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大面积养殖水虿,水虿养殖赚钱吗
养殖业用水量
农业面源产生的有机物的COD、总N、总P是污染物负荷主要来源,村镇生活污水、农业固体废弃物、农田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暴雨径流为主要面源污染,其主要指标有:
1.村镇生活污水污染
1.1人均用水量
1.2地表径流和稻田渗漏污染负荷
2.农村固体废弃物
2.1生活垃圾
2.2种植业固体废弃物
2.3养殖业固体废弃物(包括水产养殖):
2.4人的粪便
2.5建筑固体废弃物
3.农村施肥
4.台地水土和水土流失引起的N、P流失
5.暴雨径流N、P污染物转移特征与污染负荷
养殖场用水量
饮水很少,大部分从食物中来。3两左右
如果是干草,就饮水较多。每天1斤左右
1.前期种羊投资。根据自己的资金、场地、饲料、来综合考虑前期投资,这三种缺一不可,如果什么不缺,那么数量您可以50只,100只,200只,都可以。
目前种羊(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价格500-1500元不等,具体要根据所选择的种羊体重,月龄,质量来判断。
2.细饲料的投入。细料主要包含:玉米面(玉米粉)、麸皮、豆粕、菜籽饼,花生饼,豆饼,豆腐渣,小苏打,食盐,骨粉,添加剂,预混料等。
一般养殖户常用细料:玉米面,麸皮,豆粕,小苏打,食盐,骨粉,添加剂来混合搭配,形成混合精细料。
如何计算羊每天需要多少混合精细料,计算方法是:羊每天的混合精细料采食量占羊体重的0.7%-1%,比如50斤的羊每天需要精细料0.35-0.5斤,100斤的羊每天需要0.7-1斤。
畜禽养殖用水量
农村贫困户饮水安全是退出贫困户的一项硬性指标,具体标准是:一是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是居民生活日用水量人均必须达到20升以上;三是供水到户或者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四是供水保证率一般地区比低于95%、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在认定过程中检查到户的水质、水量、水压和方便程度,这四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不达标就视为饮水不安全,贫困户就无法脱贫。检查认定工作组通过肉眼观看水质外,还要有卫计局出具的水质检验报告、有脱贫退出户签字的认定花名册、全村退出饮水安全达标核查认定表,经过县镇村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通过核查合格后工作组出具核查认定结果,将所有资料装订成册,归档备案。
另外,从9月中旬起,该县水利局每周在全县村级供水点取66*2份水样,从取水时起12小时之内送至疾控中心检验科,检验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水质化验,直至完成覆盖113村的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户的水质送检工作,确保群众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养殖业用水量怎么计算
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至少得将将近8000斤的水,这还只是大体的估算方法,正常的情况下,得相当于三吨水,就是6000斤左右,我们来算一头猪,一天所用多少水,至少得是十五斤到20斤的水,一个月至少得是600斤水,那么十二个月至少得是7200斤水,也就是相当于三吨半的水。
养殖水排放标准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水产养殖排污标准。“为深入推进水环回境综合治理,以实答现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排放标准,改变目前水产养殖废水排放标准的空白状态,让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
养殖业用水量怎么算
猪的饮用水要符合颜色、气味、味道、氯化物含量、硝酸盐含量、硬度、酸碱度、硫酸盐含量、大肠杆菌的标准。
【水质】
养殖生产中,要求猪饮用水清澈透明、新鲜、优质。那么猪饮用水要达到什么样的饮用标准?
首先说说水的“色香味”,用肉眼观察为无色,无异常的气味和味道,无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异物。通常我们会用氯化物对水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这里要求氯化物的含量要低于1000mg/L。
养猪场中猪的饮用水多引用山水或者井水,而自然界中未经处理的水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要知道,亚硝酸盐是有毒的,它可以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猪只的死亡。所以猪的饮用水对硝酸盐是有要求的 (以N计算)不大于 30 mg/L。一般水中亚硝酸盐浓度在100 mg/kg以下是可以安全供猪只饮用的。所以不要觉得山水、井水就是干净可饮用的水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指标外,猪的饮用水标准还有总硬度(以CaCO3计算)不大于1500 mg/L,酸碱度不小于5.5且不大于9.0,硫酸盐含量不大于500 mg/L,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是检测大肠杆菌群,要求大猪饮用水总大肠菌群每升水不得超过100个。小猪饮用水总大肠菌群每升水不得超过10个。
养殖业用水标准
养殖用水也不需要自来水吧!
