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幼虫对泥鳅养殖业的危害,蟹塘蜻蜓幼虫的危害
蜻蜓幼虫对鱼苗的危害
观背青鳉的日常饲养管理
1、饲养容器的选择
室内饲养的观背青鳉可选用玻璃缸或深色容器,玻璃缸切记勿选择热弯玻璃缸,笔者就有因热弯玻璃缸爆裂,缸裂鱼亡的经历。深色容器可以选择紫砂盆等,室外的话,可以选择深色周转箱,陶盆等。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可能会释放毒素,尤其天热时,要用的话建议常换水减少毒素的累积。玻璃缸饲养可选择一些适合侧视观赏的品种 如:长鳍类、光体类、出目类、干支类。深色容器饲养则可选择一些锦系、单色系列
2、饲养容器的布置
对于新手而已,强烈建议裸缸饲养,勤抽底换水,延长光照时间,先养水,否则再好的鱼也不好养。等到水质稳定了,养殖经验丰富后,再对养殖容器进行改造升级。
(1)底砂:可适当添加天然深色底砂(勿选择彩色人工染色底砂),深色底砂能为浮游生物供庇护,为青鳉提供天然饵料生物,有利于青鳉的发色并给予安全感。同时底砂易积累有害杂质,使水质变坏,建议定期用洗砂工具清理。
(2)氧气需求:青鳉低耗氧,因此日常饲养可以不用开增氧泵增氧。如果密度大,可以增氧,但尽量不要开大,使水体保持微流水状态即可,同时建议饲养密度为一升水一条鱼。
(3)过滤:建议尽量不使用,青鳉爱静水,晚上青鳉休息时可能被吸,可选择在缸中添加一个水妖精进行过滤。换水建议吸底换水,切记勿全换水,部分换水,换水量1/4左右,换水频度视气温而定。
(4)植物:水草和浮萍不仅仅是为了布局饲养环境的美观,还可以成为青鳉鱼的“避难所”,还可以充当产卵介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的还能净化水质。
(5)光照:养殖期间保持一定光照有利于鱼的生长和肥水的养成,但不要太阳光直射。
(6)温度:观背青鳉对水温水质要求不高,可生活0~40℃水温环境,适宜生长温度15~30℃。夏季无需加热,冬季加温可使其正常发色生长。
3、日常的饲养与管理
(1)喂食:可以喂饲料,一天一两次,3分钟内吃完即可,鱼食吃不完捞走,防止污染水质。晚上最好不进行投喂,防止消化不良。在温度低时可以减少投喂,可以一周喂食一次,低于10度可不喂。亦可以投喂一些水溞,营养均衡。
(2)光照:室外夏季避免阳光直射,散光即可,使用射阳网可防止因日夜温差过大而导致的水温波动,其他季节光线尽量多点好,光照不够的情况使用灯具补光,建议至少保证每天8个小时以上光照,晚上关灯。
(3)水质:建议水深15-25厘米,水勿太浅,接近自然环境最好,水深太浅会导致鱼体畸形。容器内铺设底砂不常清理粪便换水的缸,水质易变坏,应当定时清理换水,换水量在1/3或者1/4。室外可在缸上方搭雨棚,大量雨水进入缸内会造成缸内环境变化,同时水溢出来时,鱼儿有跳缸的危险。
(4)植物:水草可适量添加增强观赏性,同时具有水体净化功能。应选择不易枯萎腐烂种类(如蜈蚣草),同时定期捞出多余水草,之前笔者就有浮萍长满水面导致鱼缺氧死亡的现象。
(5)生物防范:由于观背青鳉喜于在水面游动,因此必须要做好猫、老鼠或睡鸟和防蜻蜓幼虫(豆娘)等的防范措施。
蜻蜓幼虫对鱼缸的危害
蜻蜓的幼虫叫做水虿,因为生活在水中,所以幼虫期间基本在水里生活,靠捕食蚊子的幼虫,也就是俗称的孑孓为生。蜻蜓幼虫在家养没有问题,选择个开口较大的鱼缸,反正是适合它们活动就行,水的深浅就跟一般养鱼的环境一样,就是最好不要在缸里放鱼,因为鱼类不管是什么鱼,都是蜻蜓幼虫的天敌,还有就是蜻蜓幼虫之间还会发生自相残杀,要注意这个问题!平时注意勤换水,多摆在向阳的位置上。
蜻蜓幼虫能钓鱼吗
青石爬鮡能长15厘米
青石爬子鱼也叫火箭鱼、爬爬鱼等,这种鱼因为常常贴近在水底的石头上,因此而得名,一般根据它的体色,又可以分为青石爬子鱼和黄石爬子鱼。
石爬子鱼的身体扁平的,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头大尾小,咋一看有点像泥鳅。它的个头一般不大,常见到的也就是13-15CM长,大约1-2两重一条。但是也有人说有些石爬鮡能长到2斤左右,不过能遇到这样超大型的石爬鮡,估计丝毫不亚于中500万彩票。
石爬鮡主要是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中,它是一种底层的杂食性鱼类,既能以水生的植物为食,也爱吃一些昆虫的尸体,比如蜻蜓的幼虫、蜉蝣幼虫、石蝇、石蚕和蚯蚓等。尤其是爱吃蚯蚓,也因为这个原因以前很多人常用蚯蚓去钓石爬鮡,一上午如果运气好,能钓到三五斤。
