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生态养殖,鳜鱼鱼缸养殖
鳜鱼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鳜鱼养殖箱,包括网箱,所述网箱由前后左右四侧网面组成,所述网箱外套有套架,且网箱固定于套架上,所述套架内设有导水通道,所述网箱内侧底端设有导渣斗,且导渣斗卡接于套架上,所述套架一侧外端固定安装有处理盒,所述导渣斗底端固定安装有出渣管,且出渣管远离导渣斗的一端和处理盒盒腔相连通,所述出渣管接近处理盒的一端上安装有水泵,所述处理盒底端连通有导水管,且导水管远离处理盒的一端和导水通道相连通,所述套架上远离处理盒的一侧外端固定安装有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放置有增氧机,且增氧机出氧端和导水通道相连通,所述套架上安装有喷水头,所述套架底端四角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线,且四个连接线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定位锤。
鳜鱼人工养殖技术
有。
桂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终生以小鱼、小虾为食。刚孵化出的桂花鱼苗即能捕食其他鱼苗,体长0.7厘米的桂花鱼能捕食体长0.35厘米的其他鱼类,体长31厘米的桂花鱼可捕食体长15厘米的鲫鱼。桂花鱼食量较大,通常饱食时食量可达自重的10-15%。在养殖桂花鱼过程中,投喂饵料鱼有一定的选择性,即鱼苗阶段以鳊鱼为主,鱼种阶段以鲫鱼、鲮鱼为主,成鱼阶段以易得和适口的小鱼为主,我地基本上用小鲫鱼、小泥鳅、鲮鱼等作为桂花鱼的饵料鱼。
鳜鱼池塘养殖技术
1、鱼池条件:
鳌花鱼成鱼养殖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积3-8亩,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池四周还要挖深为30-40公分的一圈浅沟,以便鳌花鱼的捕捞。
1、池塘准备和饲料鱼培育:
⑴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⑵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鳊鱼、白鲢、鲫鱼等)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2.鳜鱼喜欢栖息在静水中,一般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冬季低水温时,幼鱼主要在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白天一般侧卧于湖底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3.鳜鱼属底栖型凶猛性鱼类,以小鱼、小虾等为饵。初孵出的仔苗刚开口,即可捕食其他鱼类的仔苗。
向左转|向右转
水库养鳜鱼养殖技术
鳜鱼是典型的掠食性鱼类,主要依靠不是小鱼小虾为主,不吃水草、杂类等素食饵,所以往往有饵鱼鱼群的地方,才会有鳜鱼出没,对于路亚来说,使用形似小鱼小虾的假饵或软饵,能够更加吸引鳜鱼咬钩,且使用的假饵应尽量与当前钓场的饵鱼相似。
对水质要求较高
鳜鱼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往往水质浑浊或有污染,都不太能够让鳜鱼存活,只有清水区域才是鳜鱼的生活场所。因此像湖泊、水库这样的大水面,自身的净化能力较强的水域,是鳜鱼常栖息活动的地点。并且鳜鱼不像黑鱼,爱在小水面活动,鳜鱼喜欢大水面,这样有充足的饵鱼捕食。
有固定活动点,洄游少
鳜鱼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活动地点,往往栖息在水底崖壁、乱石礁石、桥柱、细沙泥地、木桩洞穴等处,这些地点大多为垂直结构,且水流比较缓慢,不仅有充足的饵食,还能够躲藏伏击过往的鱼虾。除非进入产卵期,鳜鱼很少会洄游,大多在常见标点栖息。
循环水养殖鳜鱼
在桂花养殖过程中改底和调水手段一定要明确,必须能够钝化底泥的有机氮,避免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太高。
2、对亚硝酸盐和氨氮必须解决也是技术的关键。桂花鱼养殖的水体,一般很难保持藻在合适的范围内,所以,提高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效率就显得举足轻重了。提高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净化效率比不上拼命泼洒菌就可以达到目的,微生物过分滥用同样会导致水体恶化和降低溶解氧。
3、藻是氮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在桂花鱼养殖中水体的藻不能够多,如果出现浓绿水就麻烦了,很容易出问题,所以拼命培藻、加藻是不行的,需要提高改底的手段,把桂花鱼每天排泄出的大量粪便转为惰性化,拖迟其腐败和进入氮循环的时间,控制藻的繁殖速度同时提高水体溶解氧。
