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前景怎样,大黄鱼养殖技术员有前途吗
大黄鱼养殖行当的情况
人工养殖大黄鱼时会用各种各样添加剂。
大黄鱼是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
大黄鱼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黄花鱼可以养殖。
黄花鱼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鱼。野生的黄花鱼生活在海洋之中,属于海鱼。由于它们生活在海洋之中,适应海水之中的环境,所以当我们要人工养殖它们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麻烦的,因为需要调节它们周围的环境。诸如水温、含氧量、PH值、盐度等因素,都是需要注意的。
不过,由于黄花鱼在市场上比较受人欢迎,所以人工养殖黄花鱼的行为在我国也是存在的,而且一些养殖者也会选择大范围养殖。
大黄鱼养殖生长速度
黄鱼饲料自配料:
1.鱼骨粉20%、酵母粉8%、淀粉40%、豆粕31.7%、维诺鱼用多维0.1%、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
2.面粉20%、木薯淀粉10%、豆柏20%、玉米蛋白粉40%、鱼粉9.7%、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
大黄鱼是一种常见鱼类,鱼体表无鳞,全身为黄褐色,自己配制黄鱼饲料有利于加快大黄鱼的生长速度,提高大黄鱼的存活率,它的抗病能力强,养殖周期短。
大黄鱼养殖技术
1.将黄鱼改一下花刀,放入姜片,料酒,盐,腌制一下,之后放入油锅中煎一下捞出备用;
2.将切好的五花肉下入油锅翻炒,接着放入姜蒜,再加点清水,大火烧开后加入白糖,盐,蒸鱼豉油,鱼,料酒,煮好后把鱼捞出装盘;
3.再将辣椒,香醋,水淀粉放入锅中,把汤汁熬浓稠后浇在鱼上面即可。
大黄鱼养殖场
黄鱼的生长周期大概在12-13个月左右,但是它生活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生长周期,比如在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寒冷地区可能是13个月左右。
而且不同的品种生长周期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全雄黄鱼大概10-11个月就可以完成生长期。但是直接影响黄骨鱼生长速度的是喂食的饲料,喂食的饲料蛋白含量高的就生长的更快,蛋白质含量低的,生长相对慢一些。
大黄鱼基本靠人工养殖
这个我也很奇怪,感觉人工养殖的大黄鱼真的便宜,非常便宜,后来了解了原因,主要是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非常成熟,可以高密度大规模养,在浙江福建沿海是很多渔民重点养殖的经济鱼类,还有就是一般饵料就地取材,成本比较低,基本造成了大黄鱼基本跟淡水鱼的价格差不多了,另外,越往南,海域温度越高,大黄鱼生长的速度越快,价格越低。谢谢。
野生大黄鱼 养殖大黄鱼
鱼头形状不同:养殖的黄花鱼鱼头较大,而且嘴唇颜色比较淡,野生的鱼头较小,嘴唇颜色为红色。尾巴长度不同:养殖的黄花鱼尾巴的长度是比较短的,但是野生的黄花鱼尾巴长度相对较长一些。背鳍不同:野生黄花鱼背鳍生长锯齿,而且较长,养殖的黄花鱼背鳍比较粗糙,颜色为灰白色。

野生黄花鱼和养殖黄花鱼的区别
1、鱼头形状不同:养殖的黄花鱼鱼头比较大,而且是比较圆润的,嘴唇的颜色也是比较淡的。野生的黄花鱼鱼头是比较尖的,而且嘴唇的颜色一般都是红色的。
2、尾巴长度不同:养殖的黄花鱼因为活动的空间是比较小的,所以鱼尾的长度相对来说是比较短的,而野生的黄花鱼因为长时间的进行洄游,尾巴的长度会稍微长一些。
3、背鳍不同:野生的黄花鱼背鳍上面是生长着锯齿的,而且比较长,颜色为淡黄色或者透明的。养殖的黄花鱼背鳍比较粗糙,而且颜色一般都为灰白色。
大规模养殖大黄鱼可能出现的问题
养殖大黄鱼也要选择一个池塘一样,这个池塘必须要靠近水源,而且进出水方便,最好能够每天换水。池塘大小要根据养殖的规模来选择,池塘深度在2到3米之间池水的透明度要保证在百米以上的透明情况,水温也要保持在8到28度之间。水质的溶氧量要在每升五毫升以上最好。池塘的水要偏碱性,更适合黄鱼生长。在放养鱼苗之前,一定要对池塘进行清理工作。
如何消毒:要做好池塘的消毒的工作,能够杀灭池塘当中的有害细菌和微生物,首先要灌进10到20厘米的水,然后再泼撒上生石灰,这样每亩地马上100多,150公斤在撒上一周之后,就可以把水排放出去,再灌入新的水源。放两天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暂时养护,肯定大黄鱼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避免放养之后出现死亡的情况而造成损失。
放养鱼苗:别人选择适合的鱼苗,放养的时间要在4月中旬到5月初的时候,这个时候水温合适正好适合鱼苗的生长,而且在放羊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规格的鱼苗不要放在一起,一定要放尺寸大小,依据的软件能够更好的管理,如果尺寸相差的太严重,会发生抢夺食物的现象,也不好喂养管理。规格可以在一条100克左右。每亩地的放养密度要控制在500到700条之间。密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养殖环境:池塘的选择一定要排水,电力,而且要每天换水去,池塘的面积要以15到35亩大小最好。嗯,池塘的深度在2到3米左右,水的透明度要在0.5米以上水温控制在8到28度之间,其含量要高三点度,稍微偏现在8到8.5之间。池塘的水最好每天都换,水质良好的时候每天换一次,如果水质不太好,每天要换两次高温天气的时候,要在晚上换水换水的量,要根据水质的情况而在大暴雨之后,一定要把表面的淡水排放出来,等到海水升高之后再进水。
巡视池塘: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视吃糖,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或者是潮水来临换水困难的时候,要注意在晚上的时候和凌晨的时候做好巡视池塘的工作,这样能够及时的观察与活动的情况,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采取措施及时的来改善。如果鱼浮出水面不往下沉,就要及时的补充氧气或者是抽水死鱼,病鱼,或者是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但是食量降低的现象就要及时的检查,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采取相对应的处理办法。
大黄鱼 养殖
大黄鱼养殖
1
科学培育苗种
黄花鱼属暖温性集群泅游鱼类,随着水温下降,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大黄鱼春、秋两季繁殖,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幼鱼在近海长大,分散索饵。
