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中的鱼咬尾-是怎样的,鱼咬尾的曲子有什么特点
民族音乐中的鱼咬尾,是怎样的?
1.同头换尾:
是乐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变化。
2.模进:
亦称移位。这一手法即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谓之。
3.鱼咬尾:
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4.螺蛳结顶:
是一种结构手法,在民间器乐曲中常用到,结构上形成不同速度和不同篇幅相对应的段落。。所谓螺蛳结顶是指将原有的乐句逐步紧缩,直至最后形成简洁的顶端。如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
扩展资料
鱼咬尾在一些乐器曲中也有体现,比如《二泉映月》 是中国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二胡传世之作,这首如泣如诉,极富歌唱性的乐曲在音乐界影响颇大。
它吸收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绝,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顶真格旋律,即后一乐句的第一音用前一乐句最末一个音,这在民间乐曲中称为“鱼咬尾”。主要体现在《春江花月夜》。
鱼咬尾是什么曲式结构?
二者只是结构形式不同
1、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
2、换头合尾: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
扩展资料
1、“鱼咬尾”代表作品《二泉映月》,吸收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绝,即后一乐句的第一音用前一乐句最末一个音,这在民间乐曲中称为“鱼咬尾”。
2、“换头合尾”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
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带鱼
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