鳜鱼养殖基地
鳜鱼,龙虾,草鱼,黄鳝,甲鱼等
就说开展工厂化鳜鱼养殖试点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回答起来比较难。
我认为,突破的重点不是一门心思的去找市场,搞营销,重点应该放在养殖的品种、先进的技术、消费者放心方面。比如海水养殖品种,海参、鲍鱼、大菱鲆、美国红鱼等技术先进、实现工厂化规模养殖,商家主动登门求货,实实在在的卖方市场,主动权在养殖户手里,市场他们说了算。淡水养殖中的草鱼、鲤鱼、乌鳢、甲鱼销路就比较难,需要找市场,扩大了成本。罗氏沼虾、桂鱼、大闸蟹等品种销路就比较好。所以说:品种决定市场。
鳜鱼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养殖方案
1、池塘修建
鳜鱼样子肯定是需要准备好池塘的,如果有现成的池塘那就不需要挖掘了,只需要阿静池塘周围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将池塘的河床给挖好,然后将池塘中堆积的淤泥挖出去,最后再池塘中撒入一层石灰进行消毒,大概十天半个月之后就差不多了,这时我们就可以往池塘中注入新水了,同时我们还需要往池塘中施放适量的有机肥,这样可以保证池塘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鳜鱼提供部分食物,而且还可以保持鳜鱼生存所需要的水质。
2、鱼苗选择
鳜鱼苗选择的好坏也就决定了鳜鱼的存活率和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优质的鱼苗,那我们该怎么选呢,小编来教大家一个小妙招,首先就是我们要确保选择的同一批的鱼苗大小要基本上差不多,其次就是不能选择哪种比较懒的,没有活力的鱼苗都不可以选,然后就是要看鱼的尾巴是否有力,有力的则为好的鱼苗。还有就是鳜鱼苗看上去要比较干净,没有伤痕,这样就差不多啦。
3、放养密度
鳜鱼放养的的密度也是鳜鱼成活率的一个基本条件,一般刚开始进行养殖的朋友可以选择一亩只放养个一千尾左右,因为养殖技术不成熟,如果一时间就养殖大数目,这样根本就管理不过来,会造成大量的伤亡率,所以一千尾是最好不过了,等到后期有了一定的养殖经验,样子的设备等一切都比较好的饿时候就可以增加养殖的数量,大概一亩就可以放养一千五到一千八尾了,一亩的最大饲养量也就只能在一千八左右,如果想再多那就只能扩大养殖的面积啦。
4、饲料管理
鳜鱼它主要是以捕捉水中的小鱼小虾喂食,其次再是水中的浮游生物,最后再是一些按照配方配好的饲料。所以我们需要在池塘中放入一批其他繁殖能力比较快的鱼类,用来给鳜鱼提供食物,比如说鲫鱼、鲤鱼等,这样可以满足鳜鱼的部分需求,其次就是我们每隔四到五天左右就需要往池塘中投放一些采购回来的饵料鱼,要完全满足鳜鱼的需求,最好是饵料鱼还要有剩下的时候,最后就是每个十天左右投放一次饲料,用来促进鳜鱼的生长。
5、病害防治
鳜鱼和其他的鱼类不一样,别的鱼基本上没有什么病害,而它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大量病菌和寄生虫之类的,这样会影响鳜鱼的生长,所以我们要非常的重视,其次就是由于鳜鱼主要是以食用活鱼活虾,所以用于服用的药剂对它们没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能从本源上解决掉这些病害,比如说定时的清理池塘,将可疑的杂质都清理出去,其次就是定时的更换池塘中的水,保证水质,并且要定期的进行消毒和灭菌。
拓展资料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汉语拼音:guì yú是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又名菊花鱼、鳜花鱼、桂花鱼、桂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母猪壳等。
鳜鱼,鮨科鳜属。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鳜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常以其它鱼类为食,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
【参考资料】
来自头条百科:
https://www.baike.com/wiki/%E9%B3%9C%E9%B1%BC/19995373?prd=home_search&search_id=3al7okbrht6000&view_id=5uz7hb37ua8000
鳜鱼养殖最新技术
答:是的
