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种苗,番禺黄鳝种苗
黄鳝苗养殖技术
1、选择水质良好,无污染源,外界干扰少的池塘。用毛竹在池塘内搭设支架,将网箱四角固定在支架上。每个网箱内设置一个食台。黄鳝因为有相互残食的习性,所以放养规格要求基本一致,一般为20至50克/尾。
2、黄鳝的放养时间应选择在4月份、5月份,或者8至9月份,以避开5月中旬至7月份的黄鳝性成熟繁殖期。最适合黄鳝生长的温度是摄氏24至28度。
3、投喂要定时,鳝鱼昼伏夜出,在下午6时~8时投饲为宜。投放的饲料要新鲜,不能投放腐霉变质的饲料。饲料投放前应先洗净,每立方水体再用3至5克的食盐浸洗10-2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才能投喂。一般选择淡水小杂鱼,每日投饵数量为网箱内黄鳝总重量的3%-5%。
4、人工饲养时,由于投喂大量饲料,黄鳝排除的粪便容易污染水质,所以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春季7天~10天换一次水,夏季3天~5天换一次水。网箱还要定期进行消毒,每立方水用10克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
放养后,网箱中可放养适量泥鳅,利用泥鳅上下游窜的习性,起到分流增氧作用,又可消除黄鳝的残饵。在池塘内放养一定量的花白鲢来调节水质。
5、 黄鳝种苗在入箱前要严格消毒,特别是在黄鳝易发病的7月份~9月份,每20天用1ppm漂白粉全箱泼洒,发现病鳝及时隔离。发现病害,及时对症下药,尽量减少损失。
6、每年12月,当水温下降至12度以下时,黄鳝的摄食、生长基本停止。此时,将网箱中的黄鳝收捕上市。
黄鳝苗培育
(1)大棚建设。在成鳝养殖池塘边开挖长50 米、宽 4 米、深 0.2 米的长方形幼苗培育池5口,挖出土方加固、加高四周,形成高0.1米、宽0.5米的围埂。在宽度两端埋设进出水管,池底从进水端向出水端倾斜,坡度为5%,在围埂外侧用不锈钢钢管和塑料薄膜架设双层大棚。棚高2~2.5米,两层大棚间距0.3米,池底夯实压平后铺设彩条布,形成幼苗培育池。两口池做试验池,两口池做对照池。
(2)恒温加热设备安装。在两个试验大棚中间,预留1个大棚作为换水水源池,长、宽和养殖池一样,深度加深至60厘米。安装好恒温加热设备,并进行调试。
(3)注水消毒。幼苗培育池注水20~25厘米,用50~100克/米3浓度漂白粉全池消毒,在培育池长边两侧每隔2米固定一团薄膜布条(把薄膜裁剪成长1.2米、宽0.3米的长条,20条为1组,中间用绳子扎紧固定)。
黄鳝苗养殖技术培训
主要学习这些方面知识:
一是有关农作物栽培技术,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收割等。
二是有关经济作物的栽培,如:桃树、苹果树、梨树、草莓、棉花等等的栽培技术。
三是有关鱼、虾、黄鳝、甲鱼等养殖技术。
四是有关农业机械使用与保管、维修维护等等
黄鳝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饲料投喂不当
黄鳝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水质清新时能听到清脆的声音,以水下摄食为主。黄鳝摄食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变种类会拒食,影响正常生活生长。如确实需要改换饵料,应逐渐减少原饵料的比例,同时增加新换饵料的比例来调整。另外如果饵料投喂不足会造成黄鳝自相残杀;饵料投喂过多,黄鳝易患肠胃炎。若在20分钟内吃完饵料,则要增加投喂量。一般刚开始驯化时,投饵量是占黄鳝体重1%-1。5%,之后逐步增加,在正常情况下投3%-5%,9月份占到体重的10%左右。
2/8
忽视培植水草且鱼巢单一
水草能净化水质并为黄鳝提供优良的隐蔽场所,没有水草的池塘养殖黄鳝很难成功。在生产中若单用水草作鱼巢易使黄鳝聚群纠缠,造成局部密度过大,并且由于水温变化较大,黄鳝栖息于水草中易患感冒病。可以采用废弃轮胎和黑色塑料袋相结合为黄鳝提供鱼巢,环境温度稳定,利于黄鳝自由进出。