你问的是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活用水吧!这个是按照企业用水标准收取。
养殖业用水量标准
你好:
关于养殖用水是否需要办理取水许可问题,若该养殖场利用取水工程或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用水资源,则应依法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否则不需要办理。
养殖场用水属农业用水;圈养畜离饮用等月取水二百立方米以下的,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证,但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取水户应取水点安装取水计量;
养殖业耗水
水在机体代谢过程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水又是乳汁的重要成分,饮水量的充足与否,对产奶量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奶牛缺水所受到的影响比缺少其他营养物质的更为严重,限制乳牛饮水会导致产奶量下降。
牛的饮水量取决于很多因素,最主要的有干物质的进食量和日粮组成、环境温度、钠的进食量、水质和牛的生理状况等。泌乳牛每采食1千克日粮干物质,需水量3.5~5.5千克,1头牛每天如果采食20千克干物质,则需水量为70~100千克左右。犊牛出生后最初2l天的饮水量为1.0~1.5千克/头·天,随固体饲料采食的增加,饮水量也增加。
环境温度是影响奶牛饮水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夏季因奶牛降温的需要,饮水量可能是通常饮水量的2~3倍,而冬季的饮水量则明显降低。所以,夏季应提供给奶牛充足的饮水。牛在冬天最好饮用温水,在夏天最好饮用10℃以下的凉水。
水质是影响奶牛饮水量的另一因素。水中固体物的含量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好的水质,固体物含量低于2.5克/升,如超过10克/升,则不可饮用。水中氯化钠浓度高于2%则会中毒。水中不应含有毒的物质如氟、铅、砷和杀虫剂。牛也不应饮用深绿色藻类生长的水,因为现已发现6种藻类有潜在的中毒因子。
畜牧业用水量
19世纪末期,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致使许多欧洲国家粮价猛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场农业危机,英、法、德、丹麦等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本国农业。
美国农场主在密西西比河畔装载粮食
而荷兰在危机面前,不仅没有采取简单的保护主义政策,反而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粮食;荷兰农民抓住粮价便宜的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种植业,成为了国家的主导产业,通过出口牲畜到周边德、法、比利时等国的工业区,赚取了大量外汇,又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园艺业及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期的这场农业危机是荷兰现代农业的发端,在这次危机中荷兰人化危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了投入品的供应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百年现代农业的演进史由此开启。
阿姆斯特丹港口工人从船上卸载粮食
视挑战为机遇、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荷兰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特质也将持续发挥作用,使得荷兰农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长盛不衰,发展至今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全球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源泉。
在这一百年间,荷兰究竟做对了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荷兰的经验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发?
漫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1900—1984
20世纪以前,荷兰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大都是小规模的传统农场,一户农民家里既养着几头牲畜,还耕种着少量土地。在这个时期(1900年左右),荷兰全国的农业人口共有280万人,占到了510万总人口数的54.9%;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荷兰贫瘠的土壤条件,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所绘荷兰北部的农民家庭, 1885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荷兰抓住了本文开头提及的欧洲农业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际市场上的廉价粮食,极力发展本国畜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社,优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提升了荷兰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信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荷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而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暴发到二战结束,荷兰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增强国民购买力,食品及其他基本物资的价格受到政府强力管制,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荷兰农民为了保障收益,只能通过土地整合等方式增加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农机等手段改善效率。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欧洲向一体化迈进
因此二战结束以后,荷兰农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而随着1957年罗马条约(The Treaty of Rome)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成立,欧洲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也在随后出台,一个统一的欧洲农业市场渐渐浮出水面。
有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做基础,荷兰再一次抓住了机会,农业的效率在随后二十几年内急剧提升,占据了英、德、比利时等富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荷兰农业不仅延续了之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还在集约化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养殖规模成千上万的猪场、牛场、鸡场,这些之前难以想象的农业生产形式得以诞生。在1984年生产配额政策出台之前,荷兰农业已经完全从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节点
相比起规模化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进程中,科技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这些新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在1980年左右,在技术上占优势的荷兰农民其人均收入达到顶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起了社会舆论与政府部门越来越广泛的担忧,由此促导了整个欧洲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向。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向
