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桡足类生物,桡足类生物与水产养殖
桡足类浮游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藻类。
动物: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钟虫、等枝虫、独缩虫、聚缩虫、盖纤虫等。
扩展阅读:
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
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
浮游生物分类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因为游动速度比它自身所在的水流流速缓慢,所以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
并且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有也非常弱,导致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桡足类浮游生物图片
下雨天花鲢在水中的上层。花鲢鱼又叫花鲢、胖头鱼等,外形似鲢、体型侧扁,是淡水鱼的一种。花鲢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下雨天一般在上层活动。花鲢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和人工饲料。
动物性浮游生物
性感虾:别名斑马虾_海葵虾_安波托虾,为十足目、长臂虾科、岩虾属、虾类系列品种,原产于太平洋西部及印度洋,经常在水深10-20m下的岩礁群成群出没。喜欢隐藏在海葵触手之间,在珊瑚缸也会很快找到自己喜欢的珊瑚隐藏。是很好的海水宠物虾品种,饲养比较简单,但受到打扰会钻沙,适合在软体缸中饲养,喜欢与海葵共生。它的体型实在太小,一落缸就不容易被找到,所以建议在小型缸中饲养,免得花钱都看不到东西哦。
性格温和,宛若淑女穿着漂亮的紧身旗袍袅袅漂游。体型娇小,常常伸缩腹部,把臀部部高高翘起,翘起尾巴,不停风骚的扭动,显得十分迷人,又所以被称做性感虾。可以多只饲养,同种之间也不会打架。
桡足类浮游动物
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随水流而漂动,与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一起构成浮游生物(plankton);几乎是所有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从单细胞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到鲱、蟹和龙虾的卵或幼虫,都可见於浮游动物中。
终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过全部生命,暂时性浮游生物或季节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虫和其他底栖生物)在变成成体而进入栖息场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摄食。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不是。海藻是生长在海中的藻类,是植物界的隐花植物,藻类包括数种不同类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生物。它们一般被认为是简单的植物,主要特征为:无维管束组织,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现象;不开花,无果实和种子;生殖器官无特化的保护组织,常直接由单一细胞产生孢子或配子;以及无胚胎的形成。海产藻类(Algae)的统称,通常固著于海底或某种固体结构上,是基础细胞所构成的单株或一长串的简单植物。大量出现时分不出茎或叶的水生植物。以海藻为名的生物囊括了很多种,这些形体差异巨大、横跨了多种生命体,共同点主要是生活在海水中,可以通过自身体内的色素体以及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桡足类生物有哪些
海马攻击方式∶
在鱼类当中,海马很独特地具有弯曲的颈子,与长长的口鼻头部,外观看起来和马相似。海马的整体外形,加上没有尾鳍,使它们成为地球上行动最慢的泳者。它们游不快,通常只像海草一样,以卷曲的尾巴系在海底。
因为所有海洋生物都喜欢吃桡足生物,所以它们对掠食者靠近产生的水纹波动极端敏感。桡足类生物一旦侦知敌人靠近,每秒游动的距离可以超过自身长度的500倍。相形之下,以飞快奔驰著称的猎豹,每秒的行进速度也不过是它们身长的30倍。
但是海马必须利用弓形的颈子当弹簧,以扭动头部朝前捕捉猎物,这也限制它们捕捉食物的有效距离,只相当于颈子的长度,亦即0.1厘米。然而,海马却能利用头部的特殊形状,悄悄地靠近猎物,然后加以捕捉,而且成功机率超过90%。海马的嘴位于长形口鼻的末端,朝猎物移动时,口鼻附近的水纹几乎不动,所以能够偷偷地靠近对方,成功捕食。
桡足类动物是什么
答:巴浪鱼和鲐鲅鱼不是一种鱼。巴浪鱼是鲹科圆鲹属动物;而鲐鲅鱼是鲭科鲭属动物。
鲐鲅鱼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完全,位偏背方,波状;背鳍2个,第2背鳍较小;臀鳍与第2背鳍同形,其后各具小鳍5个;尾鳍叉形;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两侧在胸鳍水平以上有深蓝色的不规则斑纹。其耐低温,喜栖息于硅藻丰富之中上层水域,有季节性、趋光性,掠食动作粗暴,以小鱼及浮游动物为食。
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
摘要: 探明不同类型景观水体中环境敏感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景观水体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十分重要。于2014年5月在上海选取具代表性的8个景观水体共设置3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并同步测定水体环境指标。本次调查采集并鉴定浮游动物40种,其中轮虫29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4种。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聚类分析,所有采样点聚为四种景观类型:天然湖泊(淀山湖)、人工湖泊(滴水湖)、AAAA级公园水体(共青森林公园和古猗园)和普通综合性公园水体(世纪公园、和平公园、长风公园和车镜公园)。两种公园水体浮游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性较高,各自约有40%的种为生境特有种,而淀山湖特有种仅1种(为猛水蚤),滴水湖3种均为蛭态类。物种相似性方面,大型天然淀山湖与人工滴水湖相似性最高(37.5%),普通公园水体次之(33.3%),与AAAA公园水体相似度最低(20%)。后两者间的相似性较高(27.8%),且两者与滴水湖的相似度均较低(18.5%和12.0%)。四类水体仅有3个共有种/类群: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无节幼体。AAAA公园水体中甲壳纲动物的相对丰度(88.8%)远高于其他水体,其优势种由3种大型浮游动物(甲壳纲)组成,普通公园水体优势种仅由4种小型浮游动物(轮虫)组成,淀山湖和滴水湖的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单一。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透明度、pH、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是影响景观水体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
常见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浮游动物(Zooplankton)两大类。 根据体形的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6类。
浮游植物:大多是单细胞植物,其中硅藻最多,还有甲藻、绿藻、蓝藻、金藻等 。
浮游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各类水母)、轮虫动物、甲壳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和异足类)、毛颚动物、低等脊索动物(浮游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体等。
浮游生物特征
1、外形特点
飞鱼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鳔大,向后延伸;无幽门盲囊;被大圆鳞,易脱落,头部多少被鳞;侧线低,近腹缘;臀鳍位于体后部,约与背鳍相对,无鳍棘;胸鳍特别长,最长可达体长的3/4,呈翼状;有些种类腹鳍发达;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色一般背部较暗,腹侧银白色,胸鳍色各异,有黄暗色斑点,或淡黄色,或具淡黄白色边缘,或条纹。飞鱼由于发达的肩带和胸鳍,以及尾鳍和腹鳍的辅助,能够跃出水面,滑翔可达100米以上,这种机能使飞鱼可以逃避鲯鳅、剑鱼等敌害的追逐。
2、生活习性特点
飞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海域,以能飞而著名。其体型皆小,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飞跃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只甲板,船员常在黎明时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飞鱼生活在海水的上层区域,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的飞行主要是为了逃离捕食者。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击或受到轮船引擎声音刺激的时候,才施展飞行的本领。
3、繁殖方式特点
飞鱼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细小的浮游生物,每年的五月份,它从赤道附近到我国的内海产“仔”,繁殖后代。它的卵又轻又小,卵表面的膜有丝状突起,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以前渔民们根据飞鱼的产卵习性,在它产卵的必经之路,把许许多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借此来捕捉它们,国家有了保护措施,这种美丽的鱼类受到了保护。
养牛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