3/8
苗种用盐水等消毒
很多养殖户购进鳝苗后采用盐水、高锰酸钾、碘制剂等消毒,促使黄鳝粘液大量脱落,影响其成活率。黄鳝鳞、鳃、鳍退化,外层屏障是粘液和皮肤,粘液内含有大量的溶菌酶,对细菌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抵抗力,以提高黄鳝成活率,促使黄鳝提前摄食
4/8
大小不能严格混养
同一池(网箱)中大小黄鳝混养,小鳝不敢争食而体质逐渐衰弱甚至死亡,饵料不足时会发生黄鳝相互残食。但是无论饥饿与否,黄鳝个体差异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捕食小鳝现象。因此在筛选时只需将较大的黄鳝捡出即可,没有必要根据大小不一而分很多组养殖,这样既费事而且由于来回操作影响黄鳝成活率。
5/8
废弃的坑凼做鳝池
一般来说坑凼地势低洼,进水容易,排水难,春夏易渍,冬季易淤。坑凼阴湿时间长,病菌多,发病率高,即使作为作坊式生产,也不提倡利用废弃坑凼做养鳝池。
6/8
池水过深
黄鳝是唯一可以淹死的鱼。因黄鳝体内无鳔,其鳃严重退化,不能在不同水层随意漂浮停留,池水过深,黄鳝需频繁游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体能,影响正常生活生长。因此黄鳝养殖池水不宜过深,当然也不能太浅,否则温度变化太大。一般池养黄鳝水深宜在20~30厘米左右,而网箱养黄鳝水草应尽量充满整个网箱,以便为黄鳝提供良好的栖息和呼吸条件。
7/8
光线较暗
昼伏夜出是黄鳝的另一栖息特性,这一特性有利于逃避敌害,也是机体自身保护的需要。如果长时间(超过10天以上)的无遮蔽光照,就会降低黄鳝体表的光中的紫外线成份,对黄鳝有伤害作用。所以很多养殖户在池上搭遮阳物,但易造成光线太暗。试验表明,弱光条件和静水环境抑制黄鳝的自然繁殖,且水草生长不好,影响水质的净化。因此,黄鳝养殖要保持一定的光照,水草要覆盖水面2/3左右,而且在夏季要遮阳,散光最好。
8/8
苗种选择不当
目前,我国黄鳝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许多养殖户到外地购买的所谓优质苗种,实为从市场上购买的野生鳝苗,且这些苗种因长时间、高密度贮存及反复转运后其体表会排放粘液,粘液是一种蛋白质,长时间在水里会发酵升温,过热会烧伤黄鳝的表皮,从而出现发烧病。另外粘液发酵会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造成严重缺氧,一旦缺氧和发烧后,当时不会出现死亡,三天后便慢慢死亡,所以长途运输的苗种质量不好且成活率低。因此养殖户最好以当地的野生黄鳝为种苗,可解决不能长时间运输鳝苗的矛盾,而且当地的水质和自然环境等条件更适合养殖。
黄鳝苗繁殖技术
1。繁殖情况及环境条件 黄鳝每年只繁殖一次,在每年的 4 一 8 月,盛期为 5 一 6 月。其产卵周期较长。黄鳝的繁殖季节到来之前,亲鳝先打繁殖洞。一般洞打在田埂边,洞口通常开于田埂的隐蔽处,洞口下缘 2 /3浸于水中,分前洞和后洞。前洞产卵,洞长 10 厘米处比较宽阔,上下高约 5 厘米左右,宽约 10 厘米。后洞则细长,作隐蔽栖身。在较大的水体中或在不方便打洞的水域,亲鳝寻找茂密的水草、水草根、瓦砾、石缝等可隐蔽的物体做巢。
2.自然性比与配偶构成 黄鳝生殖群体在整个生殖时期是雌多于雄。其中 2 月份雌鳝占 91 。 3 % ,从 6 一 8 月雌鳝产过卵后性腺逐渐逆转,到 9 月份雌鳝逐渐减少到 38 。 3 % , 10 一 12 月雌、雄鳝大约各占 50 %。在秋、冬季节,人们捕获黄鳝捉大留小,因此开春后仍是雌多雄少。黄鳝的繁殖,多数属于子代与亲代配对,也有与前两代雄鳝配对。但在没有雄鳝存在的情况下,同批黄鳝中就有少部分雌鳝逆转为雄鳝后,再与同批雌鳝繁殖后代,这是黄鳝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之处。
