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螃蟹养殖问题及解决方法,螃蟹养殖常见病

螃蟹养殖问题及解决方法,螃蟹养殖常见病螃蟹养殖问题及解决方法,螃蟹养殖常见病

水产养殖螃蟹常见病

1、螃蟹还未成熟

有苦味的蟹黄与我们常见的金黄金黄的蟹黄不同,蟹黄颜色比较淡,比较稀,结不成块,这是因为螃蟹还太嫩,时间还没到,这时的蟹肉也不厚实。

建议:将大闸蟹继续养一段时间后再食用。

2、螃蟹烹调准备不足

螃蟹烹调准备不足也会导致蟹黄苦。大闸蟹烹调前准备工作要充分。除阳澄湖大闸蟹外,螃蟹买回来下锅之前,一定要在干净的水里养两天。两天后,蟹基本就“养净”了。养净的蟹,肚子里的脏东西都排光了,蟹黄自然不会苦了。

3、螃蟹已经生病

生病的螃蟹,蟹黄就是苦涩的,而且膏肓不会结实。这样的螃蟹很容易死,有的个头很大,却分量不足。生病的大闸蟹蟹壳上有些灰褐色的斑点,或者说是花纹,那就是俗语中的“球毛虫病”——一种螃蟹的常见病,在购买时要注意鉴别。

水产养殖螃蟹常见病害有哪些

蟹池建设

池面积0.5亩左右,池壁用石板或砖砌高1米,四周设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砾铺底。池底最好先铺石板,石板相互靠紧不留缝,在石板上铺沙10厘米厚。

放养密度

每亩精养池放养2000只,体重在250克以上的已交配蟹。依蟹卵巢发育情况分级饲养。

投喂饲料

投喂新鲜的鱼、虾、贝等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蟹总体重的5%~7%。定点投喂,早晨少投,傍晚多投。水温降至10℃以下时停止投喂。

调节水质

水深只保持30~60厘米,加大换水量,保持充足溶氧。每天换水两次,并安装水泵,小潮时和每天早晨4~5点钟,泵入新鲜海水。注水时发现蟹因抢新水而发生争斗,应用竹耙及时分开。

病害防治

蜕壳不遂是交配受精雌蟹的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改善水环境,使水质清爽,并保持一定盐度;用增氧机增氧或用水泵制造循环流水增氧;不投喂变质、霉变饲料;定期用抗生素类药物按0.5~1ppm浓度全池泼洒;发现病蟹及时捕起,同时用2~3ppm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病害蔓延。

