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辽军靠它们做了什么?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辽军靠它们驰骋北方草原,南下压宋夏 

“行逐水草”,是契丹军事强大的重要保障。《辽史》中曾经这样记载: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Ю遥烨可渖愿沼茫芰港卉涝谑且印!

这段话的大意是:契丹的传统,是按照马匹数量来衡量一个契丹人的财富。平日里契丹人将马散放在原野上,平日契丹百姓牧马,遇到战争以后,契丹牧民可以第一时间转换成军士,而后牵着自家的马匹。并且,契丹人的生活迁移,是跟随群马迁移,而群马则追逐水草前行。契丹人的生活来源,则依靠射杀动物为生。

根据这段记录不难看出:契丹是一个兵民一体的国家。平日里契丹人的劳作就是狩猎,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契丹人的骑射能力。这样,契丹朝廷可以不耗费一文钱,就可以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契丹牧民在不脱产的情况下,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而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兵种。拥有强大的骑兵武装,这一点奠定了契丹军事强大的基础。

甚至直到契丹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在位期间,北宋见契丹大势已去,于是派遣宋军趁火打劫进攻契丹,结果依旧被契丹军队击溃,这也说明了契丹即便到了亡国边缘,其军事上,也依旧死而不僵,这些都是“行逐水草”的锻炼所致。

打草谷

契丹立国时间,大约和五代后梁确立是在同一年:即西历907年。之后中原历经五代和北宋的变迁。但是在这期间,除了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期间以外,契丹大多时候都可以对中原王朝的军事进行压制。这除了有“行逐水草”养成的强大骑兵支撑之外,还和“打草谷”制度息息相关。

关于“打草谷”,《辽史》这样描述:

“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即:契丹朝廷不给军队派发粮草,而是派遣骑兵对外进行劫掠,来为部队补充粮饷。这个制度可谓有利有弊。

先说有利之处。其实“打草谷”这种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因粮于敌”思想切合。《孙子兵法》中认为: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为什么很多文章都把北宋军事力量积弱原因归结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养马之地?这样的论断不是很荒谬吗?

宋朝也不是没有骑兵,只是它的骑兵较少,而且把骑兵作为步兵的从属兵种,这是因为宋朝的战略理论所引起的,宋朝的战略理论就是消极防御,跟二战初期法国的战略思想非常吻合,它一直幻想把城池和阵法当做自己的马其诺防线,从而抵御敌人的进攻,所以宋朝是历史上各种阵法和防御性武器最完备的朝代,而骑兵属于进攻型兵种,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宋朝骑兵的规模和作用

燕云十六州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及山西北部,割让这块土地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有三:(一)塞外游牧民族的势力和政权兵不血刃的直接进入了中原地区,以后他们的兵锋得以长期前出到了黄河平原的北部,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掠夺中原的出发基地和防止中原军队向北攻击的巨大战略纵深缓冲地带。(二)中国抵御外族的屏障长城已不复存在,因为十六州在长城以南;而且北疆山峦险阻的天险已失,中原腹地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契丹骑兵可以不需要经过一路攻坚克难的作战,而一路飞驰的直捣黄河平原的中心地带,能够把自己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三)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到十六州的地之后,首创了用契丹的旧习俗传统治辽人,设北相府;以汉人的礼仪、制度治汉人,在辽属汉地另设南相府,一国两制,使得辽国的南北两地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十六州以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成为了耶律德光建国和改制的助推器,契丹辽国的国力得以飞速增强,而在数百年间雄据北方,不断威胁到以后历代中原政权的安危兴亡,基业一直传到13世纪中的西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燕云十六州的轻易丢失,而后契丹辽国得以的建立和勃兴,以及后来北方金、元政权对辽国基业、制度的一脉相传与全面继承,这件事情的影响上长远而深刻了,它就是形成北宋在压力下长期积弱,南宋渡江偏安,蒙古勃兴而宰制全中国的最重要因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敬瑭当年为了实现自己野心的一个利令智昏的卖国行为贻害历史上的中国竟长达400年,其罪莫大矣!