1984—2008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急剧提升,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都面临着长期的农产品过剩问题,“红酒湖”、“牛奶湖”、“黄油山”等称谓不绝于耳。而彼时欧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价格远高出国际市场,因此政府为了处理大量过剩农产品就不得不花费巨资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这给欧共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欧洲的反转斗争一直不断
与此同时,集约化的畜牧业造成的水土污染、大面积农药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等新兴技术引起的争论都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广泛的担忧,并对“所有的问题都在技术上寻求出路”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1984年欧共体率先在乳业上实行了牛奶生产配额政策,以限制牛奶在产量上的进一步增加,并在环境保护与乳品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调控也在其他农产品上迅速铺开。为了应对这些政策的限制,以及发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许多荷兰农民开始尝试生产部分生态或有机农产品,并开发农业旅游等综合服务以增加收入。
在这一阶段,一些较小的地方性食品供应系统也逐步建立起来,与出口导向的大型食品供应链相互补充。
荷兰农旅结合的有机牧场
受以上等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影响,荷兰农业体系内部利益分配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日益重要的消费者需求,促使整个产业链的重心开始向食品加工和零售环节等离消费者更近的一端转移,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场之间纵向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压倒了农场主之间的横向合作。
农业产业集群 / 初级生产部门 的产值在荷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7年,荷兰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5.3%跌至9.6%,而产业集群中的初级生产端所占的比例从5.8%下降到了1.6%。也就是说,初级生产端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中所占的比例从37.9%猛跌到了16.7%。
受初级生产端的利益分配比例下降、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的影响,荷兰从1985年到2008年各类农场的数量都呈现出大幅减少的趋势,减少的农场大都被其余更专业的农场主所吸收,这也促进了荷兰农场规模的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07年,荷兰共有76700个农业经营主体,其平均经营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4.9公顷(373.5亩)。
五种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的经营主体数量变化(1985-2008)
而当一切都在平稳推进的时候,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发,这场危机给荷兰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却也刺激其更进一步、开启了新一轮的农业改革。
市场主导农业发展之路
2008年至今
2008年,一场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以“贸易立国”的荷兰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强烈冲击。而农业又在荷兰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农业贸易在荷兰的贸易总量中占比17%)——也正是“大进大出”的农业商业模式,使得荷兰从一个资源小国转变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这场危机中荷兰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民众涌向华尔街示威抗议
到2009年,以高附加值农业为特点的荷兰农业因国际需求衰退,整个市场一片惨淡。即便2009年荷兰农业的产量增加了3%,产值却下降了9%。这一衰退传递到生产者一端,体现得更为显著,整个国家农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急剧下跌了50%!惨淡的市场也使得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高企,财政压力骤然增加,新一轮的改革呼之欲出。
为了加强市场稳定性,由市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开始减少行政力量对农业食品行业的干预,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基本问题的监管上,农业补贴逐年减少,企业也相应地被给予更大的责任与权利。
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与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全球创新研究中心
这一变化在荷兰的知识及创新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随着各方利益分歧加深、农业食品行业向多元化发展,原本由公共部门主管、通过公共与私人部门组成的管理网络实施的“研究、推广和教育”模式,也开始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模式,知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规范化的市场关系。
政府从知识及创新体系的“主办者”,转变为了研究机构的“客户”;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也从单一地来源于政府预算,转变为了更多地来源于企业。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也变得更加重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以解决复杂问题,与消费者展开更广泛的互动,并加强社会对技术路线的支持,这些呼声变得尤为强烈。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追溯系统,正在推动食品安全的监管
在这一发展阶段,企业逐步成为了荷兰农业发展的主导者。除了更多地开发高质量农产品的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消费者与政府更加密切的监督。
而事实证明,荷兰农业企业的确不负众望,在过去多年内取得了诸多关键性的成就:
从2000年至今,荷兰关键作物的用水量减少了90%,并让温室作物几乎完全摆脱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从2003年至今,荷兰的蔬菜产量增加了28%,能源消耗反而降低了6%,肥料使用也减少了29%;
从2009年至今,荷兰的猪肉及其他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了60%......
荷兰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株间补光技术
如今,大量的新兴农业食品企业正在荷兰不断兴起,面对消费者更高的要求、结合世界最前沿的技术,荷兰农业已经抢先抓住下一次关键机遇!作为世界农业的领头羊,荷兰农业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荷兰农业引领未来
2050年?
如何养活2050年全球100亿的人口?如何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如何应对快速改变的消费者需求?如何处理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如何缓解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慢性病问题?
种种刻不容缓的挑战,促使全球农业食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商业机遇与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正在让农业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历经百年沧桑的荷兰农业,又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荷兰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方案!