及时捕捞

每隔5~10天检查一次青蟹卵巢发育情况,发现红膏蟹及时挑选出来,上市出售。

河蟹养殖常见问题和对策

河蟹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季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管理。创造生态脱壳环境:7-8月河蟹要进行最关键的一次脱壳,这次脱壳时间长,并常出现因脱壳不顺利而死亡的现象。而水草正是河蟹喜爱的植物饲料,还能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及除着生物的基质。因此,养殖蟹池应尽早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善率达50%左右,这样就可以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场所,有利于河蟹脱壳时躲避敌害,防止软壳蟹受其他蟹攻击。有条件的,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池内饲养,以提高脱壳蟹成活率。合理增加投喂量:日常除供足水花生、水浮莲以及苏丹草等植物性饲料外,每周搭配投喂2~3次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蚯蚓、螺蚌肉等,或者增加富含蛋白南、脂肪的植物性饲料,如玉米、小科、黄豆等。粉质饲料最好混配后蒸制成块状投喂。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10%~15%,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而相应增减。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每天下午3~5时投喂,以适应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避免水质污染:在河蟹的旺长期,要确保池塘水深1米左右,以清澈、干净、溶氧丰富为佳。定期换水,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30厘米。换水最好在傍晚前进行,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毒无污染。发现池中河蟹多数登岸,且吐泡,尤其是白天有大批蟹攀爬出水面,且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上岸,表明水中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尽快换水,换水量也应加大。及时防病治病:高温季节,河蟹易引发暴发病,因此,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辅以药物防治疾病。可定期交替泼洒1毫克/升土霉素粉、0.5~1毫克/升呋喃唑酮、1~2毫克/升硫酸锌、05毫克/升蟹安灵等药物;经常投喂药饵,每1000克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拦饵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以利河蟹脱壳。寄生虫病可用5~10毫克/升福尔马林或其它杀虫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2~3次,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防止逃蟹损失:蟹在夏霜秋初最易逃跑,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否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检查,防患于未然。螃蟹投喂技巧螃蟹是一种杂食性的水生动物。它的饵料有以下几种,但不能用单一的饲料饲喂。(1)天然饵料 凡是它喜食的、自然生长在水中和陆地上的各种生物,均称为天然饵料。主要有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陆生动植物等。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裸藻、绿藻等,是早期幼蟹和浮游动物的饲料。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等,是它的好饲料。水生植物:包括苦草、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芜萍、浮萍、水浮莲、水花生、金丝草等,是它的主体天然饵料。底栖动物:水域中的螺、蚬、河蚌、水蚯蚓等是它的上佳饲料。陆生动植物:包括黄粉虫、蚯蚓及黑麦草、狼尾草、聚合草等。(2)人工饲料 植物性饲料,主要包括黄豆、豆饼、菜饼、棉籽饼、麦类、米糠、豆渣、酒糟、酱渣、花生饼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有螺蛳、蚬子、河蚌、蚕蛹、黄粉虫、蚯蚓、小杂鱼、蝇蛆、畜禽内脏等。投放饲料,必须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般每天每次投饲量为蟹体重的5%-8%。但蟹有贪食动物性饲料的习性,如果长期投放动物性饲料,要在短期内改变成植物性饲料比较困难。投喂方法不同于其他水产动物,但基本上也要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蟹的摄食强度随季节、水温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在夏秋两季随着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蟹的摄食能力增强,这时每天投喂一次。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蟹的摄食能力下降,可隔日或数日投喂一次。投喂的时间以傍晚前后为宜,这是因为蟹是昼伏夜出的水生动物。定位:水草可直接投放,其他饲料投喂在接近水位线以下的土坡上,或投在浅水处。以便观察蟹的摄食、活动等情况,随时增减饲料和调节水质。定质:精、青、粗饲料要合理搭配,前期以粗饲料和草类饲料为主,要稍多投些,后期是蟹肥育的重要时期,精饲料要多些。定量:每天每次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8%,水温高时取上限,水温低时取下限。不过,在幼蟹培育期,每天定时、定量、多点投喂鲜活饲料(如水蚯蚓、黄粉虫等)、鱼粉、麦粉、蚕蛹粉、花生饼、麦麸、嫩菜叶、人工配合饲料等。日投喂量不超过幼蟹体重的3%-5%,其中70%在傍晚投喂,30%在上午投喂。成蟹喂养时,一年中总的饲料分配为动物性饲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35%。上半年是蟹长骨骼的时节,在饲料分配上,青饲料占50%,粗饲料占30%,精饲料占20%。下半年是蟹肥育期,在饲料分配上,精饲料占60%,粗饲料占20%,青料占20%。饲料投喂时间,3月底至4月初,平均水温未达到10℃时,可少投或不投。如果这时水温超过10℃时,可投喂少量糊状饲料。4月中旬后,平均水温上升到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饲料等,数量不宜多。5-6月份,可大量投喂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喂。具体投喂数量,3-4月份。为蟹体重的1%左右;5-7月份为5%-8%;8-10月份为10%以上。投喂时间一般为傍晚或下午4-5时

螃蟹发病吗

1、 天气不稳定是河蟹五壳发病损蟹的外部因素

河蟹的五壳期间,随着立秋和处暑这两个节气的到来,天气的变化就会变得频繁,整体的外部环境处于波动的状态之中,如早晚水体的温度、pH值波动过大(当水体温度波动能达到10℃,pH值早晚波动2.0左右就会对河蟹的生长造成影响),水草的老化、腐烂等由于天气不稳定而引起的池塘环境的变化轻则影响河蟹的生长、总则直接诱发河蟹发病死亡,或是直接引起河蟹的应激死亡。