网箱养殖鳜鱼,必须根据鳜鱼自身生长习性,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有计划地生产供给其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活饵料鱼,加强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治,适时取捕销售,才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收益。在鳜鱼网箱养殖日常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投饵。鳜鱼属肉食性鱼类,一般以摄食鲜活饵料鱼为主,且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活饵料鱼的种类、规格等有不同的要求,一旦饵料鱼提供不及时、数量不足或大小不适口,养殖的鳜鱼就会出现“互残”现象,因此要根据鳜鱼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鱼的规格、数量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配套生产或定购。饵料鱼的品种选择长体型的鱼类如鲢、鳙、鲤、鲫等为宜,饵料鱼投喂的规格为鳜鱼体长的40%~55%。前期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15%,逐步减少到8%~10%左右,在鳜鱼生长旺盛的夏季根据其摄食情况适量增加投喂,也可一次投足,3~5d投喂一次。鳜鱼的摄食高峰通常在清晨和傍晚,发现饵料鱼不足需立即补投。一般网箱养殖面积1亩的鳜鱼,需要配套养殖面积为4~5亩的饵料鱼,饵料鱼的培育采取高密度放养、逐步拉疏、分期投喂的方法。
经常巡箱。每天坚持早、中、晚3次巡查,定时测量和记录水温、天气、鱼体摄食等情况。观察鳜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有无病害和饵料鱼的消长情况,及时补充饵料鱼的数量和调整其规格,防止投饲不足或缺氧浮头;注意水质及箱体情况,如发现网箱或网衣有破损,应立即修补,防止网破逃鱼;及时清除网箱内外的漂浮物,保证箱体内外水体交换畅通;及时掌握气象和水灾预报,在恶劣天气多发季节,做好防洪、防台风等工作,做好网箱的安全、加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鳜鱼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村民孔小冬等5人从广东佛山引进技术,成立了新余科侬创富有限公司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鳜鱼养殖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50亩,由6个温室养殖大棚和6套循环水养殖系统组成。
大棚里摆放着两排大大的金属鱼缸,每个鱼缸都连通着水管。养殖基地技术员汤诗超告诉笔者,每个大棚内有10个鱼缸,每个鱼缸的容积是30立方米。鱼缸里的水通过恒温系统,全年保持在37℃。每个鱼缸可养2500至3000尾鳜鱼,相当于室外1亩鱼塘的容量。工厂化养鱼,就是用最小的养殖空间,达到最大的产量。而且,工厂化养殖风险也低。室外养殖一旦遭遇洪水、天旱等自然灾害,很可能血本无归,工厂化养殖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就要强许多。
汤诗超介绍,鳜鱼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水质。工厂化养殖使用的是循环水技术,通过漩涡分离机和微滤机24小时不间断对水体进行过滤、检测,使水质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可以防止鳜鱼发生病害。今年春节期间,第一批工厂化养殖的鳜鱼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每公斤价格在70元左右。“6套养殖系统,预计可年产鳜鱼12万公斤,产值760万元,纯利润达280万元。”汤诗超说。
鳜鱼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
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是国内有名的深水人工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战略水源地。1959年,新安江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当水位达到108米时,库区面积为583平方公里,相应库容为178亿m³。湖面岛屿众多,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就有1078个,这也是千岛湖名称的由来。
关于千岛湖在1998~1999年连续两年爆发蓝藻“水华”一事,大家可能都已有所耳闻。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千岛湖自建成以来就是一座重点“鱼库”,渔场在成库当年就投放了大量的鲢鳙鱼种。时至今日,湖区的鲢鳙放养已有60年历史,良好的水文条件、充沛的饵料使得鲜鱼产量逐年增长,如今年产超过250万公斤。
千岛湖凭什么成为“鱼库”?
