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羊布病是什么症状,羊得布病的症状怎么治
羊得布病的症状怎么治
布病流行于我国牧区,主要是通过接触患病牲畜如牛,羊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也可以通过食用未消毒彻底的牛奶,肉制品等传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为波状热,大汗,相对缓脉,肌肉关节痛,男性病人睾丸痛.其中羊型和猪型症状较重,牛型症状较轻.
家畜布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什么?
1. 什么是布病?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为波浪热、马耳他热、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
2. 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力怎样?
布鲁氏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阳光照射20 分钟,湿热60℃30 分钟、70℃10 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就可将其杀死。布鲁氏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天,粪便中夏季可存活1~3天,冰冻状态下存活数月,鲜乳中能存活10天,食品中可存活2个月,水中可存活5日至4个月。
3. 布病为什么是自然疫源性疫病?
引起布病的病原体―布鲁氏菌,在自然界中可以独立于人、畜之外,在野生动物中形成完整的疾病传播循环,因此布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疫病。虽然布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疫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布病可防可控,人和家畜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感染。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它既能感染人,又可侵害猪、牛、羊、狗、鹿、骆驼等动物。人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接触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或者接触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环境而感染。布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风险因素。
羊布病的临床症状
妊娠母羊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的3~4个月,流产前阴道流出黄色液体,其他症状有早产、产死胎、乳房炎、关节炎、跛行、公羊睾丸炎和附睾炎。
羊布病的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胎儿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脾和淋巴结肿大,肝出现坏死灶,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与黏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人得了羊病有什么症状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由几天至几个月不等,病发时会出现卫似感冒的病征,包括发热、畏寒、出汗、头痛、背痛、虚弱、体重下降及食欲不振等。布氏杆菌病也可引起反覆性发热、关节痛和疲倦等慢性病征。
小尾寒羊常见疾病怎么防疫?
仅供参考:
炭疽病
临床症状: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结膜发绀;从眼、鼻、口腔、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羊病情缓和时,表现为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黏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防治措施:在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对疑似炭疽病的羊,要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病羊尸体应深埋,病羊离群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污染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热碱水或0.1%升汞溶液或20%~30%漂白粉等连续消毒三次,每次间隔1小时。
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病初,可皮下或静脉注射炭疽血清50毫升,4小时后若体温不退,可再注射30毫升。对亚急性病羊,可用青霉素治疗,按每千克体重1.5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8小时一次,连用三天。最急性或急性时,常来不及治疗。
羊快疫
临床症状:病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慢者,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疼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体温升高到41℃,口腔、鼻孔流出红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极短,多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死尸迅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充血呈暗紫色。
防治措施:常发区(多为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或羊快疫单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严防寒冷袭击或吃霜冻饲料。
病程稍长的羊只,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或内服磺胺嘧啶,每次5克~6克,连服3次~4次;或内服10%~20%石灰乳,每次50毫升~100毫升,连服两次;也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5000毫升混合,羊静脉注射。
肠毒血症
临床症状:多呈急性病例。病羊突然不安,迅速倒地,昏迷、呼吸困难,继而窒息死亡。病程慢的,表现为初期兴奋不安,空嚼咬牙,转圈或撞击障碍物,随后倒地死亡。病羊濒死前,可出现腹泻,粪便混有黏液和灰白色假膜,有恶臭气味。鼻流白沫,口色苍白,在昏迷中死亡。本病一般体温不高,病程为1小时~4小时(长者不超过24小时)。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精、青、粗和多汁饲料均匀搭配,防止羊食入过多的精料或采食过多的多汁嫩草。在本病流行季节前,给羊注射一次羊快疫。猝殂、肠毒血症三联菌苗。当年出生的羔羊,宜在哺乳期和断奶后各注射一次三联苗,间隔40天~50天。
本病死亡快,多数羊来不及治疗。病程稍长时,可采取下列治疗方法:用氯霉素肌肉注射,每次0.5克~0.7克,每天三次;将青霉素80万国际单位与链霉素500毫克混合,做一次肌肉注射,每隔1小时再注射一次,连注3次~4次;在严重脱水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加10%安钠咖5毫升,每隔3小时~5小时注射一次。
羊猝殂
临床症状:病程短促,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剖检发现,十二脂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体腔积液;死后8小时,骨骼肌肌间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防治措施参见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羊黑疫