2、 底质的持续恶化

今年的高温期较往年更严重,不少保草工作没做好的池塘就会有大量的水草腐烂,这些水草没有被及时地打捞出去沉积在池塘底部,加上入秋之后养殖户开始大量的投喂高蛋白的饲料和冰鲜鱼,而不注重饲料的转化效率以及不合理的投喂都会导致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增多,这些有机质在持续地进行发酵而发酵的过程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底部开始产生厌氧区,河蟹得不到足够的溶解氧就会体质变差,最终诱发相关疾病的产生,甚至是直接因缺氧而开始死亡。

3、 河蟹自身体质下降

虽然河蟹进入了五壳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但是入秋之后的水质问题以及池塘的溶解氧持续的下降,加上养殖户的过度投喂却忽略了内服助消化等工作的进行导致河蟹的肠道负担加重或者是错误地使用消毒剂、杀虫剂等刺激性产品等多种原因导致河蟹的体质下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最终就会导致河蟹被细菌感染引起发病,大量损蟹。

水产养殖螃蟹常见病害

蟹池水草生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养殖的成败,人工养蟹由于放养密度较高、大量投饵及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常导致水草生长不良,影响河蟹健康生长。水草疾病发生机制与鱼类疾病的发生机制一样,大多由环境不良、营养供需不平衡及生物性破坏引起,对水草的病害防治也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只要管理得法,病原就无法轻而易举地破坏水草。

(1)蟹池水草病害的预防措施

①把好引种关:种草在采集、运输、修剪、种植时,应认真选择,细心操作。采集种草应选生长旺盛、健壮的植株,由于水草的茎叶比较柔嫩,易受到伤害,因此在运输途中不应堆积太厚,以防止茎叶折断,种草积压时间过长还会引起缺氧腐烂,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种草应避免在阳光下暴晒,并经常洒水保持叶面湿润,种草保存时间不应过长,种植前应仔细修剪,剔除杂草的枯枝烂叶。

②种植前消毒:购买或采集的水草常携带有病原菌或寄生虫,必须经过浸泡消毒后才可种植,消毒方法是用3%食盐水浸泡15~30分钟,或0.2%硫酸铜溶液浸泡10~15分钟,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20毫克/升碘伏溶液浸泡10分钟。

③合理调控密度:水草的生长密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应及时进行调整,使水草覆盖率始终保持在养殖水面的50%~70%。养殖初、中期,对水草少的池塘应及时补种或移殖,养殖中、后期随着水草的生长,水草的覆盖率往往过大,及时捞出部分水草,以防止水草生长过密引起局部缺氧腐烂,恶化水质,危害河蟹生长。

④科学调控水质:水草从水体和底质中吸取营养,应根据蟹池水质及水草生长情况适当施肥,前期适量,中期少施或不施,后期不施肥,施肥时最好施用生物肥料。采取定期换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给水草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蟹池水草病害的治疗

①水质性病害:

一是水草僵化症。症状为水草生长缓慢,叶片发黑。由于水质清瘦,营养物质缺乏所致。该病多发生于水草种植初期,可施复合肥2~3千克/亩或有机肥150千克/亩,同时用微生态制剂调水。最好使用生物肥水素,见效快,效果好。

二是污物附着症。症状为水草叶片上污物较多,水质浑浊,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由于水体悬浮物过多,透明度差,光线不足所致。全池泼洒生石灰10~15千克/亩,然后施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同时用竹竿将水草上的污物拨洗干净。也可第一天泼洒络合铜溶液0.7克/米3,第二天泼洒微生态制剂,水草便可焕发生机。

三是水草脱水症。症状为叶片较小,幼叶卷曲,随后脱落腐烂,最后整棵枯死。造成脱水症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水,而是施肥过量,水中无机盐浓度高,水的渗透压增大,使水草产生生理性脱水。治疗方法是大量换新水,从而降低水体肥度。另外,水草对各种消毒杀菌药物的耐受力低于鱼类,应尽量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次数和药量,多使用生物渔药,使用渔药时,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它对水草的影响再选用。

②生物性病害:

