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珍稀的鲟鱼是怎么样的,鲟鱼都有哪些种类及图片
几千年来,“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帝王们往往自命是“真龙天子”,普通百姓也以“龙的传人”为自豪。然而,“龙”的原身到底是什么?这一千古之谜迄今仍有待解析。近来,有人考证后推断,“龙”的原身应该是鲟鱼。鲟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称鲔,是古老而珍贵的活化石鱼类,因而有“水中熊猫”之称。目前现生的鲟鱼总共还有2科6属27种,我国有3属9种。现生的27种鲟鱼全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或Ⅱ所列物种,严禁或限制以商业为目的的国际贸易。我国境内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还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994年我国曾发行过一套鲟鱼的特种邮票,入选的有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鲟鱼和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达氏鲟。
鲟鱼是“鲟形鱼类”不大严谨的通称,严格意义的鲟鱼,应仅指其中的鲟科鱼类。鲟形鱼类在分类上属于辐鳍鱼亚纲的鲟形目。目前所知的鲟形目,包括软骨硬鳞鱼、北票鲟、鲟和匙吻鲟4个科。
最早的鲟形鱼类软骨硬鳞鱼,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纪地层中,距今已有1.8亿多年。软骨硬鳞鱼是大中型的海洋鱼类,已知种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6~7米长。软骨硬鳞鱼的体形呈纺锤形,体内软骨极少骨化,体表裸露无鳞,尾鳍外形近呈正型尾,尾鳍上叶有菱形硬鳞。
也许在早侏罗纪或更早的地质历史时期,软骨硬鳞鱼的某个近亲种类进入了亚洲的淡水水域。在海生的软骨硬鳞鱼灭绝以后,这一淡水鱼类的后裔中,一支在中亚和东亚北部地区繁衍生息了几千万年,到早白垩纪晚期灭绝;另一支则逐步演变为现在的鲟形鱼类。已灭绝的一支即是北票鲟科鱼类,另一支包括了鲟科和匙吻鲟科鱼类。
北票鲟科鱼类自中侏罗纪开始出现,繁盛于早白垩纪,这一时期的亚洲大陆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地区,西边有一狭长的海峡与欧洲分割,东边是宽阔的海域与北美洲相隔。在亚洲大陆内部,又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古秦岭和大别山,将这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对隔离的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因此,北票鲟科鱼类目前只发现于中亚和东亚北部地区。
北票鲟科鱼类是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从目前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它们包括两个支系,可分别以我国的北票鲟和燕鲟为代表。北票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鲟形鱼类化石,个体较小,全长20厘米以上即可达到性成熟。北票鲟有别于其他鲟形鱼类的最显著特征是体表完全裸露无鳞,包括尾鳍上叶的菱形硬鳞也已全部退化。它的体形与现在的鲟科鱼类相近,身体腹面较为扁平,表明它很可能也是靠近水底活动的鱼类。
燕鲟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奇特鲟形鱼类,个体略大于北票鲟,最大的全长可达1米左右。燕鲟的体形侧扁,体内有不少软骨已经骨化,体表也裸露无鳞,尾鳍上叶的鳞片比软骨硬鳞鱼退化,但在鳍的末端仍残留了一些细小的硬鳞。此外,燕鲟还有一个非常醒目的特征――很长的背鳍,燕鲟的背鳍长可达鱼体全长的三分之一。燕鲟支系比北票鲟支系的属种更为丰富,在中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都有化石发现。
鲟科和匙吻鲟科鱼类的演化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票鲟科鱼类繁盛的早白垩纪。匙吻鲟科最早的化石是我国冀北辽西早白垩纪的原白鲟,目前已知的鲟科最早代表是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纪的原铲鲟。原白鲟已经具有了匙吻鲟科鱼类的主要特征,但仍保留了不少原始鲟形鱼类的特征;而原铲鲟已经与现在的铲鲟十分相像,表明它并非是最早的鲟科鱼类。最早的鲟科鱼类化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在东亚北部地区的早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从鲟形鱼类的化石和分布94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通过当时亚洲与阿拉斯加之间的陆桥,跨过白令海峡扩散到北美的鱼类的后裔。
鲟科和匙吻鲟科鱼类都是大中型的鱼类,如我国早白垩纪的原白鲟全长已可达1米以上。现生的种类更是水中的庞然大物,如我国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鲟科的中华鲟,象指匙吻鲟科的白鲟。鲟科和匙吻鲟科的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沉积的地层中,但现生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和大多数鲟科鱼类有洄游习性,一般是成鱼溯河而上,在上游产卵;幼鱼顺流而下,在下游和入海口育肥。
鲟科鱼类的体形呈纺锤形,但腹部扁平,躯干部横切面呈五角形,口前有4根吻须,体表有5行骨板――背中线1行、左右体侧和腹侧各1行,尾鳍为典型的歪型尾。推断鲟鱼为“龙”的原身,就是依据鲟科鱼类的这些特征,以及鲟鱼庞大的身躯和在大江大河中显身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韵。现生的鲟科鱼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不少江河及近岸海域中,我国有2属8种:中华鲟、达氏鲟、施氏鲟、库页岛鲟、西伯利亚鲟、裸腹鲟、小体鲟、达氏鳇。
匙吻鲟科鱼类的体形侧扁,吻部很长,口前吻须2根,体表裸露或有彼此不相关节的齿状鳞片,尾鳍歪型尾或外形近呈正型尾。我们所知道的匙吻鲟科鱼类,仅见于东亚北部和北美,有一系列标本保存完好的化石代表。现今仍有匙吻鲟和白鲟两个种,分别分布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我国的长江流域。
鲟形鱼类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经济价值也很高。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鲟鱼栖息地破坏等原因,现生的27种鲟鱼大多已濒临灭绝。如我国特有的中华鲟,近代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及近岸海域,目前在黄河、钱塘江、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也极少,仅在长江仍有一定数量。
鲟鱼的身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产卵环境的要求高,仔鱼成活率低,因而种群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如中华鲟的平均寿命50年以上,雄鲟需要9~10年,雌鲟需要17年以上才能进入繁殖期。
为了挽救这种恐龙时代的濒危活化石,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鲟鱼的研究,并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人工繁殖鲟鱼苗进行人工养殖和放流养殖。
特种养殖
特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