蜻蜓幼虫是害虫吗
不捉棉花上的害虫
1、蜻蜓能大量捕食蚊子、苍蝇等有害昆虫,有的还能捕食蝴蝶、飞蛾、蜜蜂等飞虫。雌蜻蜓会将卵产在水中,孵化出的幼虫下颚发达,可捕食水里的孑孓、水生昆虫、小型水生动物、蝌蚪、小鱼等。蜻蜓的食量非常惊人,一种俗称为青头楞的绿色大蜻蜓,一天能吃掉二千只左右小飞虫。
2、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蜻总科Libelluloidea等3总科,共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广布于我国各地。
3、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它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有药用、食用、观赏价值。
蜻蜓幼虫可以喂鱼吗
答:淡水沉底鱼有青鱼、鳜鱼、鲈鱼、鲶鱼等等
青鱼性格没有草鱼活跃,但力气比草鱼大得多。青鱼属肉食性鱼类,青鱼以水底层的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喜食螺蛳肉,所以青鱼又被人们叫做螺蛳青。青鱼也吃蚬、蚌、虾、蜻蜓、幼虫、水虫等,在人工养鱼场中,青鱼自然以人工投放的颗粒性植物饵料为主。麸皮、糠粉、熟红薯、豆粉、米粒、青草也是青鱼的饵料。
蜻蜓幼虫对水质有要求吗?
这个直接从根源入手,这些水生生物都是从进水引进塘里的,因此做一个水质过滤塔来过滤水,将有害生物和藻类过滤掉,就可以了的!
蜻蜓幼虫对鱼苗的危害有多大
首先在进行石巴子鱼养殖前,一定要保证亲鱼正规,最好从较为正规的鱼场中引进亲鱼,这样能够保证石巴子鱼品种更为纯正,肉质上有保证,也能够防止鱼源带病原菌,避免造成后面养殖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选择亲鱼时,要选择个体健壮,生长发育较好的鱼源,鱼的年龄一般在4到5龄之间。同时,按照1∶1的雌雄比例配组。亲本鱼的养殖面积一般在3到5亩,每亩放养60至80尾亲鱼。在放养亲鱼的过程中,也搭配饲养少量的鲢、鳙鱼种,以便池塘水质的改善
次石巴子鱼的养殖管理上应选用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一般放鱼苗8000尾左右。由于池中存在丰富的天然饵料,鱼苗下池的最初2到3天,一般不需投食饵料。在后期的养殖过程中应该配备人工饲料。人工饲料的主要成分一般为玉米粉、鱼粉、黄豆粉、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到40%之间。人工饲料一般要加工成细颗粒状,每日的投食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到5%左右。同时也可以投少量的有机肥。一般选择上和下午定点各投喂1次。同时,饲养期间要注意保持水质和水溶氧在3mg/l以上。
蜻蜓幼虫有害吗
蜻蜓幼虫是捕食性的,可以吃小鱼、蝌蚪、小虾,每天喂一次。饲养2-3个月后,幼虫就能蜕变成蜻蜓了。蜻蜓也是肉食性的,喜欢吃蚊子及其幼虫、蚜虫、苍蝇和其它小昆虫。只要是会飞会爬的小飞蛾、小昆虫,对蜻蜓而言来者不拒。蜻蜓从幼虫养起容易养活,如果是从野外抓回来的蜻蜓,很难活得过十天,因此不适合在家养着,建议将它放归了。
蜻蜓幼虫对鱼苗的危害图片
1、泥鳅养殖成本计算我们采用的泥鳅养殖模式为围网养殖我们以一亩为单位进行计算:养殖场地租赁费:一般为400-600元/年,有的地方可能更低饲料:6000-7000元苗种:每亩投放10万尾,每万尾800元,10*800=8000元网具:400元:渔药及消毒药物:100元水电:200元其它:1000成本核算16000-17000元
2、养殖利润计算:10万苗种经过6个生长月饲养后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每斤泥鳅价格按最低十五元计算2000*15=30000元。扣除成本纯利润13000-14000元这样的利润可想而知,泥鳅养殖的有利可图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
