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实用技术,罗氏虾淡水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方式
1、淡水石斑鱼
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酒席规格越来越高了,很多酒席都用上了石斑鱼,需求量很大,很有养殖前景。再加上淡水石斑鱼的确味道鲜美,很多人平常都喜欢买这种鱼吃,所以它的销量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淡水石斑鱼虽然价格很高,但是依然供不应求。
2、叉尾鮰
叉尾鮰是一种没有鳞片的鱼类,由于这种鱼没有鱼鳞,又几乎没有多余的细刺,所以适合各类人群食用。即使是老人跟小孩都可以放心大胆的食用,还有这种鱼肉质鲜嫩,它的做法十分多,比如它可以做汤,可以红烧,可以香煎,最好的方法是用来做剁椒蒸鱼。因此这种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因为这种鱼的经济价值高,是很多养鱼户的养鱼首选。
3、丁桂鱼
丁桂鱼,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全国流行起来的一种高档食用鱼。这种鱼由于营养价值比其他普通鱼高出很多,所以十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丁桂鱼的卖价一直都很高,很多地方零售价都是在30-50元每斤,因比养殖丁桂鱼经济效益非常好。
淡水养殖方式有哪几种
养殖淡水白鲳 淡水白鲳属热水性鱼类,生活水温为12~35℃,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它具有耐低氧、食性杂、生长快、易捕捞、体形好等特点。3.3厘米的鱼种,当年可长到0.5公斤左右,实属浅水型池塘养殖的好品种。
养殖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类,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营养丰富、易饲养及生产周期短等特点。能进行鱼、螺混养,每亩可产虾 70~90公斤,经济效益比养鱼提高50%以上。浅水型池塘水温上升快,相对池底面积也不减少,给罗氏沼虾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养殖出的罗氏沼虾,是内销和出口的抢手货。
淡水养殖概念
适合养殖的品种丶养殖密度丶养殖品种搭配丶养殖方法丶病虫害防治丶清塘消毒等。
淡水养殖方式有几种
1、养殖池塘
养殖淡水螃蟹时,要在通风向阳、地势开阔、排灌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并将池塘中的淤泥、杂草清除干净,然后使用生石灰消毒处理,再向池塘中注入2米深的清水,并栽种水草等植物,为螃蟹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投放蟹苗
池塘建造完成后,可以将生长健康、体型完整的蟹苗投放在池塘中,投放前要用0.5%的盐溶液对蟹苗进行清洗,提高其存活率,而且蟹苗投放密度要保持在每亩2000只以下。
淡水养殖技术
淡水鳗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
池养的淡水鳗在盛夏时摄食强度降低。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减慢;10℃以下停止摄食。冬季潜入泥中,进行冬眠。淡水鳗能用皮肤呼吸,有时离开水,只要皮肤保持潮湿,就不会死亡。
如需养殖淡水鳗,养殖鳗鱼的土池要求通风向阳、水源充足,面积不宜过大,在土池的四周种植0.8米~1米宽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等,并用篱笆或网片围栏,这样既可防止鳗鱼外逃,又可遮阴,利于其生长。
放养前应挖除土地内过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好池埂和进、排水口,在鳗种下池前10天~15天每10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公斤~125公斤清池消毒,彻底杀死野杂鱼和敌害生物。
然后在鳗种下池前5天~7天注水0.6米~0.7米深,进水口用60目筛子过滤。最后施基肥,一般每1000平方米泼施腐熟猪牛粪300公斤~400公斤,待水呈淡绿色或黄褐色后再放鳗种,使其下池后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饵料。15天左右将池水加深至1.5米。
淡水养殖的条件
养殖鲈鱼在淡水养殖可以。
1、清塘、培水 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有条件的最好经过干塘、清淤和暴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50公斤或使用20PPM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暴晒的,还要每亩使用30公斤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遗留的凶猛杂鱼。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每亩施放3公斤复合肥进行培育浮游生物,水质微绿色或微褐色则可投苗。
2、投苗密度 经中间培育的鱼种已达10厘米,每亩放养2500尾为好,300天的养殖期亩产量可达1200—1500公斤。投苗过密,池塘容易老化和发生鱼病,难以进行持续性生产。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鲈鱼又很少寻食塘底的剩饵,故每亩要投放100尾鲫鱼和30尾花鲢和白鲢,以减轻水质的污染和增加养殖效益。
3、投饵 鲈鱼暴食,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一般日喂2餐,分别在上午的7—9时和下午的4—6时,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量的5%。要坚持驯食的习惯,在塘中搭一饵桥,每次投饵敲击饵桥或泼响塘水,招呼鱼群游来抢食,有利于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方便采取应变措施。鲈鱼抢食水中悬浮的饲料,下沉后不再摄食,因此投喂小杂鱼应耐心慢慢投喂,颗粒饲料则应用浮性饲料。
