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可以分解氨氮吗,养殖氨氮分解
养殖过程中氨氮如何形成的
出水氨氮低,但是总氮却很高,因可能有两点:1.反应池溶解氧浓度很高,没有反硝化的阶段,所有的氨氮全被氧全成硝态氮,这种情况总脱氮效率不高;2.虽然反应池有反硝化段,但是来水的碳:氮比小于5:1,氮的量较高,反硝化时没有足够的碳,所以也会造成总氮非常高
养殖过程中氨氮如何形成的呢
出水氨氮低,但是总氮却很高,因可能有两点:
1.反应池溶解氧浓度很高,没有反硝化的阶段,所有的氨氮全被氧全成硝态氮,这种情况总脱氮效率不高;
2.虽然反应池有反硝化段,但是来水的碳:氮比小于5:1,氮的量较高,反硝化时没有足够的碳,所以也会造成总氮非常高
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多少为正常
1、四类水体的氨氮标准是小于1.5毫克/升。
2、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养殖氨氮降解方法
氨氮可以这样控制:
第一步,排污换水,部分或全部换水,根据甲鱼的情况而定,换进来的新水温差不能超过3℃;
第二步,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
第三步,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
第四步,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后续要调控好增氧量,减少饲料浪费,防止水质再次恶化;
切记氨氮中毒后决不能泼洒石灰,否则会引起甲鱼大面积死亡
亚硝酸盐这样控制:
第一步,部分换水,如果已出现亚硝酸中毒则应把水全部换掉,换进来的新水温差不能超过3℃;
第二步,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
第三步,泼洒降解亚硝酸盐的药物,如“亚硝速降”、“除硝改水宝”等;
第四步,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
第五步,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重新培肥水体,后续尤其注意要控制好。
养殖氨氮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标准中规定非离子氨氮含量应不超过0.02 mg/L; 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氨氮对水生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
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当氨氮含量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物表现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主要转化途径
氨氮废水特点:
氨氮废水的一般的形成是由于氨水和无机氨共同存在所造成的,废水中氨氮的构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氨水形成的氨氮,一种是无机氨形成的氨氮,主要是硫酸铵,氯化铵等等。氨氮废水主要来自化工、冶金、化肥、煤气、炼焦、鞣革、味精、肉类加工和养殖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以及垃圾渗滤液等。
氨氮废水危害:
氨氮废水对鱼类及某些生物也有毒害作用。另外,当含少量氨氮的废水回用于工业中时,对某些金属,特别是铜具有腐蚀作用,还可以促进输水管道和用水设备中微生物的繁殖,形成生物垢,堵塞管道和设备。
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处理氨氮废水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常见的有化学沉淀法、吹脱法、化学氧化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以及土壤灌溉等。
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化学沉淀法。又称为MAP沉淀法,是通过向含有氨氮的废水中投加镁化物和磷酸或磷酸氢盐,使废水中的NH4﹢与Mg²﹢、PO4³﹣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磷酸按镁沉淀,分子式为MgNH4P04.6H20,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影响化学沉淀法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pH值、温度、氨氮浓度以及摩尔比(n(Mg²﹢):n(NH4﹢):n(P04³-))等。
化学沉淀法的缺点:由于受磷酸铁镁溶度积的限制,废水中的氨氮达到一定浓度后,再投人药剂量,则去除效果不明显,且使投入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化学沉淀法需与其它适合深度处理的方法配合使用;药剂使用量大,产生的污泥较多,处理成本偏高;投加药剂时引人的氯离子和余磷易造成二次污染。
2、吹脱法。去除氨氮是通过调整pH值至碱性,使废水中的氨离子向氨转化,使其主要以游离氨形态存在,再通过载气将游离氨从废水中带出,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影响吹脱效率的因素主要有pH值、温度、气液比、气体流速、初始浓度等。
吹脱法去除氨氮效果较好,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对于吹脱的氨氮可以用硫酸做吸收剂,生成的硫酸钱制成化肥使用。吹脱法是目前常用的物化脱氮技术。但吹脱法存在一些缺点,如吹脱塔内经常结垢,低温时氨氮去除效率低,吹脱的气体形成二次污染等。吹脱法一般与其它氨氮废水处理方法联合运用,用吹脱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预处理。
3、化学氧化法包含:折点氯化法、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
4、生物法包含:传统生物脱氮技术、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同时硝化反硝化(SND)、短程消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
5、膜分离法。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液体中的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从而达到氨氮脱除的目的。包括反渗透、纳滤和电渗析等。影响膜分离法的因素有膜特性、压力或电压、pH值、温度以及氨氮浓度等。
膜分离法的优点是氨氮回收率高,操作简便,处理效果稳定,无二次污染等。但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时,所使用的薄膜易结垢堵塞,再生、反洗频繁,增加处理成本,故该法较适用于经过预处理的或中低浓度的氨氮废水。
6、离子交换法。通过对氨离子具有很强选择吸附作用的材料去除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沸石、蒙脱石及交换树脂等。
离子交换法是通过对氨离子具有很强选择吸附作用的材料去除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沸石、蒙脱石及交换树脂等。
7、土壤灌溉。是将低浓度氨氮废水直接作为肥料使用的方法。对于有些含有病菌、重金属、有机及无机等有害物质的氨氮废水需经预处理将其去除后再进行灌溉。土壤灌溉要求氨氮浓度一般为几十毫克每升。
水产养殖氨氮是怎么形成的
养殖水质标准养殖水质标准与危害
1、 温度;18—35℃为正常温度,25—32℃为最适宜生长温度。
2、 PH值;6.5—8.5,低于6.5肥效不能正常发挥优势,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增大,易缺氧浮头。
3、 盐度;0—1%,盐分过高会影响淡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4、 氨氮;0—0.02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鳃,高于0.5时会引起无法进食和呼吸,直至死亡。
5、 硫化氢;0—0.1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中枢神经,高于0.5时会引起患病或死亡。
6、 亚硝酸盐;0—0.02mg/L,过高会引发出血病,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子,高于0.5时会引起患病或死亡。
7、 有效磷;0.2—1mg/L,低于0.2水体中的优质藻类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水华,不利于鳙、鲢、蚌的生长。
8、 透明度;20—750px,过高肥度不够,过低影响光合作用。
9、 溶解氧;≥3mg/L,小于3mg/L会影响鱼类的摄食,小于2mg/L时会出现浮头,小于1mg/L会出现泛塘,直到大量死亡。连续24h中, 16h以上必须大于5, 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 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 10.杭州晨诺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
养殖氨氮要控制在多少
在《渔业水质标准》书中规定氨氮含量应不超过0.02mg/L,氨氮对水生物的危害作用主要是游离氨,它的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并且会随着碱性的增强而增大。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所以在水产养殖中氨氮一定不能够超过标准含量。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会的 氨基酸在水中被分解后产生氨氮,就是分子氨NH4和离子氨NH3-1。后者可以被藻类吸收。
养殖废水氨氮
水体正常水质氨氮应<0.2mg/L,氨氮废水排放标准限值范围为0.02mg/L-150mg/L。氨氮检测方法通常有纳氏比色法、苯酚-次氯酸盐比色法和电极法等。
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是水体中氮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随着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的发展,对水质要求更严。
养殖水体氨氮来源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种类的藻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养鸽
养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