667m2施基肥和追肥各500kg,并投喂粉末饲料150kg喂养鲫鱼苗,经90天的饲养,鲶鱼平均每667m2产50.5kg,成活率达94.8%,规格达128g/尾。白鲢成活率78%,花鲢成活率85%,这种培育方法技术简单,易掌握,鲫鱼苗做为饵料鱼易获得。鲶鱼苗放养密度应以饵料鱼的多少而定,放养时间必须在花白鲢放养10天后才能放养鲶鱼夏花。
鱼种池搭配鲶鱼夏花:在鱼种池塘中搭配10%以下的鲶鱼夏花,不仅能清除池中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等,还可增加主养鱼种的产量,提高池塘效益。1995年在驯化主养鲤鱼种池中放养12.2%(500尾/667m2)。1996年放养6.67%(300尾667m2)的鲶鱼夏花,在不影响主体鱼成活率及产量的情况下,每667m2增加鲶鱼产量43.75kg(投喂部分鸡肠子)和16.2kg。
成鱼池塘套养鲶鱼种:这种方法投资少,效益高,不需增加其他管理措施,特别在小型杂鱼较多的成鱼池中每667m2放养100~200尾的鲶鱼夏花,可育成每尾100~150g的鲶鱼种10~20kg,每667m2增加效益200~200元。
颗粒饵料驯化培育鲶鱼种:鲶鱼食天然动物性饵料或陆生动物性饵料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也较高。在饥饿状态下也食人工颗粒饵料,在池塘中用颗粒饵料可进行驯化养殖。但对饵料的营养要求比较高,驯化养殖中颗料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比鲤鱼含量高,鲶鱼种饵料蛋白质应为40%左右,动物性蛋白质(进口鱼粉)应占饵料蛋白质的30%以上。颗粒饵料的加工及驯化方法基本与鲤鱼相似,这种方法育成的鲶鱼尾重可达50~100g。1997年用667m2的池塘放养鲶鱼夏花6000尾,用颗粒饵料驯化,667m2产93.5kg,饵料系数3,平均尾重84.5g,成活率为18.44%。作者认为鲶鱼种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饵料不适口,营养不全而导致规格大小不齐,大个体吞食小个体,当鲶鱼体重达10g左右,相互残杀严重,是影响鲶鱼规模化生产主要因素。为提高鲶鱼种成活率应从夏花开始补充投喂部分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成鱼养殖:
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鲶鱼夏花放养在小型杂鱼较丰富的成鱼池塘中,667m2套养30尾左右。当年可达0.35kg以上,最大个体达0.75kg。667m2增加鲶鱼产量5~10kg。套养时以水源条件、池塘杂鱼多少灵活掌握密度。
成鱼池塘搭配鲶鱼春片鱼种:鲶鱼游动迟缓,对同一规格游泳速度快的养殖鱼类一般捕食不到,池塘中放养一定规格的鲶鱼只能清除池中的小型野杂鱼及有病的养殖鱼类。商品鱼池667m2放养尾重50~100 。为解决池塘和稻田养殖鲶鱼的苗种供应问题,人工繁殖鲶鱼、培育苗种技术已广泛展开。
亲鱼的培育人工繁殖前的1~2个月左右,水温达到10℃时,即收集个体在500克以上的种鱼进行雌雄分池培育,饲养密度为每666.7平方米水面600尾。投喂富含营养的动物性饵料,如鸡肠子、猪肺子、小杂鱼等。每日投喂2~3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7%~8%,以保证性腺发育营养要求。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每周冲水1~2次。
亲鱼的选择亲鱼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成熟度好。雌亲鱼体重一般要求在1~1.5千克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弹性,用手轻压有卵粒流出。雄性体重要求在0.5千克以上,轻压腹部,生殖孔有少量白色精液流出。
鲶鱼的雌雄鉴别可从以下三点区分:一是外观生殖孔,红肿,呈不规则圆形音为雌性;较规整为雄性;二是看腹部,松软膨胀,轮廓明显为雌性,反之为雄性;三是看尾叉,尾叉深且叉口开到尾鳍基部为雄性,叉口浅,没开到尾鳍基部或无叉口为雌性。但要注意分清受伤分叉和生理分叉。雌雄性比为1:2~3。
人工催产及孵化当水温上升到18℃且较稳定时,就可以进行人工催产。催产方法采用两次注射法,时间间隔为10小时,注射部位在背鳍基部肌肉。催产药物为DOM(马来酸地欧酮)和LHRH-A2(促排卵2号),剂量为雌鱼5毫克DOM/千克体重+5微克LHRH-A2/千克体重,雄鱼剂量减半。两射注射药物及剂量相同。效应时间大约16小时左右。
将注射药物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待产,产卵池面积为5~10平方米为好,水深0.5米左右。每平方米放亲鱼1组。产卵池中铺设用棕榈皮作成的鱼巢。鱼巢铺设的密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大些,以免产生过多的落地卵影响孵化率。亲鱼产卵后,迅速捕走亲鱼,让受精卵在原池孵化。也可将鱼巢轻轻捞起,用5毫克/升(每立方水5克)孔雀石绿消毒后,放在网箱中孵化。孵化网箱网目为40目,幅宽1米,长2~3米,放卵密度为2万~3万粒/平方米。静水孵化,定期刷网箱,保持溶氧充足,保证胚胎发育正常。水温20℃,36小时破膜出苗。鱼苗孵出后3天内,须及时投喂轮虫、蛋黄。孵出6~7天后可投喂枝角类。
