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种花蛤叫什么,请大家给我介绍一种蛤
很简单的,你到“百科”中搜索“蛤”这个字,会有很多的结果!!
%B8%F2&ct=17&pn=0&tn=ikaslist&rn=10
可以自己看N多!
雪蛤(又名林蛙)
英文名称是:Chinese Forest Frog
是生长于中国东北长白山林区的一种珍贵蛙种,由于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称“雪蛤”林蛙油又称雪蛤油,本草中有记载。自明代被列为四大山珍(熊掌、林蛙、飞龙、猴头)之一。从清代起作为贡品。林蛙油中含有4种激素、9种维生素、13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及多种酮类、醇类、多肽生物活性因子。
功效: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蛤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健脑益智、平肝养胃、,用于阴虚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 蛙油具有抗衰驻颜的神奇功效。对人体增高、降血脂、稳血压、抗感冒、嫩肌肤、增强免疫力也有一定效果。另外,如果有冻疮、脚气、水火烫伤,蛙油外敷也有治疗作用。蛙油是一种兼具药用、食补、美容的高级营养品。一年四季皆可食用,长期食用更佳。
蛤蜊
【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各种蛤蜊的肉。产我国沿海一带。
【成分】食部100克含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4.6克,钙
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
毫克,尼克酸1.7毫克。
【性味归经】咸,寒。入胃经。
【功效】滋阴,利尿化痰,软坚散结。用于瘿瘤、痔疮、水肿、痰积等。
【宜忌】阳虚体质和脾胃虚寒腹痛、泻泄者忌用。
青岛的独特海产品是蛤蜊。
蛤蜊的中文名叫杂色蛤仔,在青岛附近,它主要产于胶州湾内,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以下的泥沙滩海底,以干潮线以下产量最多。其栖息于泥沙中的深度,一般都不超过自己身体长度的2倍。每逢阴历的初十五,落大潮后人们多去海滩挖掘这一海味来解馋。大量生产则用挖蛤蜊船在深水处采捕。
蛤蜊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它的营养也比较全面,实属物美价廉的海产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是一种低热能、高蛋白,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现在除这种传统用法外,还对蛤蜊组织进行化学提取,提取物称为蛤素。动物实验证明,蛤蜊对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缓解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蛤蜊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蜊肉和韭菜经常食用,可治疗阴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常食蛤蜊对甲状腺肿大、黄疽、小便不畅、腹胀等症也有疗效。
(《本草经集注》)
【异名】吹潮(《动物学大辞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
【动物形态】四角蛤蜊
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J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极发达,黄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矶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水管为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本动物贝壳制成的粉(蛤蜗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
【化学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性味】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功用主治】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癣块,瘿瘤,崩、带,痔疮。
①《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③《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花蛤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花蛤即杂色蛤,隶属帘蛤科,中文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さり]Asari,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
形态特征: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壳顶稍突出,稍向前方弯曲。小月面宽,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贝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花纹长,不规则。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顶端极细弱,至腹面逐渐加粗,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校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
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莆田下尾盛产花蛤苗。花蛤养殖利润惊人!