千岛湖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点,鱼类结构、生态环境无一不根植于钱塘江。在认识千岛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江,也被称为浙江、罗刹江、之江。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部的怀玉山,全长588公里,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公里。自干流相继建成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利枢纽后,钱塘江就自然被划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河口段。
新安江水库储藏的水量占钱塘江流域总量的30%左右,巨大而优良的水资源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发展渔业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千岛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著名的“鱼库”,与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鱼多。根据1984年的渔业调查,千岛湖共有83种不同的鱼类,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鲢鱼和鳙鱼以外,水库中还有鳜鱼、鳡鱼、鲌鱼、银飘、密鲴等多种经济鱼类,品种丰富。
千岛湖野生鳜鱼
当然,鲢鳙始终是重点的发展对象。早在1981~1991年,当地渔场投放的鲢鳙鱼种就达到了616万公斤,平均每年投放56万公斤。大致换算下来,平均每亩水面放养0.85公斤(10尾左右)。在人为管理下,湖区70%以上的产量都是由鲢鳙贡献,单一化趋势明显。
其次是饵料足。作为典型的山谷型水库,千岛湖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有100多米,水量充沛,饵料丰富。通过对生物量进行监测,有专家认为:千岛湖平均每亩水面可生产1000~1500公斤的浮游植物,按照30%的利用率、40的饵料系数来估算,那么每亩水面能生产7.5~12公斤的有机鲢鳙!
最后就是环境复杂,产卵场众多。库区水面广阔,小岛和沙洲数不胜数,为鱼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环境。自1959年蓄水以来,湖水和山体之间的淹没线达到了1400多公里,由于季节变化,水位会出现9米的落差,水草类型多,为鱼类的繁殖提供了绝佳的产卵场。另外,渔场保有的亲鱼培育池每年也能贡献可观的苗种量,甚至成为了增殖的主流渠道。
千岛湖的“两大难”
毋庸置疑,千岛湖的有机鲢鳙为淳安县带来了巨额财富,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样也带来了两大难题:第一是捕捞,第二是如何确定放流比例。
有人可能会问了,湖里的鱼那么多,捕捞还不简单吗?这里要澄清一下,捕鱼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尤其是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千岛湖的捕鱼体系还在摸索当中,复杂的地理和地貌环境给捕鱼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上个世纪,千岛湖捕捞队共有107人,设有正队长1人,副队长2人,生产班组5个。其中,一班是张网、拦网班,共有29人;2~5班为刺网班,各班定员14人;另有运输班11人,后勤8人。值得一提的是,刺网分为单层刺网和三层刺网两种,配有船只12艘,是当时数量最多的捕捞网具。
千岛湖捕鱼船只
曾参与过捕鱼的一位老渔民透露,库区采用的是联合捕鱼法,先利用刺网和拦网对鱼群进行包围、截堵,期间伴有船只进行驱赶,将鱼群赶到放置好的张网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到后续的捕捞,甚至可能导致捕捞失败。凭借鱼群侦查和紧密合作,捕鱼队在20年间共捕获了3500万公斤鲜鱼,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捕鱼队已经摸索出一套非常纯熟的捕鱼流程,大大提高了回捕率。捕鱼的问题解决了,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从过去到现在,千岛湖放流鲢鳙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比例和数量该如何把控一直是个问题。
资料显示,千岛湖放流的大规格鱼种在100克左右,每年投放重量多达60万公斤,其中鲢鱼占50%,鳙鱼占48%,草鱼和青鱼仅占2%。人工放流鲢鳙向来被认为是“生态文章”,还一度帮忙解决了90年代末的蓝藻“水华”危机,但进入新时代以来,鲢鳙的放流比例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
要知道,千岛湖自2006年以来就进入了中度富营养化的行列,湖区束丝藻、曲壳藻等异常增殖的现象时有发生。在1998年,全湖浮游植物的密度只有108万细胞单位/升,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就提高到了1152万细胞单位/升,十几年间增加了10倍多!
鱼产量增多的同时,水藻含量不降反增
如果不对鲢鳙的放流比例进行调整,不在源头上控制氮磷的排放,湖区的藻类就有可能进一步增多,甚至产生新的危机。这并非耸人听闻。大家都知道,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水华”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蓝藻等有害的浮游植物。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鲢鱼的放养比例,比如提高到60%或70%,并将鳙鱼的比例缩减到30%~40%。
鳙鱼/大头鱼/胖头鱼
至于二者的比例究竟该定为多少,每年放流的规格和数量又该如何确定,这都应该经过科学评估,对湖区的水质情况、现有生物量进行考察后再做决定。总之,为控制住水库中的浮游植物、防止“水华”现象再度发生,升级版的放流方案亟待研究。
养猪
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