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的养殖,河蚌的养殖
河蚌的养殖?
1、养殖方法:养殖河蚌时,需要采用吊养或者笼养的方法。2、水质管理:选择无污染且富含丰富钙物质的池水,并向其中加入有机肥或化肥。3、饲喂:为其提供鞭毛虫、杆星藻、四角藻、栅藻、绿眼虫、纺锤硅藻、轮虫、甲壳动物的残屑。
河蚌如何养殖
1、适宜环境
养殖河蚌时,可以采用吊养或者笼养的方法,其中吊养方法,是将河蚌用绳挂在一起,再将其放入到池水中,而笼养方法,是将河蚌放入到大小适宜的网笼中,并且每只河蚌都要触碰到笼子底部。
2、水质条件
河蚌适宜生活在水质优良的环境中,养殖河蚌时,需要将其放入到无污染且富含丰富钙物质的池水中,可以在水中加入有机肥或者化肥,并且要保证池水的流动性,帮助河蚌获取食物,因为河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
3、饲喂管理
河蚌是杂食生物,养殖河蚌时,要为其提供鞭毛虫、杆星藻、四角藻、栅藻、绿眼虫、纺锤硅藻、轮虫、甲壳动物的残屑等食物,并且可以将河蚌与鱼类生物混养,让河蚌吃食鱼类生物的粪便。
如何在家养河蚌?
养水:取清水,少没过河蚌,在缸底铺上一层泥沙供河蚌栖息。可以和多起鱼一起混养,保证水中不缺氧。
温度:放在阴凉处切记不可暴晒。夏天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晒, 否则很容易死亡。
喂食:河蚌的食性较广,以淡水中浮游植物如硅藻类和裸藻类,浮游动物如轮虫和鞭毛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壳类动物的腐败碎屑也能为食。
注意:
在饲养河蚌的过程中,要给它提供足够厚度的泥沙以及水体的流动性,要给河蚌提供充足营养的食物,比如,丰年虾或者是浮游生物,同时还要保持水质的清洁。
河蚌可以用清水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自来水,最好使用井水、雨水、河水等这些没有经过层层过滤消毒的水。
河蚌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
河蚌怎么养才能养干净?
1、吊养
河蚌可以吊养。首先在养殖区域确定固定点,并在固定点上捆绑绳子,绳子长度和水深一致即可,然后将河蚌捆绑在绳子上,且每条绳子上的河蚌数量不宜超过八只,以免养殖过密,影响河蚌生长。
2、笼养
河蚌可以笼养。首先在养殖区域的水面上放置漂浮箱筏,然后将笼子和箱筏连接在一起,并投放在水中,再向笼子中放入河蚌,直到笼子底部被完全覆盖,最后让箱筏带动笼子在养殖场所漂动即可。
3、缸养
河蚌可以缸养。准备一个深度在五十厘米的鱼缸,并向底部铺上一层厚度在二十厘米的细沙,然后将河蚌放入其中,使其二分之一埋藏在细沙中即可。养殖过程中,还要为河蚌提供流水的环境,方便其觅食。
河蚌怎么养?
对于河蚌的养殖情况,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在养殖河蚌的时候,最适合养殖河蚌的,就是在水位相对浅一些的水域进行养殖,这样的水质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澈的,而且可以方便我们日常对于河蚌的管理和观察。而且首先需要在养殖区域,我们应该准备好固定点,之后在固定点上需要安装绳子,长度是可以根据水域的深度来进行决定的。一般来说在夏季的时候,我们养殖的深度需要保持在30-40厘米,在冬季的时候需要保持在40-60厘米,之后每条绳子的上面是可以固定2-8只河蚌的,如果说太多了,这样是不利于河蚌生长。绳子的间隔是可以按照长度来决定的,距离一般来说是在绳子长度的60%-70%左右比较好,可以避免出现绳子缠绕的情况产生。
河蚌的生活习性及养殖?
习性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数量较少,仅在河湾浅水地区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种类不多,但数量较大,稻田里数量则较少。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种类要求也不同。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在pH值5~9之间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稳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2.养殖的话如果是池塘养殖的时候,一般一亩池塘饲养大概一千只左右,也要根据品种的个头大小来判断。而且饲养的时候,可以和鱼类进行混养,这样在喂养鱼儿的时候,就可以让河蚌去利用它的粪便来生长了。河蚌的混养可以充分的开发水体的饲养潜力,让水体的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增加了水产养殖的收益。
河蚌吃什么怎么养?
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种类要求也不同。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在pH值5~9之间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稳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
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
人工养殖蚌的过程?