4、水质管理 鲈鱼的高产养殖也就是高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方法有:勤换水,特别是在中后期,每天的换水量要达30%以上;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长大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夜晚可开动部分增氧机,白天则要开动全部增氧机,保持塘水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施放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尤其是高温天气更为严重,这是鱼病产生的重要原因,适当施放生物制剂让有益菌群除去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病害防治1、氨氮中毒 高温天气时,水中的氨氮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致使鲈鱼缺氧中毒死亡。主要症状:鱼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乱窜,鳍条充血,鳃丝暗红。防治方法:立即注入新水,放出老水,注水时注意用木板把水挡散,以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加速鱼的死亡;每亩施放氟石粉(底质处理剂)10—15公斤,中和水中氨氮;发病前注意用生物制剂预防。2、肠炎病 病鱼食欲低,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有黄色粘液流出,全年均可发生。预防措施是不要投喂变质的小杂鱼。治疗方法:按每100公斤鱼糜掺入300克呋磺合剂,连续投喂3—5天。3、烂鳃病 此病易暴发流行,死亡率高。主要症状: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部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糜烂,体消瘦,离群,最后致死。治疗方法:每100公斤鱼每天用复方新诺明6—8克、氯霉素4—6克混合拌饵连续投喂3天。4、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病 多发生在中间培育阶段鱼的体表和鳃丝。症状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口端糜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预防上多采用大量换水,改良水质。治疗可用0·7—1ppm的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均匀泼洒,或用20—25ppm的福尔马林全塘泼洒。5、赤皮病、溃疡病 病鱼鳍基部充血,红肿,脱鳞,表皮腐烂,肌肉外露。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
淡水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中将淡水体用作空间,使用饲料,肥料或水中的天然诱饵,并采取各种措施饲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并最终获得鱼或其他水产品 。
淡水养殖具有投资少,饲料转化率高,产量高,利润大,价格相对稳定,养殖品种选择多,适合当地条件,使用低洼,低产池塘或转化为高标准、高规格的集约化鱼塘。
由于种类和生长期的不同,鱼类对营养素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不同。 用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必需的自由活动的饲料中的一部分营养素被称为维持营养需求,而用于满足人体组织生长或后代繁殖的那一部分被称为产生营养需求 。 维持营养的需要与鱼类的种类,生长阶段,性别,水温和运动习惯有关。
湖北水产公司
一般而言,在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单位体重的维持营养需求要高于发育后期。 生长期鱼每单位体重的维持营养要求高于成熟鱼。 一般的公鱼在体内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代谢强度。 维持养分所需的量高于雌鱼; 在较佳生长水温条件下,鱼类维持的养分消耗较少,用于养分的养分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生长快,摄食效果好。 鱼的活动量越大,体内的代谢率就会提高,因此流水中鱼类的维持消耗量要高于静态水中的维持量。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为了使鱼类正常生长并快速达到销售体重,有必要在确保其维持营养需求的基础上为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 当饲料中的营养不能满足鱼的营养需求时,不仅会影响鱼的生长速度,而且会影响各种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不足。
淡水养殖种类
中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包括牡蛎、缢蛏、蚶类和蛤仔。
1、牡蛎: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牡蛎是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蚝或海蛎子。
2、缢蛏:缢蛏一般指蛏子,蛏子是帘蛤目竹蛏科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蛏子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中国养殖历史悠久,以福建、浙江产量最大,并有人工养殖。
3、蚶类: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 、毛蚶等。毛蚶属海产经济贝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生素B12含量较高的食用贝类。