宋朝缺乏骑兵,是因为失去燕云十六州,没有养马地吗?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来说一度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名字。自从938年石敬瑭将它割让给契丹起,直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北伐将其收复,这片土地离开了中原王朝的怀抱长达400余年。

这中间,去除五代十国的乱世和元朝的统治,中间还隔着一个大宋。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宋朝却为何始终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源头通常被指向石敬瑭。

正是由于石敬瑭认契丹为父,献上燕云十六州寻求庇护,使得后世的北宋开国后,由于缺乏战马,缺少战略要地。所以,北宋才一再挨打,无法收复燕云也成为理所当然。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个死循环。由于缺乏战马打不过契丹,打不过契丹更没有战马,这样来看,北宋的灭亡也显得顺理成章。问题是,北宋那么多皇帝大臣,没人看出问题吗,如果有,又为什么不加以解决?

既然如此,小院本文就从战马入手,谈谈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的影响。

虽然失去了北方战马的产地,但北宋也并不是就没有了获取战马的手段,它主要有三种战马来源。

一是饲养所得。

饲养所得,包括国家的饲养和民间的饲养。

国家饲养,也就是宋朝的“马政”。

从宋太祖到宋真宗订立檀渊之盟之间的近半个世纪,北宋通过官府饲养的军马,仅在京城诸州就有二十多万匹,养马人员16318人。

《文献通考》:即大名、场⑽馈⑾嘀莘财呒啵嘣裆坡砦郑蚰滴海昵才泄僖蝗搜残械阌。暌焉险咚暝及饲р牌ィ簿┏侵钪菟锹肀R煌蛄巳耍患嗉爸罹矶磐蚱ァ

此外,还有河南、河北、江浙、福建一带都有养马的牧监。区别是南方马较中原马和北方马的品种较为矮小,不利于骑乘,不过耐力并不差,历来是很好的驮马。

《宋会要辑稿》:又泉、福州、兴化军亦有洲屿马,皆低弱不被甲,唯以本道厢军及江浙诸处铺马。福州四牧曰永峭、龙湖、沥崎、海澶,泉州二牧曰湄州、烈屿,兴化军二牧曰东越、候屿。

除了官方饲养,还有民间饲养。

由于气候、地区原因,民间养马主要集中在北方。

民间养马的数量,同样不少,并且品种与西北马不相上下。

《宋会要辑稿》:齐、淄等州民号多马,禹城一县养马三千,牝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历,密视按民马,虽土产,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兼齐州第六将骑兵多是东马,与西马无异。

禹城在今天隶属于山东德州,仅禹城一地,就养马三千匹,其中公马两千匹。战马一般都是用公马阉割后的骟马训练而来,也就是说,禹城一县民间就能提供2000匹战马。

是的,燕云地区非常适合养马,如果宋朝有这块地方的话,骑兵数量会有非常快的增长。

是的。因为在当时的宋朝没有很大的地方养战马。所以导致宋朝缺乏骑兵。军事实力非常的弱。

是的,这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在元朝之前南方是几乎没有饲养战马的优质草原。

养马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
  • 东莞训犬师招聘信息,东莞哪里有马场或者狗厂之类招训狗或者训马师学徒的……
  • 东莞训犬师招聘信息,东莞哪里有马场或者狗厂之类招训狗或者训马师学徒的…… >> 东莞训犬师招聘信息,东莞哪里有马场或者狗厂之类招训狗或者训马师学徒的……...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
  • 灯科鱼什么品种最好养,家里可养的鱼有哪些品种
  • 灯科鱼什么品种最好养,家里可养的鱼有哪些品种 >> 灯科鱼什么品种最好养,家里可养的鱼有哪些品种...

    “行逐水草”和“打草谷”是什么
  • 内蒙古草原上有很多马匹在吃草-现在养马的用途是什么?
  • 内蒙古草原上有很多马匹在吃草-现在养马的用途是什么? >> 内蒙古草原上有很多马匹在吃草-现在养马的用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