河蚌的人工繁殖过程
珍珠的质量鉴别
珍珠的色泽大致可分为这几类:(1)白色系统;(2)红色系统;(3)黄色系统;(4)蓝色系统。淡水珍珠色泽柔和,但不象海产珠丰富多彩,以前三种颜色较多。
目前对于珍珠真假、优劣的鉴别方法有:
(1)用火烧之,有爆炸声者为真珠
(2)剖开,有珠纹者为真珠;
(3)莹光分析;好珠都是:珠圆,粒匀,外表为亮白、浅红、并且珠子摸起来光滑、质地坚硬,看起来细腻、剖开后几乎没有杂质,每层层纹都可肉眼分辨。
人工繁殖河蚌的初步认识
随着育珠生产的发展,河蚌的需要量愈来愈大,仅仅依靠蚌的自然繁殖将会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蚌的资源问题,必须进行蚌的人工繁殖。近几年来,我们对河蚌的人工繁殖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某些成果,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这里给大家作简单介绍。
(一)河蛙的性别
河蚌是雌雄异体。河蚌的性腺埋在斧足内,包裹在内脏周围,因此,要从性腺区分性别,就得杀死河蚌,剖开内脏来检查,而这样蚌就不能用以繁殖了。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找到了区分雄雄蚌的简易方法:从外形看,雌蚌比同龄的雄蚌的壳略宽厚,用开口器打开蚌壳仔细观察,可见雌蚌的鳃丝较细狭,雄蚌的鳃丝较宽大,约是雌蚌鳃丝的2~3倍。
(二)繁殖习性
1,繁殖季节
经过几年试验的观察,了解到三角帆蚌的繁殖季节是4~6月。4月开始产卵、排精。卵子受精发育,此时外鳃明显地逐渐变大;4月底到6月(水温在18~28℃范围内),胚体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排出钩介幼虫的最盛期是5月下旬到6月15日,6月下旬以后就慢慢变少。外河因水温低,有延迟到8月份的。褶纹冠蚌的繁殖季节是3~4月及10~11月。
2,产卵、排精、受精
每年,当水温适宜时,雌雄蚌生殖腺逐渐膨胀。雌蚌的生殖腺用针刺破后有颗粒状的卵流出,不久成熟的卵子就由生殖孔排出,送入外鳃叶中。每只雌蚌的产卵量约20多万粒。
雄蚌的生殖腺呈乳白色,用针刺破后有白浆流出,用滴管吸取少量浆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见到微小而非常活跃的精子,标志即将排精。雄蚌的精子直接排出体外,进入水中,随着水流进入雌蚌的孔中,再到达外鳃中与卵子相遇受精。
3,受精卵的发育
由于蚌的个体和环境(如氧气、水温、饵料等)的不同,受精卵在雄蛙的外鳃中孵化成钩介幼虫有先有后,一般约需30~45天。
受精卵到钓介幼虫要经过受精卵-多细胞期--桑楼期-囊胚期-原肠期--钓介幼虫期几个阶段,最后出膜离开蚌体。在平均水温20℃时,三角帆蚌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如下:
受精卵~桑椹期5天左右。
桑椹期~囊胚期 6天左右囊胚期~原肠期 4天左右。
原肠期~钓介幼虫 10~15天左右总共约需1个月的时间。
在外鳃内形成的器官:首先形成体腔,然后依次形成闭壳肌、心脏、原始双壳、刚毛(褶纹冠蚌是感觉器)、原始肠、纤毛环、足丝,当足丝形成后,不久就出膜,经母蚌出水孔排出。褶纹冠蚌在这个过程中还形成了钓齿。
(三)人工繁殖试验
1,人工自然受精
进行人工自然受精,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呢?我们曾做过下述试验:
将三角帆养在风平浪静的小螺塘里,第二年春,没有一只雄蚌外鳃怀卵。3月底至4月初,用小柴油机对吊养三角帆蛙的池塘冲水,4月15日检查,就发现有不少外鳃怀卵的雌蛙。3月底、4月初,没有进行人工冲水,但天刮大风,4月15日检查,也发现有不少外鳃怀卵的雌蚌。4月初,将3对雌雄蛙为一组,共8组,分别放入3尺见方的8只水泥池中,两性很接近,但由于是静水,一直到5月初也不见产卵、受精。把这些蚌移养到大鱼池中,因有风浪,10余天以后就见到外鳃怀卵。
河蚌的活动能力极差,雄蚌没有求偶的行为,完全靠雄蚌的鳃纤毛摆动而吸收精子。若雌雄蚌相隔较远,就无法受精。所以在河蚌性腺成熟时,一定要人工帮助两性接近,否则雄蚌的精子排出体外,要大量流失。雌雄一般应按照1与2之比,比较靠近地悬吊于池中。
然而,实践证明,对于三角帆蚌说来,如果在静水环境中,即使两性接近了,也是不会产卵、排精和受精的。三角帆蚌的产卵、排精和受精,必须受流水刺激,这是其生态条件。因此,进行人工自然受精时,必须提供流水环境,如采取人工冲水等措施。
河蚌
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