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团头鲂实用养殖技术,团头鲂高密度立体养殖

团头鲂实用养殖技术,团头鲂高密度立体养殖团头鲂实用养殖技术,团头鲂高密度立体养殖

团头鲂鱼苗

1、以鲫鱼为主的养殖模式:一亩鱼塘可以放养鲫鱼1500-2000尾(50克/尾),搭配混养其他鱼类250尾。

2、以草鱼为主的养殖模式:一亩鱼塘可以放养草鱼苗600尾(80克/尾),搭配混养链鱼苗和鳙鱼苗250尾。

3、以团头鲂为主的养殖模式:一亩鱼塘可以放养团头鲂鱼苗1000尾(50克/尾),搭配混养150尾鲢鱼苗、50尾鳙鱼苗,不要混养与其争食的草鱼苗和鲤鱼苗。

三角鲂鱼苗

三角鲂苗种的整个培育过程,除少量投放“食水”鳙鱼外,不得与其它种类的苗种混养。鱼苗锻炼“吊水”、过塘、过数等密集操作过程,不得在偏肥和水温过高(30℃以上)的池水中进行,否则将导致鲂鱼不适而大量死亡。

三角鲂,学名: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1846),属鲤科、鲂鳊亚科、鲂属的一种鱼类。因顶鳍高耸、头尖尾长,从侧面看近似三角形而得名。体高,略呈菱形,三角鲂体长130~367mm,体侧扁而高,略呈长菱形,腹部圆,腹棱存在于腹鳍基与肛门之间,尾柄宽短。是中国特有鱼类。

团头鲂养殖技术

武昌鱼,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

俗称:团头鳊,平胸鳊。

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又名团头鲂,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原产于长江中游一带通江的湖泊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养殖。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

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

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团头鲂为草食性鱼类,摄食能力和强度均低于草鱼。

鱼种及成鱼以苦草、轮叶黑藻、 眼子菜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料,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性范围较广。

一般从4月开始摄食,一直延续到11月,以6~10月摄食量最大。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是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动物..暖水性中下层回游鱼类,栖息于水深60-100m泥质海底。

主食毛虾、乌贼及各种鱼类

团头鲂鱼苗养殖技术

如果以鲤鱼为主的养鱼模式,水深3米,①每亩产量为700斤的放养模式,可以放养鲤鱼苗300尾,鲢鱼苗80尾,鳙鱼苗20尾,规格为125克/尾、75克/尾、80克/尾,成活率在90~95%,出塘规格在750~1000克/尾之间。②每亩产量为1000斤的放养模式,鲤鱼苗448尾,鲢鱼苗84尾,鳙鱼苗28尾,放养规格、成活率、出塘规格与以上相同。③每亩产量为1500斤的放养模式,鲤鱼苗672尾,鲢鱼苗126尾,鳙鱼苗42尾,放养规格、成活率、出塘规格与上面两种模式相同。

如果以草鱼为主的养殖模式,每亩可以放养草鱼苗每尾重80克大小规格1龄鱼苗600尾,并且搭配链鱼苗和鳙鱼苗250尾,当年长到平均每尾重1000克以上,每亩水面可以出塘产鱼1200斤。

如果以团头鲂为主的养殖模式,每亩可以放养每尾重50克的团头鲂鱼苗1000尾,不要放养与其争食的草鱼苗和鲤鱼苗,只搭配150尾鲢鱼苗,和50尾鳙鱼苗。当年可以生长至每尾重500克左右时,每亩可以出塘产量1000~1200斤。还可以每亩搭配200尾鲫鱼苗200尾,产量更高,效益更好。

如果以养殖鲫鱼为主的养殖模式,每亩放养鲫鱼苗规格为50克左右,放养数量为1500~2000尾,搭配鲢鱼苗200尾,鳙鱼苗50尾。当年鲫鱼可以生长至200克上下,产量可以达到1000斤左右。每亩还可以放养20~30尾凶猛的肉食鱼类,如鲶鱼苗、鲈鱼苗和鳜鱼苗,用来控制少量性成熟的鲫鱼繁殖的小鱼苗。