魁蚶:大型蚶,壳高达 8厘米,长 9厘米,宽 8厘米。壳质坚实且厚,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近相等。背缘直,两侧呈钝角,前端及腹面边缘圆,后端延伸。壳面有放射肋42~48条,以43条者居多。放射肋较扁平,无明显结节或突起。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有的肋沟呈黑褐色。壳内面灰白色,其壳缘有毛、边缘具齿。
血蚶学名“泥蚶”。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它的介壳形状,作心脏形,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
毛蚶: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两壳不等,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
4、蛤仔:蛤仔,动物界,属帘蛤科,具有药物价值。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蛤仔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蛤仔属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扩展资料:
1、在人工控制下贝类生长繁殖的生长过程。贝类一般为草食性,主要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饵料基础丰富。河口内湾一带营养盐含量高,能生长大量浮游植物,江河径流及注入的城市污水中常带有大量有机质,成为贝类丰富的食物源,是贝类养殖的理想场所。
2、浅海养殖贝类不需投饵,可养海面辽阔;滩涂养殖一般也不需耗资建立养殖地,放养苗种后一般1~2年即可采收,成本低而收入高,因此,贝类养殖已成为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主要养殖贝类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中国等。已养殖的贝类有近百种,主要有牡蛎、贻贝、扇贝、缢蛏、泥蚶、蛤仔、鲍等;也有淡水蚌养殖。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些工业化国家在沿岸水域污染严重或缺少浅海滩涂的情况下,利用陆上人工塘试养贝类,依靠投饵和循环过滤水系统精养牡蛎,使贝类养殖发展到全人工化阶段。此外,贝藻套养既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场地及器材,又使两者产生互利的生态效益,如中国的贻贝或扇贝与海带套养,褶牡蛎与紫菜套养等,均达到增产目的。马来西亚实施的对虾、泥蚶混养,效果也很好。
淡水适合养殖什么鱼
1、清道夫鱼
清道夫鱼属于鲇鱼科,又叫吸盘鱼、鱼、琵琶鱼,几乎只要有水就能存活。它们经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是水族箱里最好的清道夫。
2、锦鲤鱼
锦鲤鱼的祖先,最早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用鲤。经过千年的文化传承与锦鱼的繁殖,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用来观赏的锦鲤鱼。鱼又代表谐音“年年有余”的兆头,所以在家居环境中养鱼也是代表福气富贵的意思。而对于那些懒人来说,如果要想养鱼旺鱼。亦可以选择锦鲤鱼。因为,在观赏鱼的种类当中,锦鲤鱼特别好养。三天喂食一次就够。对于懒人来说,锦鲤鱼是不错的选择。
3、淡水石斑鱼
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酒席规格越来越高了,很多酒席都用上了石斑鱼,需求量很大,很有养殖前景。
再加上淡水石斑鱼的确味道鲜美,很多人平常都喜欢买这种鱼吃,所以它的销量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淡水石斑鱼虽然价格很高,但是依然供不应求。
4、叉尾鮰
叉尾鮰是一种没有鳞片的鱼类,由于这种鱼没有鱼鳞,又几乎没有多余的细刺,所以适合各类人群食用。
即使是老人跟小孩都可以放心大胆的食用,还有这种鱼肉质鲜嫩,它的做法十分多,比如它可以做汤,可以红烧,可以香煎。
最好的方法是用来做剁椒蒸鱼。因此这种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因为这种鱼的经济价值高,是很多养鱼户的养鱼首选。
5、丁桂鱼
丁桂鱼,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全国流行起来的一种高档食用鱼。这种鱼由于营养价值比其他普通鱼高出很多,所以十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丁桂鱼的卖价一直都很高,很多地方零售价都是在30-50元每斤,因比养殖丁桂鱼经济效益非常好。
6、军鱼
军鱼,它的正式名字叫做中华倒刺鲅,这种鱼非常有特点,它是鱼类当中的四不像。既不像草鱼,又不像鲤鱼,也不像青鱼,更不像鲫鱼,但是又跟这些鱼有点像。
这种鱼以前在野生水域很常见的,到了本世纪初野生军鱼基本上很难见到了,幸好十多年前,人工养殖军鱼取得成功。然后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来来了,这样才使得我们普通消费者能品尝到这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军鱼。
7、鳡鱼
鳡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同时它也是一种性情十分凶猛的一种鱼类,鳡鱼体型巨大,能长到80多斤重。
鳡鱼也曾经一度面临品种濒危,近十多年来,鳡鱼才人工繁殖,养殖成功。目前鳡鱼养殖还只是局限于小面积养殖,但是鳡鱼养殖的经济效益非常不错,很值得推广。
8、青鱼
青鱼主要在长江流域养殖,青鱼也是一种大中型鱼类,它是四大家鱼中价值比较高的一种。
青鱼一年四季都有产出,肉质很厚,味道鲜美,富含脂肪,也是很好吃的一种鱼类。青鱼一般都是采取混养模式的,由于它的价格高,所以养殖青鱼的经济效益也很不错。
9、甲鱼
甲鱼一般在池塘底部的泥沙中生活,所含的营养成分很丰富,是很滋补的珍品。甲鱼曾经在九十年代创造出了淡水鱼产品的价格神话。
