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嵊泗深海网箱养殖,可浮沉深海养殖网箱
深海网箱养殖对海洋的影响
前景不错,参考前瞻《中国海水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虽然发展的相对较晚,但随着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设施养殖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中国海水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海洋网箱养殖条件要求
深海鱼养殖环境及水质无污染,海水流速流量大,养殖网箱内空间大,鱼游动范围大
深海网箱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距海岸线40km内的海域内。
1、中国的近海养殖区主要位于距海岸线40km内的海域内,在超过这个范围的岛屿周边,也存在部分海水养殖区。近海养殖区主要分布于河口,内湾及岛屿附近。
2、筏式养殖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北部与中部区域,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辽宁省、山东省及江苏省三省的筏式养殖面积超过全国筏式养殖面积的60%。
3、网箱养殖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区域,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福建省与广东省两省的网箱养殖面积超过全国网箱养殖面积的80%。
深海网箱养殖对海洋的影响研究
海水养殖的优点是:集中养殖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虾类、贝类及棘皮动物(如刺参)等,生产周期较短,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利润空间很大。
但它也有非常大的缺点(弊端),即风险巨大,还无法避免,这个风险就是大风大浪。
海水养殖都需要用浮漂、网箱和网架等,在海域中形成相对封闭区域,以防止养殖物的逃逸。
大海中每年都会有很多次的大风大浪,它们的破坏力极强,风雨过后所有的养殖场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严重的会让养殖户倾家荡产。
深海沉箱养殖技术
茅以升的沉箱法,沉箱是一种有顶无底的结构。港珠澳大桥也被称为世界奇迹工程之一,那么港珠澳大桥的桥墩到底是如何建造的呢?由于港珠澳大桥的桥墩建立在外海,考虑到这里水文条件非常复杂。
工程师就想出了不同的建设方式,在浅海地区采用筑岛围堰造桥法,先用泥土沙石建一个小岛,随后在上面建上桥墩,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宜深水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用到了沉箱板施工法。
这种施工的方法主要针对海底的淤泥层以及比较松软的土质,首先会将一个长方形的箱体,沉入海底的淤泥层,然后将海水抽干工人进入内部故土,稳定后再在此基础上修建桥墩。由于水深上百米施工人员无法直接到达地下施工,所以只能用深海桥墩建造法。
经过严密的地质勘测后再利用打桩船将空心桩深入岩石层中,考虑到波涛汹涌的海水,所以每个桥墩下暗桩多达几十根。经过这些方法建造港珠澳大桥无论如何看都是无可挑剔的。
浅海网箱养殖
海洋生物资源
根据近些年的详细调查,海洋里的动物大约有18万种,植物约2万种。这些丰富的海洋生物可为人类社会提供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其中已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较大的鱼类有400多种,贝类和甲壳类近百种,藻类70多种,仅占海洋生物种属的一小部分。目前,这些野生海产品的年捕捞量可达2亿吨以上,大约可生产2000多万吨蛋白质食品,对缓解人类食品短缺和补充人体营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在南北极的科学考察发现,极区海域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南极海域的磷虾资源,如加以合理开发,每年可捕捞近亿吨。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的深海考察发现,一直被认为是生命极限区(水深600米以下)的深海底也有生物存在。
沃尔什和皮卡尔两位探险家乘坐深潜器到达1.1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深海沟底时,看到了30厘米长、15厘米宽的扁鱼以及3厘米长的虾;另外的科学家还发现7米长的大型蠕虫,直径达10米的巨蛤和一些微生物;1994年,“阿尔文”深潜器在2800米深的海底发现宽达6~7.3米的巨蟹。这一发现,说明海洋里的生物资源目前难以估量,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在海洋里“放牧”,从而给人类的食物源带来了生机。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共放牧了100亿尾海洋经济与,回捕量已达到1000多万吨。而目前放养在潮间带滩涂上的经济贝类,回捕量更是高得惊人,浅海网箱养殖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好收成。海上人工养殖逐步走上了正轨,人类已从海上“猎人”转业为海上“牧民”。
海洋矿物资源
据统计,每位城市居民一生中将需要约0.5吨铅、0.5吨锌、2吨铝和4.5吨钢铁。现代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需要进口任何矿物。人类社会越向文明发展,所需要的矿物种类和数量也越大。现在陆地上的矿井越掘越深,开采的矿物品位越来越低,而价格却愈来愈高。原因是陆地上的矿物资源大多只能维持半个世纪,特别是稀有金属,现已接近枯竭。
但海底矿物资源却极为丰富。我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先后多次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锰结核(多金属矿)调查,发现在3000~6000米深的大洋底分布有铜、钴、镍、铁、锰、锌、金、银等多种金属矿,总产量达3万亿吨。
仅太平洋海床表层就含有锰4000亿吨,是陆地的400多倍;镍164亿吨,是陆地的1000多倍;钴580亿吨,是陆地的5000多倍;铜88亿吨,是陆地的88倍。而这些多金属矿还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率在增加,而海床之下的各种金属矿更是无法估量。
更诱人的是海底的油气资源,目前还无法估算出是陆地的多少倍,仅北极(北冰洋)海底,石油储量就达1000多亿桶。更可观的是,北冰洋辽阔的大陆架上每立方千米的沉积物都拥有同中东地区相媲美的石油潜力,展示了诱人的未来资源前景。