形态构造 贝壳卵圆形,坚厚而膨大;最大壳长为 7 厘米 ,贝壳表面具花纹、斑点及色彩,放射肋与生长线交叉形成布纹状。菲律宾蛤蜊(以下简称蛤蜊)有两个生态型,一是在中、高潮区,特别是在粗砂及砾石中生活者,贝壳坚厚,壳高壳长大致相等,放射肋粗而隆起,壳内面后部常呈紫色;另一为生活于低潮区及潮下带浅海泥砂中者,贝壳较薄,壳长明显大于壳高,放射肋细而平,壳内面多为白色。外套膜包被整个软体,边缘较厚,中央部分很薄。足为斧刃状,有发达的足腺。前后两闭壳肌,均呈卵圆形。鳃为主要呼吸器官,左右具内、外鳃片各两片。唇瓣位于鳃前方、口裂侧旁,呈三角形,左右各两片。口为一横裂状开口,位于前闭壳肌和内脏团之间。食道短。胃壁甚薄,为一不规则的囊状物。全部为肝脏包被。肠位于胃的腹方,末端接直肠,穿过心脏而终止于肛门。生殖腺对称排列于消化腺表面并部分延伸入足部,由滤泡、生殖腺和生殖输送管构成。滤泡呈囊泡状,生殖管在性成熟的季节可以看到,形成叶脉状,均能形成生殖细胞。生殖输送管由许多生殖管汇集而成,开口于后闭壳肌下方,内鳃基部。生殖腺接近成熟或完全成熟时,外观相当饱满,雄性呈乳白色,雌性为淡黄色。
生态习性 喜栖于风浪平静,有适量淡水的河口附近,水流畅通的中、低潮区泥砂质滩涂上,水深数米内的浅海泥砂中也大量繁生。幼贝多生于潮流缓慢或潮流受阻后形成的涡流和无流区、含砂量在 40% 以上的潮间带与浅海,从而形成较稳定的苗场。成贝分布更广,潮流较大的开阔水域也有分布。
蛤蜊营埋栖生活,其栖居的深度同个体大小及季节有关,小个体栖居较浅,常与成贝成层地生活在一起。冬春季水温低时栖息较深,夏秋季则浅,其深度一般不大于其体长的两倍。蛤蜊可随潮水涨落而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滤食。对食物无选择性,已大小适宜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主。
蛤蜊栖息底质的组成差异很大,在一些接近纯泥的涂面也发现过少数蛤蜊存在,但是纯砂中很少看到。栖息场底质含砂量在 20%~90% ,以 50% 以上为多。
蛤蜊是广温、广盐、广分布的贝类。据观察。成蛤在 0 ℃ 或 36 ℃ 的海水中停止摄食。冬季水温 1.5 ℃ 时潜入泥砂中,水温高于 26 ℃ 成长缓慢。最适生长温度为 15 ~ 25 ℃ 。在- 2 ~ - 3 ℃ 低温下 2 ~3 个星期死亡。
稚贝栖息的适宜水温是 15~ 30 ℃ ,最适水温为 25 ℃ , 25 ℃ 以下其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加快。 25 ℃ 以上则 随水温升高而缓慢。至 35 ℃ 生长缓慢而死亡率高。 10 ℃ 以下贝壳生长虽慢但成活率高,软体部明显增加。
蛤蜊的浮游幼虫在盐度为 20.5 ‰ ~33.5 ‰海水中能很好地发育变态;在盐度为 14 ‰ ~ 40 ‰海水中生长缓慢,仅有少数变态且成活率很低;盐度低于 3.5 ‰和高于 46.5 ‰时,则不能变态。盐度是蛤蜊发育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已变态的稚贝( 387 微米)在盐度低于 3.5 ‰和高于 46.5 ‰的海水中不宜存活,壳长到 400 ~ 500 微米时全部死亡。在 7.5 ‰和 40 ‰海水中生长成活都很差。在盐度 20.5 ‰的海水中稚贝生长迅速,生活率高。蛤蜊稚贝、成贝对盐度的耐受范围较浮游幼虫宽。最适盐度为 20 ‰ ~ 33 ‰。覆盖过厚的泥砂也能造成危害,如果伴以淡水大量流入或冬季低温使蛤蜊活动能力减弱,危害则更大。泥砂覆盖厚达 20 厘米 开始出现死亡。
蛤蜊移动较慢, 5 毫米 的幼贝一个月移动的直线距离可达 6 米 。由于风浪或潮流作用,成贝尤其是稚贝、幼贝发生被动移动也屡见不鲜。
繁殖 蛤蜊为雌雄异体,成熟后排放精卵于海水中受精。精子长 57 ~62 微米,头部呈锥形。卵多为圆形,经 71~80 微米,沉性。当年贝可达到性成熟,怀卵量依个体大小及发育情况而异,一般为 200 万 ~600 万粒,分多次排放,每次排放数量同成熟情况及引起排放的因子强度有关,一般前几次排放量多。
