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品种改良的主要内容,生猪品种改良方法
农村土杂猪如何改良?
土杂猪是指良种猪与本地猪的杂交品种。常见的良种猪包括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与本地猪种杂交之后就是土杂猪。土杂猪一般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等优点,如果想再改良,可再与其他良品猪再杂交,就可培育出更优良怕小猪,也可引进国外好良品猪进行杂交,培养更良品的小猪。
什么叫种猪改良?
根据猪的遗猪资源,利用猪的杂交优势 来挖掘猪的遗传潜力,最终培育出的种猪必须具备 适应性强, 繁殖性能好.后代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叫种猪改良。
如何合理利用猪群配种?
猪种的改良是养猪生产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践証明:在相同的养管理条件下,一般改良品种猪的生长速度,要比未改良的本地猪提高20—30%左右。(一)猪的本品种选离生产性能基本上能满足要求,妇以
而不需要进行根本改良的猪种,可以通过本品种内的选种选配,结合定向培育,来保留这些优良猪种幷继续不断地提高它们的优良特性。它是改良猪种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生
各地都有不少的优良猪种,如新金猪、定县猪、金华猪、宁乡猪、荣昌猪…等,均可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来保持幷提高其优良品质。在进行本品种选育的时候,须着重作好精相
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猪的选种选配在同一品种的猪群中,各个猪在生产性能、外貌特征和体质等方面,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进行猪种改良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各方面都很优良的公、母猪挑选出来,作为种猪,这就叫做选种。在详细地研究各种条件后,具体决定由某一头公猪与某一头母猪(或与某一群母猪)进行交配,这就叫做选配。
因为即使经过挑选的公母猪,也许还有不同的优缺点或有相同的优缺点。如只选种不选配,碰到公母猪的优点与优点相结合时,自然会得到好的后代,但是遇到缺点与缺点结合时,就会得到不好的球体大正发质选的
后代如果遇到优点与缺点相结合时,至多也只能起一个被此互相弥补的作用,而产生中等的后代,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性,所以选配工作是很重要的
太湖猪是怎么改良而来?
太湖母猪一般都用白洛克公猪。杂交进行改良。
猪育种原理?
答:育种原理
(一)育种目标的确定 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 )从广义上讲是使养猪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育种目标强调了三点:①育种的最终目标在生产群实现;②目标的制定是以未来可预见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为基础;③目标的着眼点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值。因此,原则上凡是对养猪生产有经济意义的生产性状或与生产性状有关的次级性状(Secondary trait)都应包括在育种目标中。另外,育种目标应该立足于长远的考虑,并且在育种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修订育种目标。
由于将育种目标确定在经济效益基础之上,因此, 要用经济评估的方法确定数量化的育种目标,即用综合育种值(total breedingva1ue)来表达数量化的育种目标。综合育种值是一个线性函数,它应包含对养猪生产获利性起作用的生产性状与次级性状,并根据各性状的经济重要性分别给予加权。
AT =∑AiWi 式中AT为综合育种值,Ai为性状i的育种值,Wi为性状i的经济加权系数,即经济重要对于数量化的育种目标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选择作为育种目标的生产性状(目标性状);二是确定目标性状的经济加权值。
目前在瘦肉型猪的育种中,父系猪种一般只考虑生产生状(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瘦肉率等)以及肉质性状(肌内脂肪含量、肉质指数等),而不把繁殖性状包括在内;对于母系猪种繁殖性状(总产仔数)和上述生产性状包括在育种目标中,但不含肉质性状。
猪群育种
计算目标性状的经济加权系数的方法有:差额法、生产函数法、回归法、单个场的最优化法和区域平衡最优化法等。其中差额法简单实用,经济加权系数(这里可以理解为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产出减边际投入。
(二)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 获得遗传进展的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利用纯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二是利用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1.利用加性遗传效应 即选择。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就是性状的育种值,
在基因的传递过程中,加性效应是相对稳定的。种猪遗传改良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选择来提高性状的育种值,获得遗传进展。
选择获得遗传进展有三个基本条件:①性状有变异,即群内个体间的性状值差异。对遗传力相同或相近的性状来说,群内变异越大,获得的选择反应也越大。②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如果性状表型值的变异仅仅是由环境因素造成,而与遗传因素无关,那么选择也不会产生作用。反之,表型变异中加性遗传效应所占比例越大,即遗传力越高,则选择反应也就越大。同时,选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表型值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这里选择方法在育种中起关键作用。③变异是可以度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准确度量性状值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确有遗传变异但无法直接度量或度量后造成个体死亡的性状(如胴体性状),是不能进行直接选择的,但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性状作间接选择。
总之,选择以消耗群内的加性遗传方差为代价,使群体的育种值及表型值得以提高。在闭锁群内长期选择,将会使群内加性方差逐渐减少,遗传改良速度减慢。如果能适时引入一些外源基因,就能在不影响群体均值的前提下,增大群内加性方差,为选择提供素材。猪的育种实践证明,通过选择来充分利用性状的加性效应,是瘦肉型猪种主要生产性能持续改良的主要手段。
2.利用非加性遗传效应 即杂交。在构成表型值的效应中,除了加性效应外, 还有非加性效应——显性(包括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显性效应是相同座位不同等位基因间的效应,上位效应是不同座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显性效应对产仔数这一低遗传力性状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高遗传力性状(如胴体组成性状)影响甚微。研究表明,显性效应是构成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上位效应也与杂种优势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但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要比显性效应差。繁殖性状的非加性效应显著,可以获得明显的杂种优势。因此,通过杂交生产商品猪已成为现代育种的基本方法。
猪的育种工作应当一方面提高纯种的生产性能(加性效应),另一方面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杂种优势,即非加性效应。提高非加性效应的方法有两个:①配合力测定,常见方法,即在纯种选择的基础上,通过配合力测定来筛选生产性能最好的杂交配套组合,育种及生产实践证实,在现代瘦肉型猪种中,长大(长白猪♂*大白猪♀) 以及杜长大(杜洛克♂*长大♀)是最佳的杂交配套组合。
②通过正反交重复选择(MRRS),在纯种内同时提高纯种的育种值和杂种传势。该方法将在以后章节详细介绍。
(三)平衡育种 猪的生产性状众多,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的表型和遗传相关,
当通过选择使某一性状发生变化时,其它一些性状可能发生相关反应,其变化量的大小取决于性状的遗传力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等。
怎么把陆川猪改良成瘦肉型猪?
单纯陆川猪很难改良成瘦肉型猪。最好的办法是将陆川母猪与杜洛克或者是大白。大约等外来公猪进行杂交。经过几代的交杂。逐步改变成瘦肉型猪。
养猪
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