3、当然,上面的计算方法,都是按照普通、平均标准为依据。如果考虑到技术水平、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以及其它无法预期因素的影响,则每一个个例,在结果上,也会有较大差异。
蜻蜓幼虫吃鱼苗吗
1、蜻蜓幼虫需要放水缸中饲养,每天投喂小鱼、小虾、蝌蚪等食物。在长大之后,蜻蜓主要以蚊子及其幼虫、飞蛾等小昆虫为食。如果是野外抓回的蜻蜓,不建议饲养,会很难养活。
2、蜻蜓幼虫可以用鱼缸饲养,缸中加水和细沙,水上放些水草,同时将一根木棍斜插入水中,露出一截在水面上,让幼虫出水后有地方羽毛。
3、蜻蜓幼虫是捕食性的,可以吃小鱼、蝌蚪、小虾,每天喂一次。饲养2-3个月后,幼虫就能蜕变成蜻蜓了。
4、蜻蜓也是肉食性的,喜欢吃蚊子及其幼虫、蚜虫、苍蝇和其它小昆虫。只要是会飞会爬的小飞蛾、小昆虫,对蜻蜓而言来者不拒。
蜻蜓幼虫对鱼苗的危害有哪些
塘鲺,又名塘角鱼,学名胡子鲶,在分类上属鲇形目、胡子鲶科。属于热带、亚热带鱼类,广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养殖区域集中于南方,尤其在广东省较多,在江门地区,粤西的茂名湛江一带,粤东的梅州一带都有养殖,其中以江门市崖西一带最为密集,仅崖西区域,占据整个广东养殖的20-30%。在南方主要养殖的品种为本地塘鲺和埃及塘鲺(革胡子鲶)。
一, 塘虱的生态习性
塘虱鱼,体长一般20厘米以上,体重150~250克,最大约500克。塘虱鱼原系野生鱼类,栖息于河川下游、田野、坑塘、沟渠等处。最适生长温度20℃~33℃,杂食性,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6月,越往南越早。
生来凶猛,属夜行性动物,性喜成群,怕光,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食量大,贪食,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昆虫、小杂鱼、虾、贝类等。多在夜间活动和取食,白天则潜入水底或洞穴中。
人工饲养后,亦能在白天摄食,食取部分植物性精饲料。塘虱鱼适应能力强,可在小水体和低溶氧的环境中成长,且病害较少,饲料来源广,容易养殖,成本较低。
本地塘鲺的体形与其他鲶鱼相似,个体偏小,体色呈土黄色或黄色,属底栖鱼类,喜暗畏光,白天活动少、多潜伏在水底,夜间活动频繁,钻穴营居,常数群居一穴。它喜温怕冷,耐寒力较差,低温临界温度为7-8℃,最适生长水温22-32℃。耐低氧能力强,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长,可高密度养殖,塘角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小杂鱼,虾、螺、蚌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与其它鲶鱼相比,生长速度较慢,当年鱼苗可长至20—25厘米,体重100—150g;第2年可长至25—34厘米,体重250—300g。
埃及塘虱的食性与生物特征和本地塘鲺相似,但生长速度和体型比本地塘鲺要大得多。当年鱼苗经过3--4个月的饲养新技术,体重普遍地可达25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750克以上。
二,苗种培育
1,水花培育池塘的准备。
(1) 清塘
开花的池塘不宜过大,一般2-5亩即可,在水花下塘前的10-15天左右,清整好池塘,同时做好清塘工作。清塘可以选择生石灰,茶麸,漂白粉等清塘
生石灰的干法清塘用量为50-75千克,茶粕清塘每亩的用量为30千克作用。
(2) 加水
水花培育池塘一般注水70-80厘米,注水时需要使用60-80目的网目过滤,以免敌害生物的进入,施适量有机肥或者绿肥培养生物饵料,待清塘药物药性消失,经过试水无问题之后即可放苗。
(3) 解毒。
在珠三角地区,池塘主要水源为河涌水,水质条件不是很理想,故清塘后进水,在下苗之前,必须进行解毒处理,确保下苗安全,建议使用碧水爽500-1000毫升每亩进行净解毒处理
(4) 饵料生物的培育