其实,海洋里的溶解矿物质资源也同样不可低估。据海洋科学家初步测算,在全球海洋中的14亿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有5亿亿吨盐类,这些盐类中含有80多种人类不可缺少的元素,可提取的元素主要有氯化钠、镁、钾、溴和碘等。据估算,海水中约储有2100万亿吨镁、137亿吨铁和钼、50亿吨铀、27亿吨镍和锰、7亿吨钴、4亿吨银、500万吨黄金和大量的钾、溴、碘等等。也就是说,在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750万吨可提取的固体矿物质,价值10亿美元。由此可见,只要人类掌握了开发海洋的高技术,海洋将为人类提供丰厚的矿物资源。
海洋潜在能源
现代科学家十分惊喜地发现,海洋里的潜在能源是永远也不会枯竭的。地球的自转,日月的天体引力,使海水潮起潮落,海流永不停歇,这就为人类提供了一部最大的天然永动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热能……
深海网箱养殖对海洋的影响大吗
大黄鱼
大黄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主要栖息于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水域。我国的大黄鱼养殖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和浙江,其中福建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左右。
海鲈鱼
海鲈鱼是鲈科海鲈属常见的经济型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在海洋中的分布比较广,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水域都有分布。它在我国的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
鲆鱼
鲆鱼是鲆科鱼类的统称,主要分布于热带及温带海域,我国沿海均产,如牙鲆、花鲆、斑鲆等。近年来,鲆鱼养殖的产量一直位居海水鱼类养殖的前列,辽宁、山东和江苏等地是我国鲆鱼的主要产地,2015年的养殖产量为13.1万吨,2014年养殖产量为12.6万吨。
石斑鱼
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鱼类的总称,因身上长有特殊的条纹和斑纹而得名,属沿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人工养殖的石斑鱼品种有赤点石斑、龙虎斑、斜带石斑、老虎斑、鞍带石斑、云纹石斑、褐石斑、青石斑、老鼠斑、衫斑、金钱斑、龙纹斑等。
鰤鱼
鰤鱼属于鲹科、鰤亚科、鰤属鱼类,是一种温水性深海鱼类。在日本,鰤鱼已有数十年的养殖历史,已成为日本海水网箱养鱼产量居第一位的重要养殖对象,现已在我国南方开始试养,我国粤、闽、浙几省沿海已陆续进行鰤鱼养殖。
河鲀
河鲀泛指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的各属鱼类,是海淡水洄游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近海(东、黄、渤海)和长江中下游。我国养殖的主要是河鲀中的东方鲀属鱼类,即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我国自90年代开展人工养殖以来,河鲀产业已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7.金鲳鱼
金鲳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肉厚刺少,是生鲜超市、菜市场最常见的海鱼。金鲳鱼养殖主要有渔排养殖(近海网箱养殖)、远海深水网箱养殖和土塘养殖,土塘养殖一般和虾蟹混养。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金鲳鱼养殖的产量高,因而价格亲民,十分受消费者的青睐。
深海网箱养鱼
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就是“均衡”。斗转星移,各行其道;芸芸众生,各从其类;无不遵循均衡法则,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由此可见,自然界何为健康?就是如何满足均衡法则,越趋近均衡状态,就越接近健康。海洋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庞大的自然系统,海洋的健康自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海洋的均衡,既受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自身作用,也受到太阳、月亮,甚至其他星球的影响,是地壳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综合反映。第四纪以来,又增加了人类对海洋的影响。所以说,海洋的均衡只能是一种理论概念,永远也不会达到真正的均衡态。因此,健康海洋也只能是一个理论目标。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大,海洋健康指数肯定会连年下降,但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唤醒人们朝着均衡的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朝着健康海洋的目标不断努力。
健康海洋的内涵
海洋是地球的命脉,海洋在全球范围内调控生态、滋养生命、影响经济、孕育文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没有海洋健康,就没有人类的繁荣。今天海洋无偿赠予我们的,正是关乎明天人类存亡的无价之宝。
总体说来,近海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为三点:
一是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无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例失衡日益严重,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二是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赤潮、绿潮、水母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赤潮生物种也由几种增加为几十种,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三是近海污染日益严重,使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首先受到危害的是海洋植物,继而是海洋动物,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己。