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为相似,病程短促,突然死亡。少数病例可拖至1天~2天。患羊常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呼吸急促,体温41.5℃左右,昏睡俯卧而死。剖检发现,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呈暗黑色外观(故名黑疫);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出血。
防治措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发病时,搬圈至高燥处,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毫升~15毫升。对病程缓慢的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或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次50毫升~80毫升,连用两次。
羔羊副伤寒
临床症状:羔羊体温升高可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精神委顿,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经1天~5天死亡,发病率约30%,病死率约25%。经剖检,病羔尸体消瘦,真胃与小肠黏膜、脾脏均充血,肠道内容物稀薄如水。
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羔羊出生应及早吃初乳,注意羔羊保暖。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栏圈要彻底消毒,对发病羊群进行药物预防。
仅供参考:
炭疽病
临床症状: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结膜发绀;从眼、鼻、口腔、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羊病情缓和时,表现为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黏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防治措施:在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对疑似炭疽病的羊,要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病羊尸体应深埋,病羊离群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污染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热碱水或0.1%升汞溶液或20%~30%漂白粉等连续消毒三次,每次间隔1小时。
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病初,可皮下或静脉注射炭疽血清50毫升,4小时后若体温不退,可再注射30毫升。对亚急性病羊,可用青霉素治疗,按每千克体重1.5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8小时一次,连用三天。最急性或急性时,常来不及治疗。
羊快疫
临床症状:病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慢者,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疼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体温升高到41℃,口腔、鼻孔流出红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极短,多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死尸迅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充血呈暗紫色。
防治措施:常发区(多为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或羊快疫单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严防寒冷袭击或吃霜冻饲料。
病程稍长的羊只,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或内服磺胺嘧啶,每次5克~6克,连服3次~4次;或内服10%~20%石灰乳,每次50毫升~100毫升,连服两次;也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5000毫升混合,羊静脉注射。
肠毒血症
临床症状:多呈急性病例。病羊突然不安,迅速倒地,昏迷、呼吸困难,继而窒息死亡。病程慢的,表现为初期兴奋不安,空嚼咬牙,转圈或撞击障碍物,随后倒地死亡。病羊濒死前,可出现腹泻,粪便混有黏液和灰白色假膜,有恶臭气味。鼻流白沫,口色苍白,在昏迷中死亡。本病一般体温不高,病程为1小时~4小时(长者不超过24小时)。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精、青、粗和多汁饲料均匀搭配,防止羊食入过多的精料或采食过多的多汁嫩草。在本病流行季节前,给羊注射一次羊快疫。猝殂、肠毒血症三联菌苗。当年出生的羔羊,宜在哺乳期和断奶后各注射一次三联苗,间隔40天~50天。
本病死亡快,多数羊来不及治疗。病程稍长时,可采取下列治疗方法:用氯霉素肌肉注射,每次0.5克~0.7克,每天三次;将青霉素80万国际单位与链霉素500毫克混合,做一次肌肉注射,每隔1小时再注射一次,连注3次~4次;在严重脱水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加10%安钠咖5毫升,每隔3小时~5小时注射一次。
羊猝殂
临床症状:病程短促,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剖检发现,十二脂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体腔积液;死后8小时,骨骼肌肌间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防治措施参见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羊黑疫
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为相似,病程短促,突然死亡。少数病例可拖至1天~2天。患羊常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呼吸急促,体温41.5℃左右,昏睡俯卧而死。剖检发现,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呈暗黑色外观(故名黑疫);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出血。
防治措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发病时,搬圈至高燥处,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毫升~15毫升。对病程缓慢的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或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次50毫升~80毫升,连用两次。
羔羊副伤寒
临床症状:羔羊体温升高可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精神委顿,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经1天~5天死亡,发病率约30%,病死率约25%。经剖检,病羔尸体消瘦,真胃与小肠黏膜、脾脏均充血,肠道内容物稀薄如水。
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羔羊出生应及早吃初乳,注意羔羊保暖。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栏圈要彻底消毒,对发病羊群进行药物预防。
小尾寒羊没有大的疾病,感冒 咳嗽 拉稀是常见病,饲养小尾寒羊多年,技术比较成熟,欢迎交流养羊技术。
您好,小尾寒羊这个品种适应能力比较强,只要你能注意圈舍的卫生,做上
四联疫苗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咱们这里是大型专业小尾寒羊繁育场,欢迎
爱好养殖的朋友来我场实地参观,在我场引种负责传授专业小尾寒羊养殖技术
疾病预防及养成以后销路的帮助。
最常见的病就是感冒 咳嗽 拉肚子,防疫做好,没有什么传染病
养羊
养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