泥鳅水花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最好,也可以投喂人工开口饵料,因此,在水花下苗之前,为了确保开花的成活率,必须做好饵料生物的培育,一般在水体解毒后次日施用“苗种培饵氧吧(氨基酸速溶粉)1包/亩+藻种(主要成分为脱氮菌调和粉)100-200克+ 水美(主要成分为磷酸氢钙)100克/亩”,(具体施用量要根据水花的灵活掌握,新塘或者沙质塘还要加虫酵素(发酵料)1公斤/亩),这时则是投放水花的最佳时间,因为水花要求水质相对'清爽',不宜过老及大量浮游动物长起后下池,而是应当在下花后2-3天浮游生物达到高峰。
2,水花的运输
水花一般使用鱼苗袋打氧气运输。在水花的运输过程中,可以在苗袋内加入苗种免疫浸泡剂,每立方水使用30-50毫升,提升水花的体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水花的下池
塘虱苗下塘前的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来的鳅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差不可大于2℃。可将装苗袋漂浮于水中,使袋内外温度接近后(约20分钟),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动游出。
放苗时间:以晴天上午9-10时为佳。
放泥鳅苗前需要检查池塘中是否有蜻蜓幼虫、水蜈蚣等天敌。以免大量繁殖对水花和鱼苗的培育造成较大威胁。必要时,可以在池塘周边使用围网,避免敌害生物的进入。
下苗前2-3小时可以全程泼洒有机酸500-1000毫升每亩,有助于缓解水花下池后的应激。
水花苗的放养密度:视水质,池塘条件灵活调节水花的培育密度,培育密度控制在每亩20万尾左右。
5,水花的培育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放入苗池前,可以先将水花放入暂养小网箱内,每万尾鱼花用“鱼美(主要成分为黄豆粉等)10克+安多(复合维生素)10克+酵母多糖10克”喂饱水花,待水花吃饱后在上风口放入池塘。)蛋黄等人工饵料进行投喂,饱食后下池,有助于水花成活率的提高。
刚下塘鱼苗必须要有充足实物来源,前3-5天能否保障所有鱼苗摄食,是标苗成活率的核心影响因素。
放苗1-4天内鱼苗主要摄食池塘的有益菌类、藻类和浮游动物。当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不足时,塘虱水花得不到充足的饵料,成活率就会降低,因此在下塘当天开始全池泼洒“鱼美剂”,10-20克/万尾/次。以后每天投喂3-5次,每10万尾苗每次用 (“鱼美剂”200-400克/亩+安多(复合维生素)200克/亩+酵母多糖100克/亩),具体用量要根据鱼苗的长势灵活增加其他塘虱苗期粉料等人工饲料。直到苗种出售。
刚下塘的前三天每次投喂量一定要足够,每天投喂次数3-5餐为好。
防止水体老化:每隔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10厘米左右,每五天补一次营养和菌种“苗种培饵氧吧1包/亩+藻种100克+水美100克/亩”。
饲喂2周后,就要改为以投饵为主。开始可撒喂微末状配合饲料和颗粒料的混合,经过几天,逐步过渡到颗粒饲料。
开花的过程中,亦可以全程投喂粉料,每10万鱼花使用2斤料左右每天,每天投喂3-5次,每天视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步加量10%-30%,直到15天后开始逐步转喂颗粒料。
塘虱属于肉食性鱼类,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大小相残非常厉害,故在仔稚鱼阶段的饵料一定要充足,达到3公分后,及时分筛。
敌害生物的管理:池四周用沙龙网或塑胶板密围以防敌害侵入,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收获时能完全排干。 放苗前须将池底晒干后泛入新水,水深20~30cm,池底置放长约15cm 的小塑胶管让其躲藏休息或在池中种植不超过总面积的1/2 的水浮莲、浮萍等。
鱼苗放养鱼种放养根据养殖要求确定放养时间,放养密度可放养体长3~5cm 的鱼种60~200 尾/m2,且同池中放养的鱼体规格大小要一致,必要时在放养前要对鱼种进行分筛。
6,水花培育过程中常见病害的处理
气泡病:水花下池前1小时使用“苯扎溴铵30-50g/亩”能最大限度防治气泡病。