2018年9月8日,荷兰副首相兼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大臣Carola Schouten宣布,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将会成为荷兰农业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荷兰王国副首相Carola Schouten女士
众所周知,循环农业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家人既耕种着少量土地,又饲养着几头牲畜,耕地里种的作物可以用来喂养牲畜,而牲畜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耕地的肥料,以此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率、较少的农业废弃物排放。
然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却在近一百年来的发展中分崩离析。人口的增长、消费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全球农业不得不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而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条件就是专业化。
因此,同一个循环农业体系的不同环节,被分割出来向着各自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度专业化虽然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也使得不同环节之间的流通与互动越来越少,产业链各部分的主体很难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因为难以协调多方利益纠葛,大多局限于产业的一部分。
英国剑桥郡某蛋鸡养殖场
环形的循环体系变成了不可持续的线性体系,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因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而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面对未来30年、近30亿的人口增长,继续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无疑会让人类走入穷途末路。
荷兰农业是集约化农业的源头,发展至今这个仅1800万人口的国家,却饲养着400万头牛、2500万头猪,以及1亿只鸡。
尽管从1984年以来整个欧洲的农业政策就着意加强可持续性,但荷兰农业的可持续性改造在2000年左右取得迅速进步以后,就受到各种深层因素限制而长期停滞不前,再加上多年集约化发展的积弊,荷兰农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
这些都促使荷兰农业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引领变革发生。
荷兰政府官方文件《农业,自然与食物:价值与连接》
不同于传统的单个农场的循环农业,这一次荷兰农业的变革将在一定程度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进而构建起跨产业链的大规模、多层次的循环体系,以实现最小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而为了破除各产业链内部或之间的利益纠葛,荷兰政府不仅着力于产业变革,还力图从农民和消费者的角度去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及舆论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利益的合理分配,进而保障农民的经济地位;也能够促使消费者了解食物来源、增强环保意识、减少食品浪费。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一个潜力无限的农业废弃物市场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市场一方面将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加强相应补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在前沿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加工成安全、生态的副产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在整个产业内部循环流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通过将畜牧业的大量粪便加工成干燥的颗粒,可以得到更加适合出口的肥料产品;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生产“鸟粪石”(一种优质磷肥),来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磷;通过在牛粪稀释液上种植高蛋白含量的浮萍,一方面吸收了牛粪中的矿物质减少了污染,还可以将其加工为替代进口大豆的动物饲料......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从2017年起就开始加强在循环农业上的跨科学研究
循环农业虽然听起来简单,真正要在这么大规模的范围内将其落实下去依然面临着诸多政策限制和技术难题,不过荷兰人已经做好了克难攻坚的准备,荷兰政府计划在2030年将荷兰转变为循环农业的全球领导者,而今后几年的具体实施细则也将在与社会各界商议后,于2019年年中发布。
“对荷兰农业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其意义不亚于1960年左右荷兰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大转变”,瓦大循环农业专家Antoinette Thijssen说道,“荷兰只是这场变革的起始点,凭借着荷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这场变革会逐步向着产业链上游、下游各个国家辐射开来。
全年养殖用水量
鸡的排粪量与鸡的日龄有很大关系,按排便量稳定的蛋(成)鸡来计算,一只蛋鸡平均日摄食量为160~180克,一天的排便量约为100克(水粪)左右。考虑到养殖及收集过程中的损失,按照从养殖户那来的调查数据,平均每300只蛋(成)鸡一个月可产鸡粪1立方米,即如果一万只蛋(成)鸡一年可产鲜粪400吨。如果是肉鸡,有统计数据显示一只肉鸡养殖60天的排便量是4000克左右。新鲜鸡粪的含量率为75%左右,通常经过晾晒合含水率达到30%以下我们就称之为干鸡粪,所以400吨鲜粪折干鸡粪约160吨。
鸡粪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有机肥,其含纯氮、磷(P2O5)、钾(K2O)约为1.63%、1.54%、0.85%。鸡粪在施用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腐熟,将存在鸡粪中的寄生虫及其卵,以及传染性的一些病菌通过在腐熟(沤制)的过程得到灭活。由于鸡粪在腐熟的过程中产生高温,容易造成氮素损失。因此,在腐熟前要适量加水,以及加入5%的过磷酸钙效果会更好。
另外鸡肠道短,吃进的饲料消化利用不充分,大量的营养物质,随粪便排出。可以作饲料。
①收集新鲜鸡粪、拣净杂物、捣碎后加入5%—10%的能量饲料,如玉米面、麸皮等。另加入饲料发酵剂1%。
②厌氧发酵法要求发酵原料含水量在60%左右,新鲜湿鸡粪加10%左右的麸皮,其含量基本能达到60%的要求,干燥的鸡粪需要用水自然浸润1小时,到用手紧握拌好的湿鸡粪,指缝有水滴渗出但不下滴时,说明水量基本适宜。
③进行厌氧发酵的器具可以是缸、水泥池或塑料袋。用塑料袋发酵时,装满鸡粪后,要将塑料袋中的余气充分排出,并将袋口扎紧。
④环境温度在10℃—15℃时,发酵需7—10天。20℃以上时需3—5天。30℃时需2天即可。
⑤注意事项。a、掌握适宜的含水量,要求在60%左右。b、创造厌养环境,原料装填时一定要分层压实,尤其是角落和边缘部位,填装后要密封,严防空气进入,鸡粪若结块、变白、有霉味,说明已经发霉,不能用来饲喂动物,否则容易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