关于海水动力系统健康。海水是海洋的基础,没有海水就不称其为“海洋”。海水是地球上最广袤、最重要的资源体系,也是最重要的动力系统。自古无风三尺浪,一平方公里海面储存的波浪能就足足超过一个三峡大坝。可见海水动力系统的平衡是何等重要。而这种源于自然、人类难以控制,甚至难以预测的动力系统是否健康稳定,关键是靠自然界的均衡作用调节。由于海洋动力系统的不平衡,使海洋灾害频仍,令人谈虎色变。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海啸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都源于海水动力系统的不均衡。
关于海洋洋地质系统健康。海洋就是由海水和海盆构成的统一体,而与海盆相关的内容就是海洋地质系统。不管是“盆底”发生破裂还是“盆缘”发生变化,都会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海洋地质系统是健康海洋的基础,只有盆底完整、盆缘稳定,才能稳定整个海洋。
海洋如何服务人类健康
海洋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最大医药宝库。海洋的特殊环境孕育了特殊的生态系统,也形成了特殊的药物资源。向海洋要药,开发“蓝色药库”,保障国民健康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环节。随着陆地药源的匮乏,海洋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新的健康产业资源。人们越来越清楚,未来的药品与保健品的主要原料基地在海洋。
发展海水养殖业,既能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又能弥补因过度捕捞而损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立体化海水养殖新模式,加快海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大力发展超大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集约化池塘养殖,提高名优特养殖产品比例。
如何维护海洋健康
世界上的海洋是连通的,海水是流动的,全人类拥有同一片海洋。海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托和支撑。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海和谐,才能真正维护海洋的健康。也只有健康海洋,才能真正把可持续的资源和空间奉献给当今人类,才能真正促进人类健康。中国是海洋大国,健康海洋是健康中国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未来健康海洋的联结线,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结线,更是沿海国家促进国民健康的联结线。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保障人类食品安全。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就是通过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海洋牧场、海底鱼礁、海底森林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海底荒漠化,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平衡。
从水产环境、健康苗种、病害防治、养殖模式、精深加工、安全监测等方面,进行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质量安全分析,完善现代水产品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建立规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海洋食品的健康安全。
开展生态资源修复,发展海洋牧场,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科学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遏制海洋生态荒漠化的发展势头,是打造健康海洋、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人海和谐,努力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目前海洋微塑料、海洋垃圾、海洋污染、海洋富营养化、海洋酸化,已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生物资源过度开发、海岸工程无序建设,导致海洋自然系统功能严重衰退,有些海区“荒漠化”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环境、生态和资源开发的全面调查,建立全方位、实时化、连续性、定量化的污染检测体系及重要海洋生态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以活性物质提取为突破口,加大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打造新型蓝色药库。
重点开发针对抗肿瘤和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抗衰老、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等重大疑难病症的海洋药物。密切跟踪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海洋药物的应用开发,强化海洋新药高通量筛选平台和技术集成,开发深海和极地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采集、分离、鉴定技术,研制海洋化学合成和半合成药物和海洋多糖、多肽和核酸类的海洋药物。发展现代海洋中草药,开发滩涂湿地药用盐生植物资源。
发展海水农业,实现“耕海种洋”,拓展新的蓝色经济空间。
面对当前人增地减、灌溉用水匮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现实,应充分利用盐碱地、滩涂、滨海湿地、海面水域和海底洋盆等空间资源,以海水为媒介发展“海水农业”,真正实现“耕海种洋”“白地绿化”“蓝色粮仓”。
强化预警预测技术,发展防灾减灾产业,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海底地震、海岛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等生物灾害、地质灾害、海水灾害和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发展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自动化、高精度、时效性的海洋灾害和环境污染预警预报技术,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为抗击海洋灾害的组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体系和海洋环境信息的服务体系建设,为海洋产业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环境保障。
