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最大长多大,黄颡鱼养殖一年能长多大
黄颡鱼要养殖多久
养殖黄颡鱼一般需要12月左右,超雄黄颡鱼养殖其未10个月
黄颡鱼能活多久
黄颡鱼一般能活2年-4年。黄颡鱼通常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频繁,属于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
黄颡鱼的养殖密度
珠三角地区冬季养殖黄骨鱼(学名黄颡鱼)主要的问题有水发黄、吃料差、冬季瘦身、来年春季水酶病、肠炎出血等病害严重。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的给各位黄骨鱼养殖户造成损失,也给运输、各级鱼中直至餐桌的各环节造成很多损失。
冬季水温逐渐降低,光照相对减弱。黄骨鱼塘由于常年的有机质偏多,水体中钙镁等离子的缺乏,养殖密度大,更容易水体发黄,藻类死亡、引发水底氧气含量低。
对于冬季黄骨鱼越冬,肥水重要
冬季肥水技巧第一步:全塘泼洒生石灰,使水变清,透明度增加,补钙镁等营养因子,给藻类的生长营造一个营养物质充足、光照深度足够的环境,就像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出什么样的植物类似,这一步做的好当然也会因为个别鱼塘的土质底质等原因生长出来各种不同的藻类种群,其中以黑褐色的硅藻种群最佳,以绿藻类为主的藻类种群也非常不错。这一步很关键,如果有机质过度,冬季生蓝藻也非常常见。总之这个季节有藻好过没有藻,藻多好过藻少。
第二步:水清后全塘使用EM菌及高效肥水物质如澳华生物净水宝+肥水宝,晴天白天多开增氧机。这样可以达到冬季快速肥水的目的,肥水一次基本可以维持一个冬季。因冬季藻类生长速度慢,使用EM菌分解死藻加速新藻生长,同时通过肥水宝直接增加藻类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加速藻类的生长。
肥水后就是保障吃料的阶段,很多养殖户老板认为,冬季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不重视冬季的摄食。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在珠三角区域,整个冬季的水温普遍高于15度,这是黄颡鱼可以吃料的温度。而且水温越高,鱼类代谢所需的能量越多,冬季吃料差那么鱼的瘦身会更加严重(吃料差的鱼瘦身基本有20%-30%),如果一张塘每条黄骨鱼瘦20%,那么一万斤鱼一个冬季就要减重2000斤左右,即损失2万元以上。
冬季吃料的消化利用率也比高温季节要明显的好,消化时间长,能耗较低,冬季水温低水体的饱和溶氧高,冬季吃好料的性价比最好。据在养殖户多年的跟踪中发现,高温季节每天投喂12包的高档黄骨鱼料,在没有顶塘的情况下,月增重0.3两/尾,在冬季12月-2月这三个月的跟踪中发现,肥水情况下,使用高档饲料每天投喂2-4包,平均三包,这三个月的平均增重0.5两/尾。总吃料量没有超过高温季节的一个总饲料量 。换个角度看即冬季使用高档料一包的长鱼量相当于高温季节的三包。
黄颡鱼要养殖多久才能吃
黄辣丁养殖大概是1年左右可以出栏,但是会受到养殖地区、养殖技术等因素影响。例如在温暖的南方,周期可能就比北方要短一个月的时间。在喂养时多喂高蛋白的饲料生长速度要快一些。
黄辣丁也就是黄颡鱼,人工养殖一年能长到150克~200克。
黄颡鱼一般养殖期在12~13个月,具体还要看地区的气温而定,南方很暖天气一般12个月,超雄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的养殖周期会短些,一般可以在10~11个月出成鱼。至于生长速度也要看使用的饲料蛋白而定,蛋白越高生长越快。
黄颡鱼能养活吗
一年时间黄骨鱼的生长周期大概在12-13个月左右但是它生活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生长周期,比如在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寒冷地区可能是13个月左右。 黄骨鱼,一般指黄颡鱼,是底栖性淡水鱼。
黄颡鱼通常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频繁,属于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
黄颡鱼养殖周期多长
黄骨鱼养殖11-12个月就可以繁殖了,黄骨鱼的第一期繁殖在春季,这一期的产卵次数,因品种、年龄体质和气候等因素而略有差异。每尾成熟的黄骨鱼一般可产卵2~3次,多的可达4~6次。在正常情况下,每次产卵相隔时间为10天左右。如果亲鱼体质较弱,则相隔时间更长些。条件较好的金鱼养殖场,还可以进行秋季的第二期繁殖。不过秋繁的鱼苗,其生长发育情况不如春季繁育的鱼苗。
黄颡鱼如何养殖
1.池塘条件养殖黄辣丁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
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
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池塘主养黄辣丁,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
黄颡鱼几个月养一批
通常整个养殖期就是12到13个月左右,环境温度会影响到养殖时间,比如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冷一点的地方是13个月左右。不同的养殖种类时间不一样,比如全雄黄颡鱼大概10到11个月就可以养殖完成生长期。
黄颡鱼要养殖多久上市
黄颡鱼,俗称黄骨鱼,也叫黄辣丁或者黄腊丁。
1.生活习性
黄颡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颡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颡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2.苗种培育