蛤蜊的繁殖季节随地区而异,如日本佐贺县有明海产蛤蜊,自 3 月上旬开始产卵到 12 月上旬终结, 5 月上中旬和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为两个高峰期。朝鲜南部则在 7~8 月有一次产卵高峰期。中国辽宁沿海的排放盛期为 6~8 月,山东胶州湾的产卵期为 5 月上旬开始到 10 月中、下旬结束,盛期为 6~8 月。福建沿海在 9 月下旬至 11 月产卵, 10 月为排放高峰。
胚胎发育适宜的环境因子为: 水温 15~ 27 ℃ , 盐度20.0 ‰ ~37 ‰ , pH 值为 7.5~8.7 ,溶氧量 3.13 毫克 / 升以上。浮游幼虫发育速度与水温、饵料有关, 22 ℃ 时受精后 22 小时达到 D 形幼虫, 7 天达到壳顶后期幼虫( 200 微米× 160 微米), 11 ~12 天转入底栖生活, 16 天为单管稚贝, 24 天为双管稚贝( 300 微米× 250 微米)。
叉鞭金藻、角刺藻和三角褐指藻是蛤蜊幼虫较为理想的饵料。混合投喂上述饵料,其变态快而起变态为稚贝的成活率比单一饵料高得多。饵料密度初期为每天 1.5 万 ~2.0 万细胞 / 毫升。随着幼虫生长逐步增加投饵量。到后期根据幼虫密度大小,可增加到 5 万 ~7 万细胞 / 毫升。
早期附着稚贝往往死亡十分严重。影响成活的因子有:稚贝本身健康状况、夏季的淡水、高温、高潮区的长时间干露、冬季的流水、附着密度太大及稚贝迁移。
生长一年中春至秋季为生长期。冬季停顿。在正常的水温、盐度、溶氧量、 pH 值环境中,影响成长速度的因素有:①年龄。 1 龄贝体长增长最快, 2 龄贝次之, 3 龄贝体长增长较慢,但体重仍有较多的增长。②潮区。以低潮区生长最快,中潮区较差,高潮区最慢,成活率以低潮区最高,高潮区最差。原因是浸水时间短,影响摄食;干露时间长,受不利环境因子影响。③饵料量。饵料丰富的海区比贫瘠海区生长快、肥满度高。在饵料量相同的情况下,,流速大的地方生长快。④栖息密度。一般情况下,对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密度过高会影响成活和生长。
由于影响蛤蜊生长速度的因子很多,其分布海域又十分广泛,各海区的蛤蜊生长有显著差异,难以找出年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一般在山东、福建沿海, 12 月龄的蛤蜊体长在 25~ 26 毫米 左右。寿命为 8~9 龄。
雪蛤
林蛙是生长于中国东北长白山林区的一种珍贵蛙种,而雪蛤是林蛙中的雌蛙体内的输卵管,雪蛤是在中药学上对雌蛙输卵管的一种称呼, 由于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从每年11月初到次年4月初)故称“雪蛤”。
雪蛤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顽强的生命力。钟毓灵秀的长白山赋予雪蛤天地之精华,严冬酷寒的自然环境造就雪蛤极强的生命力。所以,雪蛤有自然界“生命力之冠”之称。每年的秋季,正是雪蛤储存能量准备冬眠的时候,也是雪蛤生命力最强之时,尤其是雌林蛙的输卵管(雪蛤)更是聚集了来年繁殖后代的所有营养,此时的雪蛤,其滋补功能更是无与伦比。
实际上,雪蛤作为养颜补品的功效已广为人知。其性味咸平,不燥不火,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各种微量元素和少量有益人体的激素,尤其适合作为日常滋补之品,它含有动物性激素,可以均衡的补充人体性激素,其性激素比例(雌二醇:149.5, 孕酮:19.3, 睾酮:49)与人体(女性)最佳
花蛤
花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