3 .自然产卵与孵化 性成熟的雌鳝腹部膨大呈浅橘红色(也有灰黄色),有的亲鳝有一条红色横线。产卵前,雌、雄鳝吐泡沫筑巢,然后将卵产于洞顶部掉下的草根上面,受精卵和泡沫起漂浮在洞口。受精卵黄色或橘黄色、半透明,卵径(吸水后 )一般为 2 一 4 毫米。亲鳝,特别是雄亲鳝有护卵的习性,一般要守护到鳝苗的卵黄囊消失为止。亲鳝吐泡沫作巢一般有如下作用: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敌害发觉,保护鳝卵;二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而水面则一般溶氧高、水温高(鳝卵孵化适宜水温2l 一 28 ℃ ),有利于提高孵化率;三是亲鳝吐的泡沫中,有对鳝卵孵化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目前尚未认清是何种物质。
黄鳝卵从受精到孵出仔鳝,一般在 30 ℃ 左右水温中需要 5 一 7 天, 25 ℃ 左右水温需要 9 一 11 天。自然界中黄鳝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 95 %一 100 %。
黄鳝育苗技术
黄鳝(Monopterusalbus)是我国近年养殖发展十分迅速的特色淡水鱼类之一,其养殖已遍布全国,靠自然捕获的苗种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黄鳝苗种供应问题严重限制着黄鳝大规模养殖生产的发展。2018 年开始引进良种黄鳝进行选育,并着重在人工繁殖条件等技术环节进行了养殖试验。经过近 3 年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人工繁育技术和经验。现将黄鳝人工孵化过程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孵化设施
1.1 孵化池
孵化池为中央排水的圆形或多边形池,集受精卵孵化和仔苗培育为一体,池深 25~40 cm,池内用间隔板将池分为多个小池,小池面积 0.05~0.08 m 2 。两侧隔板高 15 cm,靠中心的隔板高 3 cm(此隔板可移动,移开后鱼苗排泄的粪便能够流向排水口)。
池中央排水孔直径 5 cm,用水管长短来控制水位高低。池内中央区域设有面积 100~150 cm 2 的集苗池,孵化、培育时盖上盖,关闭开关;收苗时打开盖子和开关。环绕孵化池安装进水管和具有控制水量功能的喷头给每个小池供水,喷头安装高度距池底3 cm。环绕池内沿还安装有气管,给每个小池增氧,气管安装高度距池底 10~12 cm。
1.2 蓄水池
按照繁育 1 万尾苗每天需要 1.5 m 3 水的标准建设蓄水池;对于年繁育能力>300 万尾的繁育场,高峰期育苗量一般为 100 万尾,每天需要150 m 3 水,半天开机过滤,可过滤水 120 m 3 ,则蓄水池水体应>30 m 3 ,考虑蓄水量 1.5 倍,蓄水池水体定为 45 m 3 。
1.3 过滤池
要求建设二级过滤池,第一级过滤用 60 目粗砂(粗砂厚度 30 cm),第二级过滤用 120 目石英砂(石英砂厚度 80~100 cm),按每小时过滤水 10 m 3以上计算设计建设,以确保供水量。
1.4 沉淀池
根据育苗场用水量来确定沉淀池大小,占面积10%左右即可。
1.5 隐蔽物
采用易清洗、无毒无味、比水稍重、不易变成细丝、耐用的浅绿色塑料带制作人工水草作为隐蔽物,塑料带每片宽 0.5 cm 左右,每把隐蔽物直径1.5~2 cm、长 15~20 cm。
1.6 砂砾
采用粒径 4.5 mm 左右的砂砾作为鳝苗生活辅助介质,在小池底铺设(即靠池边铺设),占小池面积 2/3,厚 1 cm。
2 水源、水质要求
2.1 水源
水源无污染,孵化使用时,水需经过过滤处理,然后从蓄水池引入。
2.2 水质要求
水温25~28 ℃,pH值5.5~6.5,ρ (溶解氧)>3.5 mg/L,ρ(氨氮)<0.5 mg/L,ρ(亚硝酸盐)<0.05 mg/L。
3 孵化前准备
3.1 孵化设施调试