总之,一亩水面积的鱼塘,要依据水深、水况、放养模式,合理安排放养密度,决定放养数量,才能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

团头鲂投饵量

喂饲料

根据四季的不同温度投喂饲料

春季水温低,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的精饲料。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

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盛夏水温上升至30℃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要适当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需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调节水质,防止污染。

秋季天气转凉,水温渐低,但水质尚稳定,鱼类继续生长,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约占鱼类总体重的2%~3%。

冬季水温持续下降,鱼类食量日渐减少,但在晴好天气时,仍可少量投喂,以保持鱼体肥满度。无论冬天温度多低,只要鱼要吃料都应该投喂,为开春后鱼儿的迅速生长打下基础,也为开春升温后鱼儿有强健的体质而可以有效防范鱼病的暴发。一般情况下,在水温上升到8度以上时就可以开始投喂饲料。

区分养殖的不同种类投喂饲料

投喂次数与鱼消化器官的特性相关。鲤鱼、鲫鱼、团头鲂、草鱼等大多数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都是无胃鱼,摄取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不及肉食性的有胃鱼,因此无胃鱼的投喂次数应该高于有胃鱼。幼鱼阶段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消化吸收能力不如成鱼阶段,因此,幼鱼阶段的投喂次数应高于成鱼阶段。

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率也有区别。如草鱼在25℃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鱼则为2%。

同种类但不同规格其投饲率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克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会达到2.4%。

营养需求和鱼的年龄关系很大。同一种鱼的幼鱼阶段的饲料营养需求量高于成鱼阶段。如草鱼苗种和草鱼成鱼的投饲率是不一样的,仔鱼、幼鱼生长旺盛对蛋白质要求高,成鱼生长慢对蛋白质要求低。饲料品种选择时,幼鱼阶段应选择粗蛋白高的饲料,而成鱼阶段则可适当降低饲料的粗蛋白含量。

养殖品种的不同饲料档次的选择也不同。饲料营养物质需求大小的规律是: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例如,鲫鱼的粗蛋白需要量就高于草鱼。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一般在40%左右,杂食性鱼类要求较低,一般为30%~40%,草食性鱼类为30%以下粗蛋白需要最低。

把握吃食时间的规律投喂饲料

人工投饵或堆料食台投喂时,按照常规标准投喂一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时间不足2小时,说明投饲不足,应适当增多。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吃食时间突然减短至2小时,说明鱼体已增重,应调整投喂标准。投喂草类、螺、蚌等饲料,一般以5小时~8小时吃完为宜。投饵机喂料则另当别论。

大多数鱼类在饲喂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多是在白天投喂。但有少数鱼类依生理习性在傍晚或晚上才能正常吃料,如草鱼(吃夜草)或肉食性鱼类(在弱光下食欲强)等,须慢慢的调整过来,因为这是不妥和极其危险的,应尽量改变它,特别是高温时节隐含着较大的生产危机。因为夜间缺乏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减低,而水中动物和生物仍维持着新陈代谢,耗氧量与白天相比丝毫没有减少,所以,鱼类在夜间的生命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矛盾过程,如果鱼饱食肚胀过夜就更加需要充足的溶氧来保持生命的平衡,之所以提倡白天(最好是上午)投料,晚上尽量空腹过夜较为安全,道理即如此。

观看养鱼水色的不同投喂饲料

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是自然水体中的原始生产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水域中最基本的饵料资源,也是水色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是水域中的消费者,对水色变化的影响也很大,但它也是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

池塘好水的标准是:呈油绿色或黄褐色,上午水色较淡,下午渐浓。

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表明肥度适中,可进行正常投喂。

透明度大于40厘米时,水质太瘦应增加投饲量。

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水质过肥,应停止或减少投饵。

当水质过瘦时,鲢、鳙鱼会出现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的现象,甚至有瘦弱残废的个体漂浮水面,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过少。

