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该怎么养,泥鳅要怎样养
泥鳅养殖毕竟不同于常规水产品种的养殖,相对投入的成本也要高些。它需要有比较系统的水产养殖常识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备,保证稳定性的苗种来源。
池塘周边设置围网,可以防止水鸟、青蛙、黄鳝等敌害,也可以防止泥鳅逃跑,还可以防止泥鳅到池梗冬眠。池塘中放水葫芦、水花生覆盖池塘三分之一的面积,可以让泥鳅遮阴,也可以降低水温。池塘放一定数量的白鲢(40~50尾/亩),可以起到消化残渣、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有起到缺肥、低氧预警的效果。
泥鳅养殖品种的苗种成本较高,因此,要尽可能选择是人工繁殖的泥鳅养殖品种或附近天然水域中能获得稳定苗源的养殖品种。泥鳅苗进池后,能不能成功就看后期的管理了!水质管理,是泥鳅养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泥鳅的生长情况和发病率。要充分把握饲料的投喂。饲料在养殖中占很大的比例,把握的准确到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饲料应用率。
注意发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把握价格行情的波动。有自己的渠道就可以赚到这个季节的差价,泥鳅的价格一般11~18元/斤,腊月泥鳅价格可以到15~18元/斤。
搞好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
养水,水清则无鱼,所以泥鳅养殖中要注意水的培育,先期用猪粪牛粪垫底,以后用真正的生物鱼肥提高肥分,避免经常的添加农家肥引入病菌。水色淡绿,透明度20cm。晚上用电筒贴近水面照射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聚集为好,那些都是泥鳅的活性饵料。
充分把握饲料投喂节。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合理科学的把握饲料的投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饲料应用率。可用EM原露浸泡后投喂,可提高饲料应用率促进消化改善泥鳅肠道,好的EM原露可以节约10~15%的饲料。好的促长剂添加效果也是明显的,同等饲料用量的情况下,经常添加促长剂的明显的规格要大15~20天的生长时间。
要清楚自己池塘有大概多少尾泥鳅,这样才能做到饲料不浪费,而且对自己池塘泥鳅有多少斤随时掌控。投喂的饲料量大,大量的排泄物会造成水质的恶化为了保证水体富有营养又不恶化,所以要利用好微生物对水体的控制。
饲料投喂要根据大小、水温、气候和季节的不同来做调整,避免浪费饲料,影响水质。种苗刚进池需要7~10天的诱食训食,一般局部挑点的投喂。
进食正常后,3~8cm的小苗按6%投喂,8~12cm的种苗按4%投喂,12cm以上的大苗按2~3%投喂。每天投喂两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时投喂,泥鳅本身就有夜间觅食的习惯,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2/3。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要等到晚上水温低了再投喂。7~8月份泥鳅摄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5~6月份为泥鳅体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降到3%~4%。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时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或少投喂。
根据不同的温度,采取不同的深度控制,在泥鳅夏眠和冬眠时,水的深度加大,一般保持在70~90cm,在水温22~27℃时,水深控制在50~60cm,不能太深,以免表层水和底层水温差太大,产生感冒造成死亡。夏天高温最好能保持水体流动使水体温度一致避免表层水温过高。
不要经常换水,换水不如改水。很多资料介绍的经常换水在实际操作中是个误区,除非你换的水没有任何有害病菌,不建议经常换水。只要水质不老化,就加一下水而已,经常的换水容易带入大量的有害病菌,那就意味经常的杀菌,水体经常的变化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因此,平时一般用EM菌调水改水,除非水体老化就换水。夏天气温高,水的蒸发量大,要特别注意加水,控制水温和水深。
从进苗时的规格,数量、每日饲料投量都要做好原始记录,后每隔15天捕鱼称重,和前次对比,比较和饲料投量的计算,决定饲料的增减,也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产量。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疾病预防要定时,一般20天一次,内服同时进行,3天一个疗程。泥鳅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
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3%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2、水霉病: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或者聚维酮碘等浸洗5~10分钟。
3、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4、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防治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米用晶体敌百虫0.7g全池泼洒。
5、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四周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g/m3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g/m3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泥鳅最好10月初就开始起捞,不然基础差的池塘泥鳅大部分进土冬眠了。捕捞泥鳅的方法有:
1、笼捕。捕泥鳅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用地笼捕。笼捕在泥鳅入冬休眠以外的季节均可作业,但以水温在18~30℃时,捕捞效果较好。捕泥鳅时,先在须笼、鳝笼中放上可口香味的鱼粉团,炒米粉糠、麦麸等做成的饵料团,或者是煮熟的鱼、肉骨头等,将笼放入池底,待1小时后左右,拉上笼收获一次。停食一天,在晚上捕捞,较果更好。这种捕捞方法,一亩池塘放10左右只地笼,连捕几个晚上,起捕率可达60~80%。
另外,也可利用泥鳅的溯水习性,用地笼冲水捕捞泥鳅。捕捞时,笼内无需放诱饵,将笼敷设在进水口处,笼口顺水流方向,泥鳅溯水时就会游入笼内而被捕获。一般半小时至1小时收获一次。
2、敷网捕。罾捕泥鳅罾捕泥鳅一般在泥鳅活动、吃食良好的季节里进行。罾方形,用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大小1cm左右,捕捞泥鳅苗,则用聚乙烯网布,网片面积1~4m2,四角用弯曲成弓形的二根竹竿十字撑开,交叉处用绳子和竹竿固定,用以作业时提起网具。罾捕养殖泥鳅有二种作业方式。一种是罾诱:预先在罾网中放上诱饵,将罾放入养殖水域中,每亩放10只左右,放罾后,每隔0.5~1小时,迅速提起罾一次,收获泥鳅,捕捞效果较好。另一种方法是冲水罾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敷设好罾,罾的大小可依据进水口的大小而定,为进水口宽度的3~5倍。然后从进水口放水,以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待一定时间后,即将罾迅速提起而捕获泥鳅。
3、池塘拉网捕。在仲春后直到中秋,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更高。
4、袋捕。此法是根据泥鳅喜欢寻觅水草、树根等隐蔽物栖息,寻食的习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内放破网片、树叶、水草等,并放入诱饵,放在水中诱泥鳅入内,定时提起袋子捕获泥鳅。此法多用在稻田内捕捉泥鳅。
5、干塘捕捉。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吃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只剩沟坑内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复捕一次,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这样可以么?
说句难听的。。。泥鳅活在厕所的。。。。嗯你查百度
泥鳅(在欧洲称为气象鳅或气象鱼)虽然可以当作冷水鱼来养殖,但进口到欧洲的大多数个体都非常适应热带水族箱环境,对于不是太热的温水条件感觉良好。长大后变得非常喧闹,会无休止地搅动底质搜寻食物。需要非常有效的过滤器来对付被搅起的杂质。水草必须长得够壮或者使用盆栽的水草,否则会被拔起。应使用泥底或沙底。泥鳅对于各种条件要求都不高,性情平和,几乎什么都能吃。小泥鳅可以养殖在群落型水族箱中。
养蛙
养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