检查孵化设施是否完备,检查设施工作性能是否良好,校对进水喷头方向,并按孵化池水深 3~8 cm来调试池水流向中央的流速。
3.2 孵化设施消毒
用 5%食盐水浸泡孵化池系统 3~5 d,浸泡孵化隐蔽物 1~2 d,消毒杀菌;孵化池系统消毒后排出消毒水,隐蔽物消毒后晒干备用。
3.3 水质调控
对产卵池、蓄水池的水质进行分析,尽量调节水温、pH 值与产卵池一致。
4 收卵
4.1 准备工具
准备收卵塑料盆、捞网、遮阴网等收卵工具。
4.2 核对产卵巢穴
每天检查黄鳝产卵情况,发现黄鳝巢穴中有泡沫则在黄鳝巢穴旁边设置产卵标志;收卵时,查看卵的发育情况,核对应收卵的产卵巢穴。
4.3 鱼卵收集
先用盆装水 5~10 cm,然后移开产卵巢穴掩盖物,轻轻拨开产卵巢穴周边的泥土或杂物,保持巢穴泡沫不散,再用捞网捕捞受精卵放入盆中,每盆装1 000~3 000 粒卵,每次每盆采卵时间最好≤30 min。
4.4 产卵巢穴修复
收完卵后,重新构筑好产卵巢穴,盖好掩盖物,收回产卵标志。
4.5 清除杂质
鱼卵收集至孵化车间后,先用孵化池的水调节水质平衡(收卵盆水温与孵化池水温相差≤2 ℃),然后通过流水的方法清除泥沙、杂物,再用 0.5%盐水消毒,最后把干净的卵放入孵化池。
5 鱼卵孵化
5.1 放卵量
每个孵化小池放鱼卵 500~1 000 粒。
5.2 计数
黄鳝卵呈圆形,卵径 3.5 mm 左右,吸水后约4.5 mm。未受精的卵为白色,受精卵为橙黄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应计算好受精卵数量,以便孵化管理。计数采用湿容量法,计数时将卵集中于一处,用制作好的计量器(捞勺)轻轻捞起卵,计数后倒入孵化小池中,最后统计捞勺总数。每次随机抽取 2~5 捞勺核算每捞勺中受精卵数量,即可统计出受精卵总量。
5.3 孵化水流速和深度的调控
孵化池水流速以水动卵不动为准,一般在2~5cm/s范围内调控,孵化第 1—4 天流速稍快,孵化第 5—9天调慢流速。第 1—9 天水深 3 cm,第 10天后水深
5 cm。
5.4 坏卵、卵膜清除
每隔 2 h 检查 1 次孵化情况,把漂流出孵化小池的鳝苗移回小池。清除孵化池中坏卵和鳝苗破膜留下的卵膜,防止池中有机质污染水体。
5.5 隐蔽物放置
待 20%鳝苗破膜时吊挂隐蔽物,让幼苗躲藏。隐蔽物放置在孵化小池的两侧,避免水的直喷。
5.6 孵化水质监管
每天上午、下午检测 1 次水质情况。进水时,蓄水池与孵化池的水温相差≤2 ℃,pH 值相差<0.2;当池水中 ρ(氨氮)>0.5 mg/L 或 ρ(亚硝酸盐)>0.03 mg/L,加大进排水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
6 卵黄苗管养
6.1 流水调控
受精卵孵化 5 d 左右破膜出苗,鳝苗破膜后,体长为 1.5~2.0 cm,一般 3~5 d卵黄消失,此时控制出水量,减缓流速,避免卵黄苗逆水游动过度消耗体力。
6.2 温度调控
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检测 1 次水温、气温情况,当育苗池水温和环境气温相差>3 ℃时,采取给小池吹暖气或冷气的办法,升高育苗环境气温或降低育苗环境气温,使温度平衡。
6.3 光线调控
鳝苗破膜后,对育苗环境适当遮光,降低育苗池亮度,避免卵黄苗对光线产生应激反应。
6.4 清洗
清除死苗和池底附着的有机质,清洗砂砾、隐蔽物,确保水质良好、稳定。
7 黑仔苗开口培育
7.1 饵料投喂管理
(1)饵料。主要为红线虫。投喂的红线虫应暂养24 h 以上;投喂前,用 40 目筛绢网压虫,取钻过筛绢网孔的活虫,放入桶内用碘制剂充气消毒 15 min后,用筛网将消毒水滤净后投喂。
(2)投喂时间。卵黄消失 2 d 后开始投喂红线虫,08:00—09:00、16:00—17:00 时间段投喂,日投 2 次。
(3)投喂点。多点投喂,在隐蔽物四周投喂 3~5个点。
(4)投喂量。以投喂 10 min 内吃完为准。
养殖方法
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