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的最佳方法
海参养殖的最佳方法
海参作为现在桌上的美味佳肴,其养殖技术已经不是个迷了。海参养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供良好舒适的条件给与,远离天敌的骚扰。检举 池塘编织布造礁
采用幅宽8m,长度与池塘等同的编织布缝制成片后,平铺池底,用石块压住;用废旧泡沫切成5cm×8cm的小块做浮漂将编织布的一边浮起,成为立墙,高度1m,立墙与立墙间隔4m,立墙的方向与进、排水闸门平行;在立墙间距内,用编织布做成形状各异“波浪起伏”的人工礁,下部坠石。立墙的两面及人工礁供海参生长、摄食、活动栖息和夏眠,同时又是底栖硅藻类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为海参提供了充足的优良饵料;平铺池底的编织布阻碍了敌害生物侵袭海参,提高其成活率,减慢了池底有害物质上溢水体中的速度,防止了水质突变的发生。
编织布造礁步骤
1.加工根据池塘的大小,将平铺池底和立墙的编织布缝制成一体,并绑上立墙的泡沫浮漂(1米1个)。
2.下池春、秋两季将池塘水尽量排干,把缝制成形的编织布平铺池底,石块压住,然后在立墙间距内设置形状各异的人工礁,下部坠石。
3.进水平铺池底和人工礁造好后,进水0.8m~1m,培育水质,繁殖底栖硅藻类,为苗种提供丰富优质的饵料生物。
养殖管理
1.放苗当进水肥水15天~20天后,立墙及人工礁表面长满了大量的底栖硅藻时开始放苗,苗种必须经过检测为不带病菌、病毒的健康苗种。苗种规格400头/kg~600头/kg,亩放苗量4000头~5000头。
2.换水春、秋两季水位控制在0.8m~1.0m,适当浅些,光照较强,利于底栖硅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夏、冬季保持水位在1.5m以上,水温相对稳定。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多的换取新鲜海水,换水可带走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带来海参的饵料,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促进海参快速生长。
3.日常管理跟踪监测水质,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收获亩放苗4000头左右,苗种规格400头/kg~600头/kg,经过1年至1年半时间的养殖,大多数海参达到商品规格,即可收获。海参收获后,应做好池塘的消毒处理工作,为下次养殖做好准备。检举
海参养殖需要使用药物么
要用的。
海参养殖过程中,要用到很多药物,防止海参病虫害的药物,清楚养殖池中其他生物的药,还有要用到海参生长激素药物,药物海参生长太慢,必须吃生长激素才长得快。
海参养殖所需的饵料必须满足海参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海参育苗:海洋红酵母、单胞藻、光合细菌。
海参保苗:开口饵料、稚参饵料、幼参饵料、鼠尾藻粉、马尾藻粉、海浮泥。
海参养殖:成参饵料。
扩展资料:
海参的习性很特别,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会潜藏到石底,整个身子萎缩变硬,休眠起来,养殖海参不需要特别的养料,海参也很耐寒,而且有适者生存的变色术,海参基本喜阴,对环境的温度要求比较苛刻。
海参养殖所需的水质条件必须符合国家养殖水环境标准: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PH、COD、重金属离子等指标均应控制在国标以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海参养殖
海参养殖的介绍
《海参养殖》是一篇讲述海参养殖的文章。
海参应该怎么养啊?
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生石灰50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30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青霉素、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0小时。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30kg/亩·m,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40kg/亩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海参
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