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黄鳍鲷鱼,黄鳍鲷池塘养殖技术
黄鳍鲷苗养殖技术
黄鳍鲷又称黄脚立、立鱼等,属于鲈形目鲷科鱼类,在国内广泛分布于沿岸近海,是近年来我国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鳍鲷的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养殖经济价值高,所以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其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但是鱼苗前期的适温比成鱼较弱,鱼苗的生存温度为10℃~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以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4℃~30℃,属广盐性鱼类;一般盐度鱼苗在0.3‰~4.3‰之间,成鱼则在淡海水中均可生存。广东、香港、福建、广西沿海地区居民最爱吃这条鱼,售价比黑立鱼高出2-3倍。
近几年恶劣的天气、污染严重的水源和高密度养殖,造成黄鳍鲷在养殖过程中发生各种病害。主要病害及防控措施如下:
1、由寄生虫引起的病害
寄生虫全年养殖都会有,但流行季节一般在11月份到昱年的4月份,最常见的是车轮虫、指环虫和小瓜虫,大量寄生于鳃部,造成鳃部感染细菌而腐烂。
主要原因:长期的阴雨、低温天气造成池塘底部溶解氧较低,再一个是光照弱,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有益藻类和菌类繁殖,加上不及时补充水体中藻类所需的元素,长期不注重水质的变化,只注重消毒、杀虫,导致水体中的死藻沉到塘底,还有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等,塘底的有机质过多,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等有害菌类大量繁殖,引起池塘菌、藻相失调,从而造成泛塘。
防控措施
①拿样本去镜检,看鳃部和体表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如果寄生有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的鱼,首先会出现暗游或者狂游的现象,此时建议先用降解灵+超C稳定鱼的狂躁不安,晚上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增加底部溶解氧,营造一个良好的池塘环境,第二天用虫必克抑制虫害的寄生,可连用两次;经常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臭净改善池塘底的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②在养殖过程中水质要维持嫩爽,经常检测水质的指标是否正常,常用绿康露或百安威控制有害藻类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③如果经常使用氯制剂或碘制剂进行消毒的池塘,应及时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进行解毒,或者用降解灵+百草解百毒,消除水体中的各种毒素,及时用乳酸宝+六抗培藻膏+速补康或者特力钙维持水体的藻菌平衡。
④防重于治,即提高鱼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病虫,内服选用肝胆必康+金多维+酵素诱食宝,一组按100~160斤进行拌料投喂,一天1~2餐,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
2、由细菌引起的烂身出血病害
一般是由于池塘的底部耗氧和有机物较多,造成池塘整体环境溶解氧低,在没有盐度和低温的情况下,导致各种致病细菌大量滋生,特别是霉菌(水霉),极易感染鱼体而引起烂身,造成严重的体表溃烂出血。发病的鱼体力较差,喜独游或伏在塘边,鳍条等发病部位产生粘液、充血,鳍条发红和散开,随着病情发展,患部溃烂,表皮脱落、出血,严重者肌肉外露,不摄食,多在水面晃游。
防控措施
①首先用黑臭净+粒粒神全塘干撒,清除池塘底部的耗氧因素,然后用绿康露+三必康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促进伤口的愈合,连用两次;隔天后用降解灵+百草解百毒解水体的藻毒素和菌毒素。
②日常应做好水质和底质的养护,交替使用黑金神+乳酸宝+活菌王、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速补康。
③用三必康+肝胆必康+金多维+恩诺沙星拌料内服,减料不减药的原则,每天投拌一餐,连喂5~7天。
3、由高温天气引起的链球菌病害
主要发生在高温期间,初期体表一般无损伤,也无异常现象,观察眼球产生白内障,瞳孔放大,眼球晶体充血突出,随着病情发展,眼球开始脱落或溃烂。近年来有些养殖户经常使用强刺激性的消毒剂,不仅破坏了鱼体表粘液,还直接影响到鱼的肝、胆解排和消化吸收系统,而且消毒剂对此细菌没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加上日常对底质管理不到位,各种有害菌大量滋生,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链球菌大量繁殖,入侵鱼体内与鳗弧菌、爱得华氏细菌交叉感染,造成严重危害。
防控措施
①加高水位,日常开足增氧机,用黑臭净+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改善池塘底环境,不定期用百安威+绿康露作为水体消毒。
②使用新菌克+藻健康,1个月使用2~3次,可预防高温期间的细菌滋生。
③内服肝胆必康+复康+金多维,7天拌料投喂3~4次,并经常用酵素动力+酵素诱食宝进行投喂,不仅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同时对水质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黄鳍鲷苗养殖技术和管理
淡化黄鳍鲷的过程如下
当黄鳍鲷苗种淡化至 0.3%的盐度时,在0.3%的盐度下养殖 3 d 后将鱼苗转移至养殖池中。 1.5 水环境调控 淡化育苗期间要确保育苗池中的水位在1 m,每天换水量约为养殖水体的 80%。淡化育苗期间将水温控制在 25 ℃左右,水体 pH 值控制在8.5左右,%u3C1(溶解氧)控制在 5.2 mg/L。水体的盐度按照不同阶段苗种的需求进行配置。在淡化育苗期间,水质总体呈现清绿茶色,水中以硅藻为主要浮游植物。 2 结果 黄鳍鲷淡化周期为 30 d。
黄鳍鲷幼苗怎么培育
黄脚腊鱼学名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岩礁海区,幼鱼生活水温范围较成鱼狭,生存适温为9.5-29.5℃,生长最适温度为17-27 ℃。而成鱼可抵抗8℃的低温和35℃的高温。黄鳍鲷能适应剧变盐度,可由海水直接投入淡水,在适应一星期以后,可重返海水,仍然生活正常,而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好。一般不做远距离洄游。
黄鳍鲷池塘养殖可分为单
品种的纯养,多品种的混养和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三种方式。
①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 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 公斤。
②多品种混养。混养能合理使用养殖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的生产力,常用的混养方式有:
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00 尾(5-7厘米),200-300 尾(7-8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 公斤。
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 尾(5-7厘米),200-300尾(5 -10 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0-200 公斤。
③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这是为了利用单品种精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剩余饵料,以及为调节排泄物
造成的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生而采用的养殖方法,一般是主养一个品种,辅以搭配放养一个品种:
尖吻鲈、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800 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
鲈鱼、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1000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
笛鲷、鲷养殖。每亩放养紫红笛鲷900-1000 尾(1 2-14厘米)和黄鳍鲷150-200 尾(5-8厘米);
卵形鲳、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900尾(10-12 厘米)和150-200 尾(5-8厘米)。搭配养殖的黄鳍鲷于每年3-4月份放苗,翌年2-3月收获,体重约200克,亩产为30-50 公斤
黄鲷鱼苗养殖
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黄鳍鲷的养殖技术
学名黄鳍鲷,它也被叫做黄脚立、黄墙、赤翅,是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比较主要的鱼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黄鳍鲷,学名sparuslatus,(潮汕俗称)胶辣鱼、又名黄脚立、赤翅。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
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为黄色。该鱼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红海及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沿海。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黄鲷鱼养殖技术
1、前期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进行清淤消毒,选择底质较硬的泥沙底、沙底及砾石底虾池。
2、放养鱼苗:准备好繁殖基础饵料,并放养鱼苗,前期投喂基础饵料,后期需加大食量,投喂杂鱼虾等肉类。
3、其他管理:应在生长期进行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放养鱼苗初期尽量少换水。
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