主养鲤鱼的水面可根据水的浑浊度来确定投喂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浑浊,呈泥黄色,排除大雨或人为的原因,可证明鲤鱼在池底活动极频繁,不断拱泥而致水体浑浊,由此可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态,应加大投喂量。

区别饲料品种的不同投喂饲料

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尽量达到饲料营养水平与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相匹配。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

不同的鱼类对饲料蛋白质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太高或太低对鱼类都是有害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太低时,鱼类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但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时,也会导致鱼类营养不平衡,生长减慢,成活率降低。

饲料蛋白质被鱼体摄食后,必须于鱼的消化道中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鱼体吸收利用。所以,氨基酸的构成才是决定蛋白质的质量优劣的终极标准。

一般鱼类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草食性的草鱼及团头鲂等,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不宜超过17%,杂食性的鲤鱼等不宜超过12%,而肉食性鱼类不宜超过8%。

饲料的投喂

如果使用配合饲料养鱼,一般吃食性鱼类如草、鳊、鲫等放养比例要大,一般占放养总量的80%,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可以占20%。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入池。放养规格尽量要大小整齐,应一次性放足同规格的鱼种,其个体差异不得悬殊过大,最好不超过20%。

良好的水质条件是搞好饲料投喂的保证,平时要加强水质管理。有水源条件的一般每月加水1~2次,每次加水的深度为10厘米左右,要求水体透明度达到25~30厘米。同时,在塘中定期将生石灰兑水泼洒,既能提高池水PH值,有利于鱼类生长及饵料生物的繁殖,又能防治鱼病。也可采用微生态制剂或定期搅动底泥的方法进行水质调节。

常开增氧机也对改善水质有很好的作用,可通过增氧机曝气、搅水等使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趋于平衡,及时改善底层的低溶氧状态,促进鱼类生长发育,降低饵料系数。

1.饲料投喂的方法。

科学投喂是搞好饲料投喂的关键。鱼类饲料的投喂方法有手撒投喂、自主采食、投饵机投喂等三种。

手撒投喂:投料准确集中,使用灵活,易于观察,而且有节约能源的优点,适宜劳动力充足的小型渔场,或者养殖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提倡此种方法。

自主采食:利用鱼自身饥饱的需要游上堆料台或触碰特制投饵机获得饲料的方式,该种投喂方式适合养殖密度大但又养殖面积小的养殖模式。

投饵机投料:投饵机投喂可以定时、定量、定位,同时也具有省时、省工的优点。

2.驯化投喂。

人工投喂配合饲料时,在投饵前5-10分钟用同一频率的音响(如敲击饲料桶的声音)对鱼类进行驯化,边喂料边声响,让鱼产生条件反射,久而久之鱼就会听之即来,时间一般5-10天即可驯料吃食成功。

驯化方法是:先停食一天。然后在第2天喂食,先将饲料慢慢地呈扇形撒放水中,力求饲料同时到达水面,分布范围要小,第2次以同样的方法投料,两次投料时间相隔5分钟左右,保持此频率不变,驯化1.5小时左右。第3天重复头一天的动作,驯化1小时左右。第4天以后每天保持1小时的驯化时间,直到吃食性鱼类全部上浮到水面抢食,饲料在水表层20厘米的深度内全部吃完并养成在水面争食的习惯为止。

在驯化投喂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投喂量,一般连续驯化5-10天左右便可进行正常投喂。池鱼密度大、鱼群数量多时易于驯化吃食,因此,网箱或流水养鱼等高密度养鱼时最易驯食成功即是这个道理。

3.“四定”投饵。

"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但是,在气候不好或气候突变或其它因素出现时,“定时”和“定量”都应有所改变,应顺应气候的变化和鱼类的实际需求而投喂,不能一“定”不变。