寄生虫病:常常导致鱼花出现白嘴白尾的症状。水花下池7天左右,全池泼洒“纤灭100克+原虫膏150克=1亩”,连用2次。
下塘十天后,苗种的体质还处在比较弱的阶段,水体里沉积了残饵正好适合寄生虫的生长和侵袭,这时需要后天补上可抗寄生虫侵袭的铠甲,内服纤灭3-5天可保苗种安全度过第二关。
治疗白头白嘴:使用“虫虫草100克+原虫膏200克+浓戊二醛125毫升=1亩”。
保肝护胆稳加料
由于鱼苗在幼鱼期消化、代谢和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在转料时很容易出现腹水、肠炎。因此在转料时使用活力团(EM菌,投喂量的2%拌料)连续拌料4天。提高肠道的消化吸收效率,增强鱼苗的免疫力和体质,内服后加料稳定。
塘鲺标苗塘一般没有增氧机,增氧剂的使用就会非常重要,判断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缺氧死亡。最先出现缺氧时间为水蛛大量繁殖时,这时要及时使用粒粒氧增氧。在养殖过程中判断鱼苗是否缺氧的方法就是观察鱼苗是否集群。如果鱼苗集群,使用粒粒氧后鱼苗散开,就说明是缺氧造成。否则,有可能是虫害引起,鱼苗缺氧的时间段集中在傍晚和早上。
二, 鱼种培育
到鱼苗培育结束时,鱼苗的规格为2.5~3厘米,如果把这些鱼苗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成活率低,高产稳产没保障。因此,要进行二级培育,把鱼苗下池培育20~30天,培育成5~1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适应成鱼养殖的需要。
鱼种培育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小水体培育;二是将小规格鱼种放入一个适当面积的普通池塘培育。
1、培育池地建造:暂养池宜建在大塘边靠近水的地方,依规模而定,一般每亩大塘需配备10-20平方米的水泥池或者小土池。水泥池底部及池壁用水泥浆抹平,池深1。5-1.6米。池底铺一层20厘米厚的淤泥。经晒底消毒后,便可加水.池底放置竹筒、瓦管、石块作为洞穴,供鱼种栖息,池内种植水葫芦遮阳或在池上设置遮阳网;水源充足。同时设进水口、排水口和水位控制口,池底向排水口一端倾斜,池底高的一端设进水口。在排水口的出水口处设集苗池。水位控制口兼作溢水口,用40目筛网封住溢水口。
培育池一般加水50-60公分左右。注水时间筛绢过滤,严防敌害入池,然后施入肥水产品,使池水呈淡黄绿色,试水无问题后再放入鱼苗。
鱼苗消毒:鲶于进入池前,应用20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液浸浴10-2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视水质及饲养管理条件而定,通常体长3厘米左右的鲶鱼苗,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尾左右,若计划培育成更大规格的鱼种,密度可低些。要注意同一池子一定要放养同一种规格的鱼种,避免出现大吃小的现象。养殖过程中每隔10天左右要用鱼筛把长得特别快的鱼种筛出放入其他池子养殖。
4、合理投喂:经“勤投少喂”为原则。标苗期投喂的量和方式,决定了苗的规格分化程度。鱼种培育阶段以投喂塘虱鱼种阶段的配合饲料为主,投饵要做到定时、定质、日投量为鱼体重的5-8%,每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度,可用盆或网片搭成几个食台,分布池塘四周,放入后沉入水中让鱼苗吃食。
5、日常管理:要保持苗池水质调节清新,呈黄绿肥嫩。日灌注新水30-50%左右。如苗池水质调节有污染迹象,应立即加注新水80%,并进行冲氧。同时,应密切观察鱼苗活动情况,注意做好鱼疾病防治工作。对主要因水质调节污染、细菌繁殖侵主鱼体所引起的鱼疾病,如水霉疾病、肠胃疾病、气泡疾病等,可用下法防治:(1)加注新水;(2)下池前1小时使用苯扎溴铵50-100毫升每亩米全池泼洒。可以预防气泡病。(3)定期内服虫虫草,纤灭等驱虫的中草药可以预防车轮虫等常见的寄生虫,定期内服EM菌和VC,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肠道的功能,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养殖加盟
养殖加盟