一是水草的藻害。藻类是水草的天敌,单胞藻(绿藻、蓝藻等)大量繁殖,附着于水草表面,与水草争夺养分,抑制水草的生长,水草逐渐枯萎死亡。在水草种植初期,易发生该病,多由于水质过肥、光线过强引起,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大量换水或用微流水,降低肥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生长。另外密植水草,尽快使水草形成种群优势,水草有显著的克藻作用,可有效抑制藻类生长,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鱼种,能有效防止藻类蔓延。也可采用化学灭藻剂杀灭。

螃蟹病害防治

河蟹养殖池后期水质管理:

河蟹养殖进入后期养殖阶段,同时也进入催肥期,是加强营养积累,增加蟹黄的时期,水质越好,河蟹病害少,容易蜕壳,体重增加大,同时味道越纯正。由于部分蟹池出现无水草、少量水草、衰败腐烂水草或过多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蟹池水质容易变坏,容易导致河蟹发生病害的几率加大,对河蟹收成有较大影响,为此,抓好河蟹后期水质调控至关重要,是夺取河蟹最后丰产丰收的重中之重。

1、定期注换新水:一般10天左右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水体1/5左右,水位一般控制在0.8m左右。

2、科学使用底改和水改调节水质:采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中、水底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底质改改善池底淤泥,分解池底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溶氧,稳定pH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水质生态环境较差的应10-15天使用一次。

3、割除多余水草:后期池塘水草覆盖面积50%左右,水草过多影响河蟹正常活动及蜕壳、成熟。水草生长过旺,可人工割除多余的水草,控制生长,及时捞出变质、死亡的水草。

4、水草移植:对于无水草、少量水草、衰败腐烂水草蟹池,水质最容易变坏,可以移植易成活的水花生和青萍,简单方便、成本轻、见效快,既能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又能提供青绿饲料和栖息场所。

改底

河蟹长期生活在池塘底部,容易受池塘底质的影响,如果池塘底质重金属超标,容易导致河蟹形成铁锈板,因此,河蟹上市前要全池使用一次底改,分解底部有机物,改善底部发黑发臭现象,以防河蟹黑底板的产生,提高河蟹的品质卖相。

增投精饲料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此时,正是增加河蟹肥满度和绝对重量的最佳时期。为满足河蟹后期的生长需求,本阶段应及时调整饲料品种、提高营养水平,饲料由粗变精,要求以高蛋白全价饲料为主,适量投喂一些冰鲜鱼,搭配少量南瓜、红薯等植物性饲料,为河蟹增重提供足够的物质保证。每天的投饲量要根据天气及河蟹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刚好能够吃完为宜,切不可多投喂而败坏水质。

防病和防逃工作

养殖后期要使用1次杀虫药,这样不仅消灭了寄生虫,还保证了河蟹甲壳亮洁;此时河蟹还容易逃跑,因此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逸的痕迹,检查池塘是否有洞与外河相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河蟹的病害防治

在养殖河蟹时,最好是要给池塘进行清塘,改善底质,清塘的时候会使用到很多的化学物质,如生石灰和漂白粉是会经常用到的。漂白粉又叫氯石灰,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

漂白粉的作用

一般施用的药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30克,先将漂白粉用水溶解,然后全池泼洒,能杀死水中的有害细菌及鱼病病原体。利用漂白粉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可以起到治病的作用,一般每立方米的水体用1~3克,加水溶解后洒入池内,隔天一次,连续两次,可以防治一些烂鳃病、肠炎病等。

漂白粉的使用方法

在施用前必须对漂白粉的氯含量进行检测,以便确定使用量。测定氯含量时,可以用蓝黑墨水滴定法。在防治疾病时,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要求达到20%,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药量是1~2克。一般1个疗程是3~5天,第1天施用完后要间隔1天再施用第2次,连续使用2~3次。一般清水池塘的水质呈中性或微碱性时施用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在施用漂白粉防治虾病时,每亩水深1米时,先用生石灰10~12公斤调节水质,再施用漂白粉。