定时

选择每天溶氧较高的时段,根据水温情况定时投喂。但气候不正常除外。

当水温在20℃以下时,每天可以投喂1-2次,时间在上午9-10时或下午4-5时。

当水温在20℃~25℃时,每天投喂2-3次,在上午8-11时及下午4-7时。

当水温在25℃~30℃时,每天投喂3-5次,分别在上午8-11时、下午3-7时。

当水温在30℃以上时,因该阶段温度过高反而要注意不能过多投料,以防肝胆异常和肠炎等病的发生。

肉食性鱼类多喜欢弱光时段吃食,但大多数鱼类在太阳落山临近傍晚时的食欲最强,早上食欲最弱。

定点

一般选在便于人工投料又宜于鱼儿吃料的区域位置或设置的饵料台上进行投喂。最好在池塘中间离池坎3~4米处搭设好饵料台,以便定点投喂。

定质

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要求配方科学,配比合理,质量过硬。

定量

按料料使用说明,根据池塘条件及鱼类品种、规格、重量等确定日投喂量,每次投饵以70-80%的鱼儿食后游走为准。投料量还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养殖鱼类的摄食情况来确定。当遇到天气阴雨闷热、水体浑浊或鱼发病时,当天应少投或不投饲料。

池塘驯鱼吃食人工投饵技术要点

各地涌现出的养鱼高产典型都是采用驯鱼吃食(即建立条件反射投饵)的方式养鱼。采用驯鱼吃食的投饵方式,改变了以往一把麸子一把面全池遍撒的传统方式,采用颗粒(浮料尚可)配合饲料,通过对鱼进行严格的信号反射驯化,使鱼养成能根据人们发出的信号,定时到投饵区集中抢食的习性。

颗粒(浮料)饲料是根据不同鱼类的生理需要科学配制而成,营养齐全,便于摄食,集中抢食可刺激鱼类提高摄食强度和饲料利用率,最终获得稳产高产。本文以池塘驯鱼吃食颗粒饲料人工投饵法为主,利用浮料饲料和投饵机投料的方法则大同小异,在具体实施这项投饵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应抓好以下6个环节。

鱼种放养密度

实施条件反射投饵技术的池塘必须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鱼、罗非鱼、草鱼、鲂鱼、淡水白鲳和鲫鱼等,并搭配30%以下的滤食性鱼类。一般每亩水面的鱼种放养密度应在1000尾以上,或鱼种重量在30~50千克以上,每亩的产量指标为400~500千克以上,以利鱼种在高密度条件下条件反射的形成。

主养不同的吃食性鱼类,应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和添加剂

饵料应首先根据不同鱼类所需蛋白质含量进行配制。例如鲤鱼鱼种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40%左右,成鱼则在30%以上,草鱼饵料蛋白质含量在27%左右,罗非鱼在20%左右,团头鲂在20%左右。

饵料应在水中能较长时间不被泡散,保持颗粒状态,一般应在10分钟以上为好。饵料粒径应适合鱼的口径,并根据鱼类不断生长,及时进行调节。

驯化方法

先在鱼池的长边中部建饵料台。鱼种下塘后2~3天,即可开始驯化工作。投饵前,先敲击饵料桶或击掌、吹哨等发出声响信号,然后撒一小把饵料。待十几秒钟后再发出声响,并撒一小把饵料。如此反复进行,直到鱼听到几声信号后,即能前来踊跃抢食为止。随着驯化工作的进行,撒饵范围由大变小,最后固定到投饵台投喂,同时缩短投饵间隙时间和减少声响次数。饵料应撒成扇面状,并适当兼顾抢食群体外围的个体较小者。

驯化工作必须耐心细致,无论鱼是否摄食,均需坚持投饵。一般每次驯化15~20分钟,约经3~7天,鱼即可形成上浮集中抢食的摄食习惯。一般鱼种规格越小,驯化的时间越短,且条件反射建立越牢固,抢食越激烈。

日投饵次数及日投饵率与水温高低成正比,与鱼体大小成反比

鱼种下塘初期日投饵4~5次,7~8月高温季节日投饵3~4次,9月份后水温渐低,日投饵1~2次。日投饵率一般为池塘吞食性鱼总体重的1%~6%。实际投饵时也可根据鱼达到八成饱或大部分鱼游离投饵区,即可停止投饵。