中国沿海大黄鱼产卵场约10个,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东海、黄海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南海区不超过30米。
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开始集群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
各地方群年龄组成不同其个体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粤西群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闽、粤东群大黄鱼处于二者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
2
苗种放养技巧
放养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计划当年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的,放养的鱼种规格每尾要在100克左右;当年可达商品成鱼规格的,一般选择60~90克鱼种,有条件的话,放养100克以上鱼种更好。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养成阶段饵料一般以冰冻上层鱼为主,并辅以粉状配合饵料。上层鱼用刀切成适口的鱼肉块,加工方便,不易散失,或把鱼绞成肉糜,拌成粘性强的团状饵料,用手挤压成大小不同的块状物来投喂。鱼肉糜可混入部分粉状配合饵料或其他饵料,也可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及药物。
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同真鲷、鲈鱼等相比,大黄鱼具有摄食缓慢且量少等特点,因此投饵要慢。高温期间生长最快,为保持商品鱼金黄色的天然体色,养殖后期需在网箱上加盖遮阴物控制光线。最佳生长水温22℃~26℃,盐度1.8%~2.5%,溶氧量为每升5毫升以上,酸碱值为8。
3
日常管理方法
池塘要求进排水便利,最好每天可换水;池塘面积以15~30亩为宜,池深2~3米。池水比重在1.01~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水温在8℃~28℃,溶氧要求在每升5毫升以上,酸碱值要求在8~8.5之间。鱼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1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每天都要换水,水质好时,每天1次,反之2次。高温季节,晚上换水最好,换水量依水质情况而定。大暴雨后池塘表层比重下降明显,换水时应把表层淡水先排出,待海区潮位较高时再进水。每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质。
要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又逢小潮水换水困难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晚上与凌晨的巡塘工作。认真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有浮头不下沉的,要进水(或抽水)增氧。若发现病鱼、死鱼,或无特殊原因而摄食量明显下降的,要及时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池塘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小潮汛换水困难时可投一次。若水质不好又无法进水时,也可以暂停投喂1~2天。其投喂量相应比网箱养成的要偏少些。池塘大黄鱼投喂应固定地点,并且最好固定在靠排水口处,以便把残饵排出池外,投喂速度要慢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若未见鱼群上浮抢食,或下水中摄食时发出的叫声,就不宜再投。
4
疫病防控措施
贝尼登虫病。9~11月为流行季节,在秋苗培育阶段,常与刺激隐核虫、锚首虫混合感染,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时期内造成大批量死亡。病原是贝尼登虫,是一类单殖吸虫,虫体椭圆扁平,白色,长6~7毫米,肉眼可见。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嘴、眼、体表、鳍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状,大小如芝麻粒,也有人称之为“白芝麻病”、“白蚁病”。
虫体数量多时呈白斑状,该虫附着在鱼皮肤上或鳞片下,摄取鱼体上皮细胞血球,造成鱼体创伤,病鱼体表黏液分泌过多,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摩擦网壁,以致鳞片脱落,引起感染。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衰竭而死。死鱼体表破烂不堪、黏液增多、鳞片脱落,眼受损,鳍条残缺不全,鳃暗红,鱼体消瘦。把病鱼放在淡水中浸泡几分钟可见到虫体脱落。
最有效方法是用淡水浸浴病鱼20~40分钟,分3次进行,每次浸浴10分钟左右;用150~200国际单位福尔马林药浴20~30分钟;按鱼体重3%~5%投喂红霉素药饵,连喂5天;用每升30毫克土霉素浸泡10分钟左右,一周后重复一次。
瓣体虫病。该病流行于4~6月份,水温25℃以上时为发病高峰期,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危害刚培育出的全长20~50毫米小鱼苗。病原为石斑瓣体虫,其身体中部略靠一边有一个卵圆型大核,前部及背部前缘有丛生纤毛,虫体能够借助纤毛摆动在水中迅速游动。
瓣体虫寄生在鱼体表、鳍条、鳃丝上,使鱼体黏液分泌增多,鳃部贫血呈灰白色,鳃丝浮肿,粘有许多泥样污物,体表也有不规则白斑。病鱼食欲减退,摄食大为减少,离群慢游,体色变浅,呼吸困难,很快因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此病发病快,病程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大批量死亡,日死亡率可达10%以上。
可用200~250国际单位福尔马林海水溶液浸洗20分钟,浸洗时密度控制在每升25~35尾并充气增氧;以呋喃唑酮用淡水配成每升20毫克浓度,将病鱼浸洗3~5分钟;以硫酸铜用海水配成每升2毫克浓度浸浴病鱼10~20分钟;浸洗后在饵料中添加20%~30%抗菌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投喂5天至痊愈。
养驴
养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