蟹池消毒时,是在捕捞以后至下次放苗之前,空池灌满水,再用漂白粉清池消毒,每平方米20克以上的用量,均匀撒入池中。1~2天后,把池水放出。为促使池底土泥氧化,将池底翻一遍,再让太阳暴晒一周。

使用漂白粉的注意事项

漂白粉的稳定性差,容易潮湿,买回来打开包装后应及时使用。溶解漂白粉时应使用非金属容器,勿与酸、福尔马林、铵盐和生石灰混用,一般水体的PH值<5时,不能使用漂白粉。准确计算养殖水体的体积和漂白粉的用量,对大型养殖水体,水深超过2米时,以2米计算,避免在高温的时候进行泼洒,泼洒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漂白粉要充分溶解,使用时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直接与药液接触。

漂白粉无论是在清塘或是在防治病害方面,都能符合水产品生态养殖无公害的要求,但它是属于化学物品,使用时要控制好量,避免过量产生河蟹中毒的情况发生。

螃蟹养殖技术与防病

在我们东北养殖河蟹必须能养到三两,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精心的去喂养它,每天按时的去投喂各种河蟹喜爱吃的饲料和各种食物,它就会一点点的慢慢长大然后要细心的观察它,搞好它在成长期间各种消毒防病等各种措施,它就不会让你失望必定有的螃蟹会到三两

青蟹养殖病害与防治

1、选择合适的池塘养蟹

螃蟹生长的池塘必须进出水方便、水源足、水质好,面积不要超过5亩,深度不要超过1.5m。池塘的土壤必须是透气性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土,这样河蟹就能有天然的饵料。在池塘四周要建立防逃墙,可以拉网也可以砌墙等,怎么方便怎么做。

2、做好消毒措施

在放养蟹苗之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消毒准备,在阳光下暴晒以后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在池中载入一些水生植物为蟹苗提供一些饵料,西葫芦、苦草都是可以栽培的。

3、合理的喂养

螃蟹除了食用池塘中的水草和底栖生物外,基本是靠人工投食,一般可以食用一些土豆、小鱼虾、小麦。平时投食要选择傍晚的时间,平时要及时清理池塘底的残渣,防止污染水质,引起螃蟹病虫害,因为好的水质养出来的螃蟹味道更好。

养殖螃蟹有会有几种常见的病

螃蟹一旦感染"抖抖病"症状表现:得病螃蟹无力、行动缓慢、反映迟钝;鳌足的力量大大减弱,即使用手去感受感觉不到夹的疼痛感;从开始得病摄食减少到最后不摄食;掰开患病螃蟹观察鳃丝不齐、出现棕色、甚至会发黑;我们进行观察最典型也是最直接的症状为螃蟹爪颤抖、撑脚 。

发病螃蟹

那么螃蟹"抖抖病"的致病原因:①有机构说是治病病毒感染引起;②有研究机构说是螺原体感染引起;③有的机构说是螃蟹池塘水质差、底质差和重金属多等,造成螃蟹中毒引起。

我国大闸蟹养殖这么多年,现在依然没对"抖抖病"病因,形成统一的定论。据笔者这几年针对螃蟹养殖的跟踪统计,抖抖病发病大多集中在5、6、7、8月份,水温在27℃左右时为发病集中期,水温在27℃左右时底质腐败加剧,底质的恶化为病毒、螺原体提供了温床,导致其大量生长爆发。

畜牧养殖


螃蟹养殖问题及解决方法,螃蟹养殖常见病
  • 螃蟹养殖条件,螃蟹养殖条件和技术
  • 螃蟹养殖条件,螃蟹养殖条件和技术 >> 螃蟹养殖条件,螃蟹养殖条件和技术...

    螃蟹养殖问题及解决方法,螃蟹养殖常见病
  • 养殖那种虾苗好,小龙虾虾苗养殖
  • 养殖那种虾苗好,小龙虾虾苗养殖 >> 养殖那种虾苗好,小龙虾虾苗养殖...

    螃蟹养殖问题及解决方法,螃蟹养殖常见病
  • 肉驴养殖计划,肉驴养殖计划
  • 肉驴养殖计划,肉驴养殖计划 >> 肉驴养殖计划,肉驴养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