投饵过程中还应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等情况酌情增减。投饵工作应坚持到水温10℃左右。

整个饲养期间,应始终坚持定时定点投喂

一般一个池塘只设一个投饵点,以每5-10亩设一个投饵点为宜。投饵工作无特殊情况不得间断,但遇天气突变(如闷热、雷雨及阴雨无风等)、水质恶化、鱼活动异常等应酌减投饵量或停止投饵,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投饵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其它声响以及钓鱼对正常摄食鱼类的干扰。

保持清新水质,创造一个良好摄食环境,是保证鱼类旺盛食欲、提高饵料效价的关键条件

主养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在整个饲养期间,由于大量投饵,使池中残饵粪便不断积累分解,使池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逐渐变浓老化。溶氧降低,有害气体增多,将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食欲和生存。同时应每5~10天尽量可能的冲注一次新水或形成微流水,保持清新水质。

一般主养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施肥料或仅施少量基肥,并在池中套养部分滤食性鱼类。这样,不仅可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每亩增产150~300千克滤食性鱼。

团头鲂人工繁殖

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水生植物茂盛的湖泊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泊调查中对梁子湖的鲂属鱼类进行研究后,发现它的形态特征与三角鲂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由易伯鲁定为新种,学名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 pha laYih)。

其后曹文宣又对梁子湖的三角鲂和团头鲂的生态习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后倪达书、柯鸿

文等又将野生的团头鲂驯养到池塘中,并先后解决了团头鲂在池塘养殖中的混养、密养、繁殖、疾病防治等问题。60年代向全国各地推广,成为我国一种新的池塘养殖对象;随着湖泊、水库增养殖技术的发展,团头鲂又成为重要的增殖对象和网箱养鱼的对象。据统计,1996年全国团头鲂的总产量已达37.9万吨。

团头鲂的肉味丰腴鲜美,营养价值高,个体大小适中,经烹饪后放入盘中,整体形状秀美,很切合国人的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也较易被消费者接受,市场潜力大。经营得法的养殖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希望读者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参考应用这些知识。书中介绍的放养模式等是他人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模索总结出来的,可作为发展团头鲂养殖生产参考。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水域类型众多,气候及水质条件各异,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也较大,读者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力争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在繁殖季节,团头鲂雄鱼头部、胸鳍、尾柄上和体背部 均有大量的追星出现,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胸鳍 第一根鳍条肥厚而略呈“ S”形弯曲,这个特征终生不消失; 雌鱼的胸鳍光滑无追星,第一根鳍条细而直,除在尾柄部 分也出现追星外,其余部分很少见到,腹部明显膨大。

团头鲂是什么鱼

权鱼就是鳊鱼。

鳊鱼又名鳊,亦称长身鳊、鳊花、油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在中国,鳊鱼也为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的统称。体长40厘米左右,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食性广。因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团头鲂鱼苗基地联系方式

一亩鱼塘能养一般不超过1000尾鱼,22亩一般也不会超过22000条鱼。可是也分鱼种,如草鱼为主,1亩放养400-600尾草鱼,鲢鱼200尾。鲤鱼50尾。可以喂草鱼颗粒料,又不至于太密。

1、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

2、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0.75公斤,如放养0.5-0.75公斤的可长到1.0-1.5公斤。

团头鲂鱼图片

下为其他鱼的别称:

鲢鱼:白鲢、扁鱼、水鲢、鲢子、养鱼、白胖头鱼、家鱼、跳鲢、地瓜鱼、鲢子头、白鱼、扁子。

鳙鱼:花鲢、鳙鱼、养鱼、红鲢、麻鲢、胖头鱼、大头鱼、包公鱼、黄鲢、黑鲢。

鲫鱼:喜鱼、头鱼、河鲫鱼、喜头、鲫拐子、月鲫仔、鲫瓜子、鲫壳子、刀子鱼、朝鱼、鲋鱼。

鲤鱼:鲤拐子、朱砂鲤、毛子、朝仔、红鱼、花鱼、拐子、黄河鲤鱼。团头鳊:鲂鱼、团头舫、武昌鱼、草鳊、方鱼。

三角鳊:角鳊、乌鳊、三角边、平胸鳊、三角舫、方鱼。

长春鳊: 鳊鱼、长条边、长身鳊、油鳊、草鳊、锅边、莲子鱼、黄尖、川枪。

团头鲂一年长多大

一斤鱼大约有20-27厘米长。

一般鱼的大小与其品种有关,常见的鱼有草鱼、鲫鱼、鲢鱼、鲈鱼等,通常一条草鱼大约20-24厘米,一条鲫鱼与鲈鱼大小相当,大约25-27厘米左右,一条鲢鱼27厘米。

鱼肉属于瘦肉型,100克鱼肉所含脂肪不足2克,而100克香肠含脂肪多于10克。即便最油腻的挪威鲑鱼,其所含的热量也比猪排少一半。鱼肉还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鱼肉容易被人体吸收,100克鱼肉保证人体每天所需的 蛋白质的一半。鱼肉还供给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D、E等。

团头鲂鱼苗养殖温度

影响鱼类的生长的水质指标

1.水温。不同鱼类要求不同的水温,鲢鱼、鳙鱼、草鱼、鲤鱼、团头鲂等鱼类 的适宜生长水温为20℃~30℃;罗非鱼的适宜生长水温为25℃~34℃。市场上的水质分析仪和 溶氧测定仪,均有测试水温的功能,可以测定不同水层的水温,以便采取措施调节水温。当 水体没有结冰时,市场上常见的酒精气温计也可以用来测水温。

2.溶氧量。一般鱼类适宜的溶氧量为3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量小于3毫克/升时, 鱼类不摄食,停止生长;溶氧量小于2毫克/升时,鱼类就会浮头;溶氧量为0.6~0.8毫克 /升时,鱼类就开始死亡。

3.酸碱度。池水酸碱度即pH值既影响鱼类生长,又影响到池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鲢 鱼、鳙鱼、草鱼、鲤鱼、团头鲂等温水性鱼类,喜偏碱性水,其适宜的pH值范围为7.5~8. 5。测定池水酸碱度,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撕下一条试纸,把它浸入 水中2~3秒后取出,再与所附的酸碱度色谱对照,就能知道池水的酸碱度。

4.透明度。透明度与水色有直接关系,水色又标志着水的肥瘦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 多少。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黑白盘来测定水体的透明度,用薄铁皮剪成直径20厘米的圆盘, 用铁钉在圆盘中心打一个小孔,再用黑色和白色油漆把圆盘漆成黑白相间的两色盘,在圆盘 中心孔穿一根细绳,并在绳上划上长度标记,将黑白盘浸入池水中,至刚好看不见圆盘平面 时为止,这时绳子在水面处的长度标记数值就是池水的透明度。如果透明度大于35厘米,说 明水质太瘦,可追肥;如果小于25厘米,说明水质较肥,可少投饲料,并加注新水。

养驴


团头鲂实用养殖技术,团头鲂高密度立体养殖
  • 致富经甲鱼养殖技术大全视频,致富经甲鱼养殖图片
  • 致富经甲鱼养殖技术大全视频,致富经甲鱼养殖图片 >> 致富经甲鱼养殖技术大全视频,致富经甲鱼养殖图片...

    团头鲂实用养殖技术,团头鲂高密度立体养殖
  • 黄鳝养殖周期,黄鳝生长周期多长时间
  • 黄鳝养殖周期,黄鳝生长周期多长时间 >> 黄鳝养殖周期,黄鳝生长周期多长时间...

    团头鲂实用养殖技术,团头鲂高密度立体养殖
  • 小耳朵猪的养殖培训,小耳猪养殖视频教程
  • 小耳朵猪的养殖培训,小耳猪养殖视频教程 >> 小耳朵猪的养殖培训,小耳猪养殖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