(一)鱼苗鱼种培育
鲶鱼苗种培育,可选用水泥池培育、上池培育或网箱培育。土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以100~500平方米为宜。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尾。同一池放同批苗,以防个体差异互相吞食残杀。
鱼苗培育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开口饵料。因此,鱼苗下塘前,首先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然后施有机肥(牛、马粪等)培肥水质,使浮游动物大量繁生、保证鱼苗下塘后就有丰富适口的饵料(如轮虫、枝角类等)。后期可投喂鱼粉和面粉调成的糊状饲料或微颗粒饵料。培育15~20天,体长3~5厘米,即可出塘入稻田养殖。
(二)鲶鱼的稻田养殖
实践证明,鲶鱼食性广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当年夏花即可养成商品鱼,对实施稻田双千工程(每亩千斤稻,收入千元钱)意义重大。
田间工程稻田养殖鲶鱼、主要采用沟池式。即在进水口一端,挖一个占稻田总面积5%~10%的小池,坡比1:0.5~1:1.水深1~1.5米。小池于稻田交界处筑一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小埂。稻田内根据稻田面积大小设置环沟及中央沟,沟宽、沟深各60厘米。沟与小池相通。同时加高、加固田埂。整个田间工程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
防逃设施鲶鱼除能攀越坡形池埂和从进、排水口逃逸外,还能跳离水面逃跑,所以,田埂一定要加高。有条件的,还可用网或帘子作防逃设备。高度0.5米,网目0.5厘米以下,也可用塑料薄膜,设置方法同稻田养蟹。
还有一种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四周田埂挖成二级坡降式,鲶鱼跳到第一级台阶上,由于没有水,不能继续上跳,只能下到水里。这种防逃方法效果好,操作简单,且费用低。
苗种放养
苗种选择在外购夏花鲶鱼时,千万要注意质量。凡鱼苗体色黑、细长的为劣质鱼苗,其成活率很低,即使能成活也不爱增重;而体色黄、半透明、体宽的为优质鱼苗,放养后成活率高,吃食活跃,生长增重快。二龄鲶鱼种,规格控制在50克以下,避免性成熟影响生长。
放养时间插秧完毕后即可放鱼种。先将鱼种投入鱼凼或小池中,秧苗返青及底肥药效消失后即可入稻田养殖。
放养数量及规格放养数量应根据设计产量、鱼苗鱼种规格质量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综合确定。放养当年夏花鱼种,一般每公顷放600~900尾,每公顷可收获750~1500千克。放养50克以上的鲶鱼种,一般每公顷放3000~6000尾,每公顷可收获1200~2250千克。
放养时的注意事项同一田块放养的鱼种一定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入池时用5万之一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5分钟。
投饲技术鲶鱼主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早期可喂水蚤、水蚯蚓、煮熟的猪血等,也可用鱼粉、蚕蛹、菜籽饼等制成配合饲料。鱼种入池后,首先要进行驯化,给固定音响,在池中、沟边设几个投饵点,以后逐渐减少为1~2个投饵点。随着鲶鱼口径的增大,可用煮熟切碎的动物内脏(鸡肠子、猪肺子等)、小杂鱼、虾、泥鳅鱼等投喂。投喂量占鱼体重的8%~15%。日投喂2~3次。由于鲶鱼性凶猛,一旦出现饥饿状态,将互相残杀。因此,必须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一般投喂4千克动物性饵料可使鱼增重1千克,若设汁每666.7平方米稻田产60千克鲶鱼,则要备好240千克的饵料。
随着高密度、规模化养殖鲶鱼技术的提高,一些地区开始试验投喂全价颗粒饲料养鲶鱼,这一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养殖鲶鱼解决了饲料源问题。
(三)日常管理
水的管理由于喂养鲶鱼大都需要投喂动物性饲料,因此易引起水质变坏。虽然本地鲶鱼耐缺氧,在污水中仍能存活,但其生长速度显著减慢,严重时停止生长。所以,应尽量保持水质清新,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4~1/2,如能保持长期微流水效果会更好。
防治鱼病饲养期间每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一次,以预防鱼病。治疗水霉病可用孔雀石绿(每立方米水体用10克)浸洗3分钟。由于鲶鱼属无鳞鱼类,对各种药物较有鳞鱼更为敏感,持别是含敌百虫成分的灭虫药,生产实践中应慎用。
(四)捕捞收获
水温降至10℃以下时,鲶鱼基本不摄食,即可捕捞上市。捕捞方法可采用钩钓、拉网、网刺等,但这些方法均不易捕干净,所以一般采用放干水后捕捉。
养兔
养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