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小故事有哪些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小故事有哪些?(要故事名字,内容)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自明・陆采《怀香记》,意思是只知道事情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个方面。以下列举小故事两则。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2、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3、《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率兵回国后,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赵国没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主张给秦城。
4、虞卿听说后,入宫向孝成王讲了不给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他的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结果必然灭赵。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扩展资料:
1、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因为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住在破窑里。 他虽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攻读。那一日,他遇见陕西华阴来的书生寇准,二人一见如故,结伴进城。
2、他们来到东大街一家门前看见许多人仰着脸儿朝一座悬灯结彩的台上看。仔细―打听,原来这是万贯家财的刘员外要为女儿抛球择婿,凭天匹配。岂知这球落下来,正好投在吕蒙正的怀里。
3、吕蒙正娶了刘员外家的小姐,却被刘员外赶了出来,和妻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天寇准来了,带了一百两银子。要与吕蒙正上京赶考, 吕蒙正一听,喜出望外,对寇准谢了又谢。他留下二十两银子安顿了刘月娥,便与寇准进京去了。
4、二人凭他们的真才实学,双双得中,吕蒙正还中了头名状元。于是,他俩又一同衣锦荣归。寇准这时才道出实情,原来是刘员外资助的一百两银子,暗地里帮助他们。此时,吕蒙正对老丈人格外感恩,先前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俗话就在民间传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1、《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率兵回国后,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赵国没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主张给秦城。虞卿听说后,入宫向孝成王讲了不给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他的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结果必然灭赵。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率兵回国后,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赵国没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主张给秦城。虞卿听说后,入宫向孝成王讲了不给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他的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结果必然灭赵。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河中石兽 盲人摸象
关于春节的俗语
1、有钱没钱,团聚过年。――《民间俗语》
解释:无论是否富裕,团聚才是过年的根本。
2、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民间俗语》
解释:劝告小孩子不要急着吃好东西,过了腊八,年就快要到了。
3、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民间俗语》
解释:三十儿前是一岁,过了三十这一夜又是一岁,三更这一个时间段,连着两年。
4、大年三十洗个澡,一年到头身体好。――《民间俗语》
解释: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全身上下都洗干净的话,也就将前一年所有不好的事情全部驱除,那样就可以用干净初始的样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5、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民间俗语》
解释:小孩子盼望过年有新衣美食,成年人盼望的是种田丰富有收入能养家。
6、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初六捏面团,初初八炸年糕,初初十白米饭,十十二八宝粥,十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民间俗语》
解释:从初一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食,指的是过年时候的生活内容。
1、大年三十洗个澡,一年到头身体好。
解释: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全身上下都洗干净的话,也就将前一年所有不好的事情全部驱除,那样就可以用干净初始的样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2、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解释:如果冬至那一天是晴天的话,那么春节的时候就会雨雪交加。
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解释: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所以这一个晚上过去之后人就长了一岁,时间上也跨越到第二年。
4、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解释:过了腊八之后,各地虽然风俗不同,但都已经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有了春节前的氛围。
5、二十四扫房日,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解释:从农历二十四开始,每一天有不同的任务:打扫房间,收拾碾子,买肉,杀鸡,发面,蒸馒头,到了三十晚上,一起开心聚会,初一的时候,见到人要拱手拜年, 图一年的好运气。
1.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2.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初六捏面团,初初八炸年糕,初初十白米饭,十十二八宝粥,十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
3.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4.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初二满街走。
5.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6.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扩展资料:
1.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历史,缺少上古时期的文献,古时候没有办法直接证实春节的来历,导致春节的起源传说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
春节源于“腊祭(天腊)说”、源于“天皇氏定岁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有说舜继天子位,但“天子”之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于汉代才流行)等等。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
”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与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
《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年开端之始,谓之岁首(农历新年、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2.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时代,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历、阳历两节,人们把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3.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4.内容发展
远古时期,就有了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据古文献《三命通会》记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e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1、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
2、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说春节一家人要团圆、团聚。
3、年初一吃饺子,没有外人,是说一家人团聚的亲密欢乐情形。
4、干冬湿年,是说如果一冬天少雪雨或者无雪雨,预兆春节期间往往会降雪。
5、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是说到了小寒大寒节气,就要准备过年。
6、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7、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是说到了腊月初八,就进入过年了。
8、腊腊八,冻掉下巴,是说当时天气极冷。
9、腌吃‘腊八蒜’,好运连连赶,说的是,这天,将蒜去皮用醋腌,腌好后,色绿味美,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10、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说这天打扫卫生,迎接新年。
1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说如果正月十五的“雪打灯”,即下雪和八月十五的云遮月,均为预兆风调雨顺,有好的年景。
12、二月二,煎一煎,一亩地里划(收)三担”,说的是,这天煎“灯盏儿”吃,能够带来粮食丰收。
13、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虫子(蜈蚣)不见面。
14、二月二,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这天凌晨,中老年妇女用扫帚敲炕沿,边敲边念,祈求平安无恙,发财致富。
15、拜四不拜五,是说给岳父母拜年,不能在正月初五。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