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鳜鱼是什么鱼,鳜鱼是什么鱼?
鳜鱼是什么鱼?
鳜鱼就是咱们俗称的“桂鱼”,也叫桂花鱼。
由于鳜字比较难写,所以简化成桂鱼了。
鳜鱼
鳜鱼
鳜属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出活动觅食。
为肉食性鱼类,性凶猛终生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
鳜肉质细嫩,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早在唐代有诗人张志和盛赞鳜的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佐证了历来为人们所青睐。也深受现代消费者欢迎,是上等淡水食用鱼类之一。
桂鱼是海鱼吗
桂鱼也叫桂花鱼,桂花鱼不是海鱼,桂花鱼是淡水鱼,是中国的“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适合冬季养殖。
鳌(ao)花鱼又叫桂鱼、鳜(gui)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
1a.jpg
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鳌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
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
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鳌花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桂鱼又叫鳜、鳜鱼、季花鱼、花鲫鱼、鳜豚、石桂鱼、季花、桂花鱼、胖鳜、老虎鱼、刺婆鱼、鳌花鱼等,古称“水底羊”。鳜鱼与石斑鱼同科,又被誉为 “淡水石斑”。鳜鱼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水库。
鳜鱼为我国特产的淡水鱼,隶属于鲈形目,l科,鳜鱼属。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一种名贵鱼类,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刺少,是鱼中上品。
鳜鱼生长快,产量高,经济价值较大。其生殖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7月初,喜欢在平缓的流水中产卵,每次怀卵量在6-20多万粒之间,所产鱼卵为浮性卵,因其卵稍重于水,可保持在流动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其发育生长。现在,在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外,各地大江、河水系及湖泊中均产。
但主产于南方淡水湖中,尤以湖北产量居全国首位,且最著名。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渔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词中西塞山位于湖北黄石市东郊。而风景优雅秀丽的鄂东黄州,亦是著名盛产鳜鱼的地方。
桂鱼是河鱼,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层,特别喜欢藏身于水底石块之后,或繁茂的草丛之中。平时鳜鱼独居生活,这也是几乎所有食肉鱼的共性。鳜鱼对水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中国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桂鱼。
一般指鳌花鱼鳜鱼又叫鳌花鱼,肉食性,有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
桂鱼的习性
1、桂鱼属底栖凶猛肉食性鱼类,牙齿尖利,胃功能很强,能伸缩膨胀,但肠管很短。它以鱼虾为主要食物,兼吃浮游动物,但不呓素食。它的食欲极强,有时同类之间也相互残杀,春秋食量大,冬季停止摄食。
2、桂鱼适宜在水质清洁、并有活水进出的水域,死水、脏水的池塘无法生存。在水草繁茂的湖泊中,数量最多
3、性情孤僻,不合群,喜欢单独行动。桂鱼善于隐蔽,常常躲在石洞里,或是水生植物的根部、水下土坎和涵洞旁,一动也不动,并善于以它身体上的斑块,迷惑其他鱼类。当发现猎物时,突然窜出猛扑过去吞食。它特别喜欢石洞和石块,平时总是傍石而游。
4、桂鱼有趋光性。白天有卧穴的习惯,总是躲在石洞、石缝之中,夜晚出来觅食。
5、生长较快,当年可长到100克左右,第二年可长到500克,第三年则可长到1000~1500克,最大体重可达10千克。春暖花开之际,桂鱼活动频繁,常常到浅水处觅食,食欲也旺,是最好钓的季节。
6、分布广,在我国各地江湖泊、水库之中,几乎都有它的踪迹。产卵期是每年5~7月,有成双成对游动的习性
7、肉质鲜美,营养价位很高,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名贵鱼类之一。
桂花鱼 是什么?
桂花鱼是鱼的一种。
桂花鱼,l科鳜属。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桂花鱼:
鳜
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鱼。
英文名:Chinese perch
学名:Siniperca chuatsi
属鲈形目,l科,鳜亚科,鳜属。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鳜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常见鳜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鳜(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 440个。而大眼鳜(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翘嘴鳜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鳜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鳜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产量相当高。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 克,脂肪0.4-3.5克,热量78-109千卡,钙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铁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 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鳜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内的随葬品中,就有鳜鱼!鳜鱼的幽门垂多而成簇,俗称桂花鱼,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值得注意的是,鳜鱼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杀鳜鱼时,应特别小心。
鳜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一种鱼的名称
桂鱼
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