记得当时一位老师一个月的工资300多元,而一斤野生母甲鱼的卖价就能达到300块钱,可想而知,当时的甲鱼价格有多贵。
虽然现在甲鱼人工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价格也很便宜了,但是养殖甲鱼的效益也还是比较高的。
10、黄骨鱼
黄骨鱼是一种比较小的鱼类。但是由于它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小孩老人都爱吃,用来煲汤或者红烧都很美味,所以黄骨鱼也受到人们的追捧。
目前养殖黄骨鱼的经济价值也还不错,虽然养殖黄骨鱼比较考验技术,但是这并不影响养殖户对它的喜爱,毕竟养殖利润摆在这里嘛。
淡水养殖方式有哪些
淡水白鳝的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交通及电力方便的地方进行建塘。池塘面积不宜过大,可在四周种植0.8米-1米宽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等,并用篱笆或网片围栏,这样既可防止白鳝外逃,又可遮阴。同时,池塘要配有注水系统、排水系统、增温和降温系统、增氧机等系统设备。
2、池塘消毒
放苗前需将池塘暴晒一周,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干净,一周后再排干消毒池水,并加注新水。而放苗前还应进行鳗种的消毒,一般推荐方法是用每50公斤水用食盐0.75公斤-1公斤浸洗15分钟-20分钟。
3、放养密度
幼苗每平方米可以养殖一百尾左右,成年鳗则为每平方五百尾左右。具体得根据白鳝的生长习性情况来进行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其生长。
4、饲料投喂
饲料主要依靠市场上售卖的专用配合饲料,并在每50公斤专用饲料中添加多维素50克-60克、鱼肝油1.5公斤-2公斤,以保障其营养全面。若缺少专用饲料,可以依照其肉食性能,投喂一些小鱼、小虾等动物腐尸。一般每天进行两次喂食就可以了,投喂时要时刻遵循“四定”原则。
5、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白鳝的进食情况和生长情况,雨后检查排水口等,防止逃鱼。重点要做好水质管理,水的温度要保持在15℃到28℃之间,还要适量的添加增氧剂。一般每半个月加注新水一次,夏秋季节可一周一次,换水时同时要注意PH值的调节,以7-8.5之间较为适宜。
淡水鱼养殖方式
热带淡水鱼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4到28度,其他淡水鱼5到30度左右都可以适应,但是所有鱼都对温差很敏感,不宜温度突变。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水产养殖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适宜的水温不仅是鱼类自身生长、繁殖及抵抗疾病等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水温在水产养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了解水温变化规律及其对大宗淡水鱼水产养殖的影响,对指导淡水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水温变化规律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邓爱娟等研究发现,对当日平均水温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其次是当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且表层水温日变化大于深层水温日变化,深层水温更趋于稳定,浅层水温较深层更易受到当日的气温影响,深层水温则更易受前1天气温影响,体现了深层水温变化存在相对滞后性。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马建波等研究发现,水体昼夜温差较小,水深0.5米~2米温度差小于5℃,白天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温逐渐上升,并在气温达到最高点后约1小时,水体温度达到最高值,说明当日水体温度升高相对气温存在滞后性。
鱼类生长需要合适水温
水体温度是水生生物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淡水鱼类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及一系列生理活动均与水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体温,并对其生存和生长产生影响。 各种鱼类都有其自身生长的最适温度及适温范围,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大宗淡水鱼类有鲤、鲢、鳙、鲫,其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4±4℃,产卵适宜水温18℃~30℃,最适温度为25±3℃。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可以加快鱼类的代谢强度,增加鱼类的摄食量,加快生长。上述鱼类在水温低于15℃和高于32℃时食欲降低,生长缓慢,水温低于10℃时,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5℃停止摄食。 淡水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在不同水域(水温)生长速度也不同。性成熟前,生长最快,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因南方水温高,铒料生物丰富,淡水鱼生长期长,长江、珠江种群生长优于黑龙江,但珠江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故长江种群优于>珠江种群优于>黑龙江种群。 因此,采用水积温结合鱼类的生理习性,可判别各地热量资源对鱼类生长的适用性,有利于实现鱼类的快速生长及较高的经济效益。
养牛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