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苗量为10~12万尾,可肥水下塘,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泼洒豆浆、花生饼或蛋黄等。养至3~4厘米规格后分塘培育,每亩3~4万尾,养至6~8厘米规格后进入放养阶段。
3.成鱼养殖
(1)池塘主养 池塘面积以3~8亩为宜,水深1.2~1.5米,每亩水面放养黄颡鱼苗种5000~10000尾,当年可养成尾重75~100克的商品鱼。
(2)池塘套养 每亩水面套养黄颡鱼苗种500~1000尾,可产商品鱼35~60千克。
(3)网箱饲养 每平方米可放养黄颡鱼苗种500尾左右,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
2.黄颡鱼的养殖
在珠江三角和我市的茶楼、食肆、海鲜酒家,食客可以尝到一种叫黄颡鱼的新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是我国优质的名贵鱼类,俗称黄骨鱼、骨鱼。它生长在江河、湖泊、水库或其支流等水域,栖息于底层,以各种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小杂鱼、虾等为饵,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对营养和其它环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条件较好的水域均可以进行养殖(或增殖)。
黄颡鱼鱼体粗壮,头略平扁,躯干、尾侧扁,背倾斜,胸、腹宽阔平坦,头顶皮肤单薄,表皮比较粗糙,吻纯圆,眼中等,口裂大,齿细小呈绒毛状,唇薄而简单,上枕裸露,有一根向后延伸的骨刺,须4对,鳃盖8条至10条,尾鳍深分叉,其特征鱼一般鱼类有较大的差异。
黄颡鱼是一种广为分布的鱼类,广东省珠江水系和其它河流、湖泊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在广东,属于黄颡鱼的鱼类共有三种,分别是黄颡鱼、中间黄颡鱼和互氏黄颡鱼。
黄颡鱼的养殖要注意几个问题:
养殖条件
不论池塘、网箱或其它养殖水体,其水源必须充足并无污染,底质及周围生态环境都必须适合黄颡鱼的生长和发育。
鱼种来源
鱼种可以是从江河湖泊捕捞的,也可以是人工繁育出来的,不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进行标粗培育,放入成鱼塘、网箱的鱼种规格达到30至50克,这样的规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较快,能及时地达到上市的商品鱼规格(150克以上)。放养鱼种在当年3月底以前完成,当年12月之前能捕获上市,减少过冬的损耗和死亡。
投喂质量高的饲料
饵料质量较高是提高黄颡鱼成活率、上市规格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黄颡鱼是杂食性、以动物饲料为主的鱼类,因此,投喂的饲料的粗蛋白应在35%以上,5月以前按鱼重量2%至2.5%投喂,6月至8月水温高,黄颡鱼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高峰期,可按鱼体重的4%至5%喂料;9月以后水温逐步下降,精饲料的投喂量 逐步减少,并根据鱼类的摄食、天气变化的情况改变投喂饲料的数量和次数。每天定点投喂1至2次。
注意水质的调节和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35至45厘米,PH值6.5至8,每月换水一次,池塘中安装增氧机,定时或不定时开机,增加水中的溶氧,避免或减少浮头或泛塘现象,使黄颡鱼生长正常。鱼有病要及时防治,做好预防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池塘中的细菌、病毒和其它病源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颡鱼要养殖多久才能产卵
人工孵化黄颡鱼受精卵呈扁圆形、淡黄色,卵膜透明,卵径2毫米左右。首先,用黄泥浆水将受精卵脱粘,具体方法是:按20万-30万粒受精卵用黄泥浆4-5千克将黄泥浆放入盆内,用手不断搅动黄泥浆,同时将人工受精卵粒轻轻倒入黄泥浆中,待5-6分钟后,将脱粘后的卵粒置于孵化缸或孵化环道进行流水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入40-60万粒卵,孵化池壁要保持光滑,水质清新,水流速度以保证受精卵能均匀翻动即可,水中溶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并做到经常洗刷过滤纱窗,经4-5天时间的孵化就可脱膜形成体长4毫米左右的仔鱼。
将已催产的亲鱼放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在孵化池中设置人工鱼巢,待其产完卵后将亲鱼移出孵化池。孵化池水深0.5-0.7米,采用流水与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在水温25-28℃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需要18-20小时。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为防止水霉感染,每天可用10毫克/升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次,以后早晨和傍晚各用70-1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在鱼巢附近水面遍洒1次,直到鱼苗孵出。孵化24小时后,受精卵粘附在鱼巢上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开始变白并失粘,可抖动鱼巢将死卵抖落,以防其败坏水质或导致正常卵发生水霉,影响出苗率。一般水温20-23℃时,经60-70小时开始出膜;23-28℃时,经50-60小时出膜,待鱼苗在池边平游活动后,及时捞出鱼巢。
黄颡鱼怎么养殖技术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养猪
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