海洋防灾减灾重在预测,贵在预防。关键是把由政府被动地应急处置变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主动的、长期的、预先的产业性投资,实现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向“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根本转变。要强化政策引导,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型防灾减灾产业,把海洋防灾减灾变成沿海国家的自觉行动,使蔚蓝的大海真正造福全人类。
深海网箱养殖对海洋的影响论文
池塘内循环
池塘内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将池塘养殖传统的散养模式变圈养模式。池塘內循环系统主要由养殖水槽、推水装置、投料装置、增氧装置、集污及排污装置、挡水墙、养水区、推水设备等组成,该系统的最大特别就是能有效控制养殖鱼类排泄粪便的范围,并能有效地收集这些鱼类的排泄物和剩余饲料,通过沉淀脱水处理后,再变为陆生植物的高效有机肥,既有效减少了水体污染,同时也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率。
内封闭循环养殖模式
泰国虾农Arunsopha的内封闭循环养殖模式,其系统由四种不同类型池塘配合在一起工作。第一种类型池塘用于养虾,池塘配有增氧机和集污系统,养殖污水流经第二种类型池塘,该池塘饲养有罗非鱼,罗非鱼用于处理虾池的残饵等有机物,并净化水质。然后,罗非鱼会进入第三种类型的池塘,该类池塘中饲养有尖吻鲈或鲈鱼,用以控制罗非鱼的种群数量。该池塘的水会通过落差进入第四类池塘,在添加了矿物质和营养物质并进一步净化后返回到养虾池。
水产养殖仿生学系统
水产养殖仿生学的重点在于让池塘水体模拟自然的河口条件,利用浮游动物大量增殖作为养殖虾类的营养补充并且有益菌可以调节水质。一般的操作是前期用发酵好的米糠等泼水培养桡足类,同时投喂发酵豆粕、花生麸等,全程不使用商业饲料。定期在池底缓慢拉动链条或绳索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可以释放底泥营养,起到改底、调水、培养浮游动物的作用。
生物絮团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是借鉴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技术,通过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如糖蜜、葡萄糖等),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形成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能够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实现饵料的再利用,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离岸深海网箱养殖
由于近岸养殖易受人类活动,特别是陆源污染的影响,海水养殖与生态环境问题、食物安全问题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除了研究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外,发展离岸深海养殖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水养殖新方向与趋势。目前国际上深水养殖技术的研发主要聚焦于鱼类网箱和养鱼平台方面,关于深水抗风浪筏式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则很少。简单来说,就是把大海当成一个很大的水净化池了。
红树林-水产养殖藕合模式
通过在海边种植海桑、秋茄和桐花树等3种红树植物,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P含量,减轻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红树林恢复后在其水域生态放养斑节对虾或南美白对虾,养成后以有机虾的名号出售,获得不错的收益。
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的技术就是使用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净化池通过水循环来净化部分养殖排水水质,实现养殖废水对环境零排放。通过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为水中营养物质提供了输出的渠道。同时还能提高水体溶解氧,为其它物种提供或改善生存条件。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污染物外,还通过对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调控来进行环境的修复。
鱼菜共生
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耕栽培系统,由微生物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碱,进而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由于水耕和水产养殖技术是鱼菜共生技术的基石,鱼菜共生可以通过组合不同模式的水耕和水产养殖技术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系统。
高位池封闭式循环水养殖
高位池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就是通过四周增设的增氧机不断运转,使塘水产生水平环流,残渣产生“水力聚污”现象,并向中央底部聚集,再由中央排污管和水泵将池塘底部污水抽到池边宽十多米的水槽里,利用浅层沉淀原理分离水中悬浮有机物,停留20——40分钟后,固液自然分离。溢出水槽的水,水层厚度小于0.3毫米,经过30——60度坡度的池壁斜面,利用薄水层自然光化学催化氧化原理脱氮解毒,最后返回池里。
浮动湿地和浮岛
浮动湿地和浮岛很容易理解,通过在浮床上种植植物,以减少水体的污染,增加水的透明度,去除营养物质、悬浮固体和重金属。此方法适用于水产养殖、湖泊、水道、池塘、水坝和其他淡水体,当然海水同样也是适用的,不过要找到适